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分數加減運算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分數加減運算的相關研究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特別強調熟練之演算能力的重要性,認為數學運 算或計算並不只是機械式的計算操作而已。所謂能熟練數學的運算或計算,

係指在能夠理解數學概念或演算規則的情況下,所進行的純熟操作。這種透 過理解並能將觀念與計算結合的能力,才是演算能力。這種能力能讓學生對 數字的內在邏輯有較流暢的感覺,而這種流暢感覺的回饋,則更能增強學生 的自信心。相反的,沒有效率、容易造成錯誤的演算法,卻會加深學習的沮 喪感,使學生逐漸放棄學習。課程綱要指出學生對某種類型數學問題演算的 純熟,常能同時促使其新舊數學觀念的連結與落實。並認為演算亦是學生獲 得新數學經驗的方法,新的經驗將會再形成學生下一階段新主題學習所需的 具體經驗(教育部,2008)。由此可見演算能力在學生學習數學時的重要性,

而這重要性當然也包括了分數加減運算的能力,學生對於分數的加減運算是 否熟練,也會影響學生將來在分數課程的學習表現。

分數的加減可分為同分母分數的加減與異分母分數的加減兩種,在傳 統重計算技能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教學,教師通常直接教導學生將分子直接 做加減的計算,而異分母分數的加減則是需把兩個不同分母的分數分別擴分 或約分成同分母的分數,再做分子的加減,而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往往只是 不斷地告訴學生:「要先通分,再進行加減。」學生當下雖記住了算則,但 概念卻不清楚,結果導致學生將兩者視為不同的計算(一為分子加減,一為 通分後再做加減)。分數加減運算比整數的加減運算複雜,且步驟更為繁 瑣,學生在計算前必須先判斷,哪些計算規則適用於哪種分數的加減運算。

例如:同分母分數的相加,只要將分數的分子相加,分母不需要改變;異分 母分數相加,兩分數必須進行通分,分子才能相加。正因為如此,學生在學 習分數的加減運算時才會倍感困難。

早在 1831 年 Morgan 就認為分數的算則計算是學習分數的核心所在,而 Fish 更在 1874 年就將分數合成的程序分成五個步驟(Kieren, 1980):

一、化分數為更高或更低的關係。

二、化整數或帶分數為假分數。

三、將分數化為具有共同分母的等值分數。

四、尋找分數之間的最小共同分母。

五、將分數相加。

Kieren(1976)認為,發展良好的演算技巧是必要的,並將有關分數加法 的種類分為四大類:

一、同分母分數。

二、分母之間有關聯(related)的異分母分數,也就是兩分母之間有倍數關 係。例如:1/2+3/4。

三、分母之間沒有關聯(unrelated)且互質的異分母分數,也就是兩分母之 間無倍數關係且互質。例如:1/7+1/11。

四、分母之間沒有關聯(unrelated)且非互質的異分母分數,也就是兩分母 之間無倍數關係且非互質。例如:1/6+2/9。

另外,Tatsuoka(1984)則是對分數加減的過程提出詳盡的步驟,其中包 含了同分母分數的加減和異分母分數的加減:

一、同分母(like demominators)分數加減

(一)將分子(numerator)的部分相加或相減。

(二)以兩個同分母中的其中一個為共同分母。

二、異分母(unlike denominators)分數加減

(一)檢查分數之間是否有公因數(common factor)存在。

(二)以下列的方法尋找共同分母(common denominator)。

1、質因數分解(prime factoring method)。

2、相乘法(multiples method)。

4、自動化(automatic method):將分母相乘以求得新的分母,

a/b+c/d=ad /bd+bc/ bd 的計算策略。

(三)尋找等值分數。

(四)分母保持不變,將分子(numerators)相加。

(五)將相加的結果約分,如果是假分數則轉換成帶分數。

許孝全(2005)使用 IRS 分析六年級分數加法的概念結構,得到以下的 結論:在同分母分數的加法概念中,學生的概念發展次序為(1)分子加法概 念、(2)進位概念、(3)約分概念-分母為分子的倍數、(4)約分概念-

求最大公因數;在異分母分數的加法概念中,學生的概念發展次序為:(1)

兩分母需求最小公倍數、(2)兩分母互質、(3)兩分母為倍數關係、(4)

約分概念-求最大公因數。

陳振忠(2008)使用 IRS 分析五年級分數減法的概念結構,得到以下的 結論:在同分母分數減法概念中,學生的概念上下位關聯為(1)「分子減法 概念」→「約分+求最大公因數」→「退位+約分+整數減法概念」、(2)

