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過去的文學研究,所關注的焦點向以縱軸的「時間」為主,宏觀如文學史的 脈絡建構、文學團體的發展;微觀如作家的個人生命史或創作風格、特色論述。

范銘如在《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1的導論裡頭提到:

歷史是前進演化嬗變的、動態地、超越性的連續體,涵蓋層面和影響恆遠,

它的變化邏輯足以提供世人以及後代鏡鑑。相對的,空間被認為是靜止 的、被動的,空間只是人活動的一個背景或舞臺、歷史事件發生的容器,

而在某個地區發展的現象或文學表現則被視為片段的、特殊的,所以範圍 狹隘,只能是個案或是分殊性的例證。儘管我們肉眼上明明可以看見空間 而無法看見時間,但是在我們的認知慣例裡卻特別留意時間而將空間視若 隱形。2

陳伯軒在《文本多維:臺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3裡也點出了過 去關於「時間」的研究總是遠多於「空間」議題的現象:「儘管空間概念的形成 早於時間,但是人們對於歷史、生命、歲月的關懷似乎遠遠超越於對空間的認識。」

4當然,就創作者的角度而言,以「空間」為主的題材並非這幾年新起,在陳伯 軒的論文裡,將一九四九年國民黨退守臺灣之後,所直接催生而出的大量懷鄉散 文,視為臺灣當代散文「空間」敘述的起點,之後包括鄉土、都市文學、旅行文 學,抑或這幾年蔚為風潮的地誌寫作,亦都在「空間」書寫的涵蓋之中。

1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北市:麥田,2008 年 9 月 1 日)。

2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北市:麥田,2008 年 9 月 1 日),頁 15。

3 陳伯軒:《文本多維:臺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北市:秀威,2010 年 2 月)。

4 陳伯軒:《文本多維:臺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北市:秀威,2010 年 2 月),

頁 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論空間。以主題來論,過去文學研究多「重時間」而「輕空間」,而邱坤良不只 一次自承對「空間命題」的關懷與重視,因此本論文即在這樣的立基點上,欲從

「空間/地方」的角度,全面性地來討論邱坤良散文中的空間書寫。

邱坤良相當自謙地將他的散文書寫定位為「非專業寫作」,自從《南方澳大 戲院興亡史》出版後,許多人開始注意到原來這位學者、校長、政務官,竟還能 夠寫出這麼精采的散文:

我兩年前出了一本散文集,有位作家朋友特別來信鼓勵,讚美我的文字像 他喜歡吃的海鮮般生猛有力,寫作水準「直逼」專業作家,幾句話就讓我 樂不可支。這位名家與我相識時間不算短,一直把我當成學者,學者只能 寫些學術論述,沒想到還寫些有的沒的,大大出乎他的意料。10

郝譽翔也對這位「邱校長」的散文推崇備至:「從《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以來,

他的散文再三令人驚豔,讓我們看到在他瀟灑任性的外表下,居然也躲藏著一顆 細膩入微的心靈。」11並認為他的創作掙脫過往散文過度偏重抒情或知性的流 弊:「另闢蹊徑,取前二者的折衷,把知性與感性作一融洽的調和,透過明快不 假修飾的文字,帶領讀者發現一種嶄新的生活目光,挖掘周遭人事物的點滴趣 味。」12。而在閱讀邱校長歷年來的三部散文作品之後,我們可以發現他的創作 特別關心「空間」的題材,他曾經說:「我發覺生活的自在是對空間、環境的熟 稔與和諧,掌握空間環境,就能掌握生活。」13可看出他對於空間的重視。而在

〈跑給鄉愁追的野孩子:簡媜與邱坤良的南方澳對話〉裡頭,邱坤良也提到他對 於「空間命題」的特別關懷:

10 邱坤良:《馬路.游擊》(北市:九歌,2003 年),頁 17。

11 郝譽翔:〈他,真的是校長嗎?〉,收錄於邱坤良:《馬路.游擊》(北市:九歌,2003 年),頁 11~12。

12郝譽翔:〈他,真的是校長嗎?〉,收錄於邱坤良:《馬路.游擊》(北市:九歌,2003 年),頁 12。

13 邱坤良:《馬路.游擊》(北市:九歌,2003 年),頁 5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小時候像這樣到處跑,也許是後來對空間命題特別敏感的原因:不論是空 間的本質或者使用方式,延伸動線,或者在空間所產生的動能,人聚集起 來的能量,都特別有興趣。就是喜歡想東想西,老輩人說的想孔想縫。14

