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客家花布紋飾創作品內涵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客家花布紋飾創作品內涵之研究"

Copied!
1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美術學系 碩 士 論 文 臺灣客家花布紋飾創作品內涵之研究 A Connotation Study on the Creative Ornamentations for Taiwan Hakka Fabric. 研 究 生:張菁琬 指導教授:黃嘉勝.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O三 年 十二 月.

(2)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Fine Art. A Connotation Study on the Creative Ornamentations for Taiwan Hakka Fabric 臺灣客家花布紋飾創作品內涵之研究. Student: Jing-Wan Chang Advisor: Professor Chia-Se Huang. December, 2014.

(3) 臺灣客家花布紋飾創作品內涵之研究 A Connotation Study on the Creative Ornamentations for Taiwan Hakka Fabric. by Jing-Wan Chang. 國 立 臺 中 教 育 大 學 美 術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of The College of Humanities The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of Education December, 2014 Thesis Supervisor: Professor Chia-Se Huang. 中華民國 一百 O 三 年 十二 月.

(4) 臺灣客家花布紋飾創作品內涵之研究 研究生:張菁琬. 指導教授:黃嘉勝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 摘要. 花布為早期人們共同的視覺文化記憶,隨著時代的發展,花布脫離過去傳統 實用性的範疇,不再只限於布料上的運用,進而延伸到服裝設計、平面設計、商 業設計、公共藝術等用途,不但賦予全新復古的形象,也在客家委員會藉著文化 活動的推廣,轉變成客家文化象徵與符碼,成為客家族群中的流行文化。花布成 為客家意象後,臺灣客家花布紋飾設計是否符合客家人的特質及相關內涵。本研 究欲深入了解臺灣客家花布紋飾創作品的內涵,並進一步探究在客家文化活動中 推廣應用之情形。最後結合五位創作客家花布之藝術家,來解析當前臺灣客家花 布紋飾創作品所表現的內涵及推廣應用方式。 本研究文獻整理與分析臺灣客家花布紋飾歷史脈絡、設計形式、應用類型、 創作內涵,以深度訪談法來做資料蒐集,輔以作品照片及相關活動影像。研究者 將訪談所得的資料運用紮根理論進行分析整理,並且參考文獻資料及研究目的, 彙整成「創作機緣」 、 「花布應用」 、 「創作內涵」 、 「推廣活動」 、 「創作展望」等五 大範疇,經過文獻探討與訪談結果得知結果如下: 一、 臺灣客家花布紋飾的演變發展具有文化價值。 二、 臺灣客家花布紋飾具有歷史性、在地文化性及民族性三大特質。 三、 臺灣客家花布紋飾設計以牡丹及桐花為主。 四、 臺灣客家花布底色設計主要有六種。 五、 臺灣客家花布紋飾設計內涵具有商業考量、藝術價值及實用性。 六、 臺灣客家花布紋飾創作品應用可分為生活化設計與主題性設計。 i.

(5) 七、 臺灣客家花布推廣內容以文化活動為主。 八、 臺灣客家花布未來受市場因素影響而朝多樣化設計規劃。. 關鍵字:客家文化、臺灣花布、客家花布、花布紋飾. ii.

(6) A Connotation Study on the Creative Ornamentations for Taiwan Hakka Fabric Student: Jing-Wan Chang. Advisor: Chia-Se Huang.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BSTARCT. Printed cloth shared the common memories of visual culture in generation.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printed cloth is no longer confined in practical uses, also extends to fashion design, graphic design, commercial design, public art and other aspect. It not only gives a new retro image, but also transforms into a symbol of Hakka culture and becomes popular culture in Hakka community through Hakka Affairs Council’s promotion with cultural activities which. After the printed cloth become Hakka images, Does Taiwan Hakka Fabric ornamentation design meets Hakka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connotation? For this study, in-depth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Taiwan Hakka Fabric ornamentation,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promotion applied in Hakka cultural activities. Finally analyzing the current connotation and applied methods in Taiwan Hakka printed cloth ornamentation creation by connecting the five artists of Hakka Fabric. In this essay, the data is mainly collected by in-depth interview, with supplemented by photographs of the works and related activities images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aiwan Hakka Fabric ornamentation, design forms, application types, creative content. The researcher uses grounded theory to analyzed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interview, Document review and research purposes, the whole essay is separated into five section which is "creative opportunities", iii.

(7) "application of Printed cloth ", "creative connotation", "promotion", "creative outlook".. After document review and interview, the result can be infered as. following: 1.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Hakka Fabric ornamentation has cultural value. 2. Taiwan Hakka Fabric ornamentation has historic, cultural and ethnic qualities. 3. Taiwan Hakka Fabric ornamentation is mainly designed with Peony and Tung Blossom. 4. There are six major background colors design of Taiwan Hakka Fabric. 5. Taiwan Hakka Fabric ornamentation is connected with commercial considerations, artistic value and practical aspect. 6. The application in Taiwan Hakka Fabric ornamentation crea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life-oriented design and theme design. 7. The content of promotion in Taiwan Hakka Fabric is mainly focus on cultural activities. 8. The diversity of design and planning in Taiwan Hakka Fabric is influenced by market factors.. Keywords:. Hakka culture, Taiwan Fabric, Hakka Fabric, Ornamentation.. iv.

(8) 謝誌 心中除了感謝還是感謝,回首這四年來的研究生生活,過得充實又快樂,擴 展了我對藝術有更深瞭解與認知,很感恩我能在這領域學習,遇見各式各樣的 人,我很慶幸遇見我生命中的貴人指導教授黃嘉勝老師,在老師辛勤地協助與指 導下,才能完成論文考試,雖然在這方面基礎不實,過程中也收到許多批評和指 教,讓我得以反省自身的不足,也學習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在好友慧姍的鼓勵 下,一直不斷地克服困難,讓我在這方面有所進步,內心充滿了感激與敬意。也 很感謝蕭寶玲教授與葉忠達教授擔任口試委員,在計畫及口試上給予了我很多指 導與建議,得以完成本論文。 在就學過程當中,感謝宜靜與于芳學姐引導我寫論文方向,也感謝陪我過著 研究所生活的同學朋友們,豐富了我的學生生活,最後感謝一直支持我的父母, 有你們的支持與包容,我才能繼續努力堅持走下去。. 張菁琬. v. 2014.12.

(9)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謝誌................................................................ v 目錄............................................................... vi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臺灣客家花布歷史脈絡.................................... 6. 第二節. 臺灣客家花布文化特質及設計形式與意涵................... 11. 第三節. 臺灣客家花布紋飾之應用................................. 19. 第四節. 臺灣客家花布相關研究................................... 26. 第三章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 30 研究方法............................................... 30 vi.

(10) 第二節. 資料收集與彙整......................................... 3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5. 第五節. 研究流程............................................... 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7. 第一節. 創作機緣............................................... 37. 第二節. 花布應用............................................... 42. 第三節. 創作內涵............................................... 47. 第四節. 推廣活動............................................... 54. 第五節. 創作展望............................................... 58. 第六節. 小結................................................... 6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6. 第一節. 結論................................................... 66. 第二節. 建議................................................... 68. 參考文獻........................................................... 70 附錄一 訪談大綱.................................................... 74 附錄二 開放性譯碼範例.............................................. 75 附錄三 主軸譯碼.................................................... 76 附錄四 受訪者訪談重點搞............................................ 85 附錄五 受訪者創作花布作品選錄之照片................................ 96. vii.

(11) 表目錄. 表 2-1 2012「客庄十二大節慶」節慶表 ................................. 20 表 2-2 客家文化相關研究論文整理表 .................................. 27 表 2-3 客家花布相關研究論文整理表 .................................. 29 表 3-1 受訪者基本資料一覽表 ........................................ 34 表 4-1「創作機緣」概念表 ........................................... 37 表 4-2「花布應用」整體概念表 ....................................... 43 表 4-3「創作內涵」整體概念表 ....................................... 47 表 4-4「推廣活動」整體概念表 ....................................... 55 表 4-5「創作展望」概念表 ........................................... 59 表 4-6 「臺灣客家花布紋飾創作品內涵」整體概念表 .................... 62. viii.

