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找尋幸福的所在——邱坤良散文中的空間書寫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找尋幸福的所在——邱坤良散文中的空間書寫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4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老師:孫大川 教授.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找尋幸福的所在——邱坤良散文中的空間書寫研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蔡明男. 中華民國 103 年 6 月. v.

(2) 謝辭 盛夏的光影倒映在醉夢溪的流水間,沿著熟悉的楓香步道往百年樓走去,可 以聽見一旁蔥蘢的林木不時傳來唧唧蟬鳴,與我閒適的步伐錯落出一股無以名狀 的安詳氛圍。 猶記,那是二○○八年的六月,我在教育實習完後再度恢復學生的身分,踏 進政治大學。家住木柵的我,對這裡的環境自是再熟悉不過,但一直要到這一年, 我才終於如願以政大臺灣文學所研究生的身分走進這所校園。 然而,學術研究的路上,我始終自卑。不讀小說的我,只憑著對現代散文的. 政 治 大 段日子我一邊修習研究所的課程,一邊也在中學與補習班教書,蠟燭多頭燒的狀 立. 一絲愛好,便一路從東吳中文系跌跌撞撞至此。由於自身的才疏學淺,再加上這. ‧ 國. 學. 態,讓我花費了比同學更多的時間才得以完成論文。. 儘管資質駑鈍,諸事纏身,但幸運如我,在這段顛簸的路上總有貴人相助。. ‧. 在此我要感謝我的論文指導教授:孫大川老師,這些年他身兼內閣重任,在我口. sit. y. Nat. 考那陣子又正逢監察院副院長的人事提名,但老師在百忙之中仍不忘對我提攜與. al. er. io. 鼓勵,儘管我撰寫的題目與原住民領域無涉,老師仍不嫌棄我的鄙陋,收留了我。. v. n. 感謝口試委員柯慶明、林瑞明兩位教授的悉心指教,口考當日兩位老師的鼓. Ch. engchi. i n U. 勵與建議,讓自卑的我重拾不少信心。感謝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每一位教導 過我的師長,那段春風化雨的日子對身兼「老師」與「學生」雙重身分的我來說 無疑是最可貴的回憶。 超過六載的漫長時光,足以讓一個懵懵懂懂的孩童從小學畢業,也讓我從輕 狂的年歲一轉眼邁入而立。謝謝我的家人一直支持著我,他們不畏世俗「文學無 用論」的眼光,從高中以來就鼓勵我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就算我為了論文放棄 了穩定的學校教職,他們也始終支持。 回首這段在政大臺文所的研究生涯,它不僅淬鍊了我的心性與眼界,更讓我 認識了一群相知相惜的好友,容我在此簡單致謝——. 1.

(3) 嘉立、筱薇、佩婷、佩娟、麗鎔、佳璇,以及韋佐,感謝你們總是在我困惑 無助的時候情義相挺。尤其是嘉立,百忙中仍願意撥空幫我看論文並不吝給我意 見,期待來日再聚時,再以濁酒敬這兄弟情誼。 柏宜與舒雯,謝謝你們在我最後這一年拚命趕工的日子,不斷給予我支持與 鼓勵,我們三人可能算是同屆同學裡較晚完成口考的一群,也因此,最後那段路 的相互打氣,成了彼此堅持下去的動力。 謝謝小公主姵儒,你在清大臺文所埋首碩論的時候,遠在木柵的我才正要起 步撰寫研究計畫。你總說我帶你走出了生命中的黑夜,但事實上你才是陪我一起. 政 治 大. 見證了這本論文的最初,在我茫然的時候給我支持與意見,彷彿混沌的天空劃開 一瞬晨曦。. 立. 路,但我仍萬分感謝你一直以來的砥礪與期許。. 學. ‧ 國. 謝謝靜怡,那些年與你的相伴雖然已經告一段落,多年的交集終將形同陌. ‧. 謝謝幸儀,在論文將近完稿的最後這段日子裡,你總是陪我一起在圖書館裡. y. Nat. 奮鬥,也陪我實地走訪了南方澳、粗坑、灰磘、北藝大校園等邱坤良書中寫到的. er. io. sit. 地景。商科出身、在銀行上班的你,對文學領域雖不甚熟稔,但你卻願意讀完這 篇多達十四萬字的論文,做我的第一位讀者,這份感動實是無以名狀。. al. n. v i n 最後,我要向曾經陪伴在我身邊的每一個人,以及至今仍情義相挺的所有朋 Ch engchi U. 友致上誠摯謝意——【十二天】的各位兄弟姐妹、【萬芳高中第一屆】的每一位. 傳奇師長與好友、 【資優】與【立行】的同事好友們、 【東吳】的邱懷毛、許楓及 小潔姐姐、【萬芳實習夥伴】的瑞如與意儒,以及【聽說】的詩華、得軒、小泡 芙等各位夥伴。 特別要提我的好兄弟周彧瑩,在一趟趟的日本之旅後,他總是帶回不同神社 的學業御守給我;在九歌工作的黃小美,這些年一直是我的後盾,尤其邱坤良的 散文自選集《驚起卻回頭》於今年五月出版後,她馬上寄了一本給我,每次隨書 的小短箋不時有著勉勵與祝福的字句,令人感動不已。另外,感謝小學同學淑敏, 幫忙我在口考當天張羅一切;還有我高中的好兄弟守成,口考那天適逢颱風前 2.

(4) 夕,他不畏風雨從山下漫步至百年樓,只為參加我的碩士論文口試…… 還記得自己「年輕」時也曾寫詩、寫散文,現在偶然翻閱過去那些得獎或被 刊登的作品,竟都覺得好像是上一個世紀的事情了。無數個日夜過去,這本十四 萬字的論文成了我最近唯一的作品,無論有沒有人讀得完它,對自己來說,到底 是揮別了過往的天真與青澀吧。 然而這本論文的完成,終究不算「完成」。所謂「初出茅廬,天下無敵;再 學三年,寸步難行」大抵如此吧,學到的愈多,就愈知道自己懂的太少,如同我 們年紀愈大,見聞愈廣,就愈深感自己的不足一樣。因此「把論文完成」這件事. 治 政 大 在這漫長的研究生涯當中,我一直苦苦追尋這個句點,而今我自己畫了一個 立. 本身在邏輯上便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只是強迫自己劃下一個句點,如此而已。. 圓,將過去這超過六年的一切所學都圈在這裡面,接著再揚長離開,當初對於這. ‧ 國. 學. 個結局是如何的嚮往,如何的激昂,似乎也都雲淡風輕了。. ‧. 觥籌交錯的菸酒聲似乎仍在迴盪著,菸是林嘉立點的,酒是我們買的。在無. y. Nat. 法數清,不論寒暑的夜晚,我們數度高喊乾杯,冰爽的酒氣沾身、久久未散。我. er. io. sit. 永遠記得,二○○九的那個盛夏,我們一起來到花東,追逐著浪花與彼此的嘻笑 聲。那一夜,在綿延無盡的黑暗山路之後,是六十石山的金針花,在我的記憶中. al. n. v i n 熠熠發光,如果在歷史中我們能記上一筆,後人也會發現我們曾經駐足的腳印, Ch engchi U 很可能,還有那夜的海浪聲。. 心雖老,只是表面平靜無波,我不會忘記我內心的感動與感懷,那是一份友 情的交託,一份苦讀生涯的歇息停泊。 藍天雖熱,我們的心,卻更熱。. 謹以這本論文,獻給一路養育我長大的父母,以及每一位關注臺灣文學的人。. 誌於二○一四年盛夏 3.

(5) 摘要 本文以邱坤良(1949—)及其四部散文作品為主要研究範疇,以人文主義地 理學的角度切入,討論他在散文中對「人」與「空間/地方」互動的種種觀察與 體悟。在他的概念裡,當人們能夠「安適其位」(in place)的時候就是幸福的, 反之若「不得其所」(out-of-place)則是不幸的。我們發現邱坤良隱然追求一個 「萬物之所,各安其位」(A place for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in its place)的境 界,這也是他心中一直找尋的「幸福的所在」。 對邱坤良來說,童年成長的南方澳,就是一個能夠讓他「安適其位」的幸福. 政 治 大. 所在。南方澳的一切,成為他十八歲離開家鄉後,用以安放漂泊心靈的地方,就. 立. 有如我們繪製地圖來指引方向一樣,邱坤良寫作《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一書,. ‧ 國. 學. 其實就是在用文字編織這份心靈的地圖,為自己來到臺北後書寫一個能夠安放童 年回憶的位置。. ‧. 正因為邱坤良對於「安適其位」的重視,是故在他的散文中,對那些「不得. y. Nat. sit. 其所」的人與土地,也始終有著有著關懷的目光。對童年遇到的瘋女菅芒、自殺. n. al. er. io. 而死的小學同窗、失去「家」的同性戀者阿坤旦等人,他都以書寫的方式寄寓感. i n U. v. 慨;此外,對於過年習俗的消逝,以及無人島、花蓮等被人們遺忘或忽略的邊緣. Ch. 地方,他也提出了觀察與省思。. engchi. 而「幸福的所在」除了是一個讓人「安適其位」的地方外,對邱坤良來說, 它還是一個能夠讓文化進行對話與傳承的場域。身為知名戲劇學者,又曾任全國 最高文化行政機構首長,邱坤良在不少散文中都曾表示對民間文化傳承的重視。 對他而言,南方澳的南天宮、每年舉辦中秋音樂會的後壁黃家古厝、培育英才的 臺北藝術大學等有著傳承意義的「文化」空間,就是他心中「幸福的所在」,這 些地方也一直是他進行學術研究或是散文創作的最大動力。. 關鍵字:邱坤良、現代散文、空間書寫、安適其位、不得其所 I.

