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鋁摻雜氧化鋅磊晶薄膜

5.2 冷卻速率之影響

在一般非極性纖鋅礦磊晶於 R 面藍寶石基板時,由於[0001]方向 的晶格匹配度較高,通常 XRC //c 往往會較 XRC c 窄,然而,在多 次不同製程的實驗中,ZnO:Al 不僅沒有較窄的 XRC //c,甚至有可能 會較 XRC c 來的寬,儘管結晶性可能由於其 3D 成長模式而低落,

但是這異常的結構異向性卻令人感到好奇。

另一方面,儘管 ZnO:Al 磊晶的表面大多為粗糙的表面所構成,

但是其仍有部份為條紋的區域。由於非極性纖鋅礦結構的成長異向性,

條紋通常是平行於 c 軸的方向。然而,ZnO:Al 的條紋卻是垂直於 c 軸。由於在降溫速率>100C/min 的純氧化鋅磊晶膜,我們也曾觀察

130

到沿著

[ 1 1 00 ]

ZnO方向的凹痕,為了確定 ZnO:Al 的條紋以及異常的結晶 異向性是否與降溫速率有關,本研究亦針對 ZnO:Al 進行降溫速率的 實驗。

與純 ZnO 的前處理相同,在開始沉積前,基板已完成 850C 的 熱清潔程序,才降至成長溫度準備成長,在 ZnO:Al 的降溫實驗中,

製程溫度是設定在 700C,氧分壓為 10-3 torr,隨後以 5Hz 的雷射頻 率沉積 200nm 的 ZnO:Al 於藍寶石基板上,結束後,於原本製程的氧 壓下以 30C/min 以及>100C/min 速率進行降溫,其表面形貌與 XRCs 結果如圖 5-4 所示。

圖 5-4 200nm ZnO:Al 磊晶膜以(a)、(d)30C/min 以及(b)、(e)>

100C/min 降溫之(a)、(b)AFM 表面形貌以及(d)、(e)XRCs,(c)為(b)

131

之局部 3D 形貌。

圖 5-4(a)與(b)分別為降溫速率為 30C/min 以及>100C/min 的 ZnO:Al 磊晶膜表面形貌,於 30C/min 降溫的試片,其表面偏向於不 規則粗糙表面,於部份區域可以觀察到垂直於 c 軸方向的條紋,然而,

當降溫速率增加到>100C/min,其整個表面已被垂直 c 軸方向的條紋

所佈滿,若以 3D 視角進行檢視,如圖 5-4(c)所示,可發現到 ZnO:Al 表面仍存在沿著 c 軸方向的條紋晶粒,只是由於垂直 c 軸方向佈滿間 距為 20-30nm,深度為 0.5-1nm 的凹痕,而沿著 c 軸的晶粒則因為其 坡度較緩,因而於俯視圖較不易被發現。

>100C/min 的降溫速率除了對表面形貌產生巨大的影響外,對 試片的結晶性也存在著顯著的影響,圖 5-4(d)為 30C/min 降溫的 ZnO:Al 磊晶,其 XRC //c 與c 半高寬分別為 2.36與 1.52,除了異 常的發現 XRC //c 較寬外,也可發現其 XRC //c 有著些微的不對稱情 形。此現象在>100C/min 的降溫速率時更加明顯,其c 方向仍維持 在 1.59左右的半高寬,然而,在//c 方向卻寬化至 3.95,且相較於 30C/min 試片,>100C/min 有著更為明顯的 XRC 不對稱性。、

為了更加瞭解此 XRC 的不對稱分佈,本研究量測

( 11 2 0 )

ZnO:Al

132

133

圖 5-5 (a)、(c)、(d)200 nm ZnO:Al、(b)、(e)200nmZnO 以>100C/min 降溫之(a)、(b)

( 11 2 0 )

ZnO

( 20 2 4 )

sapphire全域 RSM(c)、(e)

( 11 2 2 )

ZnORSM,

(d)

( 20 2 4 )

sapphireRSM。

134

圖 5-6(a)為>100C/min 降溫之 ZnO:Al 沿

[ 1 1 00 ]

ZnO:Al方向觀察之穿透 式電子顯微鏡影像,在磊晶薄膜最上層,可以觀察到明顯的鋸齒狀表 面,由於此觀察方向為

[ 1 1 00 ]

ZnO:Al,推測此與 AFM 觀察到垂直於 c 軸 方向的凹痕有關;此外,磊晶薄膜整體可以看到佈滿許多傾斜 40左

右的對比從試片表面往基板延伸;圖 5-6(b)-(d)分別為磊晶膜上半部,

磊晶膜整體與界面,以及磊晶膜近界面處之擇區繞射影像。在圖 5-6(c) 整體的擇區繞射影像與 RSMs 中

( 11 2 0 )

