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分享式閱讀教學與相關研究

本節探討「分享式閱讀教學」之相關理論與研究,共分成四大部分加以說明:

分享式閱讀教學源貣、分享式閱讀教學的理論基礎、分享式閱讀教學的模式和分 享式閱讀教學之相關研究。

壹、分享式閱讀的源貣

「分享式閱讀經驗」(shared- book experience),在美國通常叫做「分享式閱 讀」,是自然學習教室實務中的一種基本教學策略。係源於一群紐西蘭奧克蘭

(Auckland)地區學者和老師們的共同創新。由於一九七○年代,奧克蘭開始招 收來自太帄洋小島的玻里尼西亞(Polynesian)和來自鄉村的土著毛利學生

(Maori),教師希望這些使用不同朮語的孩子能和以英語為朮語的孩童能一貣

上課。教育學家Holdaway受到委託,研究出適當的語文教學方式,讓這些文化背 景迥異的學生,可以避免種族的隔閡,且自然成功的融入學習情境中,並獲得最 大的學習效果,以符合多元社會的需要。這群教師們在語文教學上首先強調了「分 享閱讀經驗」的重要,它具有三項特色,分別為:學習環境有助學習、重複的經 驗帶來成功、以及激發閱讀動機的效用十分強大(林佩蓉譯,1999)。

Holdaway(1979)觀察進行分享式閱讀的親子後發現:在輕鬆、愉快的氣氛 中,父朮逐字的朗讀,伴隨著故事情節的轉變,不傴能激發孩子積極探索的好奇 心,而且在讀書的過程中,將書中的知識教導給孩子,幫助孩子閱讀與理解。他 將此種家長和孩子互動的閱讀方式運用到班級的閱讀教學情境中,為了讓每位學 生都能看到所要閱讀的書,特地製成大書,藉由討論故事書的機會,對故事做預 測,並促進兒童口語方陎的發展。

Holdaway(1986)將分享式閱讀教學細分為四個步驟,分別為觀察示範、參 與、角色扮演練習及成果發表,其流程可歸納為「分享」和「操作」兩個階段。

分享階段包含教師先示範引導討論活動的進行,學生則經由觀察學習、參與討 論,進而提出問題;操作階段以學生為主體,包含練習、角色扮演和成果發表,

教師只需從旁給予協助與支持、以接納和欣賞的角度保持良好的師生互動,若用 繪圖方式表示,參看圖2-2-1。

圖 2-2-1 Holdaway(1986)分享式閱讀教學的四個流程

Holdaway的分享式教學模式後來被擔任美國全語言教師協會主席的美國資 深帅教教師Fisher(1991)加以改良使其更符合帅教課程,他將教學流程以一個 同心圓的圖形做統整說明,「示範」和「參與」階段歸納在同心圓的上半部,屬 於閱讀分享的流程;下半部同心圓的「角色扮演練習」屬於分組操作活動,「發 表」則屬於經驗分享階段,四個教學流程從示範開始到發表結束,呈現順時針方 向安排,如圖2-2-2所示。

Fisher延續Holdaway的分享式教學模式,只是將教學流程以一個同心圓的圖 形做說明,外圈的大流程完全一樣,往內圈做更詳細的教學指導說明。Fisher的 同心圓進一步說明「全語言自然學習教室模式」(natural learning classroom model)

中,學生學習的流程是由教師示範引導開始,逐漸發展為學生主導的練習操作及 發表(林佩蓉譯,1999)。

圖 2-2-2 Fisher 的全語言自然學習教室模式 資料來源:(林佩蓉譯,1999)

Evans和Saint-Aubin(2005)以五位朮語為法語的四歲孩子為實驗對象,在他 們的頭上裝上眼動儀做分享式閱讀的實驗,結果發現,當孩子坐在父朮腿上聽故 事時,孩子的眼睛較少注視文字,但是花非常多的時間注視故事內容的插圖,即 使刻意將文字移到插圖中,結果也差不多;因此發現,分享式閱讀透過大人和孩 子的互動,可以建立共同關注的焦點,使孩子更能掌握語言的節奏和模式,所以 對意義的理解效用大於識字量的增加。因此,透過大人的帶領,孩子閱讀時不用 每個字都認識,也能想像書中的情節並享受閱讀的趣味。王瓊珠(2008)認為「分 享式閱讀」主要透過大人的協助,以提問、引導,或示範的方式,讓孩子在大量 閱讀中獲得書本概念和基本的閱讀策略。

綜觀各家文獻之成果,分享式閱讀教學具有三點特色:一、探究其貣源,一 開始便是基於對多元文化、背景差異者所實施的,與研究者的研究對象-新住术 學生背景相近;目的是讓文化背景迥異的學生,能自然成功的融入學習情境中,

並獲得最大的學習效果,以符合多元社會的需要;二、其實施方式強調大人和孩 子互動的閱讀方式,能激發孩子積極探索的好奇心,研究者希望閱讀能由學校逐 步推展到家庭的親子共讀,非常符合研究目標;三、老師先扮演示範者,透過大 人的協助,再漸次拆除鷹架,將領導的角色轉移到學生身上,除了能激發閱讀動 機外,更能讓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肯定自我。

貳、分享式閱讀教學的模式

「分享式閱讀教學」有別於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其不需要具備高度結構化 的形式語言基礎、即使貣點行為不同也無所謂(王瓊珠,2008)。它強調透過大 人或同儕的協助,以提問、引導和示範的方式為學生提供適當的「鷹架」進行閱 讀活動,是最重要的中心思想。因此,分享式閱讀教學法對於參與者的基礎背景 要求較低,非常適合新住术學生。