(12) 圖目錄. 圖 2-1 早期日本和服與旗袍 ........................................... 7 圖 2-2 日本和服 ..................................................... 7 圖 2-3 六種臺灣客家花布顏色一覽 .................................... 17 圖 2-4 林明弘作品在溫哥華藝術館展示 ................................ 18 圖 2-5 客家花布刺繡作品 ............................................ 19 圖 2-6 客家花布玻璃盤 .............................................. 19 圖 2-7 陶瓷杯套 .................................................... 23 圖 2-8 鑰匙套 ...................................................... 23 圖 2-9 浴衣袋 ...................................................... 23 圖 2-10 客家花布背心 ............................................... 24 圖 2-11 客家花布展示禮服 ........................................... 24 圖 2-12 客遊世界網站 LOGO ......................................... 24 圖 2-13 裝飾藝術品 ................................................. 24 圖 2-14 苗栗火車站 ................................................. 25 圖 2-15 新社花海節農村再造館內裝置空間 ............................. 25 圖 2-16 臺灣工藝發展研究中心 ....................................... 25 圖 2-17 包包 ....................................................... 26 圖 2-18 紅包袋 ..................................................... 26 圖 2-19 三角錢袋 ................................................... 26 圖 3-1 研究流程圖 .................................................. 36. ix.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臺灣客家花布紋飾創作品內涵之研究動機與構思。內容一共分 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研 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臺灣花布在早期的定位是實用性,為常見的日常生活用品,1950 年代隨著 紡織與印染的技術興起,被廣泛運用在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融入先 民文化生活圈當中,而傳統花布喜慶的顏色與帶有吉祥寓意紋飾的搭配更易獲得 臺灣人民情感的認同。1980 年代以後隨著時代的進步、紡織業的變遷與轉移、 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傳統客家花布不再是布料唯一的選擇,慢慢被多元的布料所 取代,臺灣花布發展也隨之凋零,逐漸退出人們的記憶中。近二十幾年來因社會 繁榮,科技進步,臺灣當代藝術家開始廣泛運用花布的創作形式,藝術家林明弘 於 1996 年第一次將花布紋飾用於裝置藝術上,不但喚起了臺灣人對傳統花布的 情感與記憶,還帶動了一系列時尚花布復古風,臺灣花布自此以後脫離俗氣的形 象,並被塑造成流行的新指標。 臺灣因地理環境四面環海發展出不同的多元文化,在這過程中彼此互相融合 與包容,形成特有的「海洋文化」,包括原住民文化、漢人文化、客家文化、新 住民文化等。近年來政府利用多元文化行銷方式,促進文化創意產業,不但帶動 經濟價值,且促進社區總體營造和產業的提升。文化創意產業政策重視地方化的 理念,透過社區的推廣,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同時也發展出地方性的獨特文化, 由此情況下,客家文化從弱勢地位轉變成受重視的文化,客家委員會為提升客家 族群的地位,擬訂政策與規劃活動來推動客家文化,如年年舉辦的「客家桐花 祭」 、 「客庄十二大節慶」等,在這些活動內容中常見到臺灣客家花布商品的身影, 1.

(14) 透過文化活動推廣,讓臺灣花布成為客家文化的象徵。 在設計文化產品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思考設計表現上的差異性與地方文化認 同感的設計,在多元文化衝突下,我們不應該只思考自身的特色,還要注重文化 精神內涵。客家委員會為了尋找客家文化意涵的品牌,偶然得知南庄老布莊的紅 花布,其布美豔中帶點樸拙的味道,正好符合客家勤儉的精神,故而自創出新品 牌,將被人們遺忘的花布再度復興起來,並以新的面目呈現在人們眼中,客家委 員會於 2002 年舉辦「花布靚靚—客家女性生活美學展」 ,花布自始與客家文化活 動成為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在過去,花布是做為臺灣農村社會中家家必備的日 常生活用品之一,現今則象徵著客家文化意涵與創意發想的商品。在客家文化活 動中頻繁出現的牡丹圖飾,常以紅色來做為主要的搭配,這樣的搭配在中國意象 中是象徵富貴,與客家樸實的印象相去甚遠,為何成為客家文化的象徵是值得探 究現象。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在推廣臺灣客家花布的過程中,牡丹圖樣幾漸漸成為普遍 性的紋飾,桐花祭的興起,加入新的圖樣設計,豐富了臺灣客家花布多元化的內 容。從相關客家文獻中發現,客家花布紋飾幾乎沒有多大的變化,除了由客家桐 花祭所延伸出來的新紋飾之外,其他大多數以傳統的花布紋飾為居多,此現象讓 我們思考到臺灣客家花布創作形式是否受到限制?國內對於臺灣客家花布研究 發現,李怡萱(2009)研究中發現從事花布創作的工作坊,對於客家花布有強烈 文化保存的使命感,可對客家文化的定位不夠明確,其創作品都是以日本拼布工 法而成,而淡化客家本土文化特色意涵,本研究期望能從客家文化活動中的花布 創作品找出客家意象內涵。國內目前針對客家花布紋飾部分的研究較稀少,除了 前述提到學者的之外,另有學者鄭旭雯(2010)研究裝飾紋飾的論文,而創作出 了多樣的圖案設計來賦予文化的價值性,因此吾人想對客家花布紋飾上的創作品 之意涵做深入的探討。. 2.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的方式來探究客家花布紋飾創作品之內涵,並針對民間團 體工作者、花布藝術家與兼有業者經驗之創作者等,所表現的創作品做深入的探 討,並結合本研究背景與動機,其目的如下: (一) 探討臺灣客家花布紋飾的演變發展。 (二) 探討臺灣客家花布紋飾文化特質及設計形式與意涵。 (三) 探討臺灣客家花布紋飾應用與推廣之情形。 (四) 探討臺灣客家花布紋飾創作品之內涵與展望。. 二、 研究待答問題 (一) 臺灣客家花布紋飾歷史演變脈絡為何? (二) 臺灣客家花布紋飾文化特質及設計形式與意涵為何? (三) 臺灣客家花布紋飾之應用與推廣情形為何? (四) 臺灣客家花布紋飾創作品之內涵與展望為何?.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依據客家相關文獻的分析與整理,發現在節慶中所應用的紋飾以傳統花布為 居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文化活動為「客庄十二節慶」,其能呈現客家意象 之意涵,故本研究範圍以臺灣客庄十二節慶活動中所創作的花布紋飾作品作為研 究範圍,圖飾則以傳統紋飾—牡丹以及客委會註冊的新圖飾—桐花為主。 因此,本研究對象將劃分為 A、B、C 三類,A 類為民間團體花布相關工作 者 1 位,B 類為花布藝術創作者 2 位,C 類為兼有販售經驗之花布創作者 2 位, 3.

(16) A 類主要針對客家花布政策方面做深入的了解,B 類是了解藝術家們在創作過程 中,他們所創作的作品內涵為何,C 類為除了瞭解花布作品內涵外,其創作品所 應用的範圍為何。. 二、 研究限制 本研究所探討之對象只限定臺灣中部與北部地區的個案,臺灣客家花布紋飾 方面則是以牡丹與桐花為主,本研究探討臺灣客家花布創作品內涵與深入訪談的 結果,係以中部地區以北為基礎與兩種紋飾所得之研究結果,未來研究者進行與 本研究有關的議題,不能直接推估本研究結果至其他地區與臺灣客家花布紋飾相 關研究中。.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有關的重要名詞解釋有「臺灣客家花布」、「紋飾」、「意象」,分別釋 義如下:. 一、 臺灣客家花布 邱舜平(2007)指出客家花布是由文建會所推行的新客庄花布,象徵在傳統 上力求革新與進步的改良型客家印布,在數十年前甚為普遍,常見的是適合勞務 的單色藍染花布或拼布的形式,在四、五十年代後隨著印刷產業的進步,繁複的 印染花色也因符合傳統情愫也更為普遍。自 2002 年行政院客委員會舉辦「花布 靚靚-客家女性生活美學展」之後,開始有了客家相關的商品,2008 年客委會開 始舉辦「客庄十二大節慶」,更能看到多樣的客家花布的應用,因此本研究所指 的花布有別於一般印布,而是應用於創作、商品設計或教學上的常出現花布樣式。. 二、 紋飾 紋飾即視覺上可見的圖紋與物體上的裝飾,也稱花紋、花樣,圖案、紋樣等 4.

