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理化科創意教學之實踐歷程。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 節闡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名詞解釋,第 四節則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創意教學的時代思維

二十一世紀是個變動的時代,正當人類的科學與技術發展以十倍速的進程 往 前 , 全 球 經 濟 正 面 臨 理 論 思 維 與 實 際 策 略 的 轉 型 與 重 整 , 知 識 經 濟

(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時代已擴及全世界,人才的培育不再以知識多 寡來判定,而是知識及知識的來源(人的思想、新的觀念)最具有成長的潛 力,所以國家人才具有創意就具有競爭力,是致勝的關鍵。

高希均(2000)提出知識經濟的十項核心理念,包含「知識」獨領風騷、

「管理」推動「變革」、「變革」引發「開放」、「科技」主導「創新」、

「創新」推向無限的可能、「速度」決定成敗、「企業家精神」化不可能為可 能、「網際網路」顛覆傳統、「全球化」同創商機與風險及「競爭力」決定長 期興衰,文中指出繁榮是創新之果,那麼知識就是創新之因。創新是知識經濟 的骨幹,而人文素養是創意的根源,人文素養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環境,而教育 則是人文環境裡最重要的基礎,所以創意教學有其時代迫切性與必要性。吳清 山(2002)提出了四點創意教學的時代意義:突破傳統教學窠臼、符應知識經 濟社會需求、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興趣、因應教育改革發展趨勢。

Cropley(2001)指出,對經濟和社會的進展而言,創造力是必要的,但在 社會上創造力仍然相當缺乏,而這種缺乏是一個教育的問題,改善教學的實務 以提升創造力是可能的、必要的。Simplicio(2000)也指出,學生的學習歷程 已經改變,為了教育新世代的學生,教師必須發展出更具有創意的教學方式,

而老舊的教導方式已不再成為有效能的教學工具。美國前教育部長 Richard Riley 更直接點明:「2010 年最迫切需要的十種工作,在 2004 年根本不存

在。」1若第一線的教師還用過去的經驗,教現在的孩子去適應未來的社會,是 相當危險的。

回顧臺灣創造力教育發展史,我們得以看見創造力教育已漸漸從資優教育 拓展到各級學校(陳昭儀、吳武典、陳智臣,2005)。1969 年,賈馥茗針對資 賦優異教育的創造力發展與教育方式進行研究,開啟我國創造力教育的實徵研 究;1973 年,教育部頒布「國民小學資賦優異兒童教育研究實驗計畫」,創造 力教育進入初期實驗階段;十年期間,教育部分階段發展國民中學數理資優及 特殊才能優異學生創造能力教育;直到 1983 年,毛連塭召開臺北市創造思考教 學研討會,該研討會是我國教育史上倡導創造思考教學法的里程碑,創造思考 教學的觀念開始擴及全國,各縣市陸續舉辦與創造力相關的研習會;1988 年,

陳龍安擔任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創造思考教育中心主任,輔導國民小學創造思考 教育工作的推展;1996 年,行政院教改會公布「中華民國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 書」,內容提出教育現代化的方向應該是多元化與科技化,以追求「多采多 姿、活潑創新」的目標。

全世界都感受到二十一世紀時代新觀念的思維,提出教育學習新趨勢:

1992 年,澳洲提出的公民關鍵能力中「計畫及組織活動的能力」;2002 年,歐 盟會議提出未來教育應提供民眾具備終身學習的八大關鍵能力中「學習如何 學」、「企業與創新精神」;2009 年,美國 21 世紀能力聯盟(P21)規劃出培 育二十一世紀人才核心能力:集體合作的創造力與創新能力、有效的社交溝通 與合作能力、網路資訊的整理與分析能力、媒體素養及跨文化的合作技能,美 國 P21 學習框架圖,如圖 1-1-1,將其核心技能(外環)、與之配套的課程

(內環)以及支持系統(底座)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彩虹圖呈現,清楚地說明了 學習者透過教育,終需具備媒體素養,充分應用數位學習工具,提供訊息,也 能反芻訊息,進一步與他人溝通。在這個扁平的全球社群中,知識來源不在只 有老師,透過網路,就能夠快速和全世界接軌,透過真實語料的第一手資訊的 獲得,團體合作,集眾人之力完成創新。

1 引自影片「Did you know?」。2006 年,一位美國高中教師 Karl Fisch 製作的投影片,

目的是要讓校內老師瞭解未來趨勢,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挑戰,並且進而能夠 讓高中生們面對這樣的改變。讀者有興趣者可連結下列網頁:

中文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j9Wt9G--JY

圖 1-1-1美國 P21 學習框架圖

資料來源:翻譯自 http://www.p21.org/our-work/p21-framework

臺灣也跟上這波創新的潮流,教育部 2002 年頒布「創造力教育白皮書」,

宣示以創造力教育做為貫穿日後教育改革之重點,其中推動創意教師行動研 究、創意學子培育、創意智庫線上學習、創意校園永續經營、創意學養持續紮 根、創意宣傳、多元創新等之行動方案,積極獎勵教師實施創意教學。