(6) 目錄 摘要.................................................................................................................................I 目錄............................................................................................................................... II 圖目錄..........................................................................................................................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6. 第三節. 前行研究回顧 .....................................................................................10.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8. 立. 生活空間:「安適其位」的眷戀與追索 ...................................................20. 學. ‧ 國. 第二章. 政 治 大. 前言......................................................................................................................20 永不謝幕的海上舞臺 .........................................................................21. ‧. 第一節. y. Nat. (一)「地方」:觀看世界的方式..............................................................21. er. io. 第二節. sit. (二)南方澳人眼中的「南方澳人」......................................................30 野孩子的秘密基地 .............................................................................40. al. n. v i n (一)新南方澳樂園..................................................................................40 Ch engchi U. (二)讀書即遊戲.遊戲即讀書..............................................................47 第三節. 流動不居的城市圖景 .........................................................................64. (一)馬路游擊戰:現代社會的快速「移動」......................................64 (二)鐵路/走路:快速移動的消解方式..............................................79 小結......................................................................................................................89. 第三章. 情感空間:「不得其所」的感嘆與省思 ...................................................91. 前言......................................................................................................................91 第一節. 不得其所的邊緣人 .............................................................................92 II.

(7) (一)飄飛四處的菅芒花..........................................................................92 (二)澎湖蚊子與阿坤旦........................................................................100 第二節. 歲時習俗的流傳與消逝 ................................................................... 114. (一)「過年」:神聖時間的逆轉與重生................................................ 114 (二)避債戲:「年」的消逝..................................................................120 第三節. 想像中的「地方」 ...........................................................................128. (一)從無人島到釣魚臺........................................................................128 (二)日出東方........................................................................................134. 政 治 大. 小結....................................................................................................................143. 立. 神聖空間:「文化展演」的對話與傳承 .................................................145. 學. ‧ 國. 第四章. 前言....................................................................................................................145 第一節. 祭儀空間:金媽祖與泥仙公 ...........................................................146. ‧. (一)黃金與珊瑚的互別苗頭................................................................146. y. Nat. n. al. er. 人物的殞落/地方的消逝 ...............................................................170. io. 第二節. sit. (二)泥巴塑成的神聖空間....................................................................160. i n U. v. (一)物換星移:館前路四十號............................................................170. Ch. engchi. (二)鑼鼓漸息:灰磘村的過去與現在................................................180 第三節. 文化空間的「雅」與「俗」 ...........................................................193. (一)出「蘆」入「關」:儀式的完成..................................................193 (二)繼往傳薪的幸福所在....................................................................204. 第五章. 結論:從「看見」到「不見」 ...............................................................222. 參考資料....................................................................................................................232. III.

(8) 圖目錄 圖 1 南天宮前的南方澳第一漁港,後方為筆架山。(蔡明男攝影)...................24 圖 2 昭安宮前的南方澳第二漁港。(蔡明男攝影)...............................................25 圖 3 進安宮前的南方澳第三漁港。(蔡明男攝影)...............................................26 圖 4 昭安觀景臺俯瞰第二漁港與內埤海灘(入夜前/後)。(蔡明男攝影).....28 圖 5 清交小徑與交清小徑。(蔡明男攝影)...........................................................32 圖 6 昭安觀景臺俯瞰跨港大橋與第二漁港(入夜前/後)。(蔡明男攝影).....38 圖 7 南方澳大戲院原址,現為日新大飯店。(蔡明男攝影)...............................41. 政 治 大 圖 9 山仔后美軍宿舍群。 (蔡明男攝影)...............................................................56 立 圖 8 造船廠與漁船近照。(蔡明男攝影)...............................................................50. ‧ 國. 學. 圖 10 山仔后美軍宿舍群。(蔡明男攝影).............................................................61 圖 11 蜿蜒陡峭的新化巷盡頭,便是南仙宮的所在地。(蔡明男攝影)...........160. ‧. 圖 12 南仙宮。放眼望去盡是擁擠的公寓樓房。(蔡明男攝影).......................167. sit. y. Nat. 圖 13 館前路是臺北車站與博物館間的中樞要道。(蔡明男攝影)...................173. al. er. io. 圖 14 走在館前路,我們已經看不到四十號的門牌了。(蔡明男攝影)...........179. v. n. 圖 15 中和灰磘福德宮。(蔡明男攝影)...............................................................181. Ch. engchi. i n U. 圖 16 灰磘內新闢的中坑公園。(蔡明男攝影)...................................................184 圖 17 灰磘內軍營遺跡。(蔡明男攝影)...............................................................185 圖 18 林氏祖厝:永慶堂。空地上堆滿了鋼材。(蔡明男攝影).......................187 圖 19 共和社曲館現址,旁邊為釣蝦場。(蔡明男攝影)...................................188 圖 20 北藝大校園裡盡是藝術的設計與巧思。(蔡明男攝影)。.........................205 圖 21 北藝大校園內的關渡美術館。(蔡明男攝影)...........................................206 圖 22 左為北藝大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右為裝置藝術。(蔡明男攝影)...........207. IV.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過去的文學研究,所關注的焦點向以縱軸的「時間」為主,宏觀如文學史的 脈絡建構、文學團體的發展;微觀如作家的個人生命史或創作風格、特色論述。 范銘如在《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1的導論裡頭提到:. 歷史是前進演化嬗變的、動態地、超越性的連續體,涵蓋層面和影響恆遠,. 政 治 大 的、被動的,空間只是人活動的一個背景或舞臺、歷史事件發生的容器, 立 它的變化邏輯足以提供世人以及後代鏡鑑。相對的,空間被認為是靜止. ‧ 國. 學. 而在某個地區發展的現象或文學表現則被視為片段的、特殊的,所以範圍 狹隘,只能是個案或是分殊性的例證。儘管我們肉眼上明明可以看見空間. ‧. 而無法看見時間,但是在我們的認知慣例裡卻特別留意時間而將空間視若. al. er. io. sit. y. Nat. 隱形。2. v. n. 陳伯軒在《文本多維:臺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3裡也點出了過. Ch. engchi. i n U. 去關於「時間」的研究總是遠多於「空間」議題的現象:「儘管空間概念的形成 早於時間,但是人們對於歷史、生命、歲月的關懷似乎遠遠超越於對空間的認識。」 4. 當然,就創作者的角度而言,以「空間」為主的題材並非這幾年新起,在陳伯. 軒的論文裡,將一九四九年國民黨退守臺灣之後,所直接催生而出的大量懷鄉散 文,視為臺灣當代散文「空間」敘述的起點,之後包括鄉土、都市文學、旅行文 學,抑或這幾年蔚為風潮的地誌寫作,亦都在「空間」書寫的涵蓋之中。. 1.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 (北市:麥田,2008 年 9 月 1 日) 。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 (北市:麥田,2008 年 9 月 1 日) ,頁 15。 3 陳伯軒:《文本多維:臺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 (北市:秀威,2010 年 2 月) 。 4 陳伯軒:《文本多維:臺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 (北市:秀威,2010 年 2 月) , 頁 3。 2. 1.

(10) 然而,在大多數的散文文本裡,作家有意識地以「空間」來進行藝術性經營, 多是偶一為之而非常態,如簡媜(1961—)為追索家族史而創作的《天涯海角—— 福爾摩沙抒情誌》 (2002) 、陳列(1946—)應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邀請,以近一 年的時間在玉山境內觀察、省思後所寫的《永遠的山》、吳晟(1944—)擔任南 投縣駐縣作家而完成的《筆記濁水溪》(2002)等等;至於在特定空間題材上一 以貫之的創作者,如林燿德(1962—1996)一系列的都市文學,或是廖鴻基 (1957—)的海洋書寫等等,其實在眾多散文作家中並非多數。 邱坤良(1949—),出生於臺灣宜蘭縣蘇澳鎮的南方澳,是國內知名民俗藝. 治 政 大 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文建會主委。除了有學術相關著作如《日治時期臺灣戲 立. 術與戲劇研究學者,曾任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主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國. 劇之研究》 (1993) 、 《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 (1997) 、 《陳澄三與拱樂社——臺灣. ‧ 國. 學. 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2001)等等之外,至今已有《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 ‧. (1999)5、《馬路.游擊》(2003)6與《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學校》(2007)7等. y. Nat. 三部散文集,以及一本散文自選集《驚起卻回頭》(2014)8。. er. io. sit. 目前碩、博士論文尚未出現以邱坤良做為討論對象的研究成果,期刊論文偶 有關於他散文作品的書評或討論,但尚未有將之視為一散文家的全面論述。陳芳. al. n. v i n 明在《臺灣新文學史》裡頭提到邱坤良「是一位遲到的散文家」 ,認為「他所寫 Ch engchi U 的回憶散文《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幾乎是驚動文壇。」9——可以視為將邱坤 良當作一位散文家,並且置於整個臺灣文學史的脈絡中來討論的先聲。. 以作家來看,由於邱坤良身為「學者」 、 「校長」 、 「主委」的身分顯著,過去 少有人將其視為一「散文家」來論述。以文體而言,文學研究向來較重視「小說」 、 「新詩」,至於「散文」因其「易寫難工」的性質,在學術上本就還有偌大的討 5. 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北縣:新新聞文化,1999 年) 。原版在市面上已不再發行, 本文依據的是 2007 年由印刻重新出版的版本。參考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 (北縣:印 刻,2007 年 6 月) 。 6 邱坤良:《馬路.游擊》 (北市:九歌,2003 年) 。 7 邱坤良:《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學校》 (北市:九歌,2007 年) 。 8 邱坤良:《驚起卻回頭:邱坤良散文自選集》 (北市:九歌,2014 年 5 月) 。 9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北市:聯經,2011 年 10 月) ,頁 639~640。 2.

