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意教學的意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創意教學的意涵

研究者在進行「創意教學」的文獻探討時發現,「創意教學」常與「創造力 教學」、「創造思考教學」、「創新教學」等名詞相題並論,易讓讀者混淆。中文 的創意教學、創新教學(教學創新)、創造力教學與創造思考教學等名詞在字面 上是不同的,但概念本質有其相似處,並建立在創造力的基礎上(毛連塭、郭 有遹、陳龍安、林幸 臺 ,2000;吳柳儀, 2006;吳清山, 2002;高博銓,

2007;陳龍安,2006),因此本節針對這些名詞作說明比較,以釐清讀者的迷 思。

壹、創造力(creativity)

創造「create」一詞源自拉丁文「creatus」,意思是製造、製作(引自張世 彗,2007),韋氏辭典中的解釋有賦予存在,具有無中生有或首創的意思。人類 擁有文明的歷史至少已經有數千年,人類有創造力才會有科學,因而發明燈 泡、汽車等,所以 Osborn(1953):「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主要為人類創造力 的紀錄」。

西方科學的發展已有 500 多年,但是我們對於創造力的研究,卻是最近 60 年 才 開 始 的 。 1950 年 , Guilford 在 美 國 心 理 學 會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會長就職演說中提出創造力研究的重要性,引起各界對此議題 的興趣,相關研究如雨後春筍般,Magyari Beck 從歷史發展來看,創造力研究 可分為四個階段,前心理學階段、心理學階段、後心理學階段(引自毛連塭等 人,2000)以及研究者整理近十年的國內研究,分述如下。

一、前心理學階段:對某些創造人的特殊創造力行為感到驚訝而加以研究,但 缺乏心理學理論基礎,此階段分成兩個時期。

(一)神學與哲學時期:早期人類思想深受宗教文化影響,此一時期認為人類 之所以有創造力是因為上帝所賦予的。

(二)科學時期: 認為創造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Ga lto n、Lo mbroso 開始以科學的方法(觀察實證、收集數據)來研究創造力。

二、心理學階段:當心理學發展成一門學派後,創造力的研究是心理學的重要 領域,此階段亦分成兩個時期。

(一)第一時期:以歐洲學者為代表,止於第二次世界大戰。Freud、Dancker 及 Wertheimex 等心理學家,著重在對創造理論的建立、創造過程的探討 和創造人類的了解。

(二)第二時期:以美國學者為代表,目前仍在發展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人文科技學術研究重心從歐洲逐漸移至美國,Guilford 將擴散性思考等重 要創造思考能力納入智力結構模式,成為一種重要的智力因素;1953 年,

Osborn 提出有效的創造思考技巧,稱為腦力激盪術;1966 年,Parnes 受其 影響而應用於問題解決上稱為創造性問題解決,開啟了應用創造力的熱 潮;1976 年,Torrance 等人相繼成立創造力研究中心,對創造力教學作系 統研究,證實創造力的可教性。

三、後心理學階段:學者已了解創造力的本質和應用,建議創造力的研究以 匯合取向(confluence approaches)為主。Sternberg 和 Lubart(1995)提出 匯合取向建議視創造力為一個「綜合體」,要認識創造力,就必須匯合多 種取向、引用各家理論,混合大量元素,建構多元面向。如 Amabile、

Gardner、Csikszentmihalyi 等學者。

四、近十年國內研究:呂金燮(2003)從創造力行動過程中的本質,討論創造 力教學的特質與陷阱,認為「問題發現甚於問題解決」、「知識的重組甚

於知識的再生」、「形式的限制甚於自由表達」、「領域的特定性甚於一 般性」以及「文化的心智習性甚於短暫的思考策略」等五個主要向度,顯

續下頁 示創造力思考教學的取向,已經從技能與策略的教學,轉向心智習性

(habits of mind)或傾向(dispositions)的培養 (林偉文,2011)。

然而創造力研究理論不斷的更新,我們對創造力的了解還不足以提出一個令

續下頁

Simonton 1988

Simonton 延續 Rhodes 的創造力 4P 理論,再提出兩 點,形成創造力 6P 概念。

5﹒有些學者將環境改成壓力(press)

6﹒Simonton 將壓力改成說服力(persuasion),即 一件創意必須使人能接受,尤其是專家的確認。

貳、創造力教學與創造思考教學

Csikszentmihalyi(1996)說:「所謂的創造力指的是新奇而有價值的理念或 行動,我們不能單獨從個人角度定義創造力是什麼?應該是從個人思維與社會 文化互動的結果,提問創造力在哪裡?」。創造力一種系統性的,必須整體考量

「領域」、「學門」和「個體」所交織的系統脈絡,Csikszentmihalyi 提出「創造 力系統模式」,三指標系統模式(three-pronged systems model),如圖 2-1-1﹒。

圖 2-1-1﹒Csikszentmihaly 的創造力三指標系統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葉玉珠(2006:22)。

領域(domain)是由一套抽象的規則與步驟所構成,自然與生活科技是一 項領域,加以細分成生物、理化、地球科學、生活科技也可視為領域,領域築 居在我們的文化之中,是某些特定社會或人類全體共用的象徵 知識;學門

