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理化科創意教學實踐歷程之探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理化科創意教學實踐歷程之探究"

Copied!
2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課程與教學領導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湯仁燕博士. 國中理化科創意教學實踐歷程之探究. 研究生:陳慧珊撰. 中華民國一〇六年七月.

(2) 謝誌 回想當初在三芝國中任教時,同事好友們一個個克服距離的限制,考取師大 研究所,白天上班後通車到市區念書,並在兩年應屆畢業,羨慕好友之餘,也在 心中默默種下夢想的種子,待數年後調職到市區學校,我也踏上實現夢想之路。 2017 年暑假,終於完成了人生夢想之一,拿著師大的畢業證書,踏出師大的校 門,心中澎湃洶湧的情緒不停翻滾著。 首先,最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湯仁燕老師,從開始的論文題目討論、聚焦、定 案,老師一直以來的溫暖、鼓勵、傾聽是支持我不放棄的主因,開始寫作後的論 文指導,更讓我感受到老師深厚的功力,佩服不已,受益良多,也讓我的論文更 趨完善、更加完美。 感謝口委老師遠光老師、秀玲老師,給予論文的建議與指正,秀玲老師字字 珠玉般的審閱,讓人印象深刻,論文寫作路上,有您們,真好。 感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課程與教學領導研究所的授課老師們,仁燕老 師的教學理論、新建老師的教科書、靜儒老師的課程計畫、永崴老師的教學科技 奠定我教學與課程相關的理論知識;佩英老師的研究法、純敏老師的多元文化、 蔚之老師的教育史、進年老師的校園衝突與危機等議題讓我從多面向認識教師工 作;秀玲老師的班級經營、淑華老師的補救教學、美慧老師的潛在課程、慧娟老 師的青少年心理學的課程讓我更關注學生的情意面向,兩年的修課生活,忙碌又 充實,又能帶回教學現場使用,真的收穫滿滿。 感謝兩年來一同修課的 9 位好夥伴,大家的積極、認真,帶領著我一起往前。 無私付出與鼓勵的萬年班代敬和、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好朋友路線的金蓮、意氣相 挺默默協助的伊瑩、兩個娃兩年畢業好榜樣的婉瑄、看似瘦弱卻堅強無比的婉 綺、溫暖祝福永遠好榜樣的美芳、有主見的女強人采欣、大姐姐般的文杏、下一 個換你畢業的淑芳。和大家一起學習,真的很幸福。 感謝科二辦公室的大家,忙碌之餘,教具、道具、作業本到處都是,混亂極 致之美,有你們的包容與鼓勵,真是萬分感謝。 最後,大大感謝陳家 11 口人協助我完成夢想,老媽在彰化對詠勛無微不至 的照顧,即使後來帶回台北也北上力挺,獨留老爸一人在家鄉,真是抱歉與感謝; 慧娟身懷六甲時身兼室友及保母,雨晴出生後,也常臨危受命,幫忙照顧詠勛; 大嫂雅甄帶著羿璇從新竹北上幫忙,讓妳們因不適應北部天氣而感冒,真是愧 疚;茂欽、恩豪陪伴詠勛玩樂,讓我能專心完成學業,最多感謝,化成行動回饋。 親愛的老公最辛苦也是最可憐,適逢你工作轉換,壓力滿載的彼此,在大家 協助下,熬過這三年,這一刻,終於結束了,謝謝你的支持。 最後,感謝那個好強、不服輸、追求完美的自己!下一個夢想,出發~ 陳慧珊 謹誌 中華民國一 O 六年七月 i.

