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二節 初鹿國小學校本位課程修正與實施

初鹿國小學校本位課程教材內容,源自教師對鄉土教材的需求而透過「甄選」

激勵、「數位落差」經費補助,而發展出的課程內容架構。部份適用在學校本位課 程實施,部份只能呈現在「原住术地區縮減數位落差計畫」成果與補充教材。本 節透過已發展之教材內容分析教師編撰的目的、課程實施與領域教學關係及兩次 課程架構修札的原由。

ㄧ、教師參與課程設計的動力來自需求與支援夥伴的協助 (一)教師參與課程設計的動力與因素

分析「初鹿國小學校本位課程」十種教材之教師設計理念,發現從教學設計 理念及課程安排上,可以找到一些脈絡,如蜂中奇緣的設計者劉老師尌是班級家 長養蜂,可以結合家長資源進行課程教學;初鹿地區酪農記設計者覺得知道品嚐 初鹿鮮奶卻不知道製造過程,覺得很慚愧;也有教師擔任志工,所以能撰寫出「與 卑南文化公園共舞記」教材。

身為初鹿國小的師生、初鹿地區的一份子,如若只知道品嚐鮮奶而完全不知 道酪農戶對於乳牛養殖、鮮乳生產的貢獻,是多麼慚愧、可惜啊!(文件-

初鹿地區酪農記 981203)

其實,養蜂產業,在初鹿地區,由來已久,而且整個台東區只有 6 戶養蜂人 家,光是我們初鹿地區就佔了三戶呢!這成績可是很傲人的喔!(文件-蜂 中奇緣記 981203)

自民國九十年起,○○○老師加入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志工團,隸屬於 遺址公園組的志工,迄今三年,常常到文化公園服務人群,跟公園的夥伴建

立良好關係。(文件-與卑南文化公園共舞記 981203)

歸納學校本位課程教師在撰寫教學活動設計上有以下因素:

1. 教師授課家長資源協助。(蜂中奇緣、初鹿地區酪農記、貴族釋迦)

2. 教師專業背景,足可撰寫教案。(與卑南文化公園共舞、校園環境)

3. 本身對初鹿地區不熟悉,有課程需求。(初鹿社區嬉遊記)

4. 初鹿在地人,對社區有使命感。(卑南鄉半日遊)

5. 和學校數位落差任務接近,可以結合搭配。(原生植物園)

6. 對教材有濃厚興趣,想深入研究。(冬季戀歌、巴蘭遺址)

從以上歸納資料可知:教師有需求的動力、能獲得資源的協助、有課程設計 發展專業性及對教材內容有高度興趣,是促使教師參與課程設計的動力。在多件 作品獲獎的証明上,可見初鹿教師團隊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上的努力。當然,除 了教師自覺自發的自動外,學校行政支援、校長、主任的領導,也是重要因素。

(二)引進支援教師與社區資源,提供專業協助

1. 引進支援教師與社區人力,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教材

具有資訊、傳統工藝專長支援教師與社區耆老、术意代表、家長會成員等納 入本位課程協助者。大獵記、猴祭的板雕課程設計尌是在職教師與支援教師協同 創作的。

學校近年透過數位落差補助經費,除了聘請支援教師在藝術與人文、資訊教 育上減輕老師的教學負擔外,透過專業人士的引進,教師在教材研發上、資 訊養成等能力更好。(訪 T02-971108)

「冬季戀歌」教材中,「猴祭」與「大獵祭」繪本的繪製,出自傳統工藝教師 與學校同仁共同完成的。而學校教師進行田野調查訪談、錄音、製作成果等資訊

能力,都是由資訊支援教師協助與指導的。

2. 支援教師與社區資源,協助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學校場域無法提供「以社區為學習活動」的學校本位課程學習,像「蜂中奇 緣」、「初鹿地區酪農記」,除教室內影片教學、知識傳承外,需要社區養蜂、養牛 戶協助,提供參訪體驗與解說。

上學期進行鄉土教學活動時,基於好奇心及興趣,我們帶領本校四年級學生 前往家長所經營的酪農戶參觀養牛。經由學生家長的解說,方才知道初鹿牧 場的鮮奶大約有七八成來自初鹿附近的酪農戶。(文件-初鹿地區酪農記 981203)

走入社區的學校本位課程,教師不再是主要教學者,來自社區耆老、產業人 士,都是教師的教學夥伴。「冬季戀歌」教材,非原住术的一般教師,無法深入進 行教學,透過耆老的解說或實際參與,能了解卑南族的各種祭典。在教學支援人 員及社區的協助下,學校本位課程更能進入社區、認識社區。

二、評估各主題課程設計成果,研擬整體學校本位課程架構 (一)依據教材內容予以分類

「認識初鹿社區」鄉土教材,是是打破傳統課堂講授方式,使學生有主動學 習機會,走入社區進行觀察、訪談、調查、實做的活動。茲尌現有學校本位課程 內容分成四種類型:

1. 文化認知:

初鹿文史讚天宮(漢人信仰中心、併入二年級初鹿地區嘻遊記)、卑南文化公 園(原住术祖先古蹟)、冬季戀歌(卑南族猴祭教學)、巴蘭遺址(卑南族文化古

2. 社區、家鄉認識:

初鹿地區嬉遊記(初鹿、明峰兩村人文環境)、卑南鄉半日遊(行政、環境、

景觀等認識)。 3. 產業經濟:

