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移民與本地家庭子女知覺父母共親職與自我概念之現況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新移民與本地家庭子女知覺父母共親職與自我概念之現況

本節首先描述樣本的背景資料,其次分析新移民子女與本地家庭子女知覺父 母共親職現況,最後呈現其自我概念之現況。

壹、 研究樣本特質

本研究有效問卷共 543 份,分別為本地家庭 318 份、中國大陸籍 120 份、東 南亞籍 105 份,就回收之有效問卷說明新移民子女與本地家庭子女相關背景資料 分配情形,如表 4-1 所示。

在年齡部份,五年級的本地家庭、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籍學生分別佔 41.82%、

39.17%、40.95%;而六年級的本地家庭、中國大陸籍及東南亞籍學生分別佔 58.93%、

60.83%、59.05%,皆多於五年級。

在性別部份,本地家庭女生佔 46.22%,多於男生;東南亞籍、中國大陸籍女 生分別佔,38.10%、42.50%,皆少於男生。

父親教育程度部份,本地家庭以高中職佔 39.31%最多,其次為專科、大學畢 業佔 28.93%;中國大陸籍以高中職佔 35.83%最多,其次為專科大學畢業佔 26.67%;

東南亞籍以高中職佔 51.43%最多,其次為國中畢業佔 22.86%。

母親教育程度部分,本地家庭以高中職佔 36.48%最多,其次為專科、大學畢

54

業佔 33.02%;中國大陸籍以高中職畢業佔 35.00%最多,其次為國中畢業佔 28.33%;

東南亞籍以小學(含小學以下)佔 37.14%最多,其次為國中畢業佔 28.57%。

父親職業部份,本地家庭以「買賣服務及技術工」類別佔 42.77%最多,其次為

「主管及專業人員」類別佔 22.96%;中國大陸籍以「買賣服務及技術工」類別佔 53.33%最多,其次為「農林漁牧及非技術工」類別佔 20.00%;東南亞籍以「買賣服務 及技術工」類別佔 57.14%為絕大多數。

母親職業部份,本地家庭以「買賣服務及技術工」類別佔 33.65%最多,其次為

「農林漁牧及非技術工」類別佔 24.21%;中國大陸籍以「買賣服務及技術工」類別佔 46.67%最多,其次為「農林漁牧及非技術工」類別佔 26.67%;東南亞籍以「買賣服務 及技術工」類別佔 48.57%為最多,其次為「農林漁牧及非技術工」類別佔 34.29%。

家庭社經地位部份,本地家庭以第五等社經地位為最多,佔 35.53%;中國大 陸籍與東南亞籍以第二等社經地位為最多,佔 42.5%、55.23%

55

43(40.95%) 62(59.05%)

47(39.17%) 73(60.83%)

133(41.82%) 185(58.18%)

223(41.07%) 320(58.93%) 性別 男

65(61.90%) 40(38.10%)

69(57.50%) 51(42.50%)

158(49.69%) 160(50.31%)

292(53.78%) 251(46.22%) 父親

15(14.29%) 24(22.86%) 54(51.43%) 9(8.57%) 3(2.86%)

14(11.67%) 26(21.67%) 43(35.83%) 32(26.67%) 5(4.17%)

20(6.29%) 53(16.67%) 125(39.31%) 92(28.93%) 28(8.81%)

49(9.02%) 103(18.97%) 222(40.88%) 133(24.49%) 36(6.63%)

39(37.14%) 30(28.57%) 27(25.71%) 9(8.57%) 0(0%)

10(8.33%) 34(28.33%) 42(35.00%) 27(22.50%) 7(5.83%)

27(8.49%) 55(17.30%) 116(36.48%) 105(33.02%) 15(4.72%)

76(14.00%) 119(21.92%) 185(34.07%) 141(25.97%) 22(4.05%)

33(31.43%) 60(57.14%) 6(5.71%) 3(2.86%) 3(2.86%)

24(20.00%) 64(53.33%) 10(8.33%) 3(2.50%) 19(15.83%)

50(15.72%) 136(42.77%) 33(10.38%) 26(8.18%) 73(22.96%)

107(19.71%) 260(47.88%) 49(9.02%) 32(5.89%) 95(17.50%) 母親

36(34.29%) 51(48.57%) 3(2.86%) 6(5.71%) 9(8.57%)

32(26.67%) 56(46.67%) 18(15.00%) 3(2.50%) 11(9.17%)

77(24.21%) 107(33.65%) 53(16.67%) 23(7.23%) 58(18.24%)