(11) 論空間。以主題來論,過去文學研究多「重時間」而「輕空間」,而邱坤良不只 一次自承對「空間命題」的關懷與重視,因此本論文即在這樣的立基點上,欲從 「空間/地方」的角度,全面性地來討論邱坤良散文中的空間書寫。 邱坤良相當自謙地將他的散文書寫定位為「非專業寫作」,自從《南方澳大 戲院興亡史》出版後,許多人開始注意到原來這位學者、校長、政務官,竟還能 夠寫出這麼精采的散文:. 我兩年前出了一本散文集,有位作家朋友特別來信鼓勵,讚美我的文字像. 治 政 大 樂不可支。這位名家與我相識時間不算短,一直把我當成學者,學者只能 立 他喜歡吃的海鮮般生猛有力,寫作水準「直逼」專業作家,幾句話就讓我. 寫些學術論述,沒想到還寫些有的沒的,大大出乎他的意料。10. ‧ 國. 學 ‧. 郝譽翔也對這位「邱校長」的散文推崇備至: 「從《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以來,. y. Nat. 他的散文再三令人驚豔,讓我們看到在他瀟灑任性的外表下,居然也躲藏著一顆. er. io. sit. 細膩入微的心靈。」11並認為他的創作掙脫過往散文過度偏重抒情或知性的流 弊:「另闢蹊徑,取前二者的折衷,把知性與感性作一融洽的調和,透過明快不. al. n. v i n 假修飾的文字,帶領讀者發現一種嶄新的生活目光,挖掘周遭人事物的點滴趣 Ch engchi U. 味。」12。而在閱讀邱校長歷年來的三部散文作品之後,我們可以發現他的創作 特別關心「空間」的題材,他曾經說:「我發覺生活的自在是對空間、環境的熟 稔與和諧,掌握空間環境,就能掌握生活。」13可看出他對於空間的重視。而在 〈跑給鄉愁追的野孩子:簡媜與邱坤良的南方澳對話〉裡頭,邱坤良也提到他對 於「空間命題」的特別關懷:. 10. 邱坤良:《馬路.游擊》 (北市:九歌,2003 年) ,頁 17。 郝譽翔: 〈他,真的是校長嗎?〉 ,收錄於邱坤良: 《馬路.游擊》 (北市:九歌,2003 年) ,頁 11~12。 12 郝譽翔:〈他,真的是校長嗎?〉,收錄於邱坤良:《馬路.游擊》 (北市:九歌,2003 年) ,頁 12。 13 邱坤良:《馬路.游擊》 (北市:九歌,2003 年) ,頁 56。 11. 3.

(12) 小時候像這樣到處跑,也許是後來對空間命題特別敏感的原因:不論是空 間的本質或者使用方式,延伸動線,或者在空間所產生的動能,人聚集起 來的能量,都特別有興趣。就是喜歡想東想西,老輩人說的想孔想縫。14. 有趣的是,無論是「想東想西」還是「想孔想縫」,這「東」跟「西」、「孔」與 「縫」,仍然是指涉空間的字眼。邱坤良既然不只一次在文章中表露對空間的關 注,那麼我們在討論他的散文時,就不能將目光一直停留在《南方澳大戲院興亡. 治 政 大 集,因為作家的意圖是延續不斷的。先不論三本書裡的篇章,光從書名來看, 《南 立 史》,而要擴及到後面的《馬路游擊》、《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學校》這幾本散文. 方澳大戲院興亡史》 (以下簡稱《南方澳》) 、 《馬路.游擊》 、 《跳舞男女:我的幸. ‧ 國. 學. 福學校》 (以下簡稱《跳舞男女》)就分別指涉了「戲院」 、 「馬路」與「學校」三. ‧. 種空間意涵。. y. Nat. 「幸福的所在」取自於邱坤良在《跳舞男女》書中的代序〈幸福的所在〉這. er. io. sit. 篇文章名。「所在」是閩南話「地方」的意思,以此為題,一方面切合本文「空 間」的討論方向,另一方面,也正好凸顯邱坤良散文裡頭「國臺語雙聲發音」15. n. al. 的特色。. Ch. engchi. i n U. v. 奎斯威爾(Tim Cresswell)曾以「萬物之所,各安其位」 (A place for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in its place)來表達「地方無所不在」的概念16,認為萬事萬物各 有其秩序及位置。當萬物各依其序時,得以維持「安適其位」 (in place)的狀態, 反之倘若失序,則會「不得其所」 (out-of-place) 。本文即在這樣的初衷與基礎上, 期望透過人本主義地理學的概念,討論邱坤良在散文中對「人」與「空間/地方」 互動的種種觀察與體悟。 14. 丁名慶: 〈跑給鄉愁追的野孩子:簡媜與邱坤良的南方澳對話〉 ( 《印刻文學生活誌》2007 年 5 月號)頁 32。 15 引自林懷民: 〈在地的鄉愁〉 ,收錄於《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序》(北縣:印刻,2007 年) 。 16 參考 Tim Cresswell 著、徐苔玲、王志弘譯: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北市:群學,2006 年 3 月) ,頁 6。 4.

(13) 「幸福」是一個很抽象的詞彙,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各有不同,對邱坤 良來說,當人們能夠「安適其位」的時候就是幸福的,反之若「不得其所」則是 不幸的。我們發現作家隱然追求一個「萬物之所,各安其位」的境界,這也是他 心中一直找尋的「幸福的所在」。 此外,在〈幸福的所在〉裡,邱坤良敘述了他結束借調,回到校園。剛好輪 休的那一年,不需要開班授課的他,轉而當起學生,去一間語文補習班上日文課:. 每天辛苦上學,快樂放學,心有旁騖,日文也不會因此「上手」。但上課. 治 政 大 道授業解惑,有不少尷尬,也需要勇氣,卻更是一種幸福。 立. 代表一種進步,學習本身就是生活,中老年人重新扮演學生,聽年輕人傳 17. ‧ 國. 學. 我們發現,對邱坤良來說,所謂的「幸福」有很大一部份是關於文化的繼往與傳. ‧. 薪,不管是他身為教授,或文建會主委的時候,或是他回去當「學生」的時候。. y. Nat. 「幸福的所在」其實就是一個能夠展演文化、傳承文化的舞臺,有可能是原鄉南. er. io. sit. 方澳的人事興衰,有可能是校園裡的社團成果發表,有可能是廟堂前的音樂演出。 筆者在「幸福的所在」前面冠上「找尋」一詞,即源自於這樣的動機:對於. al. n. v i n ,一直關切空間命題, 邱坤良來說,他之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中老是「想孔想縫」 Ch engchi U. 有很大一部份是在找尋一個「安頓」自己身心靈之處。不管是回首自己成長的南 方澳漁村,或是來到臺北之後的都市生活,抑或是後來在學校進行研究、教學, 我們發現作家一直關切的是,這個空間上的人事物,是否「各安其位」地在那樣 一個適當的位置上演著自己的故事?筆者認為,邱坤良希望透過觀察與書寫,找 尋一個「幸福的所在」,這個所在,或具體,或抽象,總而言之,是一個能夠讓 每個人「安適其位」的地方,是一個能夠讓文化進行對話與傳承的場域。 邱坤良以幽默風趣、生動自然的筆觸,寫出臺灣庶民社會一篇篇讓人津津樂 道的故事。他的創作兼具理性與感性,不時融入臺語、英文的直譯,頗有「言文. 17. 邱坤良:《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學校》 (北市:九歌,2007 年)頁 20。 5.

