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收集與彙整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資料收集與彙整

一、 紮根理論基礎

「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的方法論,起源於兩位社會學家 Barney Glaser 和 Anselm Strauss。指的是透過有系統的蒐集資料和分析比較、歸納的研 究歷程之後,從資料所衍生而來的理論。這種研究方法進行中,資料的蒐集、分 析和最終形成的理論,彼此具備有密切的關係。也因為理論衍生於資料,比起僅 僅只根據經驗或透過推測就將一系列的概念聚合在一起,更為接近現實與真理

(吳芝儀、廖梅花,2001)。

根據吳芝儀,廖梅花(2001)翻譯 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 的「紮根 理論」一書中提到,紮根理論分析策略之特色如下:

(一) 概念紮根於資料之中,是這個方法的主要特徵

因為分析須維持一定程度的嚴謹性,而且必需紮根於資料之中,而紮根理 論是從資料所建立起來的,所以更能提供對真實情境的了解,並對實際行動提 出有意義的引導。

(二) 研究者的創造性是重要元素

研究者須具備將類別命名的能力、詢問出能激發受訪者思考的問題、在研 究的過程中不斷的進行比較,且從一堆鬆散且無組織的原始資料中,整理出創 新的、統整的、合乎於現實的架構,並維持對多元可能性保持開放,研究者必 須帶著這個觀念才能有助於建構出嶄新的觀點。

(三) 分析和比較是研究者和資料間的交互作用

研究者使用紮根理論分析法,目的在於發現原始資料內的潛在意義之範 圍、屬性、面向和概念間的關係,然後將其組織成一個理論性的解釋架構。

紮根理論研究方法有四個主要的編碼過程,分別為開放編碼、主軸編碼、選 擇編碼及歷程編碼,研究者可依其適切與否,做創造性和彈性的使用這些編碼程 序。這四個主要的編碼過程是將資料依其屬性和面向來推衍類別,並藉著一系列 之前提描述來關連類別,而逐漸的概念化、還原、推衍與連結等程序,且交叉檢 驗每一個類別,最後讓理論能確實的紮根。其編碼程序的目的如下:

1. 目的在於有系統的建立理論,而非考驗理論。

2. 為研究者提供分析的工具,用以整理一推雜亂無章的原始資料。

3. 幫助研究者考慮現象的可替代性意義,是有創造性的。

4. 最終是要確認、發展和連結概念,是建立理論的最佳基石。

二、 編碼

本研究瞭解紮根理論之後,將訪談內容記錄成訪談重點稿(見附錄四),並 進行編碼,編碼是連結資料蒐集與理論發展(Kathy Charmaz,2009),透過編碼 來瞭解來瞭解臺灣客家花布創作品內涵整體架構,因此進行開放編碼與主軸編碼 的資料彙整,據吳芝儀,廖梅花翻譯「紮根理論」一書,其敘述如下:

(一) 開放編碼

開放編碼是主要用以界定訪談資料中所發現到的概念,及其屬性和面向的 分析歷程。為了要命名和發展概念,必須將隱藏在資料中的意義找出來,而且 是一種動態而流暢的歷程,須維持對多元可能性保持開放,在開放編碼的歷程 中,資料是被分解成為獨立的部份之後,再進行詳細的檢驗與比較其中的異 同。一旦發現事件性質上具有概念的相似性或是意義的關連性,就會用更抽象 的概念─類別,來加以群聚。也就是研究者關注的重點在於建立類別及其屬 性,然後找出這些類別在面向上的變異情形。

(二) 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的目的是為了在開放編碼中被分割的資料,再次加以類聚起來,

並做有系統的發展類別,將類別與次類別相互交叉和連結關係,用以獲得更多 且更真實的解釋現象。雖然主軸編碼和開放編碼的目的不同,但二者並沒有次 序性先後的分析步驟,標定命名的方式也和開放編碼有別,主軸編碼要求分析 者做出一些類別分類,但是對於這些類別之間相關聯的感覺,往往在開放編碼 中就已顯現出來。在分析歷程的初期,最重要的分析是繞者單一類別做深度且 調和一致的編碼,接者分析者就可以將焦點放於類別與次類別的連結,並透過 陳述,建立起緊密的關係。而關聯類別與次類別的歷程,就稱為「主軸」,因 為編碼就是圍繞者某一個類別的軸線來進行,並在其屬性和面向的層次上連結 類別,因為分析者最想要獲得的連結並不是描敘性的,而是概念層次上的連 結。一個類別代表一個現象,指的是對受訪者來說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個難題或

事件,而現象具有解釋怎麼一回事的能力。但是次類別雖然也是一個類別,但 是並不代表現象本身,而是指回答有關現象的何時、何處、為何和結果等等的 問題,目的在賦予概念更強而有力的解釋。(吳芝儀、廖梅花,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