145(26.70%) 214(39.41%) 74(13.63%) 32(5.89%) 79(14.55%) 家庭

19(18.09%) 58(55.23%) 11(10.47%) 3(2.85%) 14(13.33%)

18(15%) 51(42.5%) 20(16.66%) 8(6.66%) 23(19.16%)

19(5.97%) 98(30.81%) 51(16.03%) 40(12.57%) 110(35.53%)

93(17.12%) 32(5.89%) 49(15.40%) 259(81.44%) 110(34.59%)

56

貳、新移民子女與本地家庭子女知覺父母共親職之現況

子女知覺父母共親職的合作共親職、抵制共親職兩個向度,以「總是」、「大多 數」、「偶爾」、「從不」分別代表 4、3、2、1 分,每一題的參照標準為 2.5 分。在合 作共親職向度中,某題平均數高於 2.5 分,表示子女知覺父母有較合作且正向的共 親職。在抵制共親職向度中,某題平均數高於 2.5 分,表示子女知覺父母有較抵制 且負向的共親職。由表 4-2 得知,整體受試者在合作共親職向度得分皆高於平均數 2.5 分;在抵制共親職向度中得分皆低於平均數 2.5 分,表示整體受試者知覺父母 共親職情形是合作且偏正向,詳表 4-2,此結果與陳佳汎(2006)研究結果相符合。

另外,為了解本地家庭、中國大陸籍、東南亞籍子女在「共親職量表」之各題 題

項得分是否有顯著差異,因此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若達.05,則表 示有顯著差異。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在「合作共親職」向度中,第一題 「我 父母對我的教養方式,他們會彼此互相支持」本地家庭、中國大陸籍顯著高於東南 亞籍;第四題「當我的父母其中一方要談教養我的問題時,另一方會認真聽」中國 大陸籍顯著高於本地家庭、東南亞籍。第六題「我的父母在教養我意見不同時,會 和平地討論」本地家庭顯著高於東南亞籍。而在「抵制共親職」向度中,第七題「我 的父母會相互批評彼此教養我的方式」中國大陸籍顯著高於本地家庭。以上結果詳 表 4-2。

從「合作共親職」第一題之事後比較結果可以發現,本地家庭、中國大陸籍父 母教養子女的方式較東南亞籍父母相同,且本地家庭、中國大陸籍父母彼此互相 支持的程度較東南亞籍父母好;從「合作共親職」第四題、從「抵制共親職」第七題 事後比較結果發現中國大陸籍父母面臨教養子女問題時雖然較願意討論,但雙方 卻會相互批評對方的教養方式;從「合作共親職」第六題之事後比較結果發現本地 家庭父母在教養子女意見不同時,較東南亞籍父母願意和平的討論。

由上述結果可以發現,本地家庭與中國大陸籍父母在教養子女上的合作程度

57

*P<.05,**P<.01,***P<.001

58

女時雖較願意討論,但亦常批評對方的教養方式。相較而言,東南亞籍父母無論 合作或抵制共親職的程度皆較低,可能源於東南亞籍家庭的教養工作都落在母親 身上,父親的參與較少,因此未有顯著的合作或抵制的共親職。因此,綜合以上 結果可發現,本地家庭父母在教養子女時是比新移民家庭願意合作、共同討論且 較不批評對方。

參、新移民子女與本地家庭子女自我概念之現況

自我概念的「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及「學校自我」四個向度,

以「總是」、「大多數」、「偶爾」、「從不」分別代表 4、3、2、1 分,每一題的參照標 準為 2.5 分,當某一題平均數高於 2.5 分,表示受試者有較高、較正向的自我概念,

反之,若平均數低於 2.5 分,表示受試者自我概念較低、較負向。由表 4-3 得知,

整體受試者在各向度與各題之平均分數多高於 2.5 分以上,表示整體受試者具有較 高的自我概念。此結果與林憶芝(2009)、吳孟娟(2006)、許銘麟(2010)、黃立婷

(2005)、熊淑君(2004)、劉雅純(2009)、魏瑞謀(2009)研究結果相同。

各國籍在家庭自我概念的平均分數皆高於其他向度,顯示家庭對受試者自我 概念有正向的影響,此結果與林憶芝(2009)、林信言(2008)、黃瓊瑤(2008)之研究 結果相符;而「心理自我」及「學校自我」之得分平均較低。分項題中生理自我之「我 的身體是健康的」、學校自我之「在學校我有許多好朋友」明顯具有較高之得分。而 生理自我之「我對自己的長相滿意」、心理自我之「我認為我聰明」、家庭自我之「我 會主動關心我的家人」之自我概念得分相對較低,詳表 4-3。

