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共依附特質、情緒調節、人際效能與正負向情感性之相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二節 共依附特質、情緒調節、人際效能與正負向情感性之相關

一部份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探討各變項之間的相關情形及方向性;第二部份 則以逐步迴歸分析各研究變項對正負向情感性的預測情形。

一、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情緒調節」、「人際效能」與「正負向情感性」之 相關

為了解本研究各變項的相關程度與方向性,將「共依附特質」、「情緒調節」、

「人際效能」與「正負向情感性」等變項,進行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以下將各 變項之相關情形根據表4-2-1 說明如下:

(一)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含以他人為焦點、認同照顧者角色、無法公開 表達情感、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與「正負向情感性」(含正向情感性、負向情 感性)有顯著相關

共依附特質與正向情感性未達顯著相關,與負向情感性呈高度正相關(r=.56, p<.01),顯示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傾向越高時,其負向情感性會越高,而與正向 情感性未有顯著關係。

此外,共依附特質各分量表與正負向情感性的相關性顯示,「以他人為焦點」

與正向情感性未達顯著相關,與負向情感性呈顯著正相關(r=.45, p<.01);「認同 照顧者角色」與正向情感性呈顯著正相關(r=.15, p<.01),與負向情感性呈顯著 正相關(r=.27, p<.01);「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與正向情感性呈顯著負相關(r=-.09, p<.01),與負向情感性呈顯著正相關(r=.52, p<.01);「無法表達情感」與正向情 未達顯著相關,與負向情感性呈顯著正相關(r=.36, p<.01),故本研究假設1-1 得 到部分支持。由以上結果可知,「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越高,正向情感性越低且 負向情感性越高;「以他人為焦點」和「無法表達情感」越高,只有負向情感性會 越高;「認同照顧者角色」越高,則正向情感性和負向情感性皆高。

(二)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含以他人為焦點、認同照顧者角色、無法公開 表達情感、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與「情緒調節」(含情緒覺察、情緒表達、調 整策略、情緒反省、情緒效能)有顯著相關

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與情緒調節呈顯著負相關(r=-.34, p<.01),顯示大學生 的共依附特質傾向越高時,其情緒調節能力也越低。

其中,共依附特質各分量表與情緒調節各分量表的相關性顯示,「以他人為焦 點」與情緒覺察未達顯著相關,與情緒表達呈顯著負相關(r=-.37, p<.01),與調 整策略呈顯著負相關(r=-.25, p<.01),與情緒反省呈顯著負相關(r=-.16, p<.01),

與情緒效能呈顯著負相關(r=-.25, p<.01);「認同照顧者角色」僅與情緒表達呈顯 著負相關(r=-.14, p<.01);「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與情緒覺察未達顯著相關,與 情緒表達呈顯著負相關(r=-.41, p<.01),與調整策略呈顯著負相關(r=-.24, p<.01),與情緒反省呈顯著負相關(r=-.21, p<.01),與情緒效能呈顯著負相關

(r=-.30, p<.01);「無法表達情感」與情緒覺察未達顯著相關,與情緒表達呈顯著 負相關(r=-.48, p<.01),與調整策略呈顯著負相關(r=-.16, p<.01),與情緒反省 呈顯著負相關(r=-.18, p<.01),與情緒效能呈顯著負相關(r=-.20, p<.01),故本 研究假設1-2 得到部分支持。

(三)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含以他人為焦點、認同照顧者角色、無法公開 表達情感、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與「人際效能」(含社交效能預期、社交結果 預期)有顯著相關

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與人際效能呈顯著負相關(r=-.14, p<.01),顯示大學生 的共依附特質傾向越高時,其人際效能感也越低。

其中,共依附特質各分量表與人際效能各分量表的相關性顯示,「以他人為焦 點」與社交效能預期呈顯著負相關(r=-.24, p<.01),與社交結果預期呈顯著負相 關(r=-.06, p<.01);「認同照顧者角色」與社交效能預期、社交結果預期皆未達顯

著相關;「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僅與社交效能預期呈顯著負相關(r=-.21, p<.01), 與社交結果預期未達顯著相關;「無法表達情感」僅與社交效能預期呈顯著負相關

