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出生體重對兒童生長發展及未來的影響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出生體重對兒童生長發展及未來的影響

在本研究中持續追蹤不同出生體重的嬰兒至八歲之生長發展狀況及飲 食營養情形。然而影響兒童生長發展的因素除了基因遺傳、性別、生長速 度、雙親的社經背景、家庭環境以外,一開始的出生體重對兒童的生長發 展亦有莫大的影響,因此本節將對出生體重進行相關的文獻回顧。

一、影響嬰兒出生體重之相關因素

談到影響嬰兒出生體重的因素之一為父母親的體型,透過父母親的體 型可以用來預測嬰兒出生的身長與體重,甚至父母親出生時候的體重與嬰 兒出生體重也有顯著相關。Coutinho 等人(1997)以 1989-1991 年間生於美國 伊諾利州的美裔黑人及白人嬰兒與其父母做調查,在這研究當中共有

128,152 人完成所有嬰兒與父母親相關問卷,其中有 11.7%黑人嬰兒為 LBW,

白人嬰兒為 5%,這些黑人嬰兒的母親也為 LBW 者佔 17.9%,其母親非 LBW 者為 10.8%;白人嬰兒的母親有 8.5%為 LBW,有 4.8%母親為非 LBW,由 結果可看出母親出生時的體型與嬰兒出生體重有相關性。

另外,母親懷孕時提供給胎兒的環境對出生體重也有顯著影響。Tomé 等人(2007 )探討母親懷孕期間抽煙與嬰兒出生體重與學齡階段營養狀況與 體型的相關,發現出生體重低於 2500 克之嬰兒的母親特點為教育程度較低、

懷孕期間有抽煙習慣、單身並且生產次數較多;相反的,母親教育程度高、

初次生產者嬰兒出生體重較高。

為了瞭解嬰兒平均出生體重與居住地區的相關性,Sellstrom 的研究團 隊於 2007 年調查北歐社會福利國家(Nordic welfare states),將瑞典的三個主 要城市(斯德哥爾摩、哥德堡、馬爾摩)分成 696 個地區,每個地區至少有 4,000~10,000 名居民,並且每一地區平均有 500 名新生兒,最後總計有 327,877 名母親與其新生兒參與研究,最終想分析家庭背景、社經地位、母 親懷孕期間的飲食及抽菸情況與嬰兒出生體重之關係。此研究將家庭經濟

11

收入分為貧困、中產、富裕三個等級,結果發現出生於貧困地區的嬰兒平 均出生體重較中產地區的嬰兒少 31 克,較富裕地區的嬰兒少 106 克。此外,

貧困地區的母親較多有抽菸習慣、年紀較輕(<24 歲)、多產,並且教育 程度比其他兩地區的母親低。從研究結果看來,可能是貧困地區的母親在 懷孕期間承受較多的外界壓力,並且具有較多有害於健康的習慣,因而使 嬰兒的出生體重較低(Sellstrom et al., 2007)。

二、出生體重對嬰幼兒生長速度與發展之影響

在 1998 年美國的研究中,Hediger 的研究團隊採用第三次美國健康和 營 養 調 查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III NHANES III,1988~1994 )資料庫中出生 2~47 個月大的嬰幼兒相關資料進行分析,藉 此比較妊娠低出生體重嬰兒(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GA)、妊娠適當出生 體重嬰兒(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 AGA)以及妊娠高出生體重嬰兒 (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 LGA)三組之間的生長發育狀況。總樣本人數共 4,431 人 , 並 參 考 美 國 疾 病 管 制 局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的生長曲線,把 SGA、AGA、LGA 分別定義為出生體重<

第 10 百分位、出生體重介於第 10~90 百分位間、出生體重≧第 90 百分位,

並且將 CDC 的生長曲線當作標準來轉換嬰幼兒的體重、身長和頭圍成 z 分 數和標準差單位(standard deviation units, SDUs)以進行標準化的比對。分析 結果發現 SGA、AGA、LGA 的嬰兒各占總人數的 8.6%、80.9%、10.5%,