「退位概念」→「約分+求最大公因數」→「退位+約分+整數減法概念」、

(3)「約分概念+分母為分子的倍數概念」→「退位+約分+整數減法概念」;

在異分母分數減法概念中,學生的概念上下位關聯為「兩分母互質概念」→

「兩分母為倍數關係概念」→「兩分母要求最小公倍數概念」。

由以上所述我們發現,在分數的加減運算中,異分母分數加減的解題 步驟比同分母分數加減還要複雜,因為同分母分數加減的解題只須將分子相 加減,分母不需改變,但異分母分數加減的解題則需要考慮分母之間的關 係,必須設法先將分數進行通分,才能作分數的加減。相對的,在解題上異 分母分數加減就可能會較同分母分數加減複雜。Tatsuoka(1984) 採用計算規 則研究取向,在其研究中詳細描述異分母相加的步驟,透過量化分析發現,

學生的分數計算表現並不好,其中有許多學生會重複使用錯誤的規則,甚至 缺乏某些分數概念。

黃瓊瑩(2002)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分數加法診斷研究發現,分數加

法運算中「找出公倍數」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並且發現當分母的數值擴展 到 10 以上,學生答題錯誤率會偏高。

王瑞慶(2003)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生在分數加減法問題的解題歷程,研 究發現,學生對通分的概念如果不夠清楚,可能會在處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問題時,受到異分母加減法問題解題策略知識的影響,而使用分數通分的解 題策略。此外,也發現學生在解題時也會受到分數通分後分母大小的影響,

如果分數通分後的分母比較大,計算上出現錯誤的機會也比較大。

紀順雄(2006)在針對高年級學生的異分母分數加法概念之研究中也指 出,分母的通分是影響分數加法運算解題表現的關鍵。

王銘彥(2008)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生解決異分母分數加減問題發現在計 算題方面,高成就學生可利用最小公倍數策略,先將分數通分,再進行加減 法運算。低成就學生無論分母呈現何種關係,其解題大部分直接將兩分母直 接相乘做為通分後的公分母,造成通分後之分母過大,容易造成擴分錯誤。

部分學生則是利用直接將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的策略答題。

另外,從一些相關的研究可以發現,運算的類型也是學生在解分數加減 運算的關鍵。

劉韋成(2009)在探討學生分數加減解題能力之研究中發現,學生學習 分數加減計算時,「假分數計算」是屬於較為簡單之計算類型,因此也較容 易被學生所接受、學習,並指出學生熟不熟練「帶分數與假分數互換」或「帶 分數拆解」,對於學習分數加減概念是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在運算類型方 面,「假分數+假分數」的運算是屬於比較簡單之運算類型,而「假分數+

帶分數、帶分數-假分數」則是屬於較為困難的運算類型。

許正泰(2009)在針對高年級學生的異分母分數加減運算學習表現與錯 誤類型之研究中得到以下的結論:

1. 學生在異分母分數加減運算的整體表現並不理想,全體答對率只達六成 八,且年級愈高,學生內部差異性愈大。

佳,牽涉到「帶分數」的題型表現較不理想;而在減法是以「真分數-

真分數」的題型表現最佳,「不需借位」的題型表現比「需借位」的題 型較好。

3. 學生在「兩分母間的關聯」題目的表現中,以「兩分母間有倍數關係」

表現最佳,「兩分母間無倍數關係且互質」次之,「兩分母間無倍數關 係且非互質」最差。

綜合以上相關於分數加減法的研究結果,我們發現學生在分數加減運 算的學習表現會因為運算類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答題表現,其中以運算牽 涉到「帶分數」或「需借位」時的表現較不理想。此外,在進行異分母分數 的加減運算時,學生能否找到分母的公倍數,並順利的將兩個異分母分數通 分是解題的關鍵。

本研究欲探討屏東縣國小六年級學生在分數加減運算的答題表現,考量 不同的分數運算類型與兩分數分母之間的關係,可能會造成學生在分數加減 運算時的不同表現,因此在測驗試題的編製上,有關分數的運算類型包括了 帶分數、非帶分數(真分數、假分數)與整數等三種形式之間的加減運算;

而兩分數分母之間的關係則分為 1.同分母分數的分數加減運算,例如:

1/4+2/4;2.異分母分數但分母間有倍數關係的分數加減運算,例如:1/3+4/9;

3.異分母分數但分母間沒有倍數關係的分數加減運算,例如:3/8+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