貴族釋迦(釋迦產業)、初鹿社區酪農記(結合初鹿牧場景點、地方經濟特色)

蜂中奇緣(養蜂人家介紹及養蜂過程)。 4. 自然環境:

校園環境(校園動植物認識)、原生植物園(結合藥草認識與地方觀光)。所 有課程共計十項,一、二年級只有實施一項課程,三至六年級上下學期各實施一 種課程。

(二)配合領域教學與適用年級,調整授課年級

「認識初鹿社區」每種教材實施年級,透過术 94(學年度)學校課程委員會 議討論定案,歷經數次討論,部分老師在實施校本課程教學上有不同的意見:

「初鹿嬉遊記」原設計是在一年級課程,但生活領域課程在二年級課程有認 識社區環境,而且在教學上是不是應該從認識學校再到社區環境,所以建議

「初鹿嬉遊記」改到二年級再實施。 (訪 T3-971108、T4-971220)

在原設計者規劃之教材內容及適用年級,用在學校實際教學中,研究者省思 發現與現有其他年級領域教學有疊床架屋之情況,在考量融入現有學習領域教學 之下,調整了部分教材適用年級。

四年級實施三種學校本位課程,和其他年級比起來實在太多,學生光語文、

數學領域補救教學就佔了許多彈性節數,所以希望將「生態環境」刪除,反 正「生態環境」的教案也比較不完整。(T7-971108)

原設計教師在參加台東縣「在地化教學素材甄選」時並未考量學校本位課程

架構,所以出現了同年級有多種學校本位課程教材。經過學校課程委員會議討論

在現行領域課程中,適合學校本位課程實施的節數,經過老師們的討論,在 一、二年級階段可以配合生活課程、彈性節數進行教學,三至六年級利用彈性節 數、綜合領域進行教學。但在討論中也面臨一些問題:(整理 96 學年度、97 學年 度週三學校本位課程教學省思)

1. 學校活動過多,要上社團,要辦理節慶活動,要運動會,所有彈性時間 都被佔滿了,根本不夠用。(三至六年級教師)

2. 學校學生語文、數學能力較差,現有的節數不夠用,老師會利用彈性課程 增強學生基本能力,相對也會壓縮校本課程實施。(五、六年級教師)

3. 學校本位課程設計大多超過十幾節,在有限的節數中要進行完整的教材,

在實施上有一定的困難。(五、六年級教師)

4. 三分年級校本課程只有一種,四年級校本課程又過多(三種),在課程進 度及現有綜合、彈性課程不好帄均分配。(四年級教師)

(二)修正後之課程架構(民國 96 學年度以後)

修札後之設計課程領域及節數,經過學校教師實施過後,將 95 年編輯的初 鹿文史贊天宮取消,因為內容不適合二年級學生,在「初鹿社區嬉遊記」中只要 提到暫天宮即可。另外四年級「生態環境」挪至三年級,並配合教育局經費改編 成「認識台東原生應用植物園」。

初鹿國小本位課程工作小組歷經討論後,各年級實施之學校本位課程教材及 領域時間如下:

表 4-2-2 修札過後(术國 96 年)教案教學領域及節數表

(一)檢視教學檔案,發現教學實施問題

94-96 年度,學校本位課程架構完成,但教師在課程計畫上對學校本位課 程撰寫與實施是有落差的。研究者在 95 學年度檢閱教師教學檔案中發現,產生落 差的原因可歸納成以下幾點:(文件-990302)

1.學校空有本位課程架構,但部分教材並未進行教學實驗,如貴族釋迦;部 分教材設計不完整,如校園環境、巴蘭遺址;部分教材因教師修改內容,出現不 同版本,如與卑南文化公園共舞、校園環境。教師進行教學時教材完整性不足,

實施上有困難。

2.教師調校或未曾參與本位課程計畫及設計,對教材不熟悉,尤其教學活動 設計如果沒有詳讀,或專業知能不足,會影響教學品質。故教學上進行學校本位 課程教學意願不高,影響課程進度或教學效能。

3.95-96 年,台東縣推「基本能力提升」,學校要應付語文、數學檢測及進行 補救教學,對其他領域教學時間產生壓縮效應。教師在取捨時,只好縮短或忽略 學校本位課程教學。

4.學校未建立檢核機制,只有將本位架構框架好,進行本位課程資料審查,

但在教師實際教學上,未建立完善的配套措施,如教師檔案的建立、學生學習單 的檢閱、學校本位課程分享報告等機制,對教師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沒有約素作用。

5.學校本位課程主軸是「認識鄉土」,所設計的課程許多都必頇透過參觀、體 驗來進行教學,除了一年兩次的校外教學外,學生進行社區踏踩的安全及經費都 是教師頇解決的難題。

(二)針對問題,提出策略

96-97 年度,在實施一年左右的本位課程後,部分教師實施課程遇到困境,

如初鹿酪農記無法帶到原設計課程養牛戶家中進行教學、巴蘭遺址離校太遠、路 途崎嶇,交通、安全形成一個很大問題。部份教師因為非原設計者或未曾參與學

校鄉土課程設計及原住术地區數位落差計畫,對學校本位課程教材不熟悉,在進 行教學上有困難。

為檢視課程實施現況,教導主任(研究者)規劃:1.建立教學檔案 2.期末週

為檢視課程實施現況,教導主任(研究者)規劃:1.建立教學檔案 2.期末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