(14) 一致」的特色,其不拘雅俗的題材又總是讓人會心一笑。邱坤良的散文在當代臺 灣文學界無疑是一幅別具風景的庶民生活畫,同時他對於空間命題的關懷,以及 對「安適其位」 、 「不得其所」面向的觀察,在現代散文界裡也是獨樹一幟。由於 過去邱坤良的「學者」形象遠遠蓋過了他散文創作的光芒,故筆者期望藉由本論 文的撰寫,一方面以拋磚之舉,為邱坤良樹立「散文家」的形象,另方面也藉由 這番討論,來試圖填補過往散文與空間命題研究的不足。.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政 治 大 本文研究範疇以邱坤良為討論對象,討論文本集中在前述的《南方澳》 、 《馬 立. (一)研究範疇. ‧ 國. 學. 路.游擊》 、 《跳舞男女》三部散文集,並以二○一四年五月甫出版的《驚起卻回 頭:邱坤良散文自選集》為輔。. ‧. 從內容來看,《驚起卻回頭》這本書的付梓頗有唱片業「新歌加精選」的味. sit. y. Nat. 道。「輯一」作家從《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馬路游擊》、《跳舞男女》等書選. al. er. io. 錄了十七篇舊作; 「輯二」與「輯三」則整理了這些年發表於《文訊》 、 《聯合報》. v. n. 等報章雜誌的文章。如果說《人民難道沒錯嗎?: 《怒吼吧,中國!》 .特列季亞. Ch. engchi. i n U. 科夫與梅耶荷德》18一書是「邱教授」近年的學術成果,《驚起卻回頭》便可以 說是邱坤良以身為一名「散文家」的身分,對於這些年來的回顧與檢視。 研究過程中並旁酌其戲劇研究方面著作如《臺灣戲劇現場:抗爭與認同》19、 《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20、 《陳澄三與拱樂社:臺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21、 《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22、《飄浪舞臺:臺灣大眾劇場年代》23; 18. 邱坤良: 《人民難道沒錯嗎?: 《怒吼吧,中國!》 .特列季亞科夫與梅耶荷德》 (北市:印刻, 2013 年 2 月 1 日) 。 19 邱坤良:《臺灣戲劇現場:抗爭與認同》(北市:玉山社,1997 年 3 月) 。 20 邱坤良:《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北市:臺原,1997 年 10 月) 。 21 邱坤良: 《陳澄三與拱樂社:臺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 (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2001 年) 。 22 邱坤良:《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北市:九歌,2007 年 4 月) 。 23 邱坤良:《飄浪舞臺:臺灣大眾劇場年代》 (北市:遠流,2008 年) 。 6.

(15) 人物傳記方面如《昨自海上來——許常惠的生命之歌》24《真情活歷史——布袋 戲王黃海岱》25等等,以期較全面地了解作家的思想精神面貌。. (二)研究方法 本文意欲從「空間書寫」的方向來討論邱坤良的散文創作。 筆者認為,散文研究與小說研究的取徑不甚相同,雖然散文與小說仍有其模 糊地帶,比方散文也容許虛構的成分,而小說看似虛構,有時卻也實際指涉些什 麼,但大致來看,散文相較於小說,無疑是更貼近作家個人生命歷程的一種文體。. 治 政 大 而小說裡頭的故事,我們則習慣認為其另有意涵。——這其中的差異當然沒有絕 立.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會自然而然地將散文作品中的經驗視之為作家個人經驗,. 對,但確實是一般讀者對這兩種文體的認知。故我們在進行散文的分析時,雖然. ‧ 國. 學. 不必時時刻刻顧慮作家的真實生命經驗與創作意圖,但如果能夠對作家的生命歷. ‧. 程有過一番了解,對於讀者掌握其創作的精神意涵無疑具有正面的參考價值。正. y. Nat. 因如此,筆者在剖析邱坤良的散文時,會先透過對作家生平與創作歷程的掌握,. er. io. sit. 並參考其生命歷程與社會背景變遷的關係,讓我們對「邱坤良」其人其事有一個 通盤的、整體的了解,對作家的真實生命經驗有一番「先備知識」後再進行討論。. al. n. v i n 接著整篇論文針對前述《南方澳》 、 《跳舞男女》三部散文集 C h 、《馬路.游擊》 engchi U. 以及《驚起卻回頭》這本散文自選集進行深度剖析。在理論運用上,筆者首先參 考現有的散文研究成果,如鄭明娳提到:. 環境描寫常常成為散文中真正的旨趣所在,這乃是散文和小說不同的地方 之一,因為小說本身無法脫離以人物與情節為中心的構成觀念,但是散文 如物趣小品、景觀式遊記,環境的本身就成為縱貫全文的主題,人物以及 敘述者本身的思考,反而淪為次要地位,在此情況下,環境描寫超越了小. 24 25. 邱坤良:《昨自海上來——許常惠的生命之歌》(北市:時報文化,1997 年) 。 邱坤良:《真情活歷史——布袋戲王黃海岱》 (北縣:印刻,2007 年) 。 7.

(16) 說中陪襯的地位。26. 鄭明娳在這裡提出了「環境描寫」可能是散文和小說兩種文體的分野之一,書中 關於「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敘述提供我們今天進行「空間書寫」研究時 一個很好的參考。 接著筆者更藉著人文地理學的相關概念,來切入作家對「空間」命題的特別 關懷。在地理學當中,「空間」 (room)和「地方」 (place)一直是研究的兩大主 題,傳統地理學者研究「空間」 ,但以人文主義地理學的角度來看, 「空間」本身. 治 政 大 間與時間的結合才成為具有意義的「地方」。也就是說,一塊土地或一棟建築物 立. 僅僅只是客觀的現象存在,唯有當人們在空間座標上另加上「時間」軸,此時空. 動,這塊「空間」因此有了人們的經驗與回憶。. 學. ‧ 國. 的本身僅僅只是一缺乏意義的「空間」,但因為人們投注「時間」在此居住、活. ‧. 奎斯威爾說:「當人將意義投注於局部空間,然後以某種方式(命名是一種. io. er. 是人物與土地互動後的結果。段義孚表示:. sit. y. Nat. 方式)依附其上,空間就成了地方。」27所謂「地方」正是時間和空間的交會點,. al. n. v i n 「空間」與「地方」的觀念在定義時需要彼此。我們可以由地方的安全和 Ch engchi U 穩定得知空間的開放、自由和威脅,反之亦然。此外,如果我們將空間視. 為允許移動,那麼地方就是暫停;移動中的每個暫停,使得區位有可能轉 變為地方。28.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空間」與「地方」在性質上是相異的:我們因為「動」而 26.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 (北市:大安,1989 年) ,頁 130。 Tim Cresswell 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 (北市:群學,2006 年 3 月) ,頁 19。 28 這段話原本的出處收錄在段義孚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 (北市:國立編 譯館,1998 年 3 月)頁 4。然筆者權衡下,選擇了徐苔玲、王志弘的翻譯,故此處譯文實轉引自 Tim Cresswell 著、徐苔玲、王志弘譯: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 (北市:群學,2006 年 3 月), 頁 16~17。 27. 8.

(17) 產生「空間」感,卻也因為每一次的「暫停」(pause)而認識「地方」。 潘桂成在翻譯人本主義地理學大師段義孚的著作《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 方》29時,也於譯序當中指出:. 人無法脫離時間要素而獨談空間感和地方感,對時間所產生的歷史感是 「廣義的地理感」的一部分,傳統地理學者較少注意空間和地方中的時 間,可能由於時間這一要素不易在客觀的空間和地方中呈現,而人卻易於 趕到歲月的飛逝或未來。30. 治 政 大 這段話我們剛好可以拿來對照文學研究的現況,若文學研究一向是重「時間」而 立 輕「空間」,則傳統地理研究則正好相反;如今我們若要開始聚焦在空間的書寫. ‧ 國. 學. 上,則人本主義地理學看重「地方」,兼顧時間與空間的概念,無疑會是一個很. ‧. 好的參照基點。. y. Nat. 除了埋首書堆,進行文本的剖析,筆者仍堅信在討論邱坤良作品中人物與空. er. io. sit. 間互動的過程裡,現場的「再踏查」仍是必要的。孫大川(1953—)在〈文獻, 做為一種英雄的事業——楊南郡《臺灣百年曙光:學術開創時代調查實錄》序〉. al. n. v i n 文中認為楊南郡(1931—)先生的貢獻來自於用雙腳親炙這塊土地: Ch engchi U. 楊先生的一貫作法是:拿著文獻,走出書齋,用雙腳進行他翻譯、註釋的 工作。 「再踏查」 ,因而是楊先生文獻研究的靈魂。回到那個空間,營造邁 向真實的臨場感,使讀者和作者的相遇,不單是文字的,而且還是經驗的。 31. 29. 段義孚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 (北市:國立編譯館,1998 年 3 月) 。 段義孚著、潘桂成譯: 《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 (北市:國立編譯館,1998 年 3 月)頁 9。 31 收錄於楊南郡:《臺灣百年曙光:學術開創時代調查實錄》 (北市:南天書局,2005 年 3 月 1 日) 。 30. 9.