為了解本地家庭、中國大陸籍、東南亞籍子女在「自我概念量表」之各題題項 得分是否有顯著差異,因此進行事後比較。透由 Scheffe 進行事後比較發現在「生 理自我」向度第二題 「我對自己的運動能力滿意」,中國大陸籍顯著高於東南亞籍、

本地家庭;第三題「我對自己的長相滿意」,中國大陸籍顯著高於本地家庭;而在「

心理自我」向度第六題「我認為我聰明」、「家庭自我」向度第七題「我認為我的家庭 溫暖」,男生顯著高於女生;「家庭自我」向度第十題「我會主動關心我的家人」,本

59

地家庭、中國大陸籍高於東南亞籍。「學校自我」向度中,第十二題「我的老師喜歡 我」,本地家庭顯著高於東南亞籍、女生顯著高於男生、第十三題「我的功課不錯」,

本地家庭、中國大陸籍顯著高於東南亞籍。詳表 4-3:

從「生理自我」第一題之事後比較結果可以發現,中國大陸籍子女認為自己在 運動能力與長相的表現是非常好的。從「心理自我」第六題之事後比較結果發現,

男生比女生更認為自己是聰明的。從「家庭自我」第七題之事後比較結果亦同樣發 現男生比女生更認為家庭是溫暖的,此現象可能與家庭中依然存在傳統的重男輕 女觀念有關。從「家庭自我」第十題之事後比較結果發現,本地家庭、中國大陸籍 子女較東南亞籍子女會主動關心家人。從「學校自我」第十二題、十三題之事後比 較結果發現本地家庭子女、女生皆自覺較受到老師的喜愛且本地家庭、中國大陸 籍子女自覺功課都較東南亞籍子女好,此現象可能是源於學校教師依然存有刻板 印象,因此在對待本地家庭與東南亞籍子女時的態度有所差異,而女生在學校亦 常是比較乖巧、聽話,因而較受到老師喜愛。

60

*P<.05,**P<.01,***P<.001

6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新移民與本地家庭子女知覺父母共親職的差 異

本節主要探討新移民子女與本地家庭子女知覺父母共親職是否因背景變項的 不同而有差異。本研究以學童母親原屬國籍與個人背景變項為自變項,並以自我 概念及各項度平均數為依變項,進行獨立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以瞭解兩個自 變項對依變項是否有顯著差異,以及兩個自變項在依變項上是否會產生交互作用。

若交互效果達到.05 顯著水準,則進行簡單主要效果變異數分析,若主要效果達 到.05 顯著水準,則以 Scheff’s 進行事後比較。

一、不同母親原屬國籍子女知覺父母共親職差異分析

表 4-4 呈現不同母親原屬國籍之新移民與本地家庭子女知覺父母共親職之情 形。為了解不同母親原屬國籍子女知覺父母共親職差異,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不同母親原屬國籍子女知覺父母共親職在「合作共親職向度」中達顯著標準,透由 Scheffe 進行事後比較發現本地家庭、中國大陸籍顯著高於東南亞籍;在「抵制共親 職向度」中亦達顯著標準,透由 Scheffe 進行事後比較發現中國大陸籍顯著高於東 南亞籍、本地家庭。詳表 4-5:

表 4- 4

不同母親原屬國籍子女知覺父母共親職之情形 n=543

表 4- 5

不同母親原屬國籍子女知覺父母共親職之差異情形 n=543

向度 SS df MS F 值 事後比較

合作共親職 8.545 4 2.136 3.569* 本地家庭、大陸籍>東南亞籍

抵制共親職 2.813 4 .70 1.981* 大陸籍>本地家庭、東南亞籍

*P<.05,**P<.01,***P<.001

東南亞籍 中國大陸籍 本地家庭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合作共親職 2.65 .78 2.96 .86 2.88 .74 抵制共親職 1.68 .57 1.85 .63 1.58 .58

62

63

表 4- 7

不同性別之新移民與本地家庭子女知覺父母共親職之差異情形 n=543

向度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值

事後比較

合作共 親職

國籍 9.805 4 1.63 3.81* 本地家庭、大陸籍>東南亞籍 性別 .626 1 .62 1.057

國籍*性別 5.306 4 1.32 2.23

誤差 314.66 534 .59

總和 330.1 543

抵制共 親職

國籍 1.55 4 .258 .972

性別 .073 1 .073 .214

國籍*性別 9.98 4 2.495 7.35

國籍*性別 9.98 4 2.495 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