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創作機緣

從訪談資料中建構出範疇一「創作機緣」(見表 4-1),而呈現出「學習經驗」

及「喜好因素」兩個概念,以下將這兩概念做說明。

表 4-1「創作機緣」概念表

範疇 副範疇 意義建構脈絡

A 創作機緣

A-1 學習經驗 經常接觸、參加職訓課程、動機、異鄉經歷、做 包裝類花布、幫團體做染布作品

A-2 喜好因素 喜歡客家花布、舊布料美、花樣多、印刷品質佳、

懷舊與鄉土感覺、找到布料、兒時記憶

資料來源:本研究者整理

一、 學習經驗

在創作過程中,經驗的累積是能影響創作方向,研究者將訪談資料歸類為「經 常接觸」、「參加職訓課程」、「動機」、「異鄉經歷」、「做包裝類花布」、「幫團體做 染布作品」等六個概念,其探討與說明如下述。

(一) 經常接觸

花布在早期作為家家都有的日常生活用品,人人都接觸不代表真正做起花 布創作,B 類鄧老師本身受到生長環境的影響,引發她對花布的興趣,本身也 是學畫畫的,但因畫技不夠成熟而放棄臨摹花布,她就想到用剪裁的方式進行 創作,一開始是簡單的剪裁創作,漸漸地累積很多花布創作品。

爸爸家裡就是在賣布的,十年前爸爸因為中風以致家裡少個人手,

我從小就在布店長大,也不知道為什麼,我爸有 4 個小孩,可是就 很奇怪,也莫名其妙地只有我回來新竹,順便回來照顧爸爸,也幫 他顧布店,應該就是這樣接觸的吧!(D-1-a)

一開始都是先做最基礎的,就會做一些簡單東西,如日式的布包 (D-1-c)

(二) 參加職訓課程

C 類古媽媽是在東勢老街販售客家花布商品的業者,再受訪時她很開心跟 研究者分享接觸花布創作過程,之前本身是做手工肥皂的販售,後因她找上勞 委會所舉辦的職前訓練課程,開始了她花布創作經驗。

小時候就很常接觸到花布,之前參加過職前訓練的花布相關課程 (G-1-a)

(三) 異鄉經歷

有句話是「他鄉遇故知」,創作者往往會因為一個因素觸動了心裡遺忘的 印象,B 類張老師從小在雲林農村長大,後來跑去臺北作設計師,在這大都市 中他發現到原來不知不覺地成為品牌的勞動者,忘了回頭看過去生長環境,很 偶然地,在參觀香港攝影展時,看到有關臺灣的老照片,開始對花布產生了興 趣。C 類鄭媽媽本身是做黏土教學的老師,因為工作關係而跑到東勢客家文化 園區販售,研究者在採訪中得知她才做不到一年,就累積些許的花布創作,原

本是要訪問另一個販售者,但她不方便採訪,只好由鄭媽媽為研究者介紹東勢 客家文化園區其他販售者的相關客家花布創作品。

思考將自身成長的地方從中擷取創作靈感,剛好我在香港的攝影展 看到臺灣的老照片,引起了我對家鄉的懷念(Z-1-a)

我本來就是玩布包類的比較多,但自從來到東勢客家文化園區後才 開始作客家花布商品(J-1-a)

(四) 動機

B 類鄧老師原本是在臺北精品店工作,後來因爸爸的關係而回竹東顧布 店,一開始她敏銳發現到竹東很少有自己的文化產物,因其地區是以客家族群 為大宗,於是試著去尋找代表當地的文化物品,開啟她日後創作客家花布拼貼 經歷。

為什麼我們這邊的人不會想要尋找能代表客家的東西,為何不用代 表性的東西送給來賓或送來這裡的遊客(D-1-b)

B 類張老師受到都市環境的影響,讓他反省到自身生長環境也有它的優點 在,才想到用充滿鄉土的元素去創作花布作品,他首先思考到花布是在日常生 活中常用到的物品,從生活題材去著手,創作了許多生活化的花布作品。

我想用充滿臺灣味的元素用在設計上,我就想到了我小時候的棉被 單的花布(Z-1-b)

為了彰顯生活中的物品,而做出許多相關創品出來(Z-3-h)

(五) 想做包裝類花布

C 類古媽媽本身是手工肥皂,一個產品要有包裝功能來保護,經過職業課 程的學習,引發她想創作花布類的包裝。

我主要是在做手工肥皂,到時侯我想要做包裝類的花布(G-1-b)