(17) 多種名稱。其裝飾意義,主要是增加整體視覺美觀作用的一種裝飾美術。實際上 是人展現自我實現的意欲。形式上紋飾並不具有單獨存在的價值,它需要依附在 器具上或是有主體視覺形象的主體上,紋樣才能發揮其裝飾的功用。紋樣的本 質,可分分為以功能基礎、符號意義及審美價值三個方面(田自秉、吳淑生、田 青,2003)。呂清夫(1993)於《造形原理》中提到「紋飾的呈現有許多不同的 方式,除了發展出規則、規範外,也出現蘊含意義的目的表現,紋飾的表現,大 致可分為單獨紋飾和連續紋飾兩大類,單獨紋飾適用於非連續平面或單件器物; 而連續紋飾則又可分為規則性連續表現與隨機性連續表現,前者表現為二方連 續、四方連續,後者多以大小不一、無章法可言的方式重複出現,常見於大塊面 積表面上。綜觀以上解釋,本研究所指的紋飾是指在藝術、文創商品上花布紋飾 創作品之視覺主體的形象及符號意義。. 三、 意象 在心理學上,「意象」可分為表象和形象,所指的是對某事物的過去感覺或 經驗,也就是記憶的再現,包含自身價值及觀感,是由直覺所成的的形象。吳佩 芬(1997)將意象解釋為個體對於一事物停留在腦海中的圖像,隨著個體經驗的 累積,此一圖像將不斷的重新組織。陳運欽(2004)認為意象是一種態度或概念, 其所涵蓋的構面是多元的,人們常會因其意象抽取過程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反應 決策。綜觀前述,本研究所指的「意象」是為客家花布創作品之紋飾類型、特色、 意涵、演變歷程及其應用情形所延伸出來客家概念。. 5.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根據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提供了如下的方向:第一節探討臺灣花布歷史 脈絡發展,以了解臺灣花布與客家文化之間的連結。第二節則探討臺灣客家花布 文化的特質及設計形式與意涵。第三節為臺灣客家花布之應用。第四節則為客家 花布相關研究的探討。. 第一節. 臺灣客家花布歷史脈絡. 一、 臺灣花布背景發展 臺灣先後被荷蘭、西班牙、明朝鄭氏、滿清、日本、國民政府所統治,成為 獨特的海洋文化,在多元文化衝擊下充滿開展性及包容性的特色,使臺灣人民容 易接受外來的文化,臺灣花布正是這種多元文化下形成的,此可在日治時期的花 布上牡丹、櫻花等紋飾及色彩上,可窺見日本與臺灣文化融合文化發展。 臺灣花布最先應用於服飾上,連橫在《臺灣通史》〈風俗志〉中提到臺灣服 飾論述:「…海通之後,洋不大消。呢羽之類,其來無窮;而花布大盛,色樣翻 新,婦女多喜用之。若泉州之白布、福州之綠布、寧波之紫花布,尚行於鄉村也。」 可知在當時臺灣民間生活中就出現了花布服飾,隨著海上貿易的發達,花布的紋 飾也慢慢產生變化,讓臺灣民間衣飾更多樣、豐富,當中應用最廣泛體現在中國 旗袍上,國民政府在 1929 年將旗袍制訂為「國服」 ,隨著國民政府遷臺,旗袍也 引入臺灣生活當中,因此可推斷花布紋飾風格受到一些影響。旗袍多採用吉祥紋 飾與刺繡工藝,並將之分為清代旗袍和民國旗袍,前者較講究細節,紋飾多以龍、 鳳、仙鶴、梅蘭竹菊、百花鳳蝶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題材;後者採取去 繁就簡方式,風格走向多為平民化,在款式與用色上紋飾顯得精彩多變化。當中 最具代表性則為民國旗袍,其布料較薄,多為印花,裝飾較為簡約。 在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結構產生巨大的變化,這種體現反映到服飾文化中(圖 6.

(19) 2-1、2-2),當時推行穿和服獎勵,但大多人少著和服,僅融入部分和服紋飾於 臺灣花布中,成為另一種臺灣花布風貌。臺灣花布約在民國 39 年代開始流行, 從印染櫻花和魚鱗形、扇形、菊花圖案,可得知臺灣花布受到日本和服的影響。 誠如藝術史家貢布里希(E.H.Gombrich,1909-2001)所認為的: 「紋飾其原來的意 義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消失。」由此可知,臺灣花布是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 靠人們思想而創造出不同多元樣貌,由多種民族文化蘊蓄創造出來的。. 圖 2-1 早期日本和服與旗袍. 圖 2-2 日本和服. 圖片來源:數位典藏部落格. 圖片來源:搜狗百科. 檢閱日期:2013/8/23. 檢閱日期:2013/8/23. 追朔花布的發展,本研究將所收集資料之專書及相關論文中提及的臺灣花布 歷史脈絡,分類整理如下:. (一) 萌芽期(1920-1960 年) 1900 年代藍染在早期的臺灣印染市場佔了很大的比例,當時陽明山、士 林一帶種植大量藍染的植物,除了供應臺灣的印染市場外,也外銷到中國,但 隨著歐洲發明化學染料後,藍染因此被新的印染技術取代而沒落。後因藍染不 敷市場所需,布商開始尋找替代藍染技術的方案,來解決市場大量的需求,於 是興起引用日本布料作為素材的風氣,為解決布材市場的需求,布商找來日本 的布樣,並請日本繪畫專家前來指導,花布紋飾漸漸開始形成風格。. 7.

(20) 光復後的臺灣物資嚴重缺乏,在 1950 年代國民政府將美援棉絲供給各工 廠,臺灣紡織業開始興盛,當年「遠東紡織」成了內外銷市場重要的工廠之一。 此時期缺乏美學基本概念,只有受過訓練的人能畫、會畫就可應付了,後經長 時間及經驗的累積,布商漸漸掌握到臺灣消費者的口味需求,會從日本風格的 布料中,找出符合臺灣人喜愛的花樣集結或拼湊成新的畫風,形成一種臺灣獨 特的花布風格。之後臺灣花布自始普遍流行,成為早期臺灣人民共同生活記憶。. (二) 鼎盛期(1960-1990 年) 1960 年代以手工印染技術為主,後期因速度慢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改成速 度較快的滾筒式印法。當時印花顏色大都在兩到三色且不超過六色,花樣多為 無立體感小花,顏色偏深色,布質粗糙,但在物質缺乏的年代,是符合耐髒、 耐洗、耐用的市場需求。之後遠東紡織從日本引進自動式的機器,因這種技術 需要學習,遠東紡織請日本人來臺指導第一批臺灣人,故其生產的花布因得名 「遠東花仔布」之稱,在此影響下,花樣的繪圖風格開始有重要的轉變,由原 來平面的小花變成立體感多樣,色調從原來五六色增加至十幾種。由於顏色的 增加,色澤變更鮮豔,畫面豐富複雜且大叢,這樣的色彩運用,形塑了臺灣特 有的風格,象徵花開富貴、花團錦簇的大幅圖案正好符合臺灣人追求幸福美滿 的欲望和嚮往。(吳清桂,2008)因此在 1960 年代到 1980 年代是臺灣花布種 類最多也量多的時代,當初隨著臺灣經濟發展的成長,臺灣花布需求殷切,因 政治的戒嚴,兩岸關係的緊張,社會處於封閉的階段,花布紋飾只能一味地從 日本學習紋樣,在有限的條件下,臺灣花布的獨特性還是被創造出來。. (三) 衰退期(1990-2000 年) 1987 年臺灣解嚴後,風幾十年的花布,因棉布受到現代化纖所取代,印染 技術和價格都失去競爭力,印花布漸漸被時尚布料取代,預示花布式微。當時 大量外移,臺灣紡織業也西進大陸,1996 年遠東紡織結束在臺生產,遷廠至大 陸,一部分舊員工留下來,並更名為「新遠東」繼續生產布料,然而它的遷廠 8.

(21) 也預示了臺灣花布沒落,在這期間臺灣花布處於停滯的情況,市面上零星販售 者多是庫存貨,少數因應臺灣中、南部農村婦女所需,繼續印製生產,花布樣 式少有更新,大多都是舊版新印。. (四) 復興期(2000 年以後) 二十一世紀後,臺灣步入全球化、資本快速的時代,造成社會文化、經濟 結構的劇烈變遷,人們不再使用廉價的花布,它代表著過去的記憶。在花布逐 漸消失之時,藝術家開始為了表現過去傳統社會,而採用花布元素。最先使用 的藝術家是郭振昌,為呈現 1994 年的臺灣政治與社會議題對立問題而採用大 量的異質造型元素,其中就出現花布創作,隨後臺灣藝術家林明弘將花布應用 於空間藝術中,他將臺灣傳統花布圖案做成大地板,鋪滿美術館大廳上,讓觀 眾能行走,林明弘的臺灣花布的觀念藝術自此之後在國際上大放異彩,除此之 外他也參與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家具設計與產品設計,與世界各大品牌跨界 合作,讓臺灣社會重新將目光放在臺灣傳統花布上。2003 年文建會(文化部前 身)推行「臺灣紅」運動,在當時主委陳郁秀的帶領下,尋找出讓人一看就能 想到臺灣的熱鬧與幸福的代表色彩,最後找到一種桃紅色的「臺灣紅」概念色 彩,並於 2004 年舉行發表會,藉此推動臺灣文化識別與啟動臺灣文創產業的 發展,當中鮮明桃紅色傳統花布成為最具代表性臺灣意象之一,自此之後常被 用於大型文化活動場域、餐廳布置、文創園區、老街再造、創意市集、服裝設 計、臺灣農特產品包裝等等空間布置以及文宣海報與產品包裝設計上,此時的 臺灣花布已經跳脫過去傳統使用的範疇,成為一種地方特色與文化象徵的符 碼,開啟臺灣傳統花布的蛻變與新生。(陳宗萍,2012). 二、 臺灣客家花布發展 隨著客委會挖掘花布的價值,開發出相關商品,帶動客家文化創意業,其中 以傳統花布與桐花花布最具代表性,在美學的呈現下,為傳統的客家文化注入新 9.