(3) 國中理化科創意教學實踐歷程之探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理化科創意教學之實踐歷程。研究目的有三:探討國中 理化科創意教學課程方案的規劃與實施歷程。分析學生在理化科創意教學實踐歷 程中的學習改變。省思理化科創意教學實踐歷程的教師成長。 本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某國中九年群班,共 28 人,使用個案研究法。研究者 發揮個人創意巧思,針對創意教學探討的五向度「創意教學理念」 、 「全方位的課 程設計」 、 「變化的教學方法」 、 「多元的評量方式」 、 「創新的班級經營」規劃理化 課程並實施教學,教學內容為直線運動、力與運動兩單元,共 25 堂課,歷經三 個月。透過教師教學省思日誌、學生理化學習日誌、各式文件、問卷量表等,搜 集質與量的資料,再進行資料的整理、分析。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如下: 壹、參照探討創意教學的五向度,教師做課程整體規劃與實施。 (一)教學理念:研究者受個人的求學經驗、教學經驗、生活經驗、教學環境轉 變等因素的影響,轉換後的教學理念為注重團體互動而非個人競爭、注重學 習過程而非知識結果、注重能力培養而非考卷分數、注重知識活用而非記憶 知識。 (二)課程設計:研究者基於前述的教學理念,並將學生的先備經驗、背景與知 識納入學習考量,以及考量各章節的教學目標與創意教學目標,配合課本習 作、影片、自編講義、學習單及生活材料等教學資源做全方位的規劃。 (三)教學方法:彈性實施提問法、小組討論法、自主學習法、腦力激盪法、動 手做科學等教學方法與活動。 (四)評量方式:實施開書考試、實作評量、自我及同儕評量、學習歷程的記錄 批閱等多種評量方式,採用等第制的評分方式為主。 ii.

(4) (五)班級經營:研究者營造自由開放、討論學習的班級氣氛,關注每一位學生 的學習狀況,以建立互信的師生關係。 貳、創意教學實施後,學生的學習改變有: (一)改變學生的課程參與經驗,提升學生彼此間的團體互動與課程投入度,並 活化其思考。 (二)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批判思考與分析歸納能力進步最多,其次為問題 解決能力、溝通表達能力,設計實驗與數據處理能力進步最少。 (三)創意教學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任務興趣最高,接著依序為實現興 趣、潛在興趣、文本興趣,最低為知識興趣。 (四)創意教學能提升學生的內在動機,降低外在動機,將學習的目地轉為提升 自己而非追求成績。 (五)教師實施創意教學,對學生的學業成績能維持其水準。 参、創意教學實踐歷程中,教師遭遇的困境有:學生過往對理化的負面印象影響、 討論課程變聊天課程、課程進度來不及等困境並提出解決的策略。 肆、創意教學實踐歷程中,教師的省思與成長有:教師相信每一位孩子都能學習、 重視家長日和家長溝通的機會、利用教學回饋表檢核自己的教學等的省思, 從中獲得的成長有課程設計能力的提升、累積福樂經驗、分享並感染其他教 師的喜悅等,支持教師持續學習,提升實施創意教學的動力。. 本研究亦說明課程方案內容以及教學過程,以供未來相關的教師和研究人員 參考,並對教學者、學校行政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創意教學、課程規劃、實踐歷程 iii.

(5) A Probe into the Practice of Creative Teaching in Physics and Chemistry in Junior High School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of creative teaching in physics and chemistry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hree fold: To explore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of creative teaching in physics and chemistry in junior high school.Analysis of students’ learning changes in the course of creative teaching in physical and chemical. Thinking teacher’s growth during creative teaching practice. The Object of study is ninth grade group class in New Taipei City, a total of 28 people, using the case study method.Researchers play to play personal creative ingenuity, for the five dimensions of creative teaching "Creative teaching philosophy", "changing teaching methods", "all-round curriculum design", "multiple assessment methods", "innovative class management"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teaching content for the linear movement, force and movement of two units a total of 25 classes, after three months. Through the teacher teaching-thinking log, students physics and chemistry learning log, all kinds of documents, questionnaire scale, etc., to collect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information, and then data col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eachers do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rse with reference to explore the five dimensions of creative teaching. (A)Teaching philosophy: the researchers by personal experience, teaching experience, life experience, teaching environment.Change the role of the factors, the conversion of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to focus on group interaction rather than individual competi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learning process rather than knowledge results, focus on capacity training rather than test scores, pay attention to knowledge rather than memory knowledge. (B)Curriculum design: the researchers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the students of the first experience, background and knowledge.Knowledge into the study considerations, and consider the chapters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creative teaching objectives, with the textbooks, film, self-made lectures, learning and living materials and other teaching resources to do all-round planning. (C)Teaching methods: flexible implementation of questioning method, group iv.