(六) 幫團體做染布作品

A 類楊女士是東勢愛鄉協會的執行長,研究者去該協會採訪時發現現場有 很多花布布料的創作,在採訪過程中她提到不懂怎麼成立協會,後來經過貴人 的幫助下才慢慢做起來的,一開始先接觸植物染的部分,做了之後發現布料容 易褪色又不環保,後來接觸環保民間團體才有所改變。

接觸到很多環保團體,我們才懂得環保的概念,那剛好又有團體要 我們幫他做作品,也是做染布的(Y-1-h)

二、 喜好因素

在創作一個作品過程中,喜好的因素能引起創作動機,將訪談資料歸類為「喜 歡客家花布」、「舊布料美」、「花樣多品質佳」、「充滿懷舊與鄉土感」、「找到布料」、

「兒時記憶」等六個概念,探討與說明如下述。

(一) 喜歡客家花布

C 類鄭媽媽在東勢客家文化園區所販售的大多是手工飾品,而臺灣客家花 布作品是占一小塊部分來販售。

不是以客家花布販售為主,但我很喜歡客家花布,還是有一些產品 拿來銷售(J-1-b)

(二) 舊布料美

B 類張老師提到以前花布布料雖然是舊舊的,但回頭發現到這種布料反而 能襯托以前臺灣鄉土的味道,這是再製花布所不能比的。

我看到它,就覺得以前的布料好美,布料從以前到現在變化很多 (Z-1-c)

(三) 花樣多品質佳

C 類鄭老師本身就很喜歡喜慶的物品,隨著客家花布的改良,也有越來越 多的花布紋飾選擇,印刷品質也變的更好,為此他買了很多布料帶回去創作花 布相關作品。

本來就很喜歡大紅花布再加上現階段花樣特別多,且印刷品質比較 好(J-1-b)

(四) 充滿懷舊與鄉土感

B 類的古媽媽與鄭媽媽都一致認為花布能引發小時候的記憶,處在現代生 活的我們,早就遺忘了花步過去的樣貌,其作為日常生活中的引導物品,反而 覺得能觸動心靈層面的印象。

看到這個花布心情會很好也很溫暖,同時回想到小時候我們蓋的被 單都有花布樣式,有一種懷舊的感覺(G-1-c)

我覺得老的東西也有特別的感情,經歷過時間的洗禮,依然使人玩 味。(G-3-c)

很喜歡客家花布原因是:小時候並不叫客家花布,而是大紅花布,

是阿嬤時代的產物,當時廣泛流行在桌巾、被單、窗簾上,看起來 特別懷念和復古的感覺,也很有喜慶,尤其在過年。(J-3-d)

在訪問 B 類張老師過程中,先是提到了花布過去的歷史,研究者認為這 是創作過程中內在因素的影響他對臺灣花布創作的思考。

每個人對花布的觀感不同,像我看到花布就是有一種回歸故鄉的感 覺(Z-3-g)

看到花布上的花朵,我會覺得是充滿鄉土的美,是美麗動人的產 物,如同看到親人一樣,看著很親切的感覺(Z-3-i)

(五) 找到布料

B 類張老師剛開始是想收集臺灣所有的布料,作為他的創作素材,他提到 市面上早期的花布大多已經絕版,隨著繪製花布者更換,導致他尋找舊式花布 不易,後來到了臺北永樂市場中找到以前的布料。

我幾乎跑遍臺灣所有布商,為得是要補齊布料,包括市面上看不到 的布料,這些都是我花布取材來源,後來在臺北永樂市場找到許多 布,才慢慢開始做起來的。(Z-1-e)

(六) 兒時記憶

B 類張老師與 C 類古媽媽在兒時都接觸過花布,張老師是因為他家人帶到 賣花布的百貨行,見到他嬸嬸剪布的場面,留下內心深刻的印象,進而對花布 創作的渴望。古媽媽因為兒時生活中,常接觸到被單上的花布紋飾,對花布樣 貌難以忘懷。

小時候嬸嬸會帶孩子們去百貨行「剪布」,當時場景讓我內心受到 強烈的震撼,留下對花布紋飾深刻的記憶。(Z-3-g)

它喚起了我小時候回憶,給我有溫暖懷念的感覺,因為小時候自己 的被單上圖案就是牡丹(G-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