(22) 的藝術領域,為新興的客家文化創意產品提供文化元素,以下以傳統花布與桐花 花布敘述客家文化的發展。. (一) 傳統花布與客家文化活動 近年來花布重回流行後,大眾常把臺灣傳統花布與客家花布劃上等號,其 關鍵在於 2002 年客家委員會所推廣的活動,在前客委會主委葉菊蘭時期,有 感於客家人的自我認同問題,她思考到如何透過客家傳統文化,找回客家人精 神,並認同客家價值,是當年客委會主要的重責。之後開始一直積極推動客家 文化推廣,她強調現代創意生活,走向新世紀,以創意精神釋放出客家文化豐 沛的生命力,於 2002 年 5 月舉辦「花布靚靚-客家女性生活美學展」,目的是 打破大眾對傳統客家意象,釋放客家在歷史中的文化創意,也希望藉此能帶動 客家新文化運動,擴展客家文化領域,藉由展覽中裝置藝術觀念,設計出現代 風格的客家美學,結合客家生活與文化的可能性,讓人們能夠在生活中處處能 見到客家,將原本視為勞動意象花布登入藝術殿堂中,由私領域的記憶晉升為 公部門的議題,自此之後花布變成客家新的意象。該策展人張典婉描述策展概 念:花布在客家族群中代表著女性的思維及自我意識有關係(張素惠,2011)。 由此可知,花布變成客家花布的背後是為了彰顯客家女性的勞動意象。花布原 是工業產品,在客委會的推廣下被建構為客家族群早期農村婦女的勞動意象, 成為客家族群新符號。之後客委會更是藉由花布展的影響力來提高客家的能見 度,這種影響是基於客家族群過去共同的生活經驗,而引發族群的共鳴與記 憶,這場展覽就很快得到商業市場的支持,花布就順理成章成為客家花布。 文化創意需從土地和人的對話產生,傳統和創新的結合能產生新的流行原 點。客委會舉辦「花布靚靚-客家女性生活美學展」之後,很多客家庄的社區 總體營造,漸漸開始以花布為主題,創作出各種的花布作品,例如:臺東鹿野 鄉瑞源社區的花布燈籠、苗栗南庄鄉的「植物人文會館」可見到花布抱枕、花 布背包等紀念品。這些客家庄中新興的社區產業,不約而同的都選擇記憶裡最. 10.

(23) 亮眼的花布,當作客家風情的一部分,甚至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裡的餐廳,所 販售的客家便當也用花布方巾包裹,藉此呈現出道地客家味。不論客家人或非 客家人,都在這一波花布風潮裡感受到濃濃的懷舊氣氛,而花布的功能已經變 成各種新的用途,如花布名片夾、花布環保筷套、花布娃娃等等,再一次進入 臺灣人的生活,懷舊中帶有新意,好看之餘又實用。透過人們的省思與凝視、 創造跟突破,花布已經脫去傳統,如同它布紋上熱烈綻放的花朵,炫麗奪目。 (陳美禎,2007). (二) 桐花花布與客家文化活動 油桐花本並非客家地區所僅有的植物,因油桐樹分佈於客家地區丘陵的地 域性、與客家墾殖文史的相關性,選定油桐花做為客家政策行銷的象徵符碼。 於 2002 年苗栗公館鄉舉辦客家桐花祭,期望能像日本櫻花一樣,透過桐花祭 典,吸引國內外遊客,來分享客家的美麗、客家的純淨,讓桐花成為客家的象 徵(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2)。除了喚起客家人對傳統山林生活的懷念,與 對油桐花感恩的記憶外,更將傳統客家文化與現代化創意產業相結合,來打響 客家的知名度。在客委會強力的塑造下,桐花儼然成為客家的符號,與客家文 化越來越緊密。. 綜上所述,臺灣客家花布紋飾受到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的影響,產生出臺灣 獨特的花布,被廣泛應用在日常生活用品當中,具備實用性的功能,隨著現代化 的發展,臺灣客家花布已跳脫出過去傳統範疇內涵,重新賦予了新的文化價值。. 第二節. 臺灣客家花布文化特質及設計形式與意涵. 一、 臺灣客家花布文化特質 代表著傳統社會純樸文化及刻苦精神的花布,近來隨著客家委員會政策的推. 11.

(24) 動,在活動中大量利用花布做裝飾來傳達客家文化意象,並取名為「客家花布」, 其逐漸受到民眾的注意。讓諸多的地方團體及工作坊,利用客家花布配合文化創 意的營造及推廣,如同工藝美術運動般,秉持著再興民間優良傳統的精神,將傳 統工藝以人文美感再造的概念,而這樣的臺灣客家花布則重建以下四項特質(邱 舜平,2007):. (一) 歷史的特質: 傳統工藝因與民間生活大量接觸,必然包含許多非硬體面的人文價值,不 論經歷時間變革或技術進步,歷史賦予客家花布的精神性都值得持續累積與珍 惜。. (二) 內涵的延伸: 客家花布雖然有著華美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其所包含的民間情感與來自 此工藝創造、生活應用的傳統記憶;而花布中圖像的題材所蘊藏的意涵,也是 民間精神與文化的交融匯聚。另外,客家堅守原則、說到做到的「硬頸精神」 等,也需要與形色上的文化一同傳承。. (三) 心靈的充實: 印花布除了能成為生活溫飽的必需,在使用的當下與構想設色的過程,也 營造出生活的趣味與體驗,呼應自然的美景或吉祥的傳統象徵,為民眾帶來精 神上的快樂與富足。. (四) 傳統的創新: 文化創意產業對客家花布的推廣,就是希望擷取好傳統能跨越時空藩籬的 特質,融合民族固有文化的工藝精神,以新技術與創意的方式呈現在新時代中。. 本研究結合前述臺灣客家花布歷史脈絡與上述四項特質將臺灣客家花布文 化特質分為歷史性、在地文化性與民族性等三方面去做探討。. 12.

(25) (一) 歷史性: 在國民政府時期,布商將漢人的刺繡工藝帶來臺灣,繪師參考當時的中國 吉祥紋飾,繪製出許多牡丹花紋飾,隨著時代的發展,牡丹紋飾歷經臺灣紡織 業市場沒落考驗,再次興起並帶動復古潮流是難能可貴的。. (二) 在地文化性: 臺灣花布受到日本和服政策影響,其紋飾加入日式風格,如波浪紋、菊紋 等,遠東紡織參考當時的布料流行趨勢,雖然沒學到日本風格的精華,反而讓 臺灣花布顯得在地文化特色,顯現出臺灣花布的本土性與獨特性。. (三) 民族性: 臺灣客家花布經過客委會的推廣下,帶起民族意識風潮,同時挖掘油桐花 的經濟價值,舉辦桐花祭文化活動,因此專門註冊桐花花布,成為名副其實的 客家專有的花布。. 二、 臺灣客家花布紋飾設計形式 「紋飾」的圖像,代表著對生命哲學的期望,是心裡滿足和主觀慰藉的追求, 本研究將臺灣客家花布設計形式分為花卉紋飾、色彩表現與以及表現形式來說 明:. (一) 花卉紋飾 臺灣客家花布,從實用意義上,是物質的產品,從紋飾圖樣來看,是個精 神產品,其所運用的紋飾,素材往往含有吉祥或積極的意義,直接或間接反映 出民族共同心裡的狀態、傳統的民間風俗和人民的審美情趣等。研究者蒐集相 關資料後,將臺灣客家花布最常出現的紋飾分為牡丹與桐花,這二種紋飾的涵 義如下所述:. 13.

(26) 1. 牡丹花 牡丹花自古被視為富貴吉祥的象徵,在《神農本草經》提到:「群芳中 以牡丹為第一,故世謂『花王』」 ,從此便以花王做為牡丹花的代稱。牡丹花 色可分粉紅、桃紅、深紅、白、紫、黃、紫黑…等,有些色彩相間或參半。 而且牡丹的花瓣薄如蟬翼,有單瓣、重瓣、多重瓣,每一朵都有著不同的姿 態,自古以來常以國色天香來形容牡丹花的美(陳右欣,2011)。牡丹花圖 案是臺灣傳統花布文化的重要構成基因與辨識符碼,更是臺灣傳統花布的重 要代言人,其形式多樣化且內容豐富,充分展現了臺灣花布獨具的創造力。 (陳宗萍,2012)故臺灣花布就是借用牡丹花高貴、雍容的形象,代表著臺 灣人喜愛的富貴吉慶、團圓如意的意義。 2. 桐花 在過去油桐樹是臺灣重要的經濟作物,油桐子本身可以提煉桐油、油桐 木則做為製作民生用品的基本材料,當時臺灣的物質環境比較貧乏,油桐木 所衍生的經濟價值,也成為許多客家人輔助家計的重要來源,養活了許多客 家鄉親,又因廣泛栽種在鄰近山林的客家地區,客委會將之與客家文化作結 合,成為客家元素之一。因此,客家族群對油桐、對山林、對自然有深厚的 情感和由衷的感恩。經由客委會主導下,「桐花」承載了早期客家先民的歷 史記憶,對於現今社會而言也意味著客家子弟不忘根、不忘本的象徵。. (二) 色彩表現 在觀看一個物品時通常第一印象是色彩,對於色彩的瞭解與運用,是和傳 統見解、生活經驗、個性和直覺有關係。根據本研究者文獻資料的收集,將臺 灣客家花布常見的顏色款分為七種:大紅色、桃紅色、天藍色、綠色、紫色、 黑色、粉白(圖 2-3),分別敘述如下: 1. 大紅色: 紅色擁有明亮耀眼的強烈吸引力,在臺灣人心目中,紅色是希望與幸福 14.