有趣的是,無論是「想東想西」還是「想孔想縫」,這「東」跟「西」、「孔」與

「縫」,仍然是指涉空間的字眼。邱坤良既然不只一次在文章中表露對空間的關 注,那麼我們在討論他的散文時,就不能將目光一直停留在《南方澳大戲院興亡 史》,而要擴及到後面的《馬路游擊》、《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學校》這幾本散文 集,因為作家的意圖是延續不斷的。先不論三本書裡的篇章,光從書名來看,《南 方澳大戲院興亡史》(以下簡稱《南方澳》)、《馬路.游擊》、《跳舞男女:我的幸 福學校》(以下簡稱《跳舞男女》)就分別指涉了「戲院」、「馬路」與「學校」三 種空間意涵。

「幸福的所在」取自於邱坤良在《跳舞男女》書中的代序〈幸福的所在〉這 篇文章名。「所在」是閩南話「地方」的意思,以此為題,一方面切合本文「空 間」的討論方向,另一方面,也正好凸顯邱坤良散文裡頭「國臺語雙聲發音」15 的特色。

奎斯威爾(Tim Cresswell)曾以「萬物之所,各安其位」(A place for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in its place)來表達「地方無所不在」的概念16,認為萬事萬物各

有其秩序及位置。當萬物各依其序時,得以維持「安適其位」(in place)的狀態,

反之倘若失序,則會「不得其所」(out-of-place)。本文即在這樣的初衷與基礎上,

期望透過人本主義地理學的概念,討論邱坤良在散文中對「人」與「空間/地方」

互動的種種觀察與體悟。

14 丁名慶:〈跑給鄉愁追的野孩子:簡媜與邱坤良的南方澳對話〉《印刻文學生活誌》2007 年 5 月號)頁 32。

15 引自林懷民:〈在地的鄉愁〉,收錄於《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序》(北縣:印刻,2007 年)。

16 參考 Tim Cresswell 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北市:群學,2006 年 3 月),頁 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幸福」是一個很抽象的詞彙,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各有不同,對邱坤 良來說,當人們能夠「安適其位」的時候就是幸福的,反之若「不得其所」則是 不幸的。我們發現作家隱然追求一個「萬物之所,各安其位」的境界,這也是他 心中一直找尋的「幸福的所在」。

此外,在〈幸福的所在〉裡,邱坤良敘述了他結束借調,回到校園。剛好輪 休的那一年,不需要開班授課的他,轉而當起學生,去一間語文補習班上日文課:

每天辛苦上學,快樂放學,心有旁騖,日文也不會因此「上手」。但上課 代表一種進步,學習本身就是生活,中老年人重新扮演學生,聽年輕人傳 道授業解惑,有不少尷尬,也需要勇氣,卻更是一種幸福。17

我們發現,對邱坤良來說,所謂的「幸福」有很大一部份是關於文化的繼往與傳 薪,不管是他身為教授,或文建會主委的時候,或是他回去當「學生」的時候。

「幸福的所在」其實就是一個能夠展演文化、傳承文化的舞臺,有可能是原鄉南 方澳的人事興衰,有可能是校園裡的社團成果發表,有可能是廟堂前的音樂演出。

筆者在「幸福的所在」前面冠上「找尋」一詞,即源自於這樣的動機:對於 邱坤良來說,他之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中老是「想孔想縫」,一直關切空間命題,

有很大一部份是在找尋一個「安頓」自己身心靈之處。不管是回首自己成長的南 方澳漁村,或是來到臺北之後的都市生活,抑或是後來在學校進行研究、教學,

我們發現作家一直關切的是,這個空間上的人事物,是否「各安其位」地在那樣 一個適當的位置上演著自己的故事?筆者認為,邱坤良希望透過觀察與書寫,找 尋一個「幸福的所在」,這個所在,或具體,或抽象,總而言之,是一個能夠讓 每個人「安適其位」的地方,是一個能夠讓文化進行對話與傳承的場域。

邱坤良以幽默風趣、生動自然的筆觸,寫出臺灣庶民社會一篇篇讓人津津樂 道的故事。他的創作兼具理性與感性,不時融入臺語、英文的直譯,頗有「言文

17 邱坤良:《跳舞男女:我的幸福學校》(北市:九歌,2007 年)頁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