創意教學有別於傳統教學法,此種教學法鼓勵教師於教學過程中因時、因 地、因人、因事、因物而制宜,採用多元活潑有創意的教學方式和策略,以激 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樂於學習的態度和提升學生思考能力,最終 達成教學目標(林進材,2000;吳柳儀,2006;吳清山,2002)。

相隔十年,教育部仍持續推動創造力的教育。2014 年所推動的「十二年國 民基本教育」,其核心素養即強調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分為三大 面向: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再細分為九大項目,九大項 目中指明重視學生的「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能力,期 盼教師能透過一系列的創意教學活動,激起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引導學生主 動參與學習、培養學生思考能力,進而激發創意潛能,培育國家人才。是以,

教師的創意教學是維繫國家發展競爭力的重要關鍵(蕭佳純,2016)。

然而,2004 年臺灣區創造力發展調查結果顯示,父母是創造力殺手第一 名,教師排名第二(天下遠見,2009)。中學階段因受升學主義影響,考試領 導教學,教師從事創意教學多有心無力,整個社會價值觀、家長成績至上的傳 統思維嚴重阻礙著創意教學的發展,偏重智育的考試文化淹沒教師教學創新的 努力(吳武典、陳昭儀,2001;邱珍琬,2001;高強華,2002),亦或教師對 創意教學存在著下列誤解:「混淆創造力教育與創意教學、固守以教師或知識 傳遞為中心的教學取向進行創意教學、認為學生基本能力都有問題,不需開發 創造力、著重多元教學活動設計卻忽略教學目標、偏重策略與技法的創造力培 育卻忽略全向度的歷程」,往往使得創意教學與創造力培育如一時絢爛的煙 火,無法產生長期且深遠的效益(林偉文,2011)。

新時代的學習得用創新的教學方式,運用創意在教學上已成為趨勢(吳柳 儀,2006),創意教學並不是天外飛來一筆似的即可輕而易舉達成,但也絕不 是 困 難 到 只 有 極 少 數 人 才 辦 得 到 ( 洪 久 賢、 洪 榮 昭 、 林 麗 娟 、 蔡 長 艷 , 2007)。對身為學生學習領導者的教師,必須具備創意、思考與反省的能力才 能落實創意教學並引導學生學習。

貳、創意教學要從教室來實踐

Csikszentmihalyi(1996)創造力系統模式中指出創意的表現,必須經過學 門的檢證,教學的環境中,教師即擔任學門的角色。Petrowski 和 Simplicio 指出 教 師 要 實 施 創 意 教 學 是 需 要 下 苦 功 的 ( 引 自 洪 久 賢 等 人 , 2007 ) 。 Csikszentmihalyi 透 過 訪 談 從 事 創 意 活 動 者 , 提 及 「 福 樂 經 驗 」 ( flow experience)會使他們樂此不疲,更熱愛創意工作。2

研究者在 2014 年結束育嬰假返回職場,當時的備課研習邀請臺灣大學葉丙 成教授到校演講,教授分享其翻轉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學、讓學生自己 出、讓學生自己評」,提倡創新的教育方式,研究者產生很大共鳴,開始省思 自我的教學方式,這是點燃研究者創意教學的第一把火。

2 Csikszentmihalyi(1996)認為 flow 是一種在接受挑戰的過程中全神貫注,從活動中 得到愉悅與滿足的經驗,國內學者多翻譯成心流、暢流,為配合其譯音與意義,本文

同年,研究者參與校內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及進入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 領導在職專班進修,重新省思「學習」的意義,並重溫學生的角色。研究所進 修的兩年時光絕對是研究者教書生涯中最辛苦、成長最多的階段,在課堂中吸 收學理知識,豐富研究者的專業知能,回到教學現場執行,和學生一同嘗試許 多新的教學方法,互動歷程中也影響研究者固有的教學信念。

2016 年,研究所修課兩年來和研究者一起嘗試創意教學的學生畢業了,研 究者請學生利用心智圖的方法,以「我在國中的理化課」為主題,把自己的想 法書寫,送給研究者當畢業禮物,如圖 1-1-2﹒,滿滿的文字、創意的圖示,給研 究者滿滿的動力。

圖 1-1-2畢業禮物-「我在國中的理化課」

資料來源:G90616、G90126、G92225

「…妳不會因為分數來評分,是看認真的程度…。」 (GS90124)

「…團隊合作、溝通是你認為比學術學習更重要的東西…。」 (GS90630)

「…我都很喜歡實驗課,因為每次都能跟不同人一起做不同的實驗,…。」 (GS91302)

與其在意整體分數的高低,研究者更在意孩子個人的情意面成長,人和人 之間的互動、溝通,能否成為一位「終身的學習者」,而非單一類比的「考試 機器」。

「…感受到老師的用心,常常會有實驗或自己動手操作,也有精美的投影片、動畫…。」

(GS92217)

「老師總是在辦公室、實驗室、教室間穿梭…。」 (GS91321)

在學校空堂時間,研究者除了處理班務外都在製作講義、投影片,尋找創

在學校空堂時間,研究者除了處理班務外都在製作講義、投影片,尋找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