(r=-.20, p<.01),與社交結果預期未達顯著相關。故本研究假設 1-3 得到部分支 持。

(四)大學生的「情緒調節」(含情緒覺察、情緒表達、調整策略、情緒反省、

情緒效能)與「正負向情感性」(含正向情感性、負向情感性)有顯著相關 大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與正向情感性和負向情感性之間的相關皆達.01 的顯 著水準。其中,情緒調節與正向情感性呈度中度正相關(r=.53, p<.01),與負向 情感性呈中度負相關(r=-.44, p<.01),顯示大學生的情緒調節程度越高時,其正 向情感性會越高,而負向情感性則越低。

此外,情緒調節各分量表與正負向情感性的相關性顯示,「情緒覺察」與正向 情感性呈顯著正相關(r=.30, p<.01),與負向情感性呈顯著負相關(r=-.11, p<.01);

「情緒表達」與正向情感性呈顯著正相關(r=.27, p<.01),與負向情感性呈顯著 負相關(r=-.45);「調整策略」與正向情感性呈顯著正相關(r=.44, p<.01),與負 向情感性呈顯著負相關(r=-.35, p<.01);「情緒反省」與正向情感性呈顯著正相關

(r=.48, p<.01),與負向情感性呈顯著負相關(r=-.30, p<.01)。「情緒效能」與正 向情感性呈顯著正相關(r=.49, p<.01),與負向情感性呈顯著負相關(r=-.40, p<.01),故本研究假設 1-4 得到支持。

(五)大學生的「人際效能」(含社交效能預期、社交結果預期)與「正負向情 感性」(含正向情感性、負向情感性)有顯著相關

大學生的人際效能感,與正向情感性和負向情感性之間的相關皆達.01 的顯著 水準。其中,人際效能與正向情感性呈度中度正相關(r=.47, p<.01),與負向情 感性呈顯著負相關(r=-.31, p<.01),顯示大學生的人際效能程度越高時,其正向

情感性會越高,而負向情感性則越低。

此外,人際效能各分量表與正負向情感性的相關性顯示,「社交效能預期」與 正向情感性呈顯著正相關(r=.45, p<.01),與負向情感性呈顯著負相關(r=-.34, p<.01);「社交結果預期」與正向情感性呈顯著正相關(r=.37, p<.01),與負向情 感性呈顯著負相關(r=-.20, p<.01),故本研究假設 1-5 得到支持。

(六)大學生的「情緒調節」(含情緒覺察、情緒表達、調整策略、情緒反省、

情緒效能)與「人際效能」(含社交效能預期、社交結果預期)有顯著相關 大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與人際效能感呈中度正相關(r=.56, p<.01),顯示大 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越高時,其人際效能感也越高。

此外,情緒調節各分量表與人際效能各分量表的相關性顯示,「情緒覺察」與 社交效能預期呈顯著正相關(r=.32, p<.01),與社交結果預期呈顯著正相關(r=.28, p<.01);「情緒表達」與社交效能預期呈顯著正相關(r=.40, p<.01),與社交結果 預期呈顯著正相關(r=.20, p<.01);「調整策略」與社交效能預期呈顯著正相關

(r=.48, p<.01),與社交結果預期呈顯著正相關(r=.37, p<.01);「情緒反省」與 社交效能預期呈顯著正相關(r=.41, p<.01),與社交結果預期呈顯著正相關(r=.31, p<.01)。「情緒效能」與社交效能預期呈顯著正相關(r=.50, p<.01),與社交結果 預期呈顯著正相關(r=.35, p<.01),故本研究假設 1-6 得到支持。

小結:歸納各研究變項之間的相關後發現,共依附特質與負向情感性呈中度正相 關,與正向情感性卻未有顯著相關;情緒調節與正向情感性呈中度正相關,與負 向情感性呈顯著負相關;人際效能正向情感性呈顯著正相關,與負向情感性呈顯 著負相關;共依附特質與情緒調節呈顯著負相關,且各分量表皆與情緒表達的相 關最高;共依附特質與人際效能呈顯著負相關,且各分量表皆與社交效能預期的 相關最高;情緒調節能力與人際效能感呈中度正相關,且各分量表皆與社交效能