並且 SGA 組的嬰兒在出生~6 個月間會發現顯著生長追上(catch-up growth) 的情況,但是 LGA 組的嬰兒則有生長下降(catch-down growth)的情況。另 外還發現 SGA 組的嬰兒長到 47 個月大後,其體重、身高及頭圍的數值上 升至第 25 百分位,不過還是在較低的範圍;而 LGA 組的體重、身高及頭 圍的數值依然保持最高,甚至還超過生長曲線百分位的範圍。最終研究發 現,出生體重與嬰幼兒時期的生長速度及發展有顯著的影響力(Hediger et al., 1998)。

12

此外,美國營養師協會(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ADA)認為現今在 低等和中等收入的國家,較少有研究進行嬰兒出生體型、嬰兒期生長速度 和兒童肥胖機率的相關性探討。有鑑於此,透過 2007 年的觀察型前瞻性世 代研究來評估出生體型(出生時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與嬰兒期加速生長 (accelerated growth during infancy)對兒童期過重機率的影響。此研究源自於 1997~2000 年由墨西哥招募 163 位懷孕母親,等其孩子出生之後持續追蹤 至 2005 年。結果顯示出生體型的增加以及一歲前的加速生長會使兒童過重 的機率上升。此外,加速生長的情形對於兒童過重機率的影響會隨著出生 體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若嬰兒的出生體型較小,其 0~1 歲的加速生長會 與往後 4~6 歲兒童期肥胖機率的增加有關,而正常出生體型的嬰兒也有同 樣的結果,但是出生體型較大的嬰兒則沒有任何相關(Jones-Smith et al., 2007)。另外,英國牛津大學婦幼醫院的 Ong 等人(2000),為了探討自嬰 兒出生後直到 2 歲間的生長速度與其之後 5 歲時的體型是否有所關聯,因 而 透 過 英 國 孕 婦 和 兒 童 的 大 型 追 蹤 研 究 (Avon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egnancy and childhood, ALSPAC)中隨機選取 10%的嬰兒,而後利用 1990 年英國生長參考分數(UK reference scores)進行各種體位數值的 z 分數標準 化轉換,包含嬰兒出生、2 歲及 5 歲時體重、身長及身高的測量值。結果 顯示,其中 206 名(30.7%)的嬰兒於出生至 2 歲間的體重增加大於 0.67SD,

表示有顯著的生長追上情形。此外,雖然這群嬰兒於出生時體重較輕、身 長較短,但是 5 歲時的身高、體重與體脂肪反而相對較高。因此研究認為 於出生至 2 歲間有生長追上情形出現的嬰幼兒,其在 5 歲的體型會較其他 孩童肥胖。因此,從上述各研究來看,在未來或許可以將嬰兒期的加速生 長情況作為預測兒童肥胖的相關因子。

本研究室對於出生體重與嬰幼兒生長發展和速度也有許多的探討,首 先由研究生呂忻瑾於 2008 年將出生至一歲的嬰兒樣本分為相對低出生體 重嬰兒(relative low birthweight infants, rLBW)、相對適當出生體重嬰兒 (relative adequate birthweight infants, rABW) 以 及 相 對 高 出 生 體 重 嬰 兒