(6) discussion law, autonomous learning method, brainstorming method, hands to do science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 and activities. (D)Assessment methods: the open book exam, the actual assessment, self and peer assessment, learning history of the record ,approval and other evaluation methods, the use of the scoring method is grade point average. (E)Class management: the researchers create a free and open discussion of classroom atmosphere and focus on each student's learning conditions, in order to establish mutual trust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2, After t creative teaching , the student's learning changes are: (A)Creative teaching can change the students’ participate experience in the curriculum, to enhan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course participation, and activate its thinking. (B)Creative teaching can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take, and the ability to criticize and analyze the induction ability is the most, followed by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communication ability, design experiment and data processing ability. (C)Creative teaching can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with the highest interest in the task, followed by achieve, potential, text, and interest for knowledge. (D)Creative teaching can enhance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students, reduce external motivation,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to upgrade themselves rather than the pursuit of performance. (E) teachers to implement creative teaching, the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can maintain its level. 3,The participation of creative teaching , teachers encounter students in the past on the physics and chemistry negative impression,discussion class become chatroom, students worry the course progress…teacher have trouble and propose a solution to the strategy. 4,The participation of creative teaching,the teacher's thinking and growth are: Teachers believe that every child can learn, pay attention to the opportunity to communicate with parents on parents’ day, use the teaching feedback form to check their own teaching, from which the teachers can learn, The growth of the curriculum has improved the ability of curriculum design, accumulated experience, shared and infected with the joy of other teachers to support teachers to continue to learn to v.

(7) enha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reative teaching motivation.. The study also describes the content of the program and the teaching process for future reference by relevant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and makes recommendations for instructors,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creative teaching, curriculum planning, practical process. vi.

(8) 目次 謝 誌 ................................................................................................................................i 摘要................................................................................................................................ii Abstract.........................................................................................................................iv 目次..............................................................................................................................vii 表次...............................................................................................................................ix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0. 第三節. 名詞釋義..............................................................................................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創意教學的意涵..................................................................................13. 第二節. 創意教學的理念思考與實施策略......................................................25. 第三節. 創意教學之相關研究.....................................................................….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7. 第一節. 研究方法..............................................................................................57.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58. 第三節. 研究流程..............................................................................................62.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分析......................................................................... 65.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與研究倫理......................................................................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5. 第一節. 理化科創意教學的規劃與實踐歷程..................................................75. 第二節. 學生在理化科創意教學實踐歷程中的學習改變............................118 vii.

(9) 第三節 第五章. 理化科創意教學實踐歷程的困境與省思........................................136. 結論與建議................................................................................................147. 第一節. 結論....................................................................................................147. 第二節. 建議....................................................................................................154. 參考文獻....................................................................................................................157 中文部分............................................................................................................157 西文部分. ..........................................................................................................166 附錄............................................................................................................................169 附錄一. 理化科創意教學課程方案................................................................169. 附錄二. 八年級學習經驗調查表....................................................................202. 附錄三. 段考後的學習檢核表........................................................................203. 附錄四. 「國中理化科創意教學實踐歷程之探究」調查回饋問卷.............205. 附錄五. 國中學生學習經驗調查表................................................................210. 附錄六. 家長同意書.......................................................................................213. 附錄七. 問卷授權同意書................................................................................214. viii.

