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生活空間:「安適其位」的眷戀與追索

第一節 永不謝幕的海上舞臺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既是如此,邱坤良從南方澳一方漁村,到最後於臺北都會區落腳生根,這數 十年的歲月裡,內心是否曾經在這樣的成長歷程中產生過矛盾或斷裂?對空間命 題特別關懷的邱坤良,又是如何在這樣的空間轉換中「安頓」自己的身心靈?

本章以「生活空間」為題,配合邱坤良的生命歷程,以作家曾經駐足、居住 過的幾個地方——童年的南方澳漁村、就讀文化大學時的「山仔后」租屋,以及 自法國留學歸來後,安身立命的落腳處:大臺北都市——為討論中心,剖析作家 如何在這幾個「地方」中一邊悠悠成長,一邊透過各種方式「安頓」自己「不得 其所」的心靈,讓自己在面對諸多人生變動的時候,仍得以「安適其位」。

第一節 永不謝幕的海上舞臺

(一)「地方」:觀看世界的方式

南方澳,位於宜蘭東南方的一個漁港,行政區域隸屬於宜蘭縣蘇澳鎮。蘇澳 鎮位於宜蘭平原最南端,全境多山地地形,海岸線曲折多灣澳。當漢人在宜蘭平 原開墾時,平埔族人生活空間日漸受到壓迫而往外遷移,於是蘇澳鎮便成了平埔 族移住的地域。除了原生的本地人外,這裡的居民有一半來自於高雄、澎湖、小 琉球等地,地域觀念的開放造就了南方澳宛如一個大熔爐般,融合了各種不同的 民俗風情。

邱坤良自十八歲後就不在家鄉南方澳生活,個性瀟灑直率的他,或許沒有我 們想像的那般沉重鄉愁,但南方澳這一方漁村卻不曾從他的記憶中消褪,最好的 例證,便是他那令人驚豔的第一本散文集。出生於南方澳的邱坤良,以一本《南 方澳大戲院興亡史》驚動文壇。擅長說故事的他,以回憶的筆法,將童年的諸多 人事娓娓道來。在童年邱坤良的眼裡,在成年後的邱坤良筆下,小小的南方澳就 如同一個戲院舞臺,儘管現實中的南方澳大戲院在一九七一年便已拆除,但「人」

的故事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持續上演著,一幅幅的南方澳庶民風情畫躍然紙 上,令人看得擊節讚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地方的命名,有時代表著某個空間上的時間意義,那是一種歷史的足跡、刻痕。

雖然猴猴社最後被噶瑪蘭族同化而消失,但我們仍可透過地名來覺察這個曾經在 南方澳停留一段時日的族群蹤跡。在南方澳,目前可確認的就有:蘇花公路沿線 南側的「猴猴溪」、七公里處的「猴猴坑」,抑或是南方澳漁港,陸連島東南側的 岬角「猴猴鼻」等地方,能夠讓我們見證猴猴社人曾經的歷史足印。

猴猴社人後來被噶瑪蘭族同化,而自一八七八年加禮宛事件7之後,噶瑪蘭 族也逐漸南遷而移出蘭陽平原,直至邱坤良出生時的南方澳,已經看不到原住民 了:

但也常看到黥面、頭背著布袋的泰雅族人,從南澳鄉順著蘇花公路下來南 方澳,用袋子裡的芋頭、山產跟漢人換魚貨、米酒,南方澳的大人、小孩 總會用盡巧計加以戲弄,佔他們便宜。8

那麼我們似乎可以開始思考,當奎斯威爾(Tim Cresswell)說:「地方也是一種 觀看、認識和理解世界的方式。」9時,童年的邱坤良又是如何透過眼中的「南 方澳」來認識這個世界?當年的猴猴社與噶瑪蘭族人數度遷移,今日的南方澳也 是南北二路生活文化的匯集地:

南方澳的住民來自四面八方,有戰前來自日本和琉球群島的漁民,有戰後 從蘭陽平原各地及龜山島來的宜蘭人,及澎湖、東港、恆春、小琉球等南

7 清廷開山撫番的政策,以及在臺漢人屢屢違反「禁入番界令」而侵犯原住民的生活領域,導致 原居蘭陽平原的噶瑪蘭族人被迫向南遷移,終而在一八七八年,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聯合反抗 清廷,在加禮宛大社爆發戰役,最後噶瑪蘭族戰敗,精銳盡失,倖存的族人往南遷逃,在今天花 蓮豐濱鄉建立新社,也就是現在的新社村。

8 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北縣:印刻,2007 年 6 月),頁 43。

9 Tim Cresswell 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北市:群學,2006 年 3 月),頁 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部漁村湧入的下港人,以及在本地落地生根的中國老兵。10

據邱坤良回憶,他在念小學的時候,同學就有一半是來自南部,於是下港腔、宜 蘭腔以及外省腔的福佬話,揉雜成專屬於這個小小漁村的南方澳福佬話。小小一 塊南方澳卻有著吞吐臺灣百年移民史的包容性,究竟是怎樣的視野,才能夠讓這 麼一個漁港涵養成如此極具包容性的多元族群文化?