ZnO:Al

( 11 2 2 )

ZnO:Al觀察到的拖曳現 象相似,可發現 ZnO:Al 整體相對於基板,存在著一逆時針的旋轉關 係,而若以較小的擇區繞射光圈從界面逐漸往試片表面觀察,可發現 到於磊晶膜底層接近基板處,其 ZnO:Al 與基板間並不存在著明顯的 傾斜,而隨著觀察區域往上移動,當圈選範圍包含到前面所觀察到的 傾斜對比時,其 ZnO:Al 繞射訊號開始與基板出現相對的旋轉關係,

隨著觀察範圍越接近表面,其分佈越廣,相對旋轉角度越大。

圖 5-7(a)與(b)為對此試片分別以

g

ZnO:Al

 11 2 0

以及

g

ZnO:Al

 0002

之雙 束條件拍攝之暗視野影像,無論是圖 5-7(a)或(b),皆可觀察到此傾斜 的缺陷特徵,此缺陷對比無法在此任一條件下完全消失,推測此對比 可能由同時包含 a 與 c 位移分量之缺陷所組成。實際上,此傾斜角度

135

並非固定值,在觀察不同降溫條件的試片時,可觀查到此傾斜角度會 隨著不同降溫速率有所改變(較慢的降溫速率,其傾斜角度約略只有 10-20)。考慮此傾斜角並非沿著特定晶面,且同時包含著 a 與 c 的位 移向量,實際上,在 HREM 晶格影像的觀察中,的確可以看到許多 如圖 5-7(c)所圈出包含 a+c 分量的布格迴路,但是整體上來說,此界 面上亦存在著許多單純 a 或單純 c 分量的多餘半平面。由於此缺陷角 度會隨著降溫速率而改變,且同時包含 a、c、以及 a+c 分量的多餘 半平面,我們無法直接確定此對比究竟屬於何種缺陷所造成,但是極 有可能是在降溫過程中所產生的非對稱小角度晶界[5.6 – 5.8]。

136

圖 5-6 >100C/min 降溫之 400nm ZnO:Al/R 面藍寶石沿著

[ 1 1 00 ]

ZnO:Al觀 察之(a)XTEM BF 影像、(b)表層薄膜、(c)整體薄膜/界面以及(d)界面

擇區繞射圖。

137

圖 5-7 >100C/min 降溫之 400nm ZnO:Al/R 面藍寶石沿著近

[ 1 1 00 ]

ZnO:Al

觀察之(a)

g

ZnO:Al

 11 2 0

以及(b)

g

ZnO:Al

 0002

之雙束暗視野 g-3g 影像,(c) 為對應某一斜紋之晶格影像。

除了表面、結構的影響,我們也針對不同降溫速率對其電性的影 響進行霍爾量測,對於 30C/min 與 100C/min 降溫之 Zn0.99Al0.1O 試 片,其載子濃度、電阻率與載子濃度分別為 3.51020 cm-3、1.6210-3

-cm、10.9 cm

2/V-s (30C/min)以及 6.71020 cm-3、6.3710-4

-cm、

14.7 cm2/V-s(100C/min),然而,由於降溫較慢的試片由於會待在含 氧的高溫環境下更長的時間,所以可能會導致部份載子被氧所補償的 現象[5.9],故我們又針對相同製程條件,以 30C/min,改變冷卻環境

138

為超高真空(<10-6torr)以及高氧(~1torr)進行測試。結果的確顯示,高 氧環境的試片電阻率無法測得 (已超過儀器量測上限),呈絕緣態,而 超高真空降溫的載子濃度則增加至 5.431020 cm-3;然而,由於超高 真空降溫的載子遷移率大幅下降至只剩下 0.6 cm2/V-s,故其電阻率也 提高至 2.0610-3

-cm。在此改變降溫氧分壓的實驗中,意外的發現

到降溫的氧分壓也對其結構產生顯著的影響,圖 5-8(a)與(b)分別為超 高真空環境以及高氧氣氛下,同樣以 30C/min 速率降溫之試片,圖

5-8(a)可見到真空降溫的

( 11 2 0 )

ZnO:Al有著與圖 5-5(a)相同的拖曳現象,

而圖 5-8(b)儘管還是可以發現到高氧降溫試片的

( 11 2 0 )

ZnO:Al仍舊存在 著不對稱,但是相比於高降溫速率,以及超高真空降溫的試片,此不 對稱性已經輕微許多,XRC//c 亦已減少至 1.5。

圖 5-8 200nm ZnO:Al 於 (a) < 10-6 torr、(b) > 1 torr 氧分壓環境以 30C/min 降溫之

( 11 2 0 )