(10) 表次 表 2-1-1. 學者對創造力定義(依研究角度區分)……………………….........15. 表 2-1-2. 創意教學的探討向度................................................................................20. 表 2-1-3. 創造力的教學與創造性的教學之比較表................................................24. 表 2-2-1. Sternberg 和 Williams 的二十五項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策略…….......35. 表 2-2-2. 實作評量實例之科學實驗...........………………………..…….…..........42. 表 2-3-1. 創意教學應用於國中階段學科教學之論文………………….…….......43. 表 2-3-2. 創意教學的實施策略總表............…………………………….…….......55. 表 3-2-1. 研究對象自述理化成績及學習理化課程的喜好程度總表…...............59. 表 3-4-1. 學生訪談記錄表..............................................................................…......66. 表 3-4-2. 國中理化科創意教學實踐歷程之探究調查回饋問卷的對應原始問卷總 表......................................................................................................…......68. 表 3-4-3. 國中學生學習經驗調查表之分量表對應題號........................................69. 表 3-4-4. 研究問題、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對應表................................................71. 表 3-4-5. 資料編號表................................................................................................72. 表 4-1-1. 國中理化科創意教學實踐歷程之探究調查回饋問卷的結果總表......78. 表 4-1-2. 理化科創意教學課程方案規劃總表.……………………....................82. 表 4-1-3. 等第制評分說明......................................................................................110. 表 4-1-4. 實作評量評分內容..................................................................................111. 表 4-2-1. 創意教學目標的自評結果統計表.……………………….....................122. 表 4-2-2. 國中學生學習經驗調查表之學習興趣的研究結果總表...…………..127. 表 4-2-3. 學習興趣量表中之分向度統計結果表………………….....................128. 表 4-2-4. 國中學生學習經驗調查表之學習動機的研究結果總表.……………131 ix.

(11) 表 4-2-5. 學習動機量表中之分向度統計結果表…………………......................132. 表 4-2-6 研究對象八、九年級定期評量平均校排名對照表……….....................134 表 4-3-1. 學生對八年級課程,最不喜歡的單元及原因整理總表.......................136. x.

(12) 圖次 圖 1-1-1. 美國 P21 學習框架圖...........................……………………………..........3. 圖 1-1-2. 畢業禮物-「我在國中的理化課」..........……………………………..........5. 圖 2-1-1. Csikszentmihaly 的創造力三指標系統模式...........……………………..17. 圖 2-1-2. 創意教學重要理念之內涵........................................................................19. 圖 2-1-3. 創造力與創意教學相關名詞關係圖.......………………........................24. 圖 2-2-1. 課室中創造力系統模式...............………………………….....................28. 圖 2-2-2. 635 法構想卡...……...…………….........................................................32. 圖 2-2-3. 放射性思考的輻射圖示..……...............................……....................32. 圖 2-2-4. 創造性問題解決(CPS)非線性的三成分六階段....……....................34. 圖 2-2-5. Dale 的經驗金字塔示意圖..……...............................……....................39. 圖 2-3-1. Amabile 的創造力成份模型...............…………………….....................46. 圖 2-3-2. Gardner 的創造力互動模型…..............................................................47. 圖 3-3-1. 研究流程圖.......……………………...............……...............................62. 圖 3-3-2. 研究流程甘特圖.......……………………...............……..........................65. 圖 4-1-1. 理化科創意教學課程方案規劃架構圖…...............…….........................81. 圖 4-1-2. 全組 635 卡....…..…..…………………...............……............................87. 圖 4-1-3. 635 卡概念剪貼、分類………………...............……............................88. 圖 4-1-4. 大家說故事成品…………………....................………............................88. 圖 4-1-5. 大家說故事最具創意作品………....................………............................92. 圖 4-1-6. 學生分組意願表達……...…...................………......................…...........93. 圖 4-1-7. 諍友教師指導前、後的學習單比較.................…..…............................97. 圖 4-1-8. 牛頓第三運動定律-思考學習單..............................................................98 xi.