(18) 既然本文旨在討論邱坤良作品中的空間與地方,那麼如果只是流於作品與資料的 爬梳,就無法親身感受那種人與空間的互動。這些年來,筆者儘管一邊教書,一 邊撰寫論文,仍想辦法撥出時間「拿著文獻,走出書齋」親身感受邱坤良筆下的 現場,雖然無法每個地方都去,但關於邱坤良生命歷程中的一些重要地方,如南 方澳、陽明山山仔后、館前路四十號、中和灰磘等等,筆者都有親身走過一趟, 並以攝影的方式留下紀錄。對照邱坤良書中文字,與現場的空間感、地方感,更 能領略人、時間、空間三者之間上演的一幕幕故事。. 政 治 大 本節回顧前行研究成果,分以下幾個部分進行歸納、整理: 立. 第三節 前行研究回顧. ‧ 國. 學. (一)關於作家:邱坤良. 關於邱坤良的研究,可惜目前尚無任何碩、博士論文可供參考。筆者推測或. ‧. 許有兩個原因:一是與他「學者」 、 「校長」或「政務官」的身分與形象太過鮮明. sit. y. Nat. 有關,導致他「作家」的形象並不若其他人顯著;另一原因或與他投入創作的文. al. er. io. 體是散文有關,散文「易寫難工」的特性,導致創作的人多而研究的人少——從. v. n. 創作的角度來看,散文定義寬廣、易入手、幾乎人人可寫,故「散文家」的形象. Ch. engchi. i n U. 本就不若「詩人」或「小說家」來得容易樹立;從研究的角度來看,余光中曾談 到:「散文向來是寫實的文體,跟詩、小說等虛構創作不同。散文家無所憑藉, 也無可遮掩,不像其他文類可以搬弄技巧,讓作者隱身其後。散文既如此坦露平 實,評論家也就覺得沒有多少技巧和隱衷可以探討。」32,再加上西方文學向來 不重視散文,現今許多文學理論多是針對詩與小說來下手,故散文向來「不是評 論的兵家必爭之地」33。 上述原因或多或少影響了邱坤良在文壇的「散文家」形象是模糊的,雖然他 自己或許並不想被視為一「專業作家」來看待,但筆者私心認為已經出版四部散 32 33. 余光中:〈三百作家二十年〉 ,收錄於《井然有序》(北市:九歌,1996) ,頁 448。 余光中:〈三百作家二十年〉 ,收錄於《井然有序》(北市:九歌,1996) ,頁 448。 10.

(19) 文集(包括一部自選集)的他,不管在質與量上,都足以與其他散文家相提並論, 風格也獨樹一幟,故筆者也期許這篇論文能夠讓我們重新定位他,在學者與政務 官之外,看見一位身為散文家的邱坤良。 至於在期刊論文方面,《印刻文學生活誌》在二○○七年五月的「田野的深 情凝視與守候──邱坤良」34專題,是討論邱坤良及其創作時必須閱讀的資料, 如楊照在〈江湖裡的藝術家——邱坤良的故事衝動〉裡便深入地剖析邱坤良「講 古」的初衷: 「邱坤良之所以寫散文,依我的看法,乃是緣由於他需要一種形式, 來記錄、傳遞那些藝術家們庶民生活,而非藝術成就的那一面。」35。此外,同 樣出身宜蘭的作家李潼(1953—) ,寫下〈生猛的漁港少年青春夢〉36,認為「南. 治 政 大 方澳大戲院」本身的建築格局並非作者著重之處,整部興亡史描述的是「與南方 立 澳大戲院有關的有血『有目屎』、有情兼有義的人與事。」37;簡妙如的〈庶民. ‧ 國. 學. 文化與區域認同結構〉38從幾十年來臺灣社會各面向的變遷出發,來剖析《南方. ‧. 澳》一書中,民間社會的文化樣貌,並認為「這本書也點出了一種脫離臺北中心、. y. Nat. 脫離文學菁英的區域文化認同建構的走向。」39;吳錫德的〈話說自傳〉40,從. er. io. sit. 《南方澳》一書來回顧中外文學史中關於「我」的文類,並認為光用文體如傳記、 小說一類來概括邱坤良的《南方澳》是不夠完整的……綜觀這些評論,幾乎都是. al. n. v i n 從《南方澳》一書所生發,對於邱坤良的後兩部著作,目前則只有游淑靜的〈一 Ch engchi U. 尾活龍跳眼前:讀邱坤良《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學校》〉41這篇書評,針對《跳 34. 《印刻文學生活誌》 (第 45 期,2007 年 5 月) 。 《印刻文學生活誌》 (第 45 期,2007 年 5 月) ,頁 67。 36 李潼: 〈生猛的漁港少年青春夢〉 ,原載於《文訊》1999 年 3 月號,後收錄於邱坤良: 《南方澳 大戲院興亡史》 (北縣:印刻,2007 年 6 月) 。 37 李潼: 〈生猛的漁港少年青春夢〉 ,原載於《文訊》1999 年 3 月號,後收錄於邱坤良: 《南方澳 大戲院興亡史》 (北縣:印刻,2007 年 6 月) ,頁 306。 38 簡妙如: 〈庶民文化與區域認同結構——評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 ,原載於《新文學 研究》第 63 期,2000 年 4 月,後收錄於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北縣:印刻,2007 年 6 月) 。 39 簡妙如: 〈庶民文化與區域認同結構——評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 ,原載於《新文學 研究》第 63 期,2000 年 4 月,後收錄於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北縣:印刻,2007 年 6 月) ,頁 306。 40 吳錫德: 〈話說自傳〉 ,原載於《淡江時報》第 391 期,1999 年 3 月 1 日。後收錄於邱坤良: 《南 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北縣:印刻,2007 年 6 月) 。 41 游淑靜:〈一尾活龍跳眼前:讀邱坤良《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學校》 〉( 《文訊》第 265 期, 35. 11.

(20) 舞男女》其中幾篇文章做概要性的評介;至於《馬路.游擊》一書則不見任何期 刊評論。 由期刊論文的相關討論我們大致可以發現,邱坤良的散文創作較為人矚目的 便是一九九九年出版的《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一書,之後邱坤良於二○○六年 七月又發表了〈再說一段南方澳情事〉42一文,這篇文章也被選入《閱讀文學地 景.散文卷》43的「宜蘭縣」文學地景裡。 《南方澳》明顯受到較多的關注44,但關於《馬路.游擊》與《跳舞男女》 的討論則幾乎付之闕如。《南方澳》一書於出版七、八年之後「又」吸引目光,. 治 政 大 若我們將焦點從「地誌」更拉回、放大到「空間」來看,再對照邱坤良自承對「空 立. 除了它本身的精采之外,當然跟「地誌書寫」在最近幾年來蔚為風潮有關。但倘. 間」議題的特別關注,便可發現其實《馬路.游擊》與《跳舞男女》值得與《南. ‧ 國. 學. 方澳》的書寫並置來談,因為三本書對於「空間」的關照其實是一貫的。. ‧. 二○一四年五月出版的《驚起卻回頭》一書,為邱坤良散文創作的自選集,. y. Nat. 在這本書裡沒有作家自序,只有一篇吳晟的推薦序〈大器散文〉置於全書篇章最. n. al. er. io. 要文章:. sit. 前,這篇推薦序可以說是繼陳芳明之後,再度將邱坤良視為一散文家來討論的重. Ch. engchi. i n U. v. 邱坤良的社會身分,頭銜職稱很多,教授、系主任、所長、藝術大學校長、 兩廳院董事長,以及全國最高文化行政機構文建會主委……,但在我心 中,臺灣重要散文家,才是邱坤良永遠不退時的身分。45. 2007 年 11 月) 。 42 邱坤良: 〈再說一段南方澳情事〉 (《印刻文學生活誌》2006 年 7 月) ,收錄於 2007 年由印刻重 新出版的《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以及同年九歌出版的《跳舞男女》裡頭。 43 文建會策畫、聯合文學編輯: 《閱讀文學地景.散文卷》 (北市:文建會,2008 年 5 月) 。 44 從時間來看,二○○六年七月邱坤良發表〈再說一段南方澳情事〉一文、二○○七年六月由 印刻重新出版了《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一書(其中並新增了包括那篇〈再說一段南方澳情事〉 以及當年出版後的一些相關評論文章) 、二○○八年四月聯合文學出版社又在文建會的獎助下出 版了《閱讀文學地景》叢書,裡頭亦收錄了邱坤良的〈再說一段南方澳情事〉……從如此的創作、 出版狀況我們便可以知道,《南方澳》一書確實獲得讀者與文壇較高的重視。 45. 12.

(21) 自二○一一年六月筆者繳交研究計畫以來,這幾年間,陸續有陳芳明、吳晟等人 以「散文家」來定位邱坤良,無疑也是支持筆者完成這篇論文的一股力量,因為 這些作家學者的評論,正好印證了筆者的初衷是正確的。. (二)關於主題:散文中的「空間」書寫 關於散文研究,過去多著重在作家論或是類型論,前者如簡媜、王鼎鈞 (1925—)、張曉風(1941—)、余光中(1928—)、林文月(1933—)等作家的. 治 政 大 式批評也有一定程度的開展,筆者在此不多做贅述。而如果我們要從「空間」議 立. 專論,都已經有非常豐碩的成果;後者如飲食文學、女性散文、自然書寫等主題. 題來回顧前人的研究,大致可以注意「原鄉」 、 「都市」 、 「旅行」 、 「地方」或「地. ‧ 國. 學. 誌」等主題散文的討論,這幾個關鍵詞各有差異,卻也時有關聯,比方以「地誌」. sit er. io. 1、關於「原鄉書寫」. y. Nat. 便敘述而已:. ‧. 為題的論文有時也會以「原鄉」作為關鍵詞,故此番分類並不求全,僅僅只是方. al. n. v i n 碩、博士論文方面,邱珮萱《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 Ch engchi U. 46. 是目前討論臺. 灣散文原鄉書寫中首開先河者,以「懷鄉」 、 「鄉土」 、 「本土」三階段來為臺灣戰 後散文中的原鄉書寫進行了脈絡化的討論;余友良《空間、文化、情感——臺灣 當代原住民文學中的原鄉書寫》47則從原住民文學的角度出發,以人文地理學的 理論為基準,擷取原住民創作者的「原鄉書寫」主題進行深度剖析。論文中將原 住民文學中的原鄉主題分為空間原鄉、文化原鄉、情感原鄉三種類別,其中關於 「文化原鄉」一節的討論,對本文的研究亦有相當助益。. 46. 邱珮萱: 《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 年 6 月) , 後已出版成書(北市:學生書局,2006 年) 。 47 余友良:《空間、文化、情感——臺灣當代原住民文學中的原鄉書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 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7 月) 。 13.