ZnO

( 20 2 4 )

sapphireRSM。

139

在本研究中,我們確實發現到此種特殊的缺陷行為與降溫速率以 及降溫氣氛有關,然而,在數次純氧化鋅以相似條件進行降溫實驗,

卻無法觀察到 ZnO:Al 磊晶膜所發現的表面形貌、非對稱 XRC 等現象 沉積 Zn0.9Mg0.1O 薄膜之實驗結果,亦不曾觀察到此現象。

1960 年代,Pater 等人曾以鍺做研究主題,探討不同種類雜質的 摻雜,對半導體機械性質所產生的影響[5.10, 5.11],其發現到,對於 鍺半導體材料來說,重摻雜施體(>1018 atoms/cm-3)將降低其降伏強度,

而重摻雜受體則會提高其降伏強度;若摻雜物同樣為 4 價(ex: 錫 Sn),

則對鍺的機械性質並不會產生影響。Sumino 等人亦於矽以及其他 III-V 族半導體,發現到摻雜種類對半導體之機械性質將產生影響 [5.12, 5.13]。我們無法確認在 ZnO:Al 所觀察到的現象是否與此有關,

很明顯的尺寸效應是其中要考慮的因子,因為 Al 離子之尺寸(半徑 0.39Å )遠小於 Zn (0.60Å )[5.14],這或許是我們未來設計實驗的思考方 向之一。

總結 ZnO 與 ZnO:Al 的差異,由於磊晶行的差異,ZnO:Al 不僅 表面相較於 ZnO 磊晶膜粗糙許多,其結晶品質亦明顯較 ZnO 磊晶膜 差。值得注意的是,ZnO:Al 的結晶性對於降溫參數極其敏感,較高

140

的降溫速率,或較低的氧壓,都會明顯造成 ZnO:Al 沿著

[ 1 1 00 ]

ZnO:Al的 傾斜行為。

參考文獻

[5.1] M. Karger and M. Schilling, Epitaxial properties of Al-doped ZnO thin films grown by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on SrTiO3 (001), Phys. Rev. B, 71, 075304 (2005).

[5.2] V. Srikant, V. Sergo, D. R. Clarke, Epitaxial aluminum-doped zinc oxide thin films on sapphire: I, effect of substrate orientation, J.

Amer. Ceram. Soc., 78, 1931 (1995).

[5.3] P. Kuppusami, G. Vollweiler, D. Rafaja, and K. Ellmer, Epitaxial growth of aluminium-doped zinc oxide films by magnetron

sputtering on (001), (110), and (012) oriented sapphire substrates, Appl. Phys. A 80, 183 (2005).

[5.4] M. Kumar, R. M. Mehra, and S.-Y. Choi, Effect of oxygen ambient on structural, opt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epitaxial Al-doped ZnO thin films on r-plane sapphire by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Curr. Appl. Phys. 9, 737 (2009).

[5.5] J.-M. Chauveau, C. Morhain, B. Lo, B. Vinter, P. Vennéguès, M.

Laügt, D. Buell, M. Tesseire-Doninelli, G. Neu, Growth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plane ZnO and ZnCoO based heterostructures, Appl. Phys. A, 88, 65 (2007).

[5.6] B. Hensel, G. Grasso, and R. Flükiger, Limits to the critical transport current in superconducting (Bi,Pb)2Sr2Ca2Cu3O10

silver-sheathed tapes: The railway-switch model, Phys. Rev. B, 51, 15456 (1995).

[5.7] G. N. Riley A. P. Malozemoff Q. Li S. Fleshler T. G. Holesinger, The freeway model: New concepts in understanding supercurrent transport in Bi-2223 tapes, JOM, 49, 24 (1997).

141

[5.8] K. Kishida, N.D. Browning, Direct atomic scale imaging of grain boundaries and defects in Bi-2223/Ag high-Tc superconducting tapes, Physica C, 351, 281 (2001).

[5.9] S. Lany and A. Zunger, Dopability, intrinsic conductivity, and nonstoichiometry of 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s, Phys. Rev. Lett., 98, 045501 (2007).

[5.10] J. R. Patel, A. R. Chaudhuri, Charged impurity effects on the deformation of dislocation-free germanium, Phys. Rev., 143, 601 (1966).

[5.11] J. R. Patel and P. E. Freeland , Change of dislocation velocity with fermi level in silicon, Phys. Rev. Lett., 18, 833–835 (1967).

[5.12] Yu. L. Imai and K. Sumino, In situ x-ray topographic study of the dislocation mobility in high-purity and impurity-doped silicon crytals, Phil. Mag. A47, 599 (1983)

[5.13] K. Sumino, I. Yonenaga, Interactions of impurities with dislocations: mechanical effects, Solid State Phenom., 85, 145 (2002).

[5.14] R.D. Shannon and C.T. Prewitt, Effective ionic radii in oxides and fluorides, Acta Cryst., B25, 925 (1969)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