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討論

一、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在共依附特質、情緒調節、人際效能、和正負向情感 性之差異情形

根據本研究結果,茲將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在共依附特質、情緒調節、人 際效能、和正負向情感性之差異檢定結果整理如表5-1-1 所示:

表 5-1-1 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在共依附特質、情緒調節、人際效能、和正負向 情感性之差異檢定結果摘要表

背景變項 研究變項

性別 感情狀況 家中排行 父親職業

共依附特質 「 認 同 照 顧 者 角色」男>女 情緒調節

人際效能 商>其他

正向情感性 男>女 單 身( 有 交 往 經 驗 )> 單 身 (無交往經驗)

負向情感性 單 身( 有 交 往

經驗)>交往中

么 子> 中間 子

(一)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不會因為背景變項而有所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共依附特質整體量表並未有性別差異,此與國外部分研究發現 一致(Cullen & Carr, 1999;Springer et al., 1998),但與過去認為女性的共依附特 質高於男性之研究不符(陳秀菁等人,2004;Dear & Roberts, 2002),然而進一步 探究分量表的差異比較後,發現男生在「認同照顧者角色」分量表的分數卻顯著 大於女生,顯示本研究之大學生受試者,其男生多扮演照顧他人之角色,此結果 亦與認為男性的共依附特質高於女性之研究呼應(陳詩潔、吳麗娟,2008;Martsolf et al., 1999),並且部分研究發現女生在「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方面的分數高於 男性(林淑芳等人,2004;陳秀菁等人,2004),與本研究結果可作一對應,了解 男女生在共依附特質各向度上的差異,或許與社會期待的性別角色有關。因此,

關於共依附特質在性別上的差異尚無定論,可能受到樣本群體的不同特性、年齡 所影響,而有待未來研究進一步探討和更多實證累積。

(二)大學生的人際效能會因為父親職業而有所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的父親職業為從商者,其人際效能高於其他職業,

推測可能從商者需多與人交際、應酬以維持良好人際關係,故可能受此家庭環境 影響,而比其他職業具有較高的人際效能,但其背後可能因素,也有賴未來研究 進一步探討。

(三)大學生的正向情感性會因為不同性別、感情狀況而有所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男生的正向情感性高於女生;有交往經驗的單身者,其正 向情感性高於無交往經驗的單身者。可能因為此大學生樣本群的特性所致,亦可 能是因為曾有過交往經驗的大學生,在恢復單身狀態後更能了解單身的好處,故 擁有較高的正向情感性。

(四)大學生的負向情感性會因為不同感情狀況、家中排行而有所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有交往經驗的單身者,其負向情感性高於正在交往中者;

且家中排行為么子的負向情感性高於中間子,顯示出大學生會受到感情因素狀態 的改變,在恢復單身後也產生較多的負向情感性;源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排行,因 為父母照顧與對待行為、手足競爭等關係互動影響之下,形成不同的心理狀態位 置,使得么子較中間子擁有較高的負向情感性。然而,可能的前置因素也有賴未 來研究進一步的探討。

三、共依附特質、情緒調節、人際效能、和正負向情感性之關聯探討

(一)根據本研究皮爾森相關分析結果,大學生之共依附特質、情緒調節、人際 效能、和正負向情感性等研究變項之間的關聯性,大致與研究假設一致,茲將研 究結果說明討論如下:

1.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與「正負向情感性」有顯著相關

共依附特質與正向情感性未達顯著相關,與負向情感性呈高度正相關,顯示 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傾向越高時,其負向情感性會越高,但並未能與正向情感性 有所關聯。另外,在共依附特質的各分量表中,以他人為焦點、認同照顧者角色、

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無法表達情感,皆與負向情感性呈顯著正相關;透過關係 獲得意義感與正向情感性呈顯著負相關,認同照顧者角色與正向情感性呈顯著正 相關,另外,以他人為焦點、無法表達情感則未與正向情感性有顯著相關。其中,

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與負向情感性的相關程度最高,具有顯著正相關(r=.52, p<.01)。因此「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越高,正向情感性越低且負向情感性越高;

「以他人為焦點」和「無法表達情感」越高,只有負向情感性會越高,與正向情 感性無顯著相關;「認同照顧者角色」越高,則正向情感性和負向情感性皆越高。

表示大學生越依附在關係中獲得自我價值感,對其正向和負向情感性皆有不利影 響,尤其感受到較強的負向情感性,而越將重心放在他人身上、越難以開放表達

自我情感時,則容易感受到負向情感性,然而,越涉入他人問題而忽略照顧自我 時,卻能同時感受到較高的正向和負向情感性。認同照顧者角色越高所反映的正 向情感性,可能與華人文化裡的助人價值觀有關,藉由去照顧他人、幫助他人解 決問題,而不需要先重視自己的需求,受到家庭與成長過程中周遭他人不斷傳遞 此觀念,幫助他人可以獲得肯定讚賞,人不應該自私自利,使其內化自身信念而 強化此特質,認同去扮演一個照顧者角色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而感受到越高的 正向情感性。

