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情緒調節理論與相關研究

Thompson(1991)將情緒調節(emtional regulation)定義為監控、評估與修 正情緒反應的內外在歷程,協調個體的內在情緒和所處外在環境,包括生理、認 知和行為的調節歷程,使其在引發情緒的情境中作適當因應,以維持良好心理健 康適應。Gross(1998)則認為情緒調節是一歷程,藉由個體調整並改變自己的情 緒,透過情緒產生前後的不同調節策略之介入,影響個體在主觀感受、表現行為 和生理反應的不同改變。Gross 和 Thompson(2007)進而擴大情緒調節的歷程,

認為其涉及了個人內在與協調外在環境和他人的情緒調整過程,個體會改變情緒 反應的程度,使其與情緒的表露能夠一致,即便在缺乏表面行為的狀況下,也能 藉由情緒經驗和生理反應來因應情緒的改變。江文慈(1999)綜合相關觀點認為 情緒調整既是一種歷程,也是一種能力,透過情緒的覺察、表達、改變、維持、

反省,以及策略的運用,以達成個人內在情緒平衡和適當的社會互動目標,因此 將情緒調整視為一動態的發展系統,涉及個人內在的歷程,也與外在環境的支持 或干擾因素有關。

由以上學者對情緒調整的定義來看,其從歷程和能力等不同觀點加以解釋,

就整體而言,可歸納出情緒調節是一動態的、須仰賴與環境互動的關係,無法脫 離在人際脈絡之下的互相影響,並且會隨著個體的不同發展階段而漸趨成熟,也 形成本研究對情緒調整面向所重視的部分。

二、情緒調節的內涵

(一)情緒調節的歷程取向

Gross 和 Thompson(2007)從歷程的觀點來解釋情緒調節,認為情緒調節會 依照個體的目標,而決定是否要增加、減少或維持原有情緒,因此調節策略須視 不同情境而有所改變。Gross(1998)提出情緒調節歷程模式(圖 2-2-1),以輸入—

輸出的機制,用以說明情緒調節的運作模式。由內、外在的情緒線索喚起而輸入 情緒,引起包含行為、經驗、生理的情緒反應趨勢,最後產生情緒反應而輸出,

情緒可在被喚起和形成之時加以調節,包括「事前的(antecedent-focused)」和「反 應後(response-focused)」之情緒調節策略,事前的情緒調節策略是指個體在產生 情緒之前,我們所做的認知評價改變,反應後的情緒調節策略則是指個體在產生 情緒之後,為了改變情緒感受、生理、行為等反應所做的調節策略。而依據情緒 產生的之前或之後,分別可運用「再評價(reappraisal)」和「壓抑(suppression)」

兩種情緒調節策略,再評價是以認知改變的方式,重新評價可能引起情緒的某一 情境,用以調節該情緒所帶來的可能衝擊;壓抑則是在情緒反應產生之後,以調 整反應的方式,去壓抑當下的情緒表達行為。

圖 2-2-1 情緒調整的雙向歷程模式(引自 Gross, 1998)

而在相關研究也發現,再評價的情緒調節策略,能成功地減少對負面情緒的 經驗與行為,然而壓抑的情緒調節策略,雖然也能減少對負面情緒的表達行為,

卻同樣地抑制了對正向情緒的表達行為,即使兩種情緒調節策略,皆能有效減少 對負面情緒的表達行為,但是在個體自陳的主觀經驗中,卻只有當個體運用再評

事前的情緒調節

(例如:再評價)

反應後情緒調節

(例如:壓抑)

情緒反應趨向 行為的 經驗的 生理的

情緒反應 情緒線索

價的方式時,才能真正減少所經驗到的負面情緒感受,而壓抑的方式反而會增加 個體的交感神經生理活動,整體而言,顯示事前的情緒調節策略,較佳於反應後 的情緒調節策略(Gross, 1998;Gross & John, 2003)。

Gross 和 John(2003)則進一步說明在情緒歷程所經歷的時間點中,情緒調 整策略可分為五個部分(圖2-2-2):(1)情境的選擇(selection of the situation);

(2)情境的修正(modification of the situation);(3)注意力分配(deployment of attention);(4)認知的改變(change of cognitions);(5)經驗、行為或生理活動 的調整(modulation of experiential, behavioral, or physiological responses)。前四個 部分屬於事前的情緒調節策略,第五個部分則是反應的情緒調節策略。

圖 2-2-2 情緒調節歷程模式(引自 Gross & John, 2003)

(二)情緒調節的發展取向

Thompson(1991)認為個體的情緒調節能力,基於生物性的基礎和自我調節 的個別差異,涉及了個體內在和外在環境的情緒調節歷程,並會隨著不同的生命 發展階段而有所轉變。外在環境的影響始於兒童早期情緒的調節,包括父母直接

能力的成長,包括語言和認知技巧、孩童情緒的成長和了解自我、自我控制情緒 的認知策略。從生物學上來說,情緒會產生多方面的反應機制,以組織並與周遭 環境事件一致,因此情緒調節的功能,在於提供彈性的行為改變過程,使情緒能 隨著所處情境的變化,刺激並指示個體藉由維持內在情緒的喚起狀態,即便在行 為表現受到限制之下,亦能形成快速且有效的反應;從演化論來看,高層次的大 腦皮質系統,能促進情緒歷程的約束與控制,而情緒的控制與刺激過程,存在於 不同層次的神經系統組織,而與情緒喚起的歷程有關。因此,人類在演化發展中 具備基本的情緒功能,同時在生物性功能方面,表示情緒調節過程能夠轉變基本 的情緒經驗,以增加彈性且有效的情緒誘發系統。