(27) 的象徵,代表臺灣人的熱情奔放、勤奮勞動,充滿希望、積極正面等,同在 臺灣民俗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這種色彩多反映在人民衣、食、住及民 俗節慶當中,從傳統的婚嫁女服、喜餅、辦喜宴的紅桌,及廟宇紅漆色木門 到過年張貼的春聯、紅包等,大紅色都賦予吉祥意義。因此臺灣客家花布搭 配大紅色是經典款色,其意象多為高貴華美,搭配牡丹花會產生富貴的印 象;而搭配桐花就有樸實平凡的美感。 2. 桃紅色: 陳郁秀在擔任文建會主委時,提倡「臺灣紅」,她認為臺灣的紅,一直 存在於臺灣民間生活中,如祭桌上的壽龜、結婚典禮的胸花、壽麵上的紅紙, 以及湯圓、紅蛋、剪紙等,故用桃紅色來代表臺灣精神,桃紅色是以 100% 正紅色與 10%黃色調和,充滿了懷舊又時尚的特殊色彩。臺灣紅的概念是 來自在地人對自然觀察與對常民文化的探索,透過許多藝術家、作家、設計 家及企業家的思考下,認為同是屬於東方傳統紅色系列中,色感既鄉土又時 髦,「臺灣紅」儼然成為民間禮俗文化的重要色彩。在古典文學中,桃花源 象徵人世間的烏托邦與浪漫思想,相較於充滿熱辣、躁進與同量的大紅色, 桃紅色則有如拂面的春風班輕柔與平和,除了傳遞出生命活動與喜悅的訊息 外,也代表美好事物的特質。(黃仁達,2014) 3. 天藍色: 天藍色是描述陽光普照、萬里晴空的自然天色,在感知上讓人有開懷舒暢、 心情輕鬆的感覺。臺灣是四面環海的島嶼,大自然的藍色自古即屬於在地人 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天藍色屬時尚流行色,是男女老少均適用的休閒 衣飾調子,被列為粉色系列之一。陳郁秀繼臺灣紅之後接著推出「臺灣青」, 為臺灣沿海大陸棚帶點藍又帶點綠的顏色,代表臺灣海洋、自然生態的色 彩。其具有青春、希望的意味,象徵臺灣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勇於冒險的海洋 精神。(倪再沁, 2006) 15.

(28) 4. 綠色: 綠色是人類最親近的色彩之一,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山林平野,到處都 充滿了綠色,綠色蘊含著對自然界的豐富聯想力,使人感到平靜、安定與平 和。綠色剛好介於黃色與藍色之間,既沒有黃色的耀眼、光亮,也沒有藍色 的深沈、冷漠,是具有穩定、中庸特性的色彩。 5. 紫色: 紫色在古代西方代表著皇室與權貴象徵,有華麗高貴之意。而在東方的 紫色也受權貴階級的喜愛,但卻因為紫色屬於間色,即為紅與藍的混合色, 自古以來受到儒家思想的排擠,<禮記>中記載「玄冠紫綏,字魯桓公起」, 管子又說「齊桓公好服紫衣,齊人尚之」,證明春秋時代的紫色蔚為風尚, 但孔子為了扶正風氣,將以朱色為正色、紫色為間色,於<論語.陽貨篇> 記載孔子「惡紫之奪朱也」 ,所以孔子即使是居家服裝也不接受紫色。 (林昆 範,2005)然而在道家思想中,紫色是至高無上的色彩,屬於祥和的顏色, 因古代相傳老子有紫氣罩身,故有「紫氣東來」吉祥之意,另道教中人又專 稱宇宙為紫宙,紫色的閃電則寓意為瑞光等等。 6. 黑色: 漢字的「黑」是指燃燒煙燻的黑色, 「玄」指的是天空高遠的深暗色彩, 如同「天地玄黃」一詞,天為玄色,地為黃色。除了色彩的概念,二者皆有 混濁或看不清楚的含意。無論是東西方,白色與黑色是色彩聯想當中最直 接、頻繁的色彩,因此白色與黑色關係為白晝與黑夜、陽與陰、正與邪、完 整與缺陷等,另外,從白色物質反射與黑色物質吸熱的物理特性,產生一種 白色涼爽、黑色溫暖的意象。臺灣傳承東方傳統色彩的觀念與意涵,在民俗 色彩的應用上,黑白代表陰陽太極合抱歸一的道家思想,同時也是喪事的顏 色。但在現代生活中,多元化的臺灣社會亦受到西方色彩文化觀念的影響, 接受時尚簡約的風格色彩,因此全黑的西裝屬於高雅顯派頭的色調,搭配著 16.

(29) 臺灣客家花布紋飾能顯現出高雅簡約的味道。 7. 粉白: 粉白最具代表的是油桐花,其為臺灣尋常的花卉,每當油桐花的綻放 時,就是預告春天進尾聲,大地準備迎接夏日將至的時節。油桐花為細碎粉 白色花瓣,花蕊呈現淡黃色的小花,花色搭配出輕盈精巧的質感。每年三至 五月油桐花盛放時,從臺北土城、桃園龍潭大溪及南投客家庄等各郊野間, 油桐花爛漫滿山頭,與綠林交織出美麗的景色與詩意,從山頭遠遠望過去的 油桐花,彷彿飛舞在空中的點點白雪,故有「五月雪」美譽。粉白亦指顏料 用色之一,早期傳統國畫的白色顏料多以鉛化合物煉製,或以鈣質的白珊瑚 磨成粉末製成。在現代油漆當中,粉白為眾多白色油漆中的一種,同是用含 鉛成分的化合物製成,多用於建築內部以增加空間的明亮度與潔淨感。. 大紅色. 桃紅. 天藍色. 綠色. 紫色. 黑色. 圖 2-3 六種臺灣客家花布顏色一覽 圖片來源:本研究者拍攝. 17.

(30) (三) 表現形式 當臺灣客家做為設計元素時,以「圖」的角度來看的話,紋飾的採用應視 需求予以調整,比例是美的形式原則之一,大小能影響設計的成敗,對於花布 的表現手法常見有主體大面積應用,與保留布的特色擷取局部的使用,有越多 的設計採用單朵的花形,作為特寫或去背使用,讓花布的表現形式更加多元, 以下以這二種敘述: 1. 主體之大面積使用 一般認知的臺灣客家花布,在原始用途是採連續性的重複圖案,當花布 成為設計元素後,可能不侷限於「布」的可能,加入比例大小變化後,效果 隨之改變。如林明弘將花形整個放大後,呈現出震撼的視覺效果,豐富了色 彩與圖案,當大面積運用時,「布」的感覺會被淡化,強烈的色彩與圖形成 為重點,較易於識別,也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圖 2-4 林明弘作品在溫哥華藝術館展示 圖片來源:Victoria Chang 的部落格 檢閱日期:2013/8/23. 2. 擷取局部之小面積使用 花布上的圖案皆是群集的方式安排,為了因應設計傳達需求,設計者常. 18.

(31) 將主題置於明顯位置,來強化視覺效果,相對地淡化其他輔助圖案,並以去 背的方式取出代表性花樣紋飾,利用花布圖案本身的優美造形與層次感,不 會顯現出單一又乏味的感覺。. 圖 2-5 客家花布刺繡作品. 圖 2-6 客家花布玻璃盤. 圖片來源:本研究者拍攝. 圖片來源:本研究者拍攝. 因此本研究將臺灣客家花布紋飾分為牡丹花與桐花二種,在顏色上以紅色、 桃紅色、青色為主,在表現形式上則以小面積使用上作主要論述。. 第三節. 臺灣客家花布紋飾之應用. 臺灣客家花布創作應用的範圍很廣泛,將之分為客家文化節慶與設計應用層 面作敘述。. 一、 客家文化節慶 客委會為宣揚客家文化人文風情,擬定「客庄十二節慶」計畫書,基於至少 每月一大節慶與避免遺珠之憾的原則,客委會一共選出十八項活動作為十二大客 庄節慶。據 2012 年客委會網站公布的「客庄十二大節慶」依照時間順序,將之 整理表 2-1:. 19.

(32) 表 2-1. 2012 年「客庄十二大節慶」節慶表. 月份 節慶. 月份. 節慶. 一月 公館客家福菜文化節. 七月. 客家鼓王爭霸戰. 竹東「天穿日」客家山歌比賽 苗栗火旁龍 二月 東勢新丁粄節 六堆祈福拜伯公攻炮城. 客家大嬸婆漫畫節 義民文化節. 八月. 三月 六堆嘉年華. 九月. 雲林詔安客家文化節. 四月 客家桐花祭. 十月. 新竹縣國際花鼓藝術節. 三義雲火龍節 高雄夜合季. 十一月. 南投國姓搶成功. 六月 桐舟共渡歸鄉文化季. 十二月. 臺東好米收冬祭 客家傳統戲曲收冬戲. 五月. 資料來源: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網站. 這十八項客庄節慶活動,有些是比賽的性質,故不做冗述,選擇具有代表性 及特色之活動,分別介紹如下:. (一) 東勢新丁粄節 客家人的「新丁粄」 ,是慶賀新添男丁的糯米糕點, 「千金粄」則是生女孩 的家庭,在元宵節製作紅粄酬謝神明保佑,於敬謝神明後分贈親朋好友,分享 家有新生兒的喜悅。當地居民會競相製作又大、又好吃、且具創意的「新丁粄」 比賽,各加大粄並列在各廟宇前面,相當壯觀,成為東勢地區客家過元宵節的 一大特色。. (二) 客家桐花祭 客家桐花祭活動緣起 2002 年,於苗栗縣公館鄉北河一處桐花林蔭下之百 年伯公石龕設壇,本會以客家族群過去在山林間賴以維生的香茅油、樟腦、木 炭、蕃薯、玉米、生薑、茶……等向土地、山神、天神祝禱祭告,一方面是對. 20.

