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前行研究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既然本文旨在討論邱坤良作品中的空間與地方,那麼如果只是流於作品與資料的 爬梳,就無法親身感受那種人與空間的互動。這些年來,筆者儘管一邊教書,一 邊撰寫論文,仍想辦法撥出時間「拿著文獻,走出書齋」親身感受邱坤良筆下的 現場,雖然無法每個地方都去,但關於邱坤良生命歷程中的一些重要地方,如南 方澳、陽明山山仔后、館前路四十號、中和灰磘等等,筆者都有親身走過一趟,

並以攝影的方式留下紀錄。對照邱坤良書中文字,與現場的空間感、地方感,更 能領略人、時間、空間三者之間上演的一幕幕故事。

第三節 前行研究回顧

本節回顧前行研究成果,分以下幾個部分進行歸納、整理:

(一)關於作家:邱坤良

關於邱坤良的研究,可惜目前尚無任何碩、博士論文可供參考。筆者推測或 許有兩個原因:一是與他「學者」、「校長」或「政務官」的身分與形象太過鮮明 有關,導致他「作家」的形象並不若其他人顯著;另一原因或與他投入創作的文 體是散文有關,散文「易寫難工」的特性,導致創作的人多而研究的人少——從 創作的角度來看,散文定義寬廣、易入手、幾乎人人可寫,故「散文家」的形象 本就不若「詩人」或「小說家」來得容易樹立;從研究的角度來看,余光中曾談 到:「散文向來是寫實的文體,跟詩、小說等虛構創作不同。散文家無所憑藉,

也無可遮掩,不像其他文類可以搬弄技巧,讓作者隱身其後。散文既如此坦露平 實,評論家也就覺得沒有多少技巧和隱衷可以探討。」32,再加上西方文學向來 不重視散文,現今許多文學理論多是針對詩與小說來下手,故散文向來「不是評 論的兵家必爭之地」33

上述原因或多或少影響了邱坤良在文壇的「散文家」形象是模糊的,雖然他 自己或許並不想被視為一「專業作家」來看待,但筆者私心認為已經出版四部散

32 余光中:〈三百作家二十年〉,收錄於《井然有序》(北市:九歌,1996),頁 448。

33 余光中:〈三百作家二十年〉,收錄於《井然有序》(北市:九歌,1996),頁 44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自二○一一年六月筆者繳交研究計畫以來,這幾年間,陸續有陳芳明、吳晟等人 以「散文家」來定位邱坤良,無疑也是支持筆者完成這篇論文的一股力量,因為 這些作家學者的評論,正好印證了筆者的初衷是正確的。

(二)關於主題:散文中的「空間」書寫

關於散文研究,過去多著重在作家論或是類型論,前者如簡媜、王鼎鈞

(1925—)、張曉風(1941—)、余光中(1928—)、林文月(1933—)等作家的 專論,都已經有非常豐碩的成果;後者如飲食文學、女性散文、自然書寫等主題 式批評也有一定程度的開展,筆者在此不多做贅述。而如果我們要從「空間」議 題來回顧前人的研究,大致可以注意「原鄉」、「都市」、「旅行」、「地方」或「地 誌」等主題散文的討論,這幾個關鍵詞各有差異,卻也時有關聯,比方以「地誌」

為題的論文有時也會以「原鄉」作為關鍵詞,故此番分類並不求全,僅僅只是方 便敘述而已:

1、關於「原鄉書寫」

碩、博士論文方面,邱珮萱《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46是目前討論臺 灣散文原鄉書寫中首開先河者,以「懷鄉」、「鄉土」、「本土」三階段來為臺灣戰 後散文中的原鄉書寫進行了脈絡化的討論;余友良《空間、文化、情感——臺灣 當代原住民文學中的原鄉書寫》47則從原住民文學的角度出發,以人文地理學的 理論為基準,擷取原住民創作者的「原鄉書寫」主題進行深度剖析。論文中將原 住民文學中的原鄉主題分為空間原鄉、文化原鄉、情感原鄉三種類別,其中關於

「文化原鄉」一節的討論,對本文的研究亦有相當助益。

46 邱珮萱:《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 年 6 月) 後已出版成書(北市:學生書局,2006 年)。

47 余友良:《空間、文化、情感——臺灣當代原住民文學中的原鄉書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 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7 月)。

(1949-2002)研究》56裡,爬梳了臺灣現代旅行書寫的發展脈絡,為旅行書寫相 關研究奠定基石;黃孟慧《臺灣九○年代以來旅行文學研究(1990-2002)》與57王 小莉《當代臺灣旅行文學研究(1990-2004)》58則在前人基礎上,針對臺灣九○

年代後旅行文學的發展與現況進行深入探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值得一提的是陳亭妤的《南方澳人文景觀與地方意象之研究》67,這篇論文 雖然並非從文學入手,但其對於南方澳地區人文地景的空間分析,可供我們在閱 讀邱坤良《南方澳》一書時有更詳實的佐證。另有黃麗卿的《漁民信仰與社會變 遷關係之研究——以南方澳為例》68對筆者在研究邱坤良筆下的「祭儀空間」時,

提供了很好的啟發。

而在期刊方面,《文訊》雜誌社在一九九二年一月的「戲劇故鄉:宜蘭的藝 文環境」69、一九九三年八月的「臺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70,以及二○○○年 四月「花開遍地:區域文學史的撰寫」71等專輯討論,也提供筆者很好的參酌資 料;《宜蘭文獻雜誌》於二○○三年出版的的第六十五與六十六期,為「南方澳 開港八十周年專輯」,對筆者在剖析南方澳漁港發展,以及漁民信仰、祭儀空間 等部分有著很大的幫助。

跳脫上述較微觀的各項命題,從更宏觀的「空間」脈絡來談散文創作的,首 推陳伯軒的碩士論文:《臺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72。陳伯軒本 人戮力於散文研究多年,經營「別有天地:伯軒的散文部落格」73獲得不少迴響;

這本論文也奠定了臺灣當代散文空間書寫的研究基石,後來付梓成書,即前述提 到的《文本多維:臺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提供本文在寫作初 期相當重要的參考方向。

67 陳亭妤:《南方澳人文景觀與地方意象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68 黃麗卿:《漁民信仰與社會變遷關係之研究——以南方澳為例》(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宗 教組碩士論文,2011 年 12 月)。

69 《文訊》(第 75 期,1992 年 1 月)。

70 《文訊》(第 94 期,1993 年 8 月)。

71 《文訊》(第 174 期,2000 年 4 月)。

72 陳伯軒:《臺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 年 6 月),後已出版成書,參見註 3。

73 「別有天地:伯軒的散文部落格」:(http://mypaper.pchome.com.tw/allenhsuan)。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