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五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本節分為兩部分,一是資料的蒐集;另一是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一、 資料的蒐集

蒐集資料是一種技術,把握有效的原則,蒐集工作將事半功倍,否則將會浪 費無謂的心力。本研究以參與觀察、訪談及文件蒐集等方法進行資料的蒐集,以 期達成本研究之目的,茲分述如下:

(一)參與觀察

由於研究者在現場觀察時,介入或參與他們所觀察的人們和活動的程度有高 低的不同,Gold(1969,引自王文科,1995)將之分成以下四種參與者的角色:

1. 完全參與者(complete participant)

2. 完全觀察者(complete observer)

3 參與者的觀察(participant-as-observer)

4. 觀察者的參與(observer-as-participant)

由於研究者為研究學校的教導主任,負有帶動學校成員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發 展之責,必頇召集及主持課程發展委員會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究小組會議及 學校課程審查會議等。因此研究者在研究現場採完全參與者的角色,尤其是學校 本位課程發展研究小組是修訂學校本位課程的討論單位,研究者又是負責該單位 的工作業務者。

(二)訪談法

本研究採取「半結構訪談」,在訪談進行之前幾天,事先與受訪者約定時間 與地點,訪談進行時為便於事後紀錄與訪談內容之整理,先徵得受訪者同意,於 訪談時錄音,訪談內容轉譯後經採用,必與受訪者確認後再發表。本研究主要訪 談對象包括:

1. 行政人員:包括三位處室主任、組長等。

2. 教師:參與「認識初鹿社區」教材設計與教材轉化人員。

本行動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參與觀察和文件分析進行資料之搜集。

(三)文件蒐集

文件(document)的主要用途是檢驗和增強其他資料來源的證據,如果發現 文件和觀察或訪談所得資料互相矛盾,研究者即頇進一步探究(黃瑞琴,1991)。

本研究所蒐集的文件有:

1. 活動設計教案:「認識初鹿社區」課程中的初鹿酪農記、初鹿社區嬉遊記、

卑南鄉半日遊等。

2. 會議紀錄:包括課程發展委員會、學校本位課程研究小組、課程審查、數 位落差會議等會議紀錄。

3. 教學省思本記:各班導師進行學校本位課程教學之教學省思及意見。

二、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James et al(2008)指出,參與式行動研究者蒐集質性研究之後,它必頇轉譯 成電子檔的可處理形式;當資料的量足易用來比較與對照時,開始閱讀與檢視,

並且持續分類與再分類,重新組合資料直到浮現出主題與結論。分類的策略可分 成為:分類的策略(編碼、標籤標示與類目等)與比較的策略(三角檢證等)。

James et al(2008)指出,「編碼」是只統整資料內容或凸顯主要概念的標示,

用來將文本區分為不同類型,使研究者能以全新眼光來看待之。ㄧ個文本可用不 同方式編碼,編碼方式分為兩種:「開放式編碼」指的是研究者不具先入為主的 觀念檢視資料,直到掌握觀念的單字或片語浮現出來,以形成對資料更廣泛的理 解;「選擇性編碼」指的是研究者依據事先選擇的特定主題或觀念編碼,然後將 資料分類。潘淑滿(2003)將編碼方式分為「開放編碼」、「主軸編碼」、「選 擇編碼」。而 James et al(2008)指出,「組織圖表」可用來分類與組織研究資

料的工具,最簡單的方式是用表格的欄位分類不同的主要概念,用列來呈現實例。 為二種:「資料三角檢證」(data triangulation),即在研究中利用不同來源的資料;

「方法三角檢證」(methodological triangulation),即以多種方法去研究一個問題 或一個方案(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本研究即透過不同研究參與者的訪談資 料、文件資料等多樣的資料交互佐證,以求分析結果之客觀性;並在受訪者的訪 談錄音中的內容轉譯成文字之後,請受訪者確認內容是否札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