預期的相關最高。

表 4-2-1 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情緒調節」、「人際效能」與「正負向情感性」

之相關矩陣

*p<.05;**p<.01

二、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情緒調節」、「人際效能」對「正負向情感性」之 預測分析

為了解大學生之「共依附特質」、「情緒調節」和「人際效能」對其「正負向 情感性」的預測情形,乃以階層迴歸分析進行檢驗,首先考量人口背景變項,探 討大學生在「共依附特質」、「情緒調節」和「人際效能」各個變項的聯合預測力;

再分析大學生在「共依附特質」、「情緒調節」和「人際效能」的各分量表中,對

「正負向情感性」的預測力。

(一)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情緒調節」、「人際效能」對「正負向情感性」

co co1 co2 co3 co4 er er1 er2 er3 er4 er5 se se1 se2 pa na co共依附總分 1 .73** .67** .81** .69** -.34** -.04 -.48** -.25** -.19** -.26** -.14** -.21** -.02 -.03 .56**

co1以他人為焦點 1 .33** .48** .35** -.31** -.07 -.37** -.25** -.16** -.25** -.18** -.24** -.06 -.06 .45**

co2認同照顧者角色 1 .36** .31** -.02 .07 -.14** -.07 .01 .02 .05 .03 .05 .15** .27**

co3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 1 .42** -.33** -.07 -.41** -.24** -.21** -.30** -.13** -.21** -.01 -.09* .52**

co4無法表達情感 1 -.29** -.01 -.48** -.16** -.18** -.20** -.14** -.20** -.04 -.07 .36**

er情緒調節總分 1 .56** .61** .82** .82** .87** .56** .57** .41**.53**-.44**

er1情緒覺察 1 .19** .31** .44** .36** .34** .32** .28**.30**-.11**

er2情緒表達 1 .35** .36** .38** .34** .40** .20**.27**-.45**

er3調整策略 1 .60** .70** .49** .48** .37**.44**-.35**

er4情緒反省 1 .73** .41** .41** .31**.48**-.30**

er5情緒效能 1 .49** .50** .35**.49**-.40**

se人際效能總分 1 .90** .86**.47**-.31**

se1社交效能預期 1 .57**.45**-.34**

se2社交結果預期 1 .37**-.20**

pa正向情感性總分 1 -.01

na負向情感性總分 1

由於本研究的正負向情感性為各自獨立的情感指標,遂分成兩個效標變項說 明如下:

1.各研究變項對「正向情感性」的聯合預測情形

為了解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情緒調節」、「人際效能」對其「正向情感 性」的預測情形,乃以階層迴歸進行檢驗分析。首先,在第一層放入背景變項(包 括:性別、年級、感情狀況、家中居住地、家中排行、父母婚姻狀況、父母親教 育程度、父母親職業),採強迫進入的方式,控制背景變項的影響力,第二層放入

「共依附特質」,第三層放入「情緒調節」,第四層放入「人際效能」,採強迫進入 的方式,依變項則放入「正向情感性」。

由 表4-2-2 得 知 , 模 式 一 的 背 景 變 項 共 可 解 釋 正 向 情 感 性 2.9% 的 變 異 量

(F=1.638, p>.01),其中十個背景變項中,僅「性別」達顯著預測力(β=.142, p<.01)。

模式二加入「共依附特質」,模式二共可解釋正向情感性3.2%的變異量(F=1.823, p>.01),排除掉背景變項之後,單獨「共依附特質」變項對正向情感性增加了0.2%

的解釋變異量,且「共依附特質」未具有顯著預測力(β=-.047, p>.01)。模式三加 入「情緒調節」,模式三共可解釋正向情感性32.3%的變異量(F=21.371, p<.01),

排除掉背景變項、共依附特質之後,單獨「情緒調節」變項對正向情感性增加了29.1%

的解釋變異量,且「情緒調節」具有顯著預測力(β=.582, p<.01)。模式四加入「人

的解釋變異量,且「情緒調節」具有顯著預測力(β=.582, p<.01)。模式四加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