(13) 圖 4-1-9. 動手做科學-慣性實驗步驟說明單.............……..……..….................102. 圖 4-1-10. 動手做科學-火柴火箭實驗步驟說明單………...................................104. 圖 4-1-11.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教師演示實驗的示意圖.……..…......................... 104. 圖 4-1-12 火柴火箭火源使用實況…....................……..…….…......................... 105 圖 4-1-13. 九年群班教室內座位安排………....................……..….......................116. 圖 4-1-14. 實驗室內座位安排………....................……..……..….........................117. 圖 4-2-1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動手做課程的活動記錄...........……........................121 圖 4-2-2. 第 5 堂課,單擺的實驗記錄………...........……..…...............................125. xii.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理化科創意教學之實踐歷程。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 節闡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名詞解釋,第 四節則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創意教學的時代思維 二十一世紀是個變動的時代,正當人類的科學與技術發展以十倍速的進程 往前,全球經濟正面臨理論思維與實際策略的轉型與重整,知識經濟 (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時代已擴及全世界,人才的培育不再以知識多 寡來判定,而是知識及知識的來源(人的思想、新的觀念)最具有成長的潛 力,所以國家人才具有創意就具有競爭力,是致勝的關鍵。 高希均(2000)提出知識經濟的十項核心理念,包含「知識」獨領風騷、 「管理」推動「變革」、「變革」引發「開放」、「科技」主導「創新」、 「創新」推向無限的可能、「速度」決定成敗、「企業家精神」化不可能為可 能、「網際網路」顛覆傳統、「全球化」同創商機與風險及「競爭力」決定長 期興衰,文中指出繁榮是創新之果,那麼知識就是創新之因。創新是知識經濟 的骨幹,而人文素養是創意的根源,人文素養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環境,而教育 則是人文環境裡最重要的基礎,所以創意教學有其時代迫切性與必要性。吳清 山(2002)提出了四點創意教學的時代意義:突破傳統教學窠臼、符應知識經 濟社會需求、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興趣、因應教育改革發展趨勢。 Cropley(2001)指出,對經濟和社會的進展而言,創造力是必要的,但在 社會上創造力仍然相當缺乏,而這種缺乏是一個教育的問題,改善教學的實務 以提升創造力是可能的、必要的。Simplicio(2000)也指出,學生的學習歷程 已經改變,為了教育新世代的學生,教師必須發展出更具有創意的教學方式, 而老舊的教導方式已不再成為有效能的教學工具。美國前教育部長 Richard Riley 更直接點明:「2010 年最迫切需要的十種工作,在 2004 年根本不存 1.

(15) 在。」1若第一線的教師還用過去的經驗,教現在的孩子去適應未來的社會,是 相當危險的。 回顧臺灣創造力教育發展史,我們得以看見創造力教育已漸漸從資優教育 拓展到各級學校(陳昭儀、吳武典、陳智臣,2005)。1969 年,賈馥茗針對資 賦優異教育的創造力發展與教育方式進行研究,開啟我國創造力教育的實徵研 究;1973 年,教育部頒布「國民小學資賦優異兒童教育研究實驗計畫」,創造 力教育進入初期實驗階段;十年期間,教育部分階段發展國民中學數理資優及 特殊才能優異學生創造能力教育;直到 1983 年,毛連塭召開臺北市創造思考教 學研討會,該研討會是我國教育史上倡導創造思考教學法的里程碑,創造思考 教學的觀念開始擴及全國,各縣市陸續舉辦與創造力相關的研習會;1988 年, 陳龍安擔任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創造思考教育中心主任,輔導國民小學創造思考 教育工作的推展;1996 年,行政院教改會公布「中華民國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 書」,內容提出教育現代化的方向應該是多元化與科技化,以追求「多采多 姿、活潑創新」的目標。 全世界都感受到二十一世紀時代新觀念的思維,提出教育學習新趨勢: 1992 年,澳洲提出的公民關鍵能力中「計畫及組織活動的能力」;2002 年,歐 盟會議提出未來教育應提供民眾具備終身學習的八大關鍵能力中「學習如何 學」、「企業與創新精神」;2009 年,美國 21 世紀能力聯盟(P21)規劃出培 育二十一世紀人才核心能力:集體合作的創造力與創新能力、有效的社交溝通 與合作能力、網路資訊的整理與分析能力、媒體素養及跨文化的合作技能,美 國 P21 學習框架圖,如圖 1-1-1﹒ ,將其核心技能(外環)、與之配套的課程 (內環)以及支持系統(底座)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彩虹圖呈現,清楚地說明了 學習者透過教育,終需具備媒體素養,充分應用數位學習工具,提供訊息,也 能反芻訊息,進一步與他人溝通。在這個扁平的全球社群中,知識來源不在只 有老師,透過網路,就能夠快速和全世界接軌,透過真實語料的第一手資訊的 獲得,團體合作,集眾人之力完成創新。 1. 引自影片「Did you know?」。2006 年,一位美國高中教師 Karl Fisch 製作的投影片, 目的是要讓校內老師瞭解未來趨勢,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挑戰,並且進而能夠 讓高中生們面對這樣的改變。讀者有興趣者可連結下列網頁: 中文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j9Wt9G--JY 英文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HWTLA8WecI 2.