從研究發現可得知,共依附特質與負向情感性的關聯性較大,尤其是在透過 關係獲得意義感部份。此與過去研究對共依附的負面特質有一致發現,認為共依 附與病理症狀如焦慮、憂鬱、人格疾患共病性(Collins, 1993;Cullen & Carr, 1999)、生理方面的疾病和免疫系統損害(Collins, 1993)等負面影響皆有關,且 與生活品質、察覺自我健康程度、身體機能、疾病預防行為等健康因素之關係較 不大(Martsolf et al., 2000)。Hughes-Hammer、Martsolf 和 Zeller(1998),以及 Martsolf、Sedlak 與 Doheny(2000)研究均指出共依附量表(CODAT)中的低自 我價值、隱藏自我程度越高,其憂鬱程度也越高。而陳詩潔和吳麗娟(2008)也 表示大學生越具共依附傾向時,其羞恥、罪惡感越強、自豪感越弱,顯示與本研 究發現一致,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越高,對負向情感性的感受程度越強。

2.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與「情緒調節」有顯著負相關

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與情緒調節呈顯著負相關,顯示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傾 向越高時,其情緒調節能力也越低。另外,共依附特質各分量表和情緒調節各分 量表的相關性顯示,「以他人為焦點」與情緒表達、調整策略、情緒反省、情緒效 能皆呈顯著負相關;「認同照顧者角色」僅與情緒表達呈顯著負相關;「透過關係 獲得意義感」情緒表達、調整策略、情緒反省、情緒效能呈顯著負相關;「無法表 達情感」與情緒表達、調整策略、情緒反省、情緒效能呈顯著負相關。而情緒覺

察與共依附特質各分量表均未達顯著相關。另外,共依附總量表與情緒調節分量 表的「情緒表達」相關程度最高,彼此具有中度負相關(r=-.48, p<.01),且共依 附分量表的「無法表達情感」亦與情緒調節分量表的「情感表達」具有顯著負相 關(r=-.41, p<.01)。

此研究結果亦與描述共依附特徵的相關研究一致,共依附特質似乎與情感表 達方面很大關係,認為共依附特質傾向高者易涉入他人情緒,較難表達自身情感,

具有在情緒、溝通、控制方面的不適應(邱紫穎譯,1996;新苗編譯小組譯,2000;

蘇子堯、許妍飛譯,2011;Cullen & Carr, 1999),也因其容易敏感於社交情境的 他人反應,故傾向隱藏自己的情緒、價值、信念等內在自我狀態,也較難主動的 分享情緒感受(Springer et al., 1998)。因此可看出共依附特質高的人,因為難以 表達自我情感,使其調節自身情緒的能力較低,尤其在情緒表達的能力最為不足。

另外,情緒覺察與共依附特質各向度均未達顯著相關,也顯示覺察自己的情緒的 變化和感受等,與共依附特質內涵的相關不高。而認同照顧者角色越高,卻只與 情緒表達呈負相關,可能因為以照顧和滿足他人需求為主,而無法關注到自身需 求,故難以去表達自我的真實情緒。情緒覺察未達相關此部分建議未來需要從方 法上、工具上做更多探討。

3.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與「人際效能」有顯著負相關

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與人際效能呈顯著負相關,顯示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傾 向越高時,其人際效能感也越低。另外,共依附特質各分量表與人際效能各分量 表的相關性顯示,「以他人為焦點」與社交效能預期、社交結果預期呈顯著負相關;

「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無法表達情感」僅與社交效能預期呈顯著負相關。而

「認同照顧者角色」在人際效能各分量表均未達顯著相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出共依附特質較高者,面臨人際互動方面的困難,包括不知 如何與人建立和開展關係、人際較疏離(Carson & Baker, 1994)、社交障礙(Cullen

& Carr, 1999),也面臨獨特的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的難題,使維繫親密關係的能 力受損(邱紫穎譯,1996;陳秀菁等人,2004;陳詩潔、吳麗娟,2008)。由於共 依附特質各分量表皆與社交效能預期的相關性較高,這與Springer 等人(1998)

提到的概念一致,認為共依附特質較高的人,易經驗到關係中較低的人際控制感,

無法勝任社交情境,具有較高的社交焦慮。然而,研究結果亦顯示人際效能與共 依附特質的相關並不高,且僅有社交效能預期與共依附各向度的關係較高。

4.大學生的「情緒調節」與「正負向情感性」有顯著相關

4.大學生的「情緒調節」與「正負向情感性」有顯著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