•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二節 六位參與者的置身結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節 六位參與者的置身結構

研究者對晤談文本資料進行反覆沉靜閱讀後,將內容做意義單元的改寫、找 到共同主題,形成六位參與者各別的置身結構,最後再依照置身結構中共有的概 念改寫成參與者的普遍結構。另因考量到空間語言(手語)轉譯成平面語言時,

可能會有原始資料失真之疑慮,故研究者將參與者的置身結構內容分別請中文能 力較佳、且有大學學歷的三位參與者A、D、E 協助確認置身結構內容是否符合 其生命經驗,並請其回饋需修正之處,這是透過反覆確認的提升質性研究品質評 估方法(Royse, Thyer, Padgett & Logan, 2006)。

經三位參與者閱讀後,除了參與者 E 表示其職業名稱「大樓設計」應改成

「建築設計效果圖手繪設計師」外,對於參與者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與聾人和 聽人相處的主體感受、現階段的生活狀況、對未來生活期許等,三位皆表示內容 無誤,也無須再另作補充。

研究者將依照參與者A、B、C、D、E、F 的順序,分別說明置身結構:

一、參與者A:等待上岸的自我

對參與者 A 而言,聾人因使用手語而產生身分相同的感受,溝通起來順利 且開心,有「共在與共時」的感受;手語是於動作較為誇張、像卡通般呈現的語 言,透過視覺觀察立即就知道對方的意思,例如看到有人招手時,即瞭解是要召 喚自己過去的意思;此外,聾人願意接納聽人的想法,會觀察並學習聽人群裡的 訊息,進而改成較為誇張的表現方式,例如增大手勢與揮手頻次。然而聾人也有 世代間合而不同的情形,年輕聾人對於聽人社會的流行訊息較能接受,而老一輩 的聾人接觸聽人社會的動機相對較低,因此老一輩和年輕一輩的想法和思維也會 不同。

對參與者 A 來說,社會如同深不可測的海洋,參與者將自己想像成不識水 性且個性天真的長頸鹿,鼓起勇氣一躍而下後,發現一無所知的海域裡除了有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於有趣而逗弄自己的鯨魚外,同時也有深藏暗處、想要傷害自己的食人魚,其象 徵聽不見的自己如同陸地動物要跳入海底世界般的不適,因不知未來在社會上該 如何與外界應對進退,也不知如何穩定立足於世而感到焦慮。

參與者A 從小到大,經常處在聾人相對較少、需要自己獨立生活的環境中,

互動時常因無法維持有來有往溝通而有被隔絕在外感受,因覺得沒有人能理解自 己的想法與情緒而感到難過,但會把傷心等負面情緒藏在心裡。參與者努力參與 聽人社會,以文字書寫做為與外界接觸的管道,然書寫時易出現文法顛倒之情形,

且書寫速度永遠跟不上聽人說話速度,參與者在互動中感受到聽人的不耐,讓參 與者有「身在其中,卻不在其位」的「時差感」,與聽人看到同樣的畫面但卻好 像永遠慢了一拍,經常是看到大家的反應才意識到某件事情已經發生,不斷追逐 聽人的腳步但卻仍被擱置原處,故雖身處在聽人熱鬧的氛圍中,卻感受到無力的 孤獨感。從上述情況中,參與者 A 覺察到存在於無聲中的自己,無法自在地開 顯自我,平時需跟隨著聽人的引領並配合他們的決定,縱使知道有利於雙方的溝 通方式(手語),也須尊重聽人的學習動機,讓參與者A 覺得自我被限制且不得 伸展。

參與者 A 將自己比喻為自己為是一隻想要學蝴蝶翩翩起舞的笨重海龜,不 管自己怎麼樣做都不到位,因此只能在水中努力的揮動手臂試圖讓自己試圖近花 蝴蝶的樣子,其象徵自己無法滿足聽人社會對自己的期待,在過程中不斷努力和 嘗試但仍感吃力。面對生活帶來的壓力,以及與聽人相處時的挫折,參與者 A 將生活上有趣的所見所聞都變成自己幻想的材料,透過較為誇大的幻想能讓自己 暫時離開現實處境,彌補那些平日無法達成的目標,讓自己在腦海中更接近自己 想要的生活。

參與者A 畢業後在工作場合遇到願意互動的聽人,即使語言不同但仍可透 過有限的表情或手勢互動,若不理解彼此的意思時,也能透過微笑或簡易的書寫 達,讓A 感受到自己是與聽人「一起的」。參與者 A 發現,語言不是阻擋聽人與 聾人的主要原因,若雙方有願意溝通的心意,仍可以找到共振的頻率。而參與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A 在互動過程中因不再有大學時期隻身一人的孤獨感而感到開心滿足。

4 參與者 A 置身結構圖

二、參與者B:知足惜福的自我

聾人主要透過視覺線索與外界互動,藉由雙眼觀察他人表情或行為以推測對 方想法。聾人善用雙眼所見來刻劃所處世界,像是藉由人外表明顯的面部特徵予 以命名(手語名字),參與者B 臉上的雀斑是外表顯眼之處,故一開始其他聾人 將參與者B 命名「雀斑」,但參與者 B 對於這稱呼不甚滿意,故將雀斑的特徵轉 變為「豆子」的意象,讓「荳荳」變成代表參與者的名字。