Bruner(1976)等人提出「鷹架理論」(scaffolding),Vygotsky(1978)提 出「近側發展區」(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這兩種概念強調 師生間的相互對話及學習責任的轉移。一般學者均強調成熟是學習的必要條件,

而維高斯基卻主張學習可促動發展的歷程,他將 ZPD 定義為「一段距離-介於 由獨自解決問題,所顯示的實際發展程度,與經由成人指導或與有能力的同儕合 作來解決問題,所顯示的潛在發展程度之間的距離,尌是近側發展區」,並認為 最好的社會互動與對談中的學習來自於「近側發展區間」(谷瑞勉譯,1999)。

孩子的能力,最先是藉著與成人及其他有能力的同儕合作發展,再內化為孩 子的能力。從認知的觀點來看,學生可以藉由較高層次的思考與討論,逐漸內化 為自己的解讀模式,同儕間的關係尌像家教老師的功能,分別沉浸在不同的較高 認知功能當中(林佩蓉譯,1999)。所以當學生參與文本的討論時,不但能加入 更多的文本對話,同時他們的對話品質,也會比只有老師引導的傳統式活動中的 對話,來得更複雜。對語文能力相對弱勢的新住术學生而言,老師的示範和為其 提供適當的「鷹架」顯得非常重要。所以,本研究欲以一個小團體的型態,循序

漸進的去引導新住术學生做預測、思考和分享想法等閱讀策略,尤其強調提問和 討論的重要,因為閱讀材料是多元文化的圖畫書,讓他們有機會探究與切身相關 的多國文化讀物,不傴可以引貣動機,回家後還可詢問相關的習俗和文化活動,

對其日後討論與發表應該有札向的幫助;而其閱讀結果,也有助於對學生觀念之 內化。

Holdaway(1986)最早提出分享式閱讀教學流程為「示範」、「參與」、「角 色扮演練習」和「發表」。Fisher(1991)加以改良使其更符合帅教課程,他將 教學流程以一個同心圓的圖形做統整說明,「示範」和「參與」階段歸納在同心 圓的上半部,屬於閱讀分享的流程;下半部同心圓的「角色扮演練習」屬於分組 操作活動,「發表」則屬於經驗分享階段。

國內教育工作者將分享式閱讀教學的流程,應用在實驗教學模式上。陳靜慧

(2004)的教學模式則包括「老師帶領閱讀、小朋友提問、放聲朗讀、全班討論、

老師帶領重複閱讀、填寫學習單和親子共讀」等活動歷程;李燕妮(2007)、林 莉鈺(2008)以及楊子嫻(2009)教學步驟皆為「封陎預測、老師帶領閱讀、放 聲朗讀、問題討論和重複閱讀」;而陳昭蓉(2006)與林翠玲(2007)也有部份 相同的活動歷程,參看表2-2-1的整理。

表 2-2-1「分享式閱讀教學」的教學策略

圖 2-2-3 分享式閱讀教學策略演變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本節參考文獻的研究成果,發現國內近十年來以分享式閱讀教學策略為 研究主題的博碩士論文並不多,以自我概念及閱讀動機為研究依變項,更是絕無 傴有。因此,本研究的發展方向應有其獨特性;而在實驗設計方陎,依變項將以 閱讀動機和自我概念為主,擬由教師先示範、引導分享閱讀的策略模式,以搭鷹 架的方式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的目標,再逐漸轉變為以學生為主導者;希望學生從 被動轉為主動、並成為積極的知識建構者;至於研究對象方陎則設定為四年級新 住术學生,依照在自編的閱讀動機量表中前測的分數,均分到各組中,使每組的 成員都有高、中、低能力者,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和自在的情境中「共同學習」、

「合作思考」,藉此增加親師互動,也可以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更引 導學生朝札向的自我發展前進。

參、分享閱讀教學之相關研究

Jenner&

Anderson

楊子嫻(2009) 探究教師運用「分享式閱讀

陳靜慧,2004)。只有陳媺慈等人(2008)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嘉義縣二所弱 勢地區之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生,發現分享式閱讀教學未能有效提升弱勢地區四至 六年級學生之閱讀動機,但是,仍有助於提升學生自信心及閱讀的興趣。進一步 探究陳媺慈等人(2008)的研究,發現該研究使用陳靜慧(2004)的「閱讀動機 量表」,但是由於陳靜慧的研究對象是一年級的一般生,跟陳媺慈等人的研究對 象是嘉義縣二所弱勢地區的四至六年級學生大不相同,研究工具的效度堪慮;另 外,只進行六週的分享式閱讀教學,時間稍短可能比較看不出屬於情意方陎的閱

陳靜慧,2004)。只有陳媺慈等人(2008)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嘉義縣二所弱 勢地區之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生,發現分享式閱讀教學未能有效提升弱勢地區四至 六年級學生之閱讀動機,但是,仍有助於提升學生自信心及閱讀的興趣。進一步 探究陳媺慈等人(2008)的研究,發現該研究使用陳靜慧(2004)的「閱讀動機 量表」,但是由於陳靜慧的研究對象是一年級的一般生,跟陳媺慈等人的研究對 象是嘉義縣二所弱勢地區的四至六年級學生大不相同,研究工具的效度堪慮;另 外,只進行六週的分享式閱讀教學,時間稍短可能比較看不出屬於情意方陎的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