(22) 結合作家專論的部分,較受到關注的是馬華作家鍾怡雯(1969—),如陳芳 莉《在臺馬華文學中的原鄉再現——以黃錦樹、鍾怡雯、陳大為為例》48以來臺 的三位馬華作家:黃錦樹、鍾怡雯、陳大為,分別從他們各自擅長的三種文體: 小說、散文、新詩,來探討他們作品中的「原鄉再現」。49 這部分的研究成果對筆者進行邱坤良的生命歷程與其散文創作的爬梳時也 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尤其邱坤良在離開南方澳家鄉之後,除了不時遍訪各地進 行學術上的田野調查,以及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六年之間,遠赴法國留學攻讀博 士學位外,多定居於大臺北過著都市生活,遙遠記憶中的南方澳地景也成了他在. 政 治 大. 現代化都市文明生活下的原鄉印象,也成為他安放童年記憶的地方。. 立. 2、關於「都市書寫」. ‧ 國. 學. 臺灣都市散文方面,最受到矚目的莫過於林燿德,討論他的碩、博士論文有. ‧. 許惠耳《林燿德散文研究》50、郭釵釧《林燿德都市文學研究》51、李婉玲《林. io. y. sit. 、陳意婷《捷運文學研究:閱讀都市的新視角》54、高鈺昌: 《臺北的三副面孔——. er. 53. Nat. 燿德散文研究》52等等。其它像黃怡婷的《八○年代以降臺灣公寓書寫之研究》. 八○年代以降文本中的三種臺北圖景》55,對於都市書寫的部分也頗多著墨與開. al. n. v i n 展——黃怡婷與陳意婷在論文中分別開拓前人未述的主題:公寓書寫與捷運文 Ch engchi U. 48. 陳芳莉:《在臺馬華文學中的原鄉再現——以黃錦樹、鍾怡雯、陳大為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 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6 月) 。 49 關於鍾怡雯散文中的「原鄉書寫」 ,之後也有論者繼續探討,如陳淑鈴的《南洋風情與臺灣經 驗的交融——鍾怡雯散文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年 6 月) 、 曾怡菁的《穿越時空的長廊——鍾怡雯散文研究》 (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6 月) ,以及沈品真的《拼貼的島嶼、生命的凝視——論鍾怡雯的散文創作》 (國立中興大學臺 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7 月)等等。 50 許惠耳:《林燿德散文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 年 6 月) 。 51 郭釵釧: 《林燿德都市文學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 年 6 月) 。 52 李婉玲:《林燿德散文研究》 (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年 6 月) 。 53 黃怡婷: 《八○年代以降臺灣公寓書寫之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預計網際網路公開日期為 2011 年 8 月 27 日) 。 54 陳意婷:《捷運文學研究:閱讀都市的新視角》(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 論文,2009 年 7 月) 。 55 高鈺昌:《臺北的三副面孔——八○年代以降文本中的三種臺北圖景》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6 月) 。 14.

(23) 學;高鈺昌則以「都市」 、 「鄉村」 、 「自然」三種文學面向來構建出一幅八○年代 後的臺北。 邱坤良自八○年代後便從南方澳移居臺北,面對著「流動不居」的現代城市, 讓這個漁村長大的野孩子頓時有著一種「不得其所」的失落感,因此關於「都市 文學」理論的建立及其相關文本的討論,都有助於提供我們在爬梳邱坤良關於都 市生活的書寫時,有更完備的知識基礎。. 3、關於「旅行書寫」. 治 政 大 主流。關於這部分的討論,陳室如在《出發與回歸的辯證——臺灣現代旅行書寫 立 由於「旅行」強調以真實經驗為出發,故目前臺灣當代旅行書寫仍以散文為. (1949-2002)研究》56裡,爬梳了臺灣現代旅行書寫的發展脈絡,為旅行書寫相. ‧ 國. 學. 關研究奠定基石;黃孟慧《臺灣九○年代以來旅行文學研究(1990-2002)》與57王. y. Nat. 年代後旅行文學的發展與現況進行深入探討。. ‧. 小莉《當代臺灣旅行文學研究(1990-2004)》58則在前人基礎上,針對臺灣九○. er. io. sit. 至於以作家專論為主的碩、博士論文則有林大鈞《心遊於物:席慕蓉、舒國 治、鍾文音的旅行書寫》59提出「心遊於物」觀點來討論三位作家作品;洪依欣. al. n. v i n 《舒國治散文中的旅行、浪遊與生活展演》 則進一步以舒國治的散文為討論對 Ch engchi U 60. 象,將作家個人特色「流浪」 、與「漫遊」複合成「浪遊」一詞,為舒國治一系列旅 行散文的書寫做了相當詳實的爬梳與詮釋,尤其第四章「移動與暫止──旅行情 境下的速度與空間置換」與第五章第四節「步行與城市生活」的部分,在筆者討. 56. 陳室如:《出發與回歸的辯證——臺灣現代旅行書寫(1949-2002)研究》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 學系碩士論文,2002 年 6 月) 。 57 黃孟慧: 《臺灣九○年代以來旅行文學研究(1990-2002) 》 (臺北市立師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4 年) 。 58 王小莉: 《當代臺灣旅行文學研究(1990-2004) 》 (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 論文,2005 年 6 月) 。 59 林大鈞:《心遊於物:席慕蓉、舒國治、鍾文音的旅行書寫》(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5 年 6 月) 。 60 洪依欣: 《舒國治散文中的旅行、浪遊與生活展演》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 年) 。 15.

(24) 論邱坤良作品時都提供了相當重要的參考。. 4、關於「地誌書寫」 以「地誌」/「地方」/「地景」或「區域」作為主題的散文研究在這幾年 才漸漸出現,文建會二○○七年起規劃的一連串「閱讀文學地景」活動,再加上 《閱讀文學地景》叢書的出版,可謂推波助瀾之功臣。 以區域來看,目前碩、博士論文以花蓮、中部區域的地方書寫的討論為多, 前者有馬翊航的《虛實對照,城鄉融涉——論花蓮文學中的地方意識與市╱街書. 治 政 大 個人經驗之後的地方書寫;于珮婷的《後山、原鄉、淨土思維的辯證——花蓮地 立. 61 寫》 ,討論王禎和、陳黎、林宜澐等花蓮作家在匯流地方歷史、地理空間,與. 維意識來探究作家文本如何建構洄瀾圖像。63. 學. ‧ 國. 「原鄉」、 「淨土」三 誌書寫與圖像之建構》62一樣談花蓮地方文學,以「後山」、. ‧. 後者則有余英馨《張秀亞散文中的臺中書寫》64以張秀亞散文集中的「模範. y. Nat. 村」為動機,討論其作品中的臺中地景,並兼論張秀亞散文中的色彩美與意象經. er. io. sit. 營,雖以地方書寫為題,其實也兼論作家創作藝術風格;蘇玉筑《當代臺灣「大 臺中」書寫—以中、彰、投四縣市作家作品為探討對象》65以臺中縣市、南投縣、. al. n. v i n 彰化縣等區域為限,討論其地方文學的發展並論述作家作品,分成 「都市書寫」、 Ch engchi U 「地方鄉土史的建構」 、 「自然地景書寫」與「原鄉追尋」等四個部份討論,為目 前中部區域地方書寫較完整的綜論。66 61. 馬翊航:《虛實對照,城鄉融涉——論花蓮文學中的地方意識與市╱街書寫》 (國立臺灣大學 臺灣文學研究所,2008 年) 。 62 于珮婷:《後山、原鄉、淨土思維的辯證——花蓮地誌書寫與圖像之建構》(中興大學中國文 學系碩士論文,2008 年 6 月) 。 63 另結合作家專論則有王夢婷《陳黎文本中的洄瀾書寫》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 班碩士論文,2008 年) 。 64 余英馨:《張秀亞散文中的臺中書寫》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年) 。 65 蘇玉筑:《當代臺灣「大臺中」書寫——以中、彰、投四縣市作家作品為探討對象》 (中興大 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9 年) 。 66 另外,高雄地區之書寫有劉文放:《高雄市旗鼓地區之文學地景書寫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臺 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6 月) 。然以「文學地景」為題,所採取的是較為宏觀的角度, 剖析了高雄旗鼓地區的文學發展生成、古典文學薪傳以及當地的一些文學團體,並不全然著重在 文本討論上。 16.