(33) 山林大地的感激與崇敬,一方面也提醒依偎山林而居的客家子弟再造鄉土與人 文的榮景,因此每年桐花祭的舉行,除了邀請大眾賞花、遊客庄之外,另於開 幕活動期間以簡單祭儀精誠致意,以蘊涵客家文化傳統、肅穆、潔淨、虔誠、 祈福的精神,故以「祭」字為用,而策劃了「客家桐花祭」這個活動。. (三) 高雄夜合季 「夜合」代表客家婦女無私奉獻的勞動精神,夜合花開大約在黃昏到夜晚 間,潔白的花瓣和清香氣味,用來描述過去客庄婦女從小被教養要懂得「四頭 四尾」,以裁縫、烹飪、耕作與教育,維繫家庭運作的傳統教育,因此「高雄 夜合季」系列活動,融入客家創意元素,展現高雄獨特多元樣貌及風采,以表 彰現代社會中辛勞工作的婦女,對家庭、社會的付出與貢獻。 夜合花成為客家婦女的象徵,其原因是傳統的客家婦女為家庭揮汗勞動從 不喊累,白天為了躲避烈日,包著頭巾忙碌於綠野農田之間的樣子,就像是白 天還包著一層綠皮(花萼)的夜合花,充分展現女性堅毅勤勞與無私奉獻的精 神,要一直忙到晚上才能卸下重擔與層層的包覆,在夜闌人靜時,露出女性特 有的溫柔,就像夜裡才開花的夜合花,散發濃郁芬芳的綻放潔白花瓣,雖然不 艷麗,甚至不醒目,但是內蘊真摯的情感讓每個人都感受到了,夜合花象徵女 性的內斂溫柔同時又具有勞動奉獻的精神,能宣揚客家女性「四頭四尾」的特 質,因此被選用為代表客家婦女,同時,在以勞動為主的高雄市,夜合花的意 義更適用於所有的婦女朋友無私奉獻的精神。. (四) 新竹縣義民文化祭 義民信仰是臺灣客家人十分重要的信仰,有別於大多數源自於大陸中原地 區的節慶,義民信仰為北臺灣客家特有的信仰,是標準的臺灣地方神明,具備 有濃厚的本土色彩。在臺灣的客家子弟凡是遇到人生中的大事,舉凡遷徙、搬 家、買屋、購車、婚配、工作、災厄、當兵、出國、遠遊等,都會親自到新埔 義民廟向義民爺報告,祈求義民爺的保祐。 21.

(34) 位在新竹縣縣新埔鎮枋寮的義民廟目前已有四十一座分香廟,遍佈全臺, 是全臺義民信仰的中心,不僅信眾最多、香火最盛,也是最具鄉土情感與歷史 意義的廟宇,奉祀義民爺已成為臺灣人的普遍信仰,隨著義民信仰而衍生的義 民祭更是全臺客家民眾每年重要的大事。 由於義民節在農曆七月間,因此常與鬼月中元祭典一起舉行,結合了中元 節普渡眾生的悲天憫人情懷,也融合尊祭保衛鄉土犧牲生命英靈的神聖意義。 每年七月中元普渡時,客家鄉親都會前往新埔義民廟或全省分靈的廟宇祭拜義 民爺,在祭祀活動中傳承義民爺的忠義精神。. (五) 新竹縣國際花鼓藝術節 「花鼓」,是客家傳統表演藝術的一種,也是客家族群的年節民俗活動之 一,是廟會慶典、歲時節令的一環,與客家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目前臺灣竹北 的「新瓦屋花鼓」,是碩果僅存的一支客家花鼓隊。演出道具有花鼓、花籃和 花傘,演出者有老公、老婆等角色扮演之「九人鑼鼓隊」,包含特定的角色扮 相,例如反串、穿花杉、戴墨鏡、戴白手套、紅臉蛋、駝背等。新竹國際花鼓 藝術節,集結了臺灣各地客家族群中逐漸失傳的各式藝陣雨戲團,並邀請全球 客家僑界回國交流,以達成推展客家藝術「全球化」之心願。(行政院客家委 員會,2012). 二、 設計應用層面 本研究根據簡雅慧與李杉峯(2008)的文獻資料整理,將設計層面分為五種 應用層面,分別為商品設計、服飾設計、視覺傳達設計、裝置藝術空間設計、工 藝設計,說明如下:. (一) 商品設計 文化商品是針對物器本身的文化因素重新審視與反思,藉由設計將賦予現 代的意義,並探求器物精神層面的滿足,文化商品與一般商品所異之處,是在 22.

(35) 於多了一項文化識別。(何明泉、林其祥、劉怡君,1996)。 近十幾年來,由於臺灣文化創意商品的設計風潮鼎盛,常見於傳統的圖騰 被系列化的開發,衍生出新風貌,例如臺灣花布、原住民圖騰等,商品設計因 而增添了文化氣息。臺灣花布原為布料印染成品,因具有平面圖案的特性,加 上印刷技術的進步,便開始出現在包覆的創意商品上,如瓷器的應用,其擷取 了花布局部代表性圖案,轉印在瓷器表面,讓商品呈現出喜慶的氛圍。也有設 計師利用布材本身的特性,將其裁製成為日常用品,如手提袋、瓶袋、鑰匙套、 浴衣袋等(圖 2-7、圖 2-8、圖 2-9) ,完整地展現出臺灣客家花布原本的姿態。. 圖 2-7 陶瓷杯套. 圖 2-8 鑰匙套. 圖 2-9 浴衣袋. 圖片來源:本研究者拍攝 圖片來源:本研究者拍攝 圖片來源:本研究者拍攝. (二) 服飾設計 花布本身就是服飾設計的主要材料,將花布應用於服裝設計並不稀奇,如 何將棉被花色穿上身,須有創新又不流於花俏的巧思,有許多設計師接受這樣 的挑戰,賦予花布多重變換的時尚品味,可能是尊貴的晚宴裝或休閒背心,花 布圖案成了畫龍點睛的焦點。臺灣花布運用於服裝設計上大多因打版之需要剪 裁縫製,利用花布本身豐富色澤及圖案搭配單色高級布料,即能塑造尊貴高雅 風尚。(圖 2-10、圖 2-11). 23.

(36) 圖 2-10 客家花布背心. 圖 2-11 客家花布展示禮服. 圖片來源:本研究者拍攝. 圖片來源:本研究者拍攝. (三) 視覺傳達設計 設計是一種創意與創造力的實踐,更是溝通(Communication)的活動。 視覺設計表現最直接的方法是藉由符號來傳達某種思想、知識或態度,甚至傳 達某種意象,符號具有代替某種事物或意義的象徵作用,如商標 LOGO 設計、 徽章、文字等,具有表示目的、內容、性格等廣泛的含意。 (圖 2-12、圖 2-13). 圖 2-12 客遊世界網站 LOGO. 圖 2-13 裝飾藝術品. 圖片來源:客家委員會網站. 圖片來源:本研究者拍攝. 24.

(37) (四) 裝置藝術空間設計 空間佈置注重情境營造感覺,花布本身有連續圖案的特性,垂墜在空間時 猶如壁紙或簾幕的效果,因其艷麗不容忽視的存在感,能瞬間改變整個氛圍, 近年來客家文化相關展場漸增,若要重新營造當年刻苦時光,臺灣客家花布便 是不可缺少的元素。臺灣因文化政策推動,各縣市規劃閒置空間再利用,產生 了許多具有在地特色的展場。(圖 2-14、圖 2-15、圖 2-16). 圖 2-14 苗栗火車站. 圖 2-15 新社花海節農村 圖 2-16 臺灣工藝發展研 再造館內裝置空間. 究中心. 圖片來源:本研究者拍攝 圖片來源:本研究者拍攝 圖片來源:本研究者拍攝. (五) 工藝設計 中國傳統「女織男耕」型態安頓了人們生活的基礎,因熟捻針線活所激發 母性,也造就了女紅的藝術,自刺繡技術以來,對美的追求便表現在布料上, 花布便是創作的好材料。創意市集是新生代設計師展現創意的場所,將新奇與 混搭風融入創作中,因其手作、原創的特性,因而產生風格獨特的創意商品, 這股熱潮吸引許多尋寶的客人,而花布成了這些創作者顛覆與變形的元素,當 布材依自身的特性縫製在創作上,呈現出特別與新奇的流行選擇。(圖 2-17、 圖 2-18、圖 2-19) 25.

