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進行現象學心理學取向的質性晤談,晤談內容以生活經驗出發,請參 與者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與聽人或聾人相處的狀況及內心感受,而後,將手語表達 內容轉為文本資料進行分析。以下將針對研究者本身的訓練背景、參與者來源,

以及資料分析方法依序說明。

第一節 研究者訓練背景

研究者於2009 年考取全國技術士手語翻譯證照,自 2010 年起於臺北市政府 1999 擔任手語服務人員提供聾人諮詢與轉譯服務,並於同一時間進臺北市政府 社會局手語翻譯團提供手譯服務,於 2011 年起擔任入臺北市政府勞動力重建處 約聘手語翻譯員,並於隔年 2012 年起進新竹市政府勞工局及社會局手語翻譯團 服務,服務時數累積至今達 5000 小時以上,與聾人有長時間相處的經驗。現今 為政治大學研究生,但仍持有臺北市府社會局、勞動力重建處、新竹市社會局手 語翻譯員身分,並持續與聾人互動,為聾人提供穩定的翻譯服務,因此研究者在 手語能力的表現及對於聾人的互動習慣,已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故研究者與聾人 晤談後的手語資料需轉成文本的翻譯作業上,研究者有足夠的能力勝任。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在聾人參與者的選擇上,選擇平日慣以自然手語作為主要溝通管道的聾人為 晤談對象,然而聾人又可分為先天與後天兩者,兩者間的差異在於聽人語言涉入 的程度,即後天的聾者可能有使用過聲音及聽人口語的經驗,然而部分後天聾者 因為當時年紀尚幼或離使用聲音經驗的時間點過久等因素,對於聲音上的使用已 無太多印象甚至回想不出自己使用聽人語言的經驗,故單用生理上先天後先的分 類無法代表聽人語言的涉入程度,且「先天與後天」及「手語、口語、口手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三種溝通習慣並無直接的關係,例如現在越來越多從小學習口語發音的先天聾者,

或者也有習慣使用手語作為主要溝通管道的後天聾者。從現象學的角度來說,不 同語彙刻劃不同眼界,對於自我的定位有不同的解釋,故本研究以語言習慣為主 要考量,以自然手語為主要溝通管道的聾人為主,並試圖比較手語及口、手兩種 不同溝通模式對「聾人自我」覺知經驗的現象。

第三節 研究田野

於內政部人民團體科系統查詢結果,與聾人相關的社會團體不在少數,各團 體的成立宗旨不盡相同(內政部人民團體科,2014),研究者考量到現象學中「語 言」為知覺世界裡的重要通道,也為自我定位的重要角色,是故在聾人晤談對象 的選擇上,選擇該團體成立宗旨有提及「推廣手語」及「認識聾人」兩面向的單 位,經內政部查詢結果並逐一登入各協會網站介紹,以手語推廣為主軸且有實際 開設手語訓練課程的協會一共有三個,研究者針對下列協會採取立意取樣。協會 名字如下:

一、中華民國聾人協會 二、中華民國啟聰協會 三、中華民國聽障人協會

第四節 晤談大綱

針對與聾人的晤談內容,研究者設計幾個開放性問題作為提問的參考,但重 要的是從開放性訪談經驗中,讓參與者自由敘說,蒐集資料。由於每個參與者所 經歷的事件與經驗不同,研究者會針對個案給出的訊息再進一步提問,訪談題綱 如下:

一、聾人活在無聲環境中的主體感受與看法 二、聾人分別與聾人和聽人相處的經驗及感受 三、聾人對自我身分的認定,以及身分認定的原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另考量到聾人習慣以圖像視覺的方式與外界互動,故在晤談前會先請個案以 繪畫自己目前的樣貌,並輔以書寫介紹自己,以提供多元的訊息管道,讓研究者 能透過個案習慣的表現方式瞭解個案的處境,也提供個案一個開頭的楔子,讓個 案從從圖畫和手寫的內容中,開始談及自己生活的經驗。

第五節 分析方法

本研究以李維倫與賴憶嫺(2009)的現象學分析方法做為資料分析的方法,

本研究選擇以現象學心理學方法詮釋晤談資料,主要考量在於過去研究的觀點視 聽不見為理所當然之既定真實,對於聾人的存在當作實存的個體,然而現象學對 於事物的存有並無否認實存觀,在分析文本資料時重心是世界事物對個體如何示 現,以及如何被個體所經驗,因此現象學關心的是個體如何與事物產生連結。