對參與者 B 而言,從小用到大的手語是活潑且富戲劇性的語言,透過豐富 的表情以及雙手各式各樣的手型、力道、手勢大小,用默劇的方式表現表達自己 的想法,故聾人的想法、感受、與互動存在於雙手中,在他人眼中看似寂靜,但 卻不沉默。參與者 B 覺得和他人透過手語溝通時感覺自在,相對於文字,手語 更能將內心感受忠實呈現;雖然手型會隨著年代而轉變,但對於習慣用視覺作為 溝通管道的聾人來說,手勢學習快速,不用調整太多即能加入接下來的溝通。

對參與者而言,聾人平時與人互動時表達上較為直接,所思所想會立即反應 在雙手上,態度較聽人單純誠實,心口如一,較少迂迴或偽裝,但也因為如此,

在與聽人相處時較容易被外界欺騙。相較於聽人有明確的長幼有序、親疏遠近等 規矩,生活在寂靜中的參與者B,少一份拘謹,多一份自在,其情感連結更較聽

藉由誇大的幻想 以讓自己逃出現實

透過有限表情和手勢讓 A 找到與聽人共處的頻率

A 自在地開 展自我的樣

聽人界域的涉 入讓 A 感到自

我受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三、參與者C:存而不在的自我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在,存也,延伸為覺察之意。探討存在就是一 種覺察。雖然中文將「存在」並置出現,但「存」比較是一種空間處境上的到位 在場,「在」則是一種心理經驗上的反思覺察。對參與者C 而言,小時候聽不到 聲音經驗,劃開了與家人和外界的距離,參與者活在由寂靜築構出的自我空間裡,

覺得身在其中活得自在,也逐漸養成獨來獨往的個性和生活模式,一種「存而不 在」的處境,亦即C 聽人之間,較難抵達互為理解的覺察歷程。

參與者C 活在寂靜中,每天靠雙眼去感受視覺上萬物的變化。其中,參與 者對建築物特別情有獨鍾,沒有特別研究的,但就喜歡獨自搭上公車、騎著機車 去看看各式各樣的大樓,讓這些畫面進入腦海裡,並感受光影、外觀的變化,體 會大樓的美與不美。

參與者C 雖習慣自己一個人,但身在聽人群裡工作,勢必會有需要彼此溝 通的時候,然而「與聽人筆談」是讓參與者C感到壓力的負面經驗,書寫時常詞 不達意、理解速度較慢,讓聽人感到不耐煩且不願意溝通;對參與者C 而言,

將手語轉成平面文字是有困難的,使用手語溝通時,腦海裡是沒有任何聽人習以 為常的辭彙或文法的,腦中是「沒有內容」的;然而聽人說話時,腦海中浮出的 詞彙和說出來的話是彼此貼合的,故對使用手語的聾人而言,腦海裡沒有那些辭 彙,卻要將心中所想轉化成平面語言,是需要耗費力氣找尋恰當詞彙和文法的;

且中文是細膩的語言,每個字彙都有其代表的含意和架構,但聾人的手語並沒有 嚴謹的章法,只要大概看得懂即可,故參與者C 寫字時常常讓聽人似懂非懂,

沒有文法可言。上述經驗讓參與者C 感受到,聽人與聾人之間須保持一定的距 離才能相安無事的共處一室,給彼此足夠的自由空間,各自獨立作業才是上策,

若迫不得已需要溝通時,透過精簡的文字,就事論事,這能保護自己持續安於自 我的空間中,不受到外界評論的震盪,也能讓聽人的世界不受到太多的叨擾。

然而,參與者C 雖然與聽人處於「存而不在」處境,也安於目前獨來獨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不理解,故參與者較喜歡與聾人相處,感受較自在,不用太多猜忌,縱使聾人有 偽裝也相對容易被識破。

雖然參與者 D 喜歡與聾人相處,但仍想要嘗試跨越聽聾雙方的疆界,與主 流社會的聽人群競爭,讓聽人能見證自己的存在;參與者從李開復以亞裔身分位 居美國白人圈重要職位的故事裡,意識到自己即使身為小眾,在遇到身分的高低 落差、受他人百般刁難的情況下同樣也有脫穎而出、成就大事的機會,這讓參與 者 D 選擇相信只要自己不斷的努力,學習各式各樣的知識和技能,就能跳脫出 寂靜空間的框架,在有聲世界裡佔有一席之地,讓大家看到自己的存在。

然而,參與者 D 進到聽人群與聽人相處後,發現聽聾雙方長年來劃出的楚 河漢界並不是那麼輕易就能跨越的。對參與者 D 而言,聽人有時較善於偽裝,

想法易藏匿在語言背後,常呈現迂迴繞題的語言或表裡不一的態度,讓參與者D

想法易藏匿在語言背後,常呈現迂迴繞題的語言或表裡不一的態度,讓參與者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