(25) 值得一提的是陳亭妤的《南方澳人文景觀與地方意象之研究》67,這篇論文 雖然並非從文學入手,但其對於南方澳地區人文地景的空間分析,可供我們在閱 讀邱坤良《南方澳》一書時有更詳實的佐證。另有黃麗卿的《漁民信仰與社會變 遷關係之研究——以南方澳為例》68對筆者在研究邱坤良筆下的「祭儀空間」時, 提供了很好的啟發。 而在期刊方面,《文訊》雜誌社在一九九二年一月的「戲劇故鄉:宜蘭的藝 文環境」69、一九九三年八月的「臺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70,以及二○○○年 四月「花開遍地:區域文學史的撰寫」71等專輯討論,也提供筆者很好的參酌資. 治 政 大 開港八十周年專輯」,對筆者在剖析南方澳漁港發展,以及漁民信仰、祭儀空間 立. 料;《宜蘭文獻雜誌》於二○○三年出版的的第六十五與六十六期,為「南方澳. 等部分有著很大的幫助。. ‧ 國. 學. 跳脫上述較微觀的各項命題,從更宏觀的「空間」脈絡來談散文創作的,首. ‧. 推陳伯軒的碩士論文:《臺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72。陳伯軒本. y. Nat. 人戮力於散文研究多年,經營「別有天地:伯軒的散文部落格」73獲得不少迴響;. er. io. sit. 這本論文也奠定了臺灣當代散文空間書寫的研究基石,後來付梓成書,即前述提 到的《文本多維:臺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提供本文在寫作初. n. al. 期相當重要的參考方向。. Ch. engchi. 67. i n U. v. 陳亭妤:《南方澳人文景觀與地方意象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黃麗卿:《漁民信仰與社會變遷關係之研究——以南方澳為例》 (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宗 教組碩士論文,2011 年 12 月) 。 69 《文訊》(第 75 期,1992 年 1 月) 。 70 《文訊》(第 94 期,1993 年 8 月) 。 71 《文訊》(第 174 期,2000 年 4 月) 。 72 陳伯軒: 《臺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 年 6 月) ,後已出版成書,參見註 3。 73 「別有天地:伯軒的散文部落格」 :(http://mypaper.pchome.com.tw/allenhsuan) 。 68. 17.

(26) 第四節 論文架構 本論文於章節架構上共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為論文整體研究計劃,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 、 「研究範圍 與方法」、「前行研究回顧」,以及「論文架構」等四小節。筆者期望自己藉由前 文的討論,為邱坤良的散文創作建立一個概括性的論述。無論是身為民俗戲劇學 者、校長、政務官,抑或是一位散文家,他都不只一次在文章或訪談中透露自己 對「空間」的關懷,這點初衷也確實表現在他的研究與創作上。 依據段義孚的觀察,人們對於一個「地方」會產生三種層面的連結:「實用. 政 治 大. 性」、「情感性」以及「神聖性」:. 立. ‧ 國. 學. 南太平洋的小島 Tikopia 上的 Reani 峰,像島的皇冠,航海的島民對它至 少有三個情感連結,第一,它能使大海漂泊者作距離的地標,估計距離陸. ‧. 地還有多遠,這是實用性的原因,第二,它也是情感的對象,當一位流浪. sit. y. Nat. 者離開的時刻,山峰的景點漸漸失落在海浪之下而感到悲傷,但在回程. al. er. io. 時,山峰突然浮現在海浪上的第一眼,則可帶來無限的喜悅。第三,它是. v. n. 神聖的地方,它是神降臨大地時最初站立的地方。74. Ch. engchi. i n U. 筆者據此延伸,在這篇論文的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別從「生活空間」 、 「情感空間」、 「神聖空間」三個面向來討論邱坤良在散文中對空間的關懷。說明作家如何透過 散文的書寫,將自己「萬物之所,各安其位」的理想「安頓」在這幾種空間當中。 第二章為「生活空間: 『安適其位』的眷戀與追索」 。筆者從邱坤良實際生活 空間為出發點,配合邱坤良的生命歷程,分成「永不謝幕的海上舞臺」 、 「野孩子 74. 段義孚:「南太平洋的小島 Tikopia 上的 Reani 峰,像島的皇冠,航海的島民對它至少有三個 情感連結,第一,它能使大海漂泊者作距離的地標,估計距離陸地還有多遠,這是實用性的原因, 第二,它也是情感的對象,當一位流浪者離開的時刻,山峰的景點漸漸失落在海浪之下而感到悲 傷,但在回程時,山峰突然浮現在海浪上的第一眼,則可帶來無限的喜悅。第三,它是神聖的地 方,它是神降臨大地時最初站立的地方。」節錄自段義孚著、潘桂成譯: 《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 地方》(北市:國立編譯館,1998 年 3 月)頁 152。 18.

(27) 的秘密基地」以及「流動不拘的城市圖景」三個小節來討論作家對於「安適其位」 的重視。 第三章為「情感空間:『不得其所』的感嘆與省思」,從作家對「安適其位」 的重視,擴及對那些「不得其所」人事物的關懷,分成「不得其所的邊緣人」 、 「歲 時習俗的流傳與消逝」、「想像中的『地方』」三個小節來討論作家在散文裡對於 人生歷程中「不得其所」狀態的感慨與失落。 第四章為「神聖空間: 『文化展演』的對話與傳承」 ,分成「祭儀空間:金媽 祖與泥仙公」、「人物的殞落/地方的消逝」、「文化空間的『雅』與『俗』」三個. 治 政 大 之場域,便是「幸福的所在」。 立. 小節來討論作家對文化空間的重視,在作家心裡,一個能夠進行文化對話與傳承. 第五章「結論」 ,筆者以〈從「看見」到「不見」〉為題,先跳脫邱坤良的文. ‧ 國. 學. 本,從宏觀的歷史、法治、教育等角度來呈現這麼多年來臺灣人的「不得其所」。. ‧. 筆者認為,這是一個我們終於能看見臺灣的時代,但也是一個必須做好心理準. y. Nat. 備,向臺灣告別的時代,臺灣的美麗被我們所「看見」,但許多人情地景也在我. er. io. sit. 們不知不覺中漸漸地「不見」。. 如果臺灣人的心靈始終是「不得其所」的,那究竟要怎麼樣才能夠讓每個人. al. n. v i n 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安適其位」地走下去呢?筆者認為,對邱坤良來說 Ch engchi U. 這個「大哉問」的答案之一,就是文化的對話與傳承,而這也是邱坤良關注空間 命題,在作品中凝視「安適其位」與「不得其所」的初衷。. 19.

(28) 第二章. 生活空間:「安適其位」的眷戀與追索. 前言 一九四九年二月十三日,邱坤良出生於宜蘭蘇澳鎮的南方澳漁村,在此度過 了無憂無慮的童年歲月。高中畢業後,邱坤良到臺北繼續求學,畢業於文化大學 史學系、史學研究所碩士班,後來又遠赴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深造,於一九八六年 取得文學博士回來臺灣,此後的日子,就在臺北定居下來了。 對邱坤良來說,自從在臺北定居的那一刻起,宜蘭南方澳漁村便成了他的「原 鄉」 ,大臺北都市則成為他新的家鄉。倘若我們從字面上顧名思義, 「原鄉」指的. 政 治 大. 是「原來的故鄉」,既說是「原來的故鄉」,那就表示有一個「現有的他鄉」,所. 立. 以原鄉書寫通常建立在「身居他鄉以異鄉人身分追溯原鄉」1的基本模式上。對. ‧ 國. 學. 作家來說,「原鄉」並不只是一塊土地或用來遮風擋雨的建築物而已,它更是一 種群體意識與情感的寄託。張錦忠指出:. ‧ y. Nat. sit. 「原鄉慾望」或「想像原鄉的慾望」的存在意味著家園的不存在或失落,. n. al. er. io. 而空間在時間變易過程中的失落,轉化為記憶的存在與失落對象的追尋。. i n U. v. 不在原鄉的作家只能想像原鄉,從記憶裡找回失落的家園,追尋逝去的時 光。. 2. Ch. engchi. 對來到臺北都市生活的邱坤良而言,南方澳原鄉的一切成為了他的「失落對象」 , 也成為他用以安放漂泊心靈的地方。南方澳未曾從邱坤良的記憶中消逝,反而在 他面對著流動不居的都市生活時,作家寫了一本《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將過 往在南方澳的點滴,重新透過書寫安放在記憶裡。對他來說,「南方澳」從來就 不是一個單純的「空間」,而是一個承載童年意義的「地方」。 1. 邱珮萱:《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北市:學生書局,2006 年) ,頁 5。 張錦忠:〈(離散)在臺馬華文學的原鄉想像〉(《中山人文學報》第 22 期,2006 年)頁 93~94。 2. 20.

