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三節 初鹿國小學校本位課程教材編輯與

林佩璇(2002)認為「課程是一個不斷改變的現象。在學校本位課程中,課 程發展和課程評鑑是一體兩面的活動,評鑑旨在蒐集資料以改進課程品質,提升

教學技巧,並增進學習者的知能和價值判斷。」初鹿國小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上,

有教師群熱忱的投入、有專業的方案呈現,但課程實施會因人、因地、因時而會 有不同結果,在課程發展中,也要不斷檢視與評鑑,修訂更符合教師教學、學生 需求、社區需要的三贏局面。

一、 結合地方政府推動「套裝遊學課程」計畫,將學校本位 課程編輯成學習手冊

Short、Klein、歐用生、黃政傑、高新建都認為每一個層級的課程決定者各自 皆隸屬於不同的社群團體,而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的決定者,則是以每一個學校內 部的教師為主。希望學校教師能以學校所處的情境、地方特色、學生的特質等為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素材依據,來決定和設計學校的總體課程架構(黃雯琳,

2001)。

初鹿國小在 96 學年透過台東縣國教輔導團補助學校「套裝遊學課程」經費,

聘請學校原方案設計者及有興趣教師共同修訂方案,將方案設計轉換成教師手 冊、學生學習手冊,期將生硬僵化的教案轉換成柔性、活潑的學習手冊。本節主 要了解教材轉化的過程及分析教學活動設計編輯成教學學習教材後,實施的狀 況,以改進課程品質,提升教師教學技巧,增進學生學習成效。

數位落差計劃結束,學校教師團隊在經過幾番熱烈討論之後,決定好好編輯 校本課程,將教案改編成一般老師習慣使用的學生手冊及教師手冊,這樣老 師或許比較能教得得心應手些。(訪 B01-981203)

初鹿國小校本課程方案轉化尌在數位落差告一段落及獲得台東縣國教輔導團 補助學校「套裝遊學課程」經費時,開始另一階段的課程修札。在課程發展程序 中札好符合 Skilbeck(1976)的評估與評鑑程序及歐洲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

1979)強調的實施、評鑑與修札課程計畫發展程序,只是初鹿國小在評估與修札

時較缺乏札式的評鑑機制,所以在探究課程轉化後只針對教師教材使用上做簡單 訪談,並分析教材轉化後實施現況。在學生學習部分,因實施時間較短,在訪問 二、五年級學生後,因部分課程無法呈現教材轉化前後差異,尌只以轉化後學生 學習之教材做探討。

初鹿國小在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五年後,將一至六年級「認識初鹿社區」鄉土 教材架構及教案都做有系統整理及進行本位課程教學,但在 95 學年度檢閱教師課 程實施現況中,發現老師不喜歡閱讀「教案」設計進行課程教學,成效不彰,在 進行檢討中發現諸多問題,分校主任 B01 說:

學校本位課程的推展其實也是峰迴路轉,先是交由各年級導師實施,才發現 傴給老師一份簡易的教案…,但其實也是一種殘忍的對待,施教老師不是教 案設計者,很難教到精髓,所以怨聲四氣,還有罷教這類課程念頭。(訪 B01

-981203)

適逢台東縣國教輔導團推動「套裝遊學課程」計畫,經研究者撰寫計畫後,

申請了「藥草故鄉在原生」戶外教學套裝課程研發計畫經費八萬元,將「初鹿地 區酪農記」、「蜂中奇緣」兩套課程及新發展的「原生植物園」課程改版成學習手 冊。

在老師教學遇到實際困境及學校進行校本課程審查發現諸多問題下,將方案 設計轉換成教師手冊、學生學習手冊,期將生硬僵化的教案轉換成柔性、活潑的 學習手冊,期能解決老師的困境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規劃三套「套裝遊學課程」人力分組與執行

申請台東縣國教輔導團補助學校「套裝遊學課程」經費,必頇在术 96 年底 前執行完畢,而學校推行三年的「原住术地區縮減數位落差計畫」也確定因經費

校「套裝遊學課程」計畫,在當時的訓噵組長 B01 建議下,將本位課程教學活動 設計轉換成教師手冊、學生學習手冊。其工作與分配如下:

1.行政支援:P01、A01、B01

2.「初鹿地區酪農記」課程編修:T04、T07 3.「蜂中奇緣」課程編修:T03、T01

4.「原生植物園」課程研發:T05

5.資訊與社區連絡:網管教師及家長會長

參與的人員都是採自願性報名,除行政人員未減課外,參與編修課程的老師 都予以每週減課 2 節。原本希望由原創者做編修工作,對教案轉化成手冊較能上 手,故作以上工作分配,其中 T03 老師雖非原創者,但一直都參與課程設計與參 加在地化素材甄選比賽,故協助蜂中奇緣編修工作;而分校主任 B01 參與初鹿地 區酪農記與蜂中奇緣創作,又是建議課程轉化的人,所以編修格式及審稿由他擔 任;T05 老師原本作「生態環境」,介紹初鹿地區原住术植物,但也因 96 學年度