(field),包含了所有扮演守門的角色者,主要工作是判定一項理念或產品能否 被納進某領域,教師扮演教育知識的守門者;個體(person),當個人運用領域 所賦予的符號,有了新的概念或看到了新的模式,這種新奇事物經適合的學門 納到相關領域時,創造力於焉產生 (杜明城譯,1999) 。

談到創造力可教的爭議,從過去累積至今日許多創造力或創造思考研究結 果都提出反證來支持與證實創造力的可教性(Isaksen&Mardock,1993)。過去時 代背景下,人們追求知識的掌握,很少重視創造力或創造思考能力,即便創造 力是每個人都具有的。現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意當道,讓大家重新重視創造力 教學。Jane Piirto 研究也發現創造力在每一科、每一領域、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 定義,且她們相信創造力是實際存在的事物(陳昭儀、陳琦、張素華譯,

1995)。創造力人人皆有,只是程度不同,後天環境(家庭、學校、工作、社會 文化)的支持,可以培養創造力(毛連塭等人,2000)。

既然創造力可教,那學校與教師在學生創造力的開發中,將扮演著重要的 角色。Csikszentmihalyi 提出個體的表現必須透過學門中的守門員適當引導與誘 發個體創造力的發想,教師扮演學生重要的創意守門員角色,也是學生創造力 的來源之一。

創造力之後,又有學者提出創造思考(creative-thinking)一詞,亦做創意 思考,即創造力的展現就是一段創造思考的歷程。Tokoro 和 Mogi 表示創造力 就是在思考歷程中能有創造性事物的產出,大腦活動的神祕歷程即為創造力

(引自毛連塭等人,2000)。教育部(2002)公佈《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希望 以統整性的觀點發展創造力教育,明定創造思考為教學課程目標之一,創造思 考教學是教師應學習的教學方法。

創造思考並非妄想,是以知識經驗為基礎,具有多、變、奇、美的特質,

高層次的心智能力,是知、情、意綜合作用的表現(張玉成,1991)。陳龍安

(2006)指出創造思考教學乃教師將創造思考的策略融入課程中,讓學生有應 用想像力的機會,以培養學生具備流暢、變通、獨創及精密的思考能力。

Jeffrey 和 Craft(2004)則認為創造力教學與創造思考教學兩個措詞間有著緊密 的關係,創造思考教學包含了創造力教學。

綜合學者論點,無論是創造力教學或創造思考教學,其首要目的在引發、

培養學生創造力或創造思考能力,教師在教學歷程中考量各種教學因素,規劃 適宜的教學方式,其中需透過直接教導創造思考的策略,讓學生在支持且無批 評的環境下展現其創造力。(毛連塭,1989;張雨霖,2008;陳龍安,2006;鍾 欣男,2015)

值得注意的是,林偉文(2011)從過去研究發現,在創造力培育過程中,

即使學生學會了許多思考技巧,但是並不一定會在其生活中應用。因此,教師 需要創造出一種思考的教室文化,使得學生沈浸在其中,耳濡目染下,養成創 造的心智習性(梁雲霞譯,2002),意即培養學生的後設認知能力,讓學生能 夠在創造思考的過程中,不斷監控自己的思考過程,並且適時的調整策略的應 用,在創造歷程中不斷省思,精練出創造的智慧。

参、創意教學(creative teaching)的內涵

吳清山(2002)提出創意教學重要理念之內涵,如圖 2-1-2﹒,以創意教學 為核心理念,教師提供多元的學習方法、教材,將學習空間做妥善的規劃,教 師要展現創意教學需要知能、用心與巧思三者結合,是故「多元活潑」是創意 教學的本質;創意教學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需了解每位學生的 特質,才能用不同的方式鼓勵學生,是故「主動參與」是創意教學不可或缺的 條件之一。豐富教材內容,充分的「資源運用」、良好的「班級互動」滋潤教學 環境、重視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問題解決能力」,活用知識在生活中。

圖 2-1-2﹒創意教學重要理念之內涵 資料來源:引自吳清山(2002:4)。

邱珍琬(2001)提出創意加上教學就是創意教學,其中創意係指教師可以 有意識的學習創意教學、創意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教學要有想像力、教學要 看學生反應並適度作對應、教學方式與工具的多樣化、教師要能容忍不同意見 並耐心等候、教師要有旺盛的精力、老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學係指教 師是先學者不是權威者、營造民主開放的環境、提供學生選擇的機會、幽默是 有力的工具、重視學生的興趣、和學生雙向的溝通、不以主觀的喜惡批判學 生、真誠的對待彼此建立信任感。

吳靖國(2003)提出創意教學內涵的三面向:思維的創新,從教育理念、

教育哲學觀改變;規制的創新,從課程規劃、師生互動方式改變;材料的創 新,教材教具、硬體設備的改變。教師要先從最根本的教學理念改變,才能進 行創意教學。

羅綸新(2003)整理相關文獻提出創意教學的四項特點:教師常思索如何 產生新的教學想法或觀念;教師不斷創作新教材及組織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