從心理學上的角度來看,情緒調節的發展源自一種複雜的情感控制機制,情 緒發展裡最重要的部分是情緒調節能力的成長,因為受到外在環境的掌控,和隨 著個體的發展而增進自我調節,情緒經驗也開始社會化,因此情緒調節能力的擴 展,能協助孩童在行為方面的自我調節。而情緒調節也反映出個體在人格和社會 功能的個別差異,並與同儕關係品質的變化有所關聯,是故情緒調節能力的成長,

也提供了社交能力的發展基礎。而孩童在氣質、性格、和行為風格的個別差異,

可能源自於不同的情緒調節能力,亦與照顧者介入的方式有關,情緒調節所形塑 的情緒經驗品質,也影響了個體成為孤立或直率的行為風格,而構成了在社交和 人格功能上的個別差異。

Thompson(1991)歸納個體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情緒調節特徵,分為(1)幼 兒階段、(2)學前兒童階段、(3)兒童中期階段、(4)青少年階段、(5)成人階 段,由於本研究著重在大學生的發展階段,故就其對成人階段的情緒調節之發展 作一整理如下:

隨著個體的成熟發展至成人階段,會依照個人所調節情緒的目標、自我調節 的努力成果、社會情境的要求,能以特定方式增加其情緒調節能力。首先,個體 會較少被迫受情緒文化上的傳統要求,而能根據個人目標來調節情緒經驗,顯示

出在成人階段能將情緒調節達到到最高層次,發展有效策略以創造出個人獨特的 情緒生活;其次,情緒自我調節會以特定情緒方式逐漸增加,而開始與情緒文化 的要求有所分離,成熟的個體會因應特定情緒的方式,發展出不同的情緒調節策 略來管理各種負面情緒,例如面對特定情緒時轉移注意力、避開喚起特定情緒的 情境;最後,隨著年齡的增加,情緒自我調節不僅是自我調節策略的不同,還包 含須按照人際情境和外在環境的要求來做調整。

(三)情緒調節的統整取向

江文慈(1999)統整不同觀點的情緒調節,將其視為一種歷程,亦是一種能 力,其將情緒調節分成五個面向,本研究整理其概念和相關研究後說明如下:

1.情緒覺察(emotional awareness):意指對情緒訊息的覺察,包括情緒狀態和原 因的覺察,為情緒調節的基礎。Mallinckroat 和 Wei(2005)將情緒覺察做一操作 型定義,是指在「述情障礙」(alexithymia)測驗所獲得的較低分數,其中包括三 個向度分別為:辨識感覺的障礙、描述感覺的障礙、以及用外在導向方式來逃避 內在經驗的思考和反省。

2.情緒表達(emotional expression):意指個體對情緒感受的表達,以及控制情緒 所引發的衝動行為。

3.調整策略(regulation strategy):意指個體能夠運用可行的策略調整,調節並改 善情緒狀態的強度和持續度,以節制負向情緒或維持正向情緒。

4.情緒反省(emotion reflection ):意指個體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反應和表 現,並能主動省思、評估情緒調節的適當性及效益,適時加以修正和改善。

5.情緒效能(emotion efficacy ):意指個體對自己處理情緒能力的信念與判斷,亦 即個體對自己處理情緒的勝任感。包括在調節負面情緒和表達正向情緒的能力

(Caprara & Steca, 2005;Caprara, Gerbino, Paciello, Giunta & Pastorelli, 2010),個 體對於調節自我情緒的效能感,會影響其社交自我效能、社交行為、憂鬱感,管 理正向情緒的效能感越高,將伴隨著較高的社交行為;管理負向情緒的效能感越

低,將會有越高的憂鬱(Bandura, Pastorelli, Barbaranelli & Caprara, 1999)。

江文慈(1999)的研究結果發現,情緒調整會因年齡層不同而在發展內容上 有實質的差異,呈現多面性及發展性的特點。這些特點包括:(1)在情緒覺察方 面,情緒狀態由「單一情緒」轉向「混合情緒」,隨著年齡的增加,使用較多分化 的情緒語詞來描述情緒內容。至於情緒原因的覺察,則由「外在事件」轉向「內 在感受」,且更能深入地指向個人的內心世界。(2)情緒表達由「直接、外顯」轉 向「間接、內隱」的方式,情緒控制也逐漸成熟,但仍不穩定。(3)在調整策略 的可能選擇中,「尋求支持」和「放鬆分心」是各時期較常使用的策略;但隨著年 齡的增加,逐漸使用「正向思考」和「問題解決」策略。(4) 情緒反省是由參照

「外在要求」轉向「自我主張」的發展,同時漸能主動省思,對情緒事件較有獨 到的見解。但有時過於反覆思索情緒,延長情緒波動時間,導致較多的情緒衝突

「外在要求」轉向「自我主張」的發展,同時漸能主動省思,對情緒事件較有獨 到的見解。但有時過於反覆思索情緒,延長情緒波動時間,導致較多的情緒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