(38) 圖 2-17 包包. 圖 2-18 紅包袋. 圖 2-19 三角錢袋. 圖片來源:本研究者拍攝 圖片來源:本研究者拍攝 圖片來源:本研究者拍攝. 綜上所述,目前臺灣客家花布應用範圍為文化層面與商業層面為居多,並將 藝術層面納入探討範圍,以這三個方向作訪談記錄之基礎。. 第四節 一、. 臺灣客家花布相關研究. 客家文化相關論文研究. 關於客家文化創作品的文獻資料,目前並無相關之專書,學位論文方面則有 相關性論文數篇,研究者經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以關鍵字「客家文化」 搜索,將主題範圍或研究內容相似可供參考等方向搜尋閱覽後,將整理如表 2-2:. 26.

(39) 表 2-2 客家文化相關研究論文整理表 研究者. 年代 論文名稱. 研究內容概述. 張繼尹. 2009 桐花祭遊客對 桐花商 品 以桐花商品為研究主題,以符號消 符號消費之研究. 費理論中桐花商品傳達的象徵價 值對於遊客的感受建構進行探 討,藉此了解桐花祭遊客對桐花商 品喜好。. 黃于真. 2009 設計策略下客 家文化 元 以深入訪談方式,探討客家元素下 素之探討。. 賴奕茹. 的設計意義。. 2010 客家特質在文 化商品 上 以客家文化特質與轉化的方式,分 的轉化與應用. 別從感受度、特質、設計元素分 析,進一步發想草圖,並實作產 品。. 林曉筠. 2011 客家文化創意 商品之 視 以符號學理論之作為分析客家創 覺符號研究. 意商品的理論為基礎,發現「油桐 花」及「臺灣花布」意象深植人心, 其所應用的商品多停留在表面,內 在精神發揮尚有許多發展空間。 資料來源:本研究者整理. 依前述表格整理做如下敘述:. (一) 客家文化研究探討 張繼尹(2009)則針對這幾年客委會舉辦的「桐花祭」所發展出的符號消 費進行探討,其研究發現:消費者對桐花商品的「經濟認知」大於「文化發展」 認知,因此提出應更加重視符號象徵內涵價值的傳遞,方能達到推廣並深耕客 家文化的目標。. 27.

(40) 黃于真(2010)的「設計策略下客家文化元素之探討」藉由方法目的鏈搭配 隱喻導引技術整理出客家文化元素和共識地圖,並於研究結果中歸納出「客家 文化因素四大構面」,分別為「精神態度」、「生活方式」、「低調的民族性」以 及「政府推廣文化再創造」等。並藉此提供了客家文化設計思考策略,如「精 神態度」中的「節儉不浪費、勤勞等」對應「極簡、天然素材、環保」等設計 手法, 「生活方式」中的對應設計品呈現「親手動手做、手工質感」等,而「低 調的民族性」對應設計表現「色調大多屬大地色系或大自然色彩,避免花俏」, 最後的「政府推廣文化再創造」則是指經政府推廣後,新興的文化創意相關事 物,例如「桐花祭」、「夜合花傳奇」等。. (二) 花布與客家文化結論分析 張素惠(2011)研究得知花布意象可分為「傳統符碼意象」及「現代符碼 意象」,傳統符碼意象下的有:客家精神的象徵、俗艷、實用性、勞動性與女 性意象,現代符碼意象則是分成:故事性、獨特性、流行性、連結客家。結果 得知:傳統花布在過去農村時代的使用方式,給人的印象是象徵客家精神的、 俗艷的、實用的、勞動的以及具有女性生活的勞動意象,隨著時代的變遷,被 沉寂一時的花布重新被消費者重拾記憶之後,產生了記憶的變遷,現代消費者 會使再使用客家花布反而覺得花布因為時間的累積具有故事性,稍做設計運用 於日常生活用品中具有獨特性與流行性,此外因為官方或地方文化產業的提倡 多了族群色彩,在花布符號的背後與客家族群產生密不可分的聯結。. 二、. 臺灣客家花布相關研究. 研究者於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用「花布」 、 「客家花布」及「臺灣 花布」等關鍵字搜索,得知有 4 篇相關性高的論文,將其研究內容整理如表 2-3:. 28.

(41) 表 2-3 客家花布相關研究論文整理表 研究者. 年代 論文名稱. 研究內容概述. 李怡萱. 2008 客家花布產業 發展之 研 以資源基礎探討客家花布產業之 究:以資源基礎的觀點. 情形,多為論述產業,少論及花布 商品。. 胡瑞蓮. 2009 臺東縣瑞源社 區花布 燈 以質性研究與量化的方式去探討 籠工場發展概況之研究. 消費者對瑞源花布燈籠之需求與 期待。. 張素惠. 2011 客家花布的符 號消費 與 結合訪談及量化的方式去分析客 族群認同. 家花布在客家族群中的符號消費 象與族群認同情形。. 賴駿杰. 2008 林明弘研究: 花布、 空 主要探討林明弘在花布創作發展 間,與認同. 脈絡,探究其觀看意義,及與藝術 家、空間裝置、觀者之間的互動過 程。 資料來源:本研究者整理. 本研究擬以張素惠所研究的「客家花布的符號消費與族群認同」為主要架 構,並以其所研究的意象作為訪問大綱之參考,前兩篇可看出是針對客家文化元 素或符號等進行研究,李怡萱(2008)研究以客家花布產業為主,張素惠(2011) 則是研究客家花布符號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並未對客家花布紋飾做深入探討, 因此本文將著重於「客家花布創作品」本身紋飾之意象,進行探究。. 29.

(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臺灣客家花布紋飾創作品內涵之分析,透過深度訪談花布 藝術家、兼有販售經驗之創作者以及民間團體之負責人,再藉由紮根理論分析 法,用以探究「臺灣客家花布紋飾創作品內涵」之研究發現。以下針對整體研究 之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流程、等面向等詳細加以論述。.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研究者身為有一半客家人血統,對於客家花布有強烈的好奇與使命感,在經 多方思考,確定研究的方向後,研究者即根據論文主題臺灣客家花布創作進行閱 讀,為保有研究的嚴謹性,對質性研究進行深入暸解,首先用文獻資料分析法的 方式整合資料,再以深度訪談法和紮根理論分析法做為依據,於整體研究主題資 料了解與分析後,透過訪談原始資料,運用紮根理論分析法之精神,歸納建構出 臺灣客家花布紋飾創作品之內涵,並提出結論與建議,希望能在臺灣客家花布創 作中貢獻微薄的一己之力。. 一、 文獻資料分析法 文獻資料分析法係「以系統而客觀的界定、評鑑、並綜括證明的方法,以確 定過去事件的確實性和結論。其主要目的,在於了解過去、洞察現在、預測未 來。」,因此文獻資料分析法的應用有以下特點 (葉至誠、葉立誠,2005): (一) 它所研究的事件是過去而非目前發生。 (二) 文獻資料分析可以超越個人的經驗與視野。 (三) 文獻資料分析可以超越調查互動中的不良影響。 (四) 文獻資料分析可以提供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案。 故本研究透過歷史資料的分析了解過去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歷史的記錄,以 做為接下來研究的根基。再以「花布」 、 「客家意象」 、 「客家節慶」 、 「紋飾」關鍵 30.

(43) 字針對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庫、期刊論文索引、聯合知識網,搜尋相關博碩士論 文、期刊、報導及書籍,對過去有關的研究資料加以系統的收集與分析。其結果 可以使我們根據對過去所做過研究的充分了解,以規劃未來論文研究的方向,也 可藉由文獻分析法找到相關的理論根據,以強化本研究的理論與架構。. 二、 深度訪談法 深度訪談是一種資料收集的方式,也是質性研究中最常被採用的資料收集法 (謝臥龍等,2004),是一種較不具結構,能讓受訪者有更大的空間來引導談話 方向的一種訪問方式。其強調透過施測者與受訪者的互動過程,對問題重新加以 釐清,以確認受訪者內心的真實感受與行為認知。通常使用此法時,施測者會儘 可能使用最少的提示與引導問題,鼓勵受訪者在一個沒有限制的環境裡,就主題 自由的談論自己的意見,因此深入訪談法除可增加資料蒐集的多元性外,更能藉 此瞭解受訪者對問題的想法與態度。 本研究將利用深度訪談之研究方式,藉由面談、錄音及筆記之訪談方式深入 了解,主要訪談大綱本研究客家花布紋飾設計及創作表現兩層面為主,並與文獻 資料分析法所匯集之資料進行比對與檢視。. 第二節 一、. 資料收集與彙整. 紮根理論基礎. 「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的方法論,起源於兩位社會學家 Barney Glaser 和 Anselm Strauss。指的是透過有系統的蒐集資料和分析比較、歸納的研 究歷程之後,從資料所衍生而來的理論。這種研究方法進行中,資料的蒐集、分 析和最終形成的理論,彼此具備有密切的關係。也因為理論衍生於資料,比起僅 僅只根據經驗或透過推測就將一系列的概念聚合在一起,更為接近現實與真理. 31.