13

(relative high birthweight infants, rHBW)等三組。在評估 0~1 歲嬰兒的生長狀 況方面,假使在一年內嬰兒體重 z 分數增加 0.67 以上則稱為生長追上 (catch-up growth);倘若一年內嬰兒體重 z 分數減少 0.67 以上則稱為生長下 降(catch-down growth)。結果顯示出 rLBW、rABW 及 rHBW 三組體重增加 的倍數分別為 3.3、3.1 及 2.8,藉此可以發現 rLBW 組嬰兒在一年內的生長 速度較其他兩組快速。此外,rLBW 組有 32.8%出現生長追上、11.4%生長 下降;rABW 組有 26.7%出現生長追上、23.2%生長下降;rHBW 組則發現 有 10.7%出現生長追上、53.8%生長下降,由此可知不同出生體重的嬰兒在 一年間的生長型態會有所差異(呂忻瑾,民 97)。之後由本研究室研究生 何沛穎、馬家蕙、陳姿媛接續此研究來持續追蹤不同出生體重的嬰兒至 4 歲。追蹤至 4 歲時的結果發現,每一年 rLBW 組嬰兒體重增加的百分比都 高於 rHBW 組(何沛穎,民 99;馬家蕙,民 99;陳姿媛,民 100)。此外 在陳姿媛(民 100)追蹤幼兒至 4 歲時發現,三組之平均體重及身高呈顯 著差異(p<0.01),rHBW 之身高及體重仍為三組中最高,但 rLBW 與 rABW 則無顯著差異;且三組之體重增加倍數、身高增加倍數及體重增加百分比 也呈顯著差異(p<0.01),其中又以 rLBW 組保持最高。因此,本次研究持續 收集至兒童 8 歲之相關資料,為此想進一步探討出生體重對出生到兒童 8 歲間生長速度與發展的影響。

三、出生體重對兒童未來健康狀況之影響

根據臨床流行病學家 Barker 的 Barker Hypothesis(1995), Barker 認 為人類一生的冠狀動脈心臟疾病風險和嬰兒的出生體重有關係。Barker 指 出較低出生體重的嬰兒在未來一生中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風險比較高。

而且 Barker 之後的研究甚至還發現低出生體重會使高血壓、中風、第二型 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罹患風險上升。

14

舉例來說,Barker 所屬的研究團隊於 2003 年從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附屬 醫院的世代研究參與者中,以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出 2003 人,藉此探討出生 體重與成年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或相關危險因子的關聯性。試驗過程首先 讓參與者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

之後會收取血液樣本來進行分析。從結果中診斷出 311 人罹患第二型糖尿 病、496 人有葡萄糖耐受性不良(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特別是 出生體重低者的發生率較高。另外在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出生至滿兩歲間 的體重、BMI 增加緩慢與 IGT 及第二型糖尿病間的關聯性會比出生體重與 IGT 及第二型糖尿病間的關聯性更強。因此將出生至兩歲間分成三個階段-出生至六個月、六個月至十二個月、滿一歲至兩歲,藉此來觀察不同階段 之體重增加對於 IGT 及第二型糖尿病的預測強度。從結果可發現出生後前 六個月內的體重與血液的胰島素濃度、血糖值、IGT 及第二型糖尿病有顯 著的正相關,因而成為三個階段中預測力最強的階段﹙Erikisson et al., 2006﹚。

甚至還有一些流行病學研究也提到,出生體重低的成年男女罹患第二型糖 尿病的風險較高。

在台灣也曾進行過 21 個縣市(台北市未包含在內)的世代研究,其中探 討到「低出生體重及高出生體重之嬰兒於學齡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此研究於 1992~1997 年間招募 6~18 歲的學童,初期招募了 1966 名糖尿病 學童和 1780 名健康學童,透過台灣出生登記資料以獲得兒童出生體重,並 且藉由電訪問卷的方式再次確認兒童是否達 ADA 糖尿病診斷標準。篩選過 的資料經統整後共計 978 名學童參與研究(429 名糖尿病學童、549 名健康 學童),而後將出生體重分成五組,分別為<2500g、2500~2999g、3000~3499g、

3500~3999g、≧4000g,其中以 3000~3499g 作為參考組。經控制性別、年 齡、BMI、家族病史及社經地位後,低出生體重(<2500g)及高出生體重(≧

4000g)的學童相較於參考組(3000~3499g)所罹患的第二型糖尿病之 OR 值分 別為 2.91 及 1.78,95%CI 值則為 1.25~6.76 及 1.04~3.06。若是將出生體重 組別當作橫軸,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之 OR 值當作縱軸,如此來畫出直

15

方圖則會發現兩者呈現 U 型關係。假若比較低出生體重及高出生體重糖尿

方圖則會發現兩者呈現 U 型關係。假若比較低出生體重及高出生體重糖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