(29) 既是如此,邱坤良從南方澳一方漁村,到最後於臺北都會區落腳生根,這數 十年的歲月裡,內心是否曾經在這樣的成長歷程中產生過矛盾或斷裂?對空間命 題特別關懷的邱坤良,又是如何在這樣的空間轉換中「安頓」自己的身心靈? 本章以「生活空間」為題,配合邱坤良的生命歷程,以作家曾經駐足、居住 過的幾個地方——童年的南方澳漁村、就讀文化大學時的「山仔后」租屋,以及 自法國留學歸來後,安身立命的落腳處:大臺北都市——為討論中心,剖析作家 如何在這幾個「地方」中一邊悠悠成長,一邊透過各種方式「安頓」自己「不得 其所」的心靈,讓自己在面對諸多人生變動的時候,仍得以「安適其位」。. 第一節. 政 治 大 永不謝幕的海上舞臺 立. ‧ 國. 學. (一)「地方」:觀看世界的方式. 南方澳,位於宜蘭東南方的一個漁港,行政區域隸屬於宜蘭縣蘇澳鎮。蘇澳. ‧. 鎮位於宜蘭平原最南端,全境多山地地形,海岸線曲折多灣澳。當漢人在宜蘭平. sit. y. Nat. 原開墾時,平埔族人生活空間日漸受到壓迫而往外遷移,於是蘇澳鎮便成了平埔. al. er. io. 族移住的地域。除了原生的本地人外,這裡的居民有一半來自於高雄、澎湖、小. v. n. 琉球等地,地域觀念的開放造就了南方澳宛如一個大熔爐般,融合了各種不同的 民俗風情。. Ch. engchi. i n U. 邱坤良自十八歲後就不在家鄉南方澳生活,個性瀟灑直率的他,或許沒有我 們想像的那般沉重鄉愁,但南方澳這一方漁村卻不曾從他的記憶中消褪,最好的 例證,便是他那令人驚豔的第一本散文集。出生於南方澳的邱坤良,以一本《南 方澳大戲院興亡史》驚動文壇。擅長說故事的他,以回憶的筆法,將童年的諸多 人事娓娓道來。在童年邱坤良的眼裡,在成年後的邱坤良筆下,小小的南方澳就 如同一個戲院舞臺,儘管現實中的南方澳大戲院在一九七一年便已拆除,但「人」 的故事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持續上演著,一幅幅的南方澳庶民風情畫躍然紙 上,令人看得擊節讚賞。. 21.

(30) 邱坤良在《南方澳》一書以〈這邊港與彼邊港〉一文作為「楔子」,也明示 了南方澳這個小小漁港,在不過百年的時間裡,其發展竟有如臺灣移民史的縮影:. 文獻上的原住民猴猴社,在這個世紀初期已不見蹤跡。一九二三年開港之 後,漢人、日本人、琉球人陸續移居於此。戰後日本人、琉球人離開了, 來自臺灣各地的移民大量擁入,短短二十年之間,這個原本人煙稀少的小 漁村一下子成為人船擁擠的大漁港,不同的移民帶來不同的風土習俗,南 北二路生活文化匯集在南方澳,在這個地方生活應該等於在好幾個地方生 活吧!3. 立. 政 治 大. 這裡作家提到原住民「猴猴社」,為清代宜蘭頗為特別的一支族群,他們過去曾. ‧ 國. 學. 一度被認為是泰雅族人4或噶瑪蘭族5,但其實他們的語言習俗等文化跟泰雅族或. er. io. sit. y. Nat. 花蓮立霧溪口的猴猴社人,經歷過四度的遷徙:. ‧. 噶瑪蘭族都有所不同。根據李信成教授的研究,最早居住在宜蘭南方,約是今日. 在一七三○~一七四○年代,先受太魯閣人壓迫,由立霧溪遷到和平溪中. al. n. v i n 下游,旋受南澳泰雅人壓迫,北遷大南澳、東澳,最後約於一七五○~一 Ch engchi U. 七六○年代抵南方澳,各地點停留時間可能都不長,或許在南方澳停留時 間較久,故留下猴猴坑、猴猴坑溪、猴猴鼻等地名。6. 3. 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北縣:印刻,2007 年 6 月) ,頁 27~28。 如《臺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在介紹蘇澳鎮龍德里的「猴猴田寮」土名時便寫道:「猴 猴社屬泰雅族,原居於花蓮新城,因不堪太魯閣番的侵擾,約在一八三八年遷至南方澳西北方的 猴猴高地……」參見黃雯娟撰述: 《臺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0 年 12 月) ,頁 386。 5 噶瑪蘭族舊稱「蛤仔難」 ,一六八六年蔣毓英的《臺灣府志》即有「蛤仔難三十六社」之說, 後在一七四一年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 ,首將「猴猴社」列入「蛤仔難三十六社」之中。 可參考蔣毓英纂修、黃美娥點校、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 化建設委員會,2004 年),頁 112~114。以及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文叢第 74 種, 1742 年原刊、1961 年出版),頁 82~83。 6 李信成:《清代宜蘭猴猴人遷徙與社會文化的考察》 (收錄於《臺灣史研究》第 19 卷第 1 期, 2012 年 3 月)頁 29~85。 4. 22.

(31) 地方的命名,有時代表著某個空間上的時間意義,那是一種歷史的足跡、刻痕。 雖然猴猴社最後被噶瑪蘭族同化而消失,但我們仍可透過地名來覺察這個曾經在 南方澳停留一段時日的族群蹤跡。在南方澳,目前可確認的就有:蘇花公路沿線 南側的「猴猴溪」 、七公里處的「猴猴坑」 ,抑或是南方澳漁港,陸連島東南側的 岬角「猴猴鼻」等地方,能夠讓我們見證猴猴社人曾經的歷史足印。 猴猴社人後來被噶瑪蘭族同化,而自一八七八年加禮宛事件7之後,噶瑪蘭 族也逐漸南遷而移出蘭陽平原,直至邱坤良出生時的南方澳,已經看不到原住民 了:. 立. 政 治 大. 但也常看到黥面、頭背著布袋的泰雅族人,從南澳鄉順著蘇花公路下來南. ‧ 國. 學. 方澳,用袋子裡的芋頭、山產跟漢人換魚貨、米酒,南方澳的大人、小孩. Nat. y. ‧. 總會用盡巧計加以戲弄,佔他們便宜。8. er. io. sit. 那麼我們似乎可以開始思考,當奎斯威爾(Tim Cresswell)說:「地方也是一種 觀看、認識和理解世界的方式。」9時,童年的邱坤良又是如何透過眼中的「南. al. n. v i n 方澳」來認識這個世界?當年的猴猴社與噶瑪蘭族人數度遷移,今日的南方澳也 Ch engchi U 是南北二路生活文化的匯集地:. 南方澳的住民來自四面八方,有戰前來自日本和琉球群島的漁民,有戰後 從蘭陽平原各地及龜山島來的宜蘭人,及澎湖、東港、恆春、小琉球等南. 7. 清廷開山撫番的政策,以及在臺漢人屢屢違反「禁入番界令」而侵犯原住民的生活領域,導致 原居蘭陽平原的噶瑪蘭族人被迫向南遷移,終而在一八七八年,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聯合反抗 清廷,在加禮宛大社爆發戰役,最後噶瑪蘭族戰敗,精銳盡失,倖存的族人往南遷逃,在今天花 蓮豐濱鄉建立新社,也就是現在的新社村。 8 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北縣:印刻,2007 年 6 月) ,頁 43。 9 Tim Cresswell 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 (北市:群學,2006 年 3 月) ,頁 21。 23.

(32) 部漁村湧入的下港人,以及在本地落地生根的中國老兵。10. 據邱坤良回憶,他在念小學的時候,同學就有一半是來自南部,於是下港腔、宜 蘭腔以及外省腔的福佬話,揉雜成專屬於這個小小漁村的南方澳福佬話。小小一 塊南方澳卻有著吞吐臺灣百年移民史的包容性,究竟是怎樣的視野,才能夠讓這 麼一個漁港涵養成如此極具包容性的多元族群文化? 那天,筆者實地來到南方澳,沿著南天宮金媽祖垂憐世間的低眉目光望過 去,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南方澳漁港,再往前看去,一望無際的藍色大海佔滿整. 治 政 大 水,最常面對的空間就是大海:「大海早已是南方澳人的生活場景,如同空氣一 立. 個視野,想起南方澳人無論來自於哪裡,落腳在這一方漁村,最常接觸的便是海. 般,任人吸收。」11於是在南方澳這座海上大舞臺,討海為生的漁民淬鍊出大海. ‧ 國. 學. 般遼闊的視野。.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1 南天宮前的南方澳第一漁港,後方為筆架山。(蔡明男攝影). 從地理角度來看,南方澳位於蘇澳灣內。蘇澳灣由南北兩個伸入大海的岬角. 10 11. 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北縣:印刻,2007 年 6 月) ,頁 41。 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北縣:印刻,2007 年 6 月) ,頁 23。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而諾貝爾之所以會成立諾貝爾 獎,其實與他的發明和理念有很 大的關係。諾貝爾一生致力於炸 藥的研究,也因此積累了不計其數

巴斯德研究院(法語:Institut Pasteur)總部位於巴黎,是法國的一個私立的非營利研究 中心,致力於生物學、微生物學、疾病和疫苗的相關研究,其創建者巴斯德於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In this era when people are pursuing “fast”, “interesting” and “new” in everything, some media and netizens will forward media information without first

z 當時有不少在華穆斯林對中國文化有深刻 研究,這些以漢文寫成的文學及藝術作

由於 DEMATEL 可以讓我們很有效的找出各準則構面之因果關係,因此國內外 有許多學者皆運用了 DEMA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