那天,筆者實地來到南方澳,沿著南天宮金媽祖垂憐世間的低眉目光望過 去,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南方澳漁港,再往前看去,一望無際的藍色大海佔滿整 個視野,想起南方澳人無論來自於哪裡,落腳在這一方漁村,最常接觸的便是海 水,最常面對的空間就是大海:「大海早已是南方澳人的生活場景,如同空氣一 般,任人吸收。」11於是在南方澳這座海上大舞臺,討海為生的漁民淬鍊出大海 般遼闊的視野。

圖 1 南天宮前的南方澳第一漁港,後方為筆架山。(蔡明男攝影)

從地理角度來看,南方澳位於蘇澳灣內。蘇澳灣由南北兩個伸入大海的岬角

10 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北縣:印刻,2007 年 6 月),頁 41。

11 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北縣:印刻,2007 年 6 月),頁 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所構成,為宜蘭南方的天然港灣,陳淑鈞《噶瑪蘭廳誌》12說:「蘇澳,離城五 十里,為蘭界東勢之盡頭;澳口即深水外洋。該澳內寬外狹,中有石礁鎖束,左 為北風澳,右為南風澳,皆可避風湧。」13所謂「北風澳」即今天的北方澳,為 蘇澳灣北邊的岬角;「南風澳」即南方澳,為南邊的岬角。

南方澳的那塊岬角原本是一個離岸島,後因砂石的堆積而與臺灣本島相連,

形成一陸連島。因其地理環境較適合漁船停泊,故日人於一九二一年開鑿南方澳 漁港,並於隔年完工,成為現在位於南天宮正前方的南方澳第一漁港。

南方澳其實有三大漁港,除了前述的第一漁港外,從南天宮沿著江夏路往南 寧魚市場方向走進內埤路,便會碰到著名的內埤漁港,也就是南方澳第二漁港。

根據《蘇澳區漁會誌》的資料顯示,日治時期設計的南方澳漁港,其船隻承載量 約為五百艘,但自戰後由農復會主導、渲染的增產意識擠壓下,動力漁船漸漸普 及,許多舢舨也裝上馬達,很快地,南方澳港口的漁船數由戰後僅約六十艘增加 至七百艘左右,已遠超過原本的負荷量。於是一九五五年,政府動工開闢內埤潟 湖區域,增建南方澳第二漁港,並於一九五九年竣工。

圖 2 昭安宮前的南方澳第二漁港。(蔡明男攝影)

12 陳淑鈞:《噶瑪蘭廳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 160 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3 年 3 月)。

13 陳淑鈞:《噶瑪蘭廳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 160 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3 年 3 月),頁 4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九六五年,為了地方發展需要,政府開始在南方澳興建一座小型商港,於 一九七三年完工,然其港水域面積僅六萬平方公尺,無法容納五千噸級的貨輪,

故僅做為基隆港的輔助港。待到一九八三年,水域面積達四百萬平方公尺的蘇澳 港竣工之後,原本的小型商港就在一九八四年正式移交給宜蘭縣政府供漁業使 用,成為現今的南方澳第三漁港。14

圖 3 進安宮前的南方澳第三漁港。(蔡明男攝影)

在今日,南方澳為人們所熟知,但北方澳就少了那麼一些名氣。其實北方澳 原本也是一方漁村,但岬地較小。一九七四年,政府訂定龍淵計劃將北方澳設建 為軍港,北方澳原本的居民被迫集體遷村至南方澳,所以我們今天來到蘇澳鎮,

看到的是北方澳軍港、蘇澳商港,以及南方澳三大漁港相毗鄰的景況。

「港口」是陸地與海洋之間的樞紐,也是國與國之間的重要轉接口。邱坤良 曾說:

從與那國看臺灣,最接近的城鎮不是南方澳,就是花蓮,換言之,都是位 於東部海岸的港口。聽說與那國、石垣的臺灣人很多,「講臺語嘛會通」,

14 參考蘇澳區漁會編:《蘇澳區漁會誌》(宜蘭縣:蘇澳區漁會,2004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與那國、石垣皆是南方澳、花蓮的姊妹市,顯現這兩個港口的國際關係。

15

與那國島為琉球列島八重山群島的最西端,是距離臺灣本島最近的外國島嶼。與 那國島與南方澳締結姊妹市,雙方藉著港口互通有無,顯見港口的交通意義。今 朝揚帆而去,明日乘風歸來。倘若我們站在港口,放眼望去,船來船去,不同的 人也在此熙來攘往。因此對邱坤良而言,擁有三大漁港的南方澳,無疑淬鍊了他 的視野與想像。

童年時期的邱坤良雖然沒有上船討海,但眼前遼闊的海洋仍然豐富了他的見 聞:「南方澳人脫離不了太平洋,不僅大人靠海營生,每個孩童從小到大應該都 喝了不少海水,這片海域在許多人的遊戲版圖中也早已留下痕跡。」16而南方澳 漁港既作為連接土地與海洋的吞吐口,邱坤良便也在此投注幼小的目光。在〈海 上的橋與路〉一文中他曾這樣描述:

從海上回來的船隻通過檢查之後,便到轉角的魚市場卸貨,挑高寬闊的市 場終年濕滑,每天都擺放著奇形怪狀的魚鯊龜鱉以及一箱一簍的白帶蝦 蟹,船員的吆喝聲伴隨魚鮮海味在空氣迴盪著。從各地蜂擁而至的魚販,

用一般南方澳人也不懂的音調、手勢爭相叫價,繁忙熱鬧的景象有些像設 在大雜院的股票市場。17

作家以「設在大雜院的股票市場」來描述南方澳魚市場,乍看之下,我們也許會 誤以為小孩時的邱坤良被隔絕在這個看似屬於大人世界的市場之外,只能遠觀而

作家以「設在大雜院的股票市場」來描述南方澳魚市場,乍看之下,我們也許會 誤以為小孩時的邱坤良被隔絕在這個看似屬於大人世界的市場之外,只能遠觀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