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二節 實務建議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遂在本節針對大專院校諮商與輔導實務提出建 議,以作為大學的學生輔導工作之參考。

一、提升大學生在校園的情緒調節、人際效能、正向情感性等具有正面意義之內 涵,探討背景變項造成差異的可能原因,並關切共依附特質所代表的負面特性

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普遍經驗到較多如人際效能、正向情感性、情緒調節等 具有正面意義的特質或感受,並經驗到較少如共依附特質、負向情感性等傾向負 面意義的特質或感受。因此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適應方面,提供校園環境正向心 理健康的氣氛,並留意大學生於人際互動中展現的共依附特質,尤其多鼓勵大學 生練習適當表達自身情感的能力。並且進一步探討不同感情狀況、性別、家庭排 行等背景因素,是如何影響大學生的正負向情感性。

二、深入了解共依附特質傾向者的情緒感受與人際特性,藉由情緒調節和人際效 能感,協助其獲得良好的互動關係,著重於培養情緒表達、情緒效能的情緒調節 能力

雖然情緒調節與人際效能無法中介共依附特質對正向情感性的影響,卻能夠 部份中介對負向情感性的損害性,從研究結果亦得知,情緒表達、情緒效能、社 交效能預期,可在「以他人為焦點」、「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與負向情感性之間 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此發現或許也與共依附者的情緒特性有關,共依附者較少覺 察並正視自己的感覺,習慣壓隱藏負面情緒,無法表達自我真實情緒,但情緒卻 過度涉入與重要他人之間的關係,反而受對方影響而被控制情緒,共依附特質高 者,傾向先照顧他人需求為主,卻忽略了自身情緒需求(邱紫穎譯,1996;新苗 編譯小組譯,2000;蘇子堯、許妍飛譯,2011)。由於大學生階段,正處於脫離家 庭和依賴關係,開始發展自我獨立性的一個時期,而情緒調節能力亦為個體欲達

成內在情緒平衡,使之與外在環境能夠一致的能力(江文慈,1999),並能隨著個 體的成熟而改變(Thompson & Mayer, 2007),故可作為大學生繼續學習的一種能 力,因此建議校園輔導工作者,多了解並引導大學生在人際互動裡的情緒調節能 力,尤其著重在表達自我負面情緒方面,並建立掌控自我情緒的效能感,將能作 為能減緩共依附特質對負面情感造成損害的重要保護因子。

由於共依附特質傾向者,源自早期成長過程中人際經驗的不穩定關係,與身 邊的重要關係他人易形塑成不健康的互動,造成自身情緒的壓抑,也從未學習如 何照顧自身情緒。因此,藉由協助個案於諮商情境中多去表達自身內在情感,並 討論如何因應負面情緒的能力,以及在諮商關係中獲得矯正性情緒經驗,從中建 立與人互動和經營關係的勝任感,Mallinckrodt 和 Wei(2005)表示諮商情境中,

個案可能會再次體會到缺乏能力的社交互動,但諮商師建立工作同盟後,提供其 矯正性情緒經驗,使個案能有更建設性的互動關係,發展新的社交能力,進而拓 展至一般人際互動。Kitchens(1999)和 Springer 等人(1998)亦認為諮商師協助 個案發展社交情境的自我效能感,能使其獲得較多對內在導向的人際控制感。從 本研究得知,尤其對於習慣將生活重心放在他人身上,而較少關注自己,需要藉 由關係中的愛、肯定等來證明自身價值的大學生,藉由情緒調節與人際效能感的 介入,將能夠減少其共依附特質對負向情感性的影響,進而提升自我價值和看重 自我內在需求。

三、了解認同照顧者角色的共依附特質具有兩面刃作用,留意其是否同時具備其 他非適應的人際特質,確保其有足夠的情緒調節和人際效能之內在資源

另外,當大學生的認同照顧者角色越高,其跳脫了其他共依附特質的負面特 性,反而感受到較高的正向情感性,反映此結果可能所代表的正面意義,由於大 學生身處緊密的人際網絡,當其越認同照顧者角色時,也提升對自己的重要感和 被需要感,同時也可能與華人文化的助人為快樂之本、犧牲一己之利以成就團體

和他人利益為主的社會價值有關。然而,認同照顧者角色越高的人,其正向和負 向情感性皆高,反映個體同時存在這兩種情感性,當增加情緒反省、情緒效能、

調整策略、人際效能感時,能夠感受到較高的正向情感性,然而一旦缺乏情緒表 達和效能的技巧,加上同時具有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以他人為焦點等不利的人 格特質時,即可能成為損害的負向情感性,因此,輔導工作者可留意認同照顧者 角色高的人,是否仍具備其他不利的人際特質,以及情緒調節能力和人際效能感 等內在資源是否充足。

四、強化大學生的情緒反省能力,可有效提升正向情感性;釐清人際關係與自我 價值感的意義,以減少負面情感性的不良適應

在大學生的正向情感性方面,「情緒反省」預測力最高,其次為「社交效能 預期」,故幫助大學生了解自我情緒狀態,時常與進行情緒的反思和對話,評估自 身運用情緒調節的能力,並多參與校園人際互動機會,從中培養社交能力的自我 效能感;在大學生的負向情感性方面,「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的預測力最高,其 次為「情緒效能」,而人際效能感皆不具顯著預測力。因此在校園裡幫助大學生了 解自我與人際之間的關係,有助於釐清關係中的自我價值感為何,並多增設加強 大學生情緒效能感的相關課程,均能減少在大學生負向情感性的不利影響。

五、情緒調節與人際效能同時雙管齊下,作為有利的個體內在資源而擁有適切的 情緒感受

從最能預測大學生正向情感性的變項中,「情緒反省」的預測力最高,其次 為「社交效能預期」,顯示情緒調節能力和人際效能感若能同時並進,皆能作為提 升大學生的有利內在資源,有效提升和體會到較多正向情緒性。因此於大學校園 輔導工作裡,情緒調節能力的相關課程、講座、團體輔導、心衛推廣活動等,強 調情緒的成長和省思、效能等方式,可提升大學生的正向情感性。在增加大學生

的人際效能感方面,尤其可多著重提升大學生對於對自己在社交表現行為的評 估,提升自己與人交往的人際能力之信念,較有利於其正向情感性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