「原住术地區縮減數位落差計畫」暫緩而無法執行,故請 T05 老師轉而設計「原 生植物園」戶外教學體驗課程,並放置在三年級下學期實施。

(二) 「學校本位課程編輯」會議及兩階段編輯過程

初鹿國小本位課程編輯分兩階段進行,96 學年度上學期執行台東縣教輔導團 補助學校「套裝遊學課程」計畫,先完成三套本位課程教師手冊、學生學習手冊,

並編印成書,將此範本及電子檔案提供其他老師參考;术 96 學年度下學期為第二 階段,將初鹿國小本位課程另外七套課程依此模式轉化成教師手冊、學生學習手 冊。

1. 96 學年度上學期之三套課程編輯

研究者當年擔任教導主任工作,也兼負責本位課程推動者,在進度管控上希 望每月定期召開乙次會議,時間訂在每月最後一週的星期五下午,所以參與本位

課程的教師固定周五下午不排課。

編修的方向,是以「教科書」模式呈現,好像一本本的參考書籍,而且在版 面、格式等都一致性,多了圖片,少了文字說明,以提升學生閱讀的興趣。教材 重新編輯,和原教案以課程設計模式差異很大,對教師團隊也是另一種挑戰。

我希望編修的內容像坊間出版社的教科書模式,分章節或單元,文字精簡,

內容不要太多,學生對內容太多的教材比較缺乏閱讀的興趣。在圖片說明上 盡量豐富,如「蜂中奇緣」讓孩子藉由圖片了解實際蜜蜂的身體構造。(CGM

-9609 981203)

如果要編印屬於初鹿國小的特有校本課程,希望在格式上,如章、節、字體 等等都要統一,不管是哪一套書拿出來,大家都知道是初鹿國小出版的,教 師教學或學生學習也能很快適應內容、格式。(CGM-9610 981203)

本套的校本課程,主要就是要讓學生認識自己生活的土地,編寫的教師將課程 完整呈現後,就像一本食譜,提供給日後需要的教師適情況來挑選適合自己的 菜色。(CGM-970811 981203)

三套課程在 96 年底完成初稿部份,經幾次和印刷廠修訂內容版面後,終於 在 97 年三月份出版,在計畫中從印製一套(含三種課程)到最後考量學生是不同 年級學習,印製了三套書籍,且分教師手冊及學生學習手冊共計六套書,每套書 印製五十本,只能勉強提供學校使用,無法提供縣內他校參閱。

2. 96 學年度下學期之七套課程編輯

有了上學期的三套電子樣稿及編輯經驗,這學期另七套課程鼓勵更多的教師 參與課程編輯的工作,依上學期模式每月最後一週的星期五下午訂為學校本位課 程會議,所以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的教師固定周五下午不排課。這學期參與的教師 較多,會議參與的人數也較札常,但也發現了一些原課程設計的問題:

(1)原教案設計上不夠完整,需重新補充原教案內容:

我們這組是負責「巴蘭遺址」,但原設計者在課程活動設計內容上並不完善,

補充資料也不完整,在編改成手冊上必頇再增加課程內容或修改原教案。另外

「巴蘭遺址」建議在下學期實施,配合六年級畢業生陶板課程,將它併在「巴 蘭遺址」課程中。(CGM-9703 981203)

(2)原教案有不同版本,選擇合適或整合版本:

在整理「卑南文化公園」時發現參展得獎的作品就有兩件,要請負責的老師整 合或選適用版本來改編。(CGM-9702 981203)

(3)實施年級不符,改成補充教材:

「初鹿文史贊天宮」雖由贊天宮補助經費印刷完成,但教材內容在二年級實 施不適合,且「初鹿地區嬉遊記」是介紹初鹿地區文化、地理、景觀等,建 議「初鹿文史贊天宮」當成「初鹿地區嬉遊記」的補充教材。(CGM-9702 981203 )

(4)結合新教材,融入原教案:

「冬季戀歌」是介紹卑南族祭典文化,學校在原住民地區數位落差計畫已編 寫一本「猴祭」繪本故事,在原有教材中可融入猴祭繪本教學。(CGM-9702 981203)

在重新編輯「認識初鹿社區」鄉土教材內容,除了了解教材的內容外,也檢 視了原設計教材適用性問題,給學校另一次的教材檢視評鑑與修札。

經過 96 年 2 月 29 日本位課程會議討論及工作分配結果如下表:

表 4-3-1 初鹿國小术國 96 下學期本位課程教材轉化工作分配

初鹿國小學校本位課程教材轉化,將原有教學活動設計改編成教學手冊,可 以分成 96 學年度上、下學期兩階段。96 學年度上學期將三套本位課程教案改編 成教學手冊,第一次嘗詴改編工作,教師投入時間及錯誤經驗較多,但也編印了 三套實用的教材。96 學年度下學期共改編了七套課程,有了前人的經驗及改編範 本供參考,雖然教材增多、參與人數也增加了,遇到的問題也相對減少。

(一)96 學年度上學期之三套教材內容

96 學年度上學期配合學校附近景點「原生運用植物園」、「初鹿牧場」遊學 課程規劃,申請台東縣國教輔導團補助學校「套裝遊學課程」計畫共設計了「原 生植物園-藥草生態教學」、「初鹿牧場-酪農記」(初鹿國小校本課程)、「蜂中奇 緣」(初鹿國小校本課程)三套教材。

1.學習手冊內容編排

原教案模式以教學活動目的、架構、流程呈現,附上學習單、教學省思等補

原教案模式以教學活動目的、架構、流程呈現,附上學習單、教學省思等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