因此,本研究試圖能在無聲存有示現而尚未抵達對其實存的確認前,期望能 夠去看人如何去看聾人,聾人存有如何示現於個體前,然而這樣的示現內容無法 套用過往研究結果給予定位,而是從晤談對象給予的文本(語言)中揭露其置身 結構。現象學心理學觀點先將醫療上、教育體系、臨床上對於「人」賦予的類別 擱置,讓聽人與聾人從生活經驗中脈絡,使「聾人」自身展現,進而發現其存有 樣態。

對於文本資料,此分析方法中提及文本給出的不只是對於現象的描述,更對 於個體置身結構有所揭露,資料的分析分成以下六步驟:

一、資料蒐集: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對參與者描述自己與聽人或聾人相處的經 驗內容進行錄音及錄影,並將訪談內容依照參與者描述的順序(而非經驗的 時間點順序)謄寫成逐字稿,此階段的目的在於將個案在自然態度下的生活 經驗化為文字,為第二階段做準備。

二、沈浸閱讀:研究者須反覆閱讀參與者給出的經驗,且將逐字稿內的文字敘述 透過想像從平面字義進入到圖像示現,而研究者須透過這樣歷程站在與參與 者同樣的落身處去體會經驗給出的脈絡。此階段重點為現象還原,除了將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經驗由個案認定的實存轉化為現象的重現外,也須將自然態度描述裡,實存 所內涵的「理所當然」放開,意即讓心理學相關理論或定理等解釋現象的標 準化程序先暫時鬆綁,研究者須先懸置各種可能的解釋,單純讓一件事情以 圖像的方式在研究者心中重現。

三、意義單元:拆解與改寫:在上階段現象還原後,需將所看到的現象重新以現 象學態度改寫,以現象學的文字貼近示現的場域,並將文中每一個意義較為 明顯的段落化為意義單元,一個意義單元可代著個案所處經驗中其中一個遭 逢的面向。此階段的目的在於透過意義單元結構個案的生活經驗,將看似雜 亂無章的描述做一個意義上的整理,於本研究中,研究者需透過意義單元的 拆解來結構聾人手語及聽人語言所帶出的現象場,找出聾人寓居於世的位 置。

四、構成主題:此階段研究者須回到較廣的眼光去看待整體經驗,將不同細部意 義單元中共同出現的同樣內涵塑成一個主題,其目的在於將寓居於世的位置 進一步整理合併。例如在聽人參與者的陳述拆解與改寫後,不同的意義單元 點出可從輔具、教育、復健等各面向協助聾人適應現今的社會環境,雖然內 容所示現的介入面向不同,但卻皆點出對聾人趨於「健康」的想像,因此這 些對健康人所擁有的期待便可是這些意義單元所帶出的主題。

五、置身結構:此階段須將上階段所合併整理的主題以文字的方式陳述個案整體 結構,值得注意的是此階段的目標並非在於探討個案的心路轉折或思考架構,

而是在經驗開展的現象場域中去描述聾人存在的處境結構。另因事件中的每 個主題是「一起的」,意即各個主題皆為經驗中的其中一個面向,彼此扣連 成為事件,並非彼此無關的獨立體,不同的經驗有不同的扣連方式,故在描 述時須以連貫性的文字書寫,而非列點說明。在書寫完畢後研究者須將聾人 的置身結構以圖示的方式呈現,圖示內容須表達出主題間的關係及個案的落 身位置,若經驗中包含不同時間點,也可透過箭頭說明,或者是虛實線來表 現個案對世界投以的意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六、普遍結構:在這階段中研究者須將所有晤談整理的聾人置身結構視為整體,

從中看出能涵蓋所有描述的意涵,亦為普遍結構,並嘗試從中看出對於聾人 自我位置的「認同」與「納異」的自我與他人的關係。

綜觀上述,本研究使用現象學的方式詮釋聾人自我的位置,暫時擱置過往藉 由量化對聾人的框架,藉由聾人對默存的描述讓無聲現象開展,試圖發現聾人所 知覺經驗中,如何構成聾人的位置與樣貌。最後對照其中的同異,期望統合呈現 出聾人的自我現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