(44) (吳芝儀、廖梅花,2001)。 根據吳芝儀,廖梅花(2001)翻譯 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 的「紮根 理論」一書中提到,紮根理論分析策略之特色如下: (一) 概念紮根於資料之中,是這個方法的主要特徵 因為分析須維持一定程度的嚴謹性,而且必需紮根於資料之中,而紮根理 論是從資料所建立起來的,所以更能提供對真實情境的了解,並對實際行動提 出有意義的引導。 (二) 研究者的創造性是重要元素 研究者須具備將類別命名的能力、詢問出能激發受訪者思考的問題、在研 究的過程中不斷的進行比較,且從一堆鬆散且無組織的原始資料中,整理出創 新的、統整的、合乎於現實的架構,並維持對多元可能性保持開放,研究者必 須帶著這個觀念才能有助於建構出嶄新的觀點。 (三) 分析和比較是研究者和資料間的交互作用 研究者使用紮根理論分析法,目的在於發現原始資料內的潛在意義之範 圍、屬性、面向和概念間的關係,然後將其組織成一個理論性的解釋架構。. 紮根理論研究方法有四個主要的編碼過程,分別為開放編碼、主軸編碼、選 擇編碼及歷程編碼,研究者可依其適切與否,做創造性和彈性的使用這些編碼程 序。這四個主要的編碼過程是將資料依其屬性和面向來推衍類別,並藉著一系列 之前提描述來關連類別,而逐漸的概念化、還原、推衍與連結等程序,且交叉檢 驗每一個類別,最後讓理論能確實的紮根。其編碼程序的目的如下: 1. 目的在於有系統的建立理論,而非考驗理論。 2. 為研究者提供分析的工具,用以整理一推雜亂無章的原始資料。 3. 幫助研究者考慮現象的可替代性意義,是有創造性的。 4. 最終是要確認、發展和連結概念,是建立理論的最佳基石。. 32.

(45) 二、. 編碼. 本研究瞭解紮根理論之後,將訪談內容記錄成訪談重點稿(見附錄四),並 進行編碼,編碼是連結資料蒐集與理論發展(Kathy Charmaz,2009) ,透過編碼 來瞭解來瞭解臺灣客家花布創作品內涵整體架構,因此進行開放編碼與主軸編碼 的資料彙整,據吳芝儀,廖梅花翻譯「紮根理論」一書,其敘述如下:. (一) 開放編碼 開放編碼是主要用以界定訪談資料中所發現到的概念,及其屬性和面向的 分析歷程。為了要命名和發展概念,必須將隱藏在資料中的意義找出來,而且 是一種動態而流暢的歷程,須維持對多元可能性保持開放,在開放編碼的歷程 中,資料是被分解成為獨立的部份之後,再進行詳細的檢驗與比較其中的異 同。一旦發現事件性質上具有概念的相似性或是意義的關連性,就會用更抽象 的概念─類別,來加以群聚。也就是研究者關注的重點在於建立類別及其屬 性,然後找出這些類別在面向上的變異情形。. (二) 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的目的是為了在開放編碼中被分割的資料,再次加以類聚起來, 並做有系統的發展類別,將類別與次類別相互交叉和連結關係,用以獲得更多 且更真實的解釋現象。雖然主軸編碼和開放編碼的目的不同,但二者並沒有次 序性先後的分析步驟,標定命名的方式也和開放編碼有別,主軸編碼要求分析 者做出一些類別分類,但是對於這些類別之間相關聯的感覺,往往在開放編碼 中就已顯現出來。在分析歷程的初期,最重要的分析是繞者單一類別做深度且 調和一致的編碼,接者分析者就可以將焦點放於類別與次類別的連結,並透過 陳述,建立起緊密的關係。而關聯類別與次類別的歷程,就稱為「主軸」,因 為編碼就是圍繞者某一個類別的軸線來進行,並在其屬性和面向的層次上連結 類別,因為分析者最想要獲得的連結並不是描敘性的,而是概念層次上的連 結。一個類別代表一個現象,指的是對受訪者來說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個難題或 33.

(46) 事件,而現象具有解釋怎麼一回事的能力。但是次類別雖然也是一個類別,但 是並不代表現象本身,而是指回答有關現象的何時、何處、為何和結果等等的 問題,目的在賦予概念更強而有力的解釋。(吳芝儀、廖梅花,200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臺灣客家花布紋飾創作品內涵之研究,研究對象分為 A、B、C 三類類,A 類代表民間團體,B 類代表藝術家,C 類代表兼有販售經 驗之花布創作者,因此在選擇上,A 類以政策方面作考量,B 類為三年以上的花 布創作經驗,C 類有一年以上的花布創作且有販售花布業者,來探討臺灣客家花 布創作內涵之情況。A 類代表者為臺中縣東勢愛鄉協會的楊女士,B 類代表者為 鄧老師與張老師,前者在新竹建立花花世界工作坊;後者在臺北建立新臺風設計 工作室。C 類代表者為鄭媽媽與古媽媽,前者在東勢客家文化園區販售,後者在 東勢老街販售,這五位身份整理如下表 3-1:. 表 3-1 受訪者基本資料一覽表 樣本 編號. 訪談對象. 性別. Y. 楊女士. 女. 臺中縣東勢愛鄉協會. D. 鄧老師. 女. 花花世界工作坊. Z. 張老師. 男. 新臺風設計. J. 鄭媽媽. 女. 東勢客家文化園區. 1年. C類. G. 古媽媽. 女. 東勢老街. 1年. C類. 創作場域. 創作經驗. 類別. 10 年以上. A類. 9年 10 年以上. B類 B類. 資料來源:本研究者整理. 34.

(4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半結構深度訪談為主,在研究工具上用錄音設備,及相機記錄受訪 者的創作品之照片。研究者在訪談之前會先說明本研究訪談之目的,並於訪談過 程進行訪談札記的重點筆記,待訪談結束後,將錄音內容謄寫逐字稿,如有疑慮 之處加以註解。而訪談問題設計更是關鍵的工具之一,早期問題的設計會提供一 個資料蒐集的起始點,最初的訪談問題設計是基於文獻收集分析所衍生的概念, 進行訪談大綱設計(詳如附錄一)。. 第五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主題確定後,於 2011 年開始進行論文計畫初擬及相關文獻的收集 與分析。於 2012 年陸續進行訪談,將訪談資料轉為逐字稿。 透過相關文獻、訪談資料及理論等相互驗證檢視,並於資料歸納整理期間, 與指導教授、受訪者保持密切討論,將不當之處給予修正與調整,預計於 2015 年 1 月完成論文,其研究流程見圖 3-1。. 35.

(48) 確定研究方向與主題. 研究動機與目的確立. 相關研究文獻蒐集並撰寫研究計畫. 制訂訪談計畫與題綱. 相關文獻蒐集. 訪談資料與紮根理論分析之整理. 作品紀錄. 訪談手扎. 紋飾、客家文化節慶資料蒐集. 客家花布相關研究. 實施深度訪談法. 文獻資料分析的整理與歸納. 資料搜集問題分析與探討. 研究結果與建議. 圖 3-1 研究流程圖. 36.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分別對二位藝術家和二位創作者兼業者及一位民間團體代表進行深 度訪談方式進行。將訪談所得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並且結合研究目的及參考文 獻資料,彙整成「創作機緣」 、 「花布應用」 、 「創作內涵」 、 「推廣活動」 、 「創作展 望」等五大範疇,並依順序分為第一節到第五節,最後第六節將臺灣客家花布創 作品之整體樣貌做總結(如表 4-1) ,詳細敘述概念及意義建構脈絡後文會逐一敘 述說明。. 第一節 創作機緣 從訪談資料中建構出範疇一「創作機緣」 (見表 4-1) ,而呈現出「學習經驗」 及「喜好因素」兩個概念,以下將這兩概念做說明。 表 4-1「創作機緣」概念表 範疇. 副範疇. 意義建構脈絡. A-1 學習經驗. 經常接觸、參加職訓課程、動機、異鄉經歷、做 包裝類花布、幫團體做染布作品. A-2 喜好因素. 喜歡客家花布、舊布料美、花樣多、印刷品質佳、 懷舊與鄉土感覺、找到布料、兒時記憶. A 創作機緣. 資料來源:本研究者整理. 一、 學習經驗 在創作過程中,經驗的累積是能影響創作方向,研究者將訪談資料歸類為「經 常接觸」 、 「參加職訓課程」 、 「動機」 、 「異鄉經歷」 、 「做包裝類花布」 、 「幫團體做 染布作品」等六個概念,其探討與說明如下述。.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develop teachers’ ability to identify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connect their learning in English lessons (e.g. reading strategies and knowledge of topics) to their experiences

To enable the research team to gain a more in- 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Scheme, 40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including 32 in eight case stud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need of walking to school for middle-grades students and designs related teaching plans.This study firstly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Sanwan beautiful natural landscape is the simple folk of the Hakka is rural, how gradually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creat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u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segments for wine consumers in Taiwan by product, brand decision, and purchasing involvement, and then determine the

For the next nitrogen delivery system, In this study, the high-tech industry, nitrogen supply, for example,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efore, this study will be preliminary information gathered by literature review related to quality of service refers to the heading, through depth interviews, expected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