(16) 圖 1-1-1﹒美國 P21 學習框架圖 資料來源:翻譯自 http://www.p21.org/our-work/p21-framework. 臺灣也跟上這波創新的潮流,教育部 2002 年頒布「創造力教育白皮書」, 宣示以創造力教育做為貫穿日後教育改革之重點,其中推動創意教師行動研 究、創意學子培育、創意智庫線上學習、創意校園永續經營、創意學養持續紮 根、創意宣傳、多元創新等之行動方案,積極獎勵教師實施創意教學。 創意教學有別於傳統教學法,此種教學法鼓勵教師於教學過程中因時、因 地、因人、因事、因物而制宜,採用多元活潑有創意的教學方式和策略,以激 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樂於學習的態度和提升學生思考能力,最終 達成教學目標(林進材,2000;吳柳儀,2006;吳清山,2002)。 相隔十年,教育部仍持續推動創造力的教育。2014 年所推動的「十二年國 民基本教育」,其核心素養即強調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分為三大 面向: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再細分為九大項目,九大項 目中指明重視學生的「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能力,期 盼教師能透過一系列的創意教學活動,激起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引導學生主 動參與學習、培養學生思考能力,進而激發創意潛能,培育國家人才。是以, 教師的創意教學是維繫國家發展競爭力的重要關鍵(蕭佳純,2016)。. 3.

(17) 然而,2004 年臺灣區創造力發展調查結果顯示,父母是創造力殺手第一 名,教師排名第二(天下遠見,2009)。中學階段因受升學主義影響,考試領 導教學,教師從事創意教學多有心無力,整個社會價值觀、家長成績至上的傳 統思維嚴重阻礙著創意教學的發展,偏重智育的考試文化淹沒教師教學創新的 努力(吳武典、陳昭儀,2001;邱珍琬,2001;高強華,2002),亦或教師對 創意教學存在著下列誤解:「混淆創造力教育與創意教學、固守以教師或知識 傳遞為中心的教學取向進行創意教學、認為學生基本能力都有問題,不需開發 創造力、著重多元教學活動設計卻忽略教學目標、偏重策略與技法的創造力培 育卻忽略全向度的歷程」,往往使得創意教學與創造力培育如一時絢爛的煙 火,無法產生長期且深遠的效益(林偉文,2011)。 新時代的學習得用創新的教學方式,運用創意在教學上已成為趨勢(吳柳 儀,2006),創意教學並不是天外飛來一筆似的即可輕而易舉達成,但也絕不 是 困 難 到 只 有 極 少 數 人 才 辦 得 到 ( 洪 久 賢、 洪 榮 昭 、 林 麗 娟 、 蔡 長 艷 , 2007)。對身為學生學習領導者的教師,必須具備創意、思考與反省的能力才 能落實創意教學並引導學生學習。. 貳、創意教學要從教室來實踐 Csikszentmihalyi(1996)創造力系統模式中指出創意的表現,必須經過學 門的檢證,教學的環境中,教師即擔任學門的角色。Petrowski 和 Simplicio 指出 教 師 要 實 施 創 意 教 學 是 需 要 下 苦 功 的 ( 引 自 洪 久 賢 等 人 , 2007 ) 。 Csikszentmihalyi 透 過 訪 談 從 事 創 意 活 動 者 , 提 及 「 福 樂 經 驗 」 ( flow experience)會使他們樂此不疲,更熱愛創意工作。2 研究者在 2014 年結束育嬰假返回職場,當時的備課研習邀請臺灣大學葉丙 成教授到校演講,教授分享其翻轉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學、讓學生自己 出、讓學生自己評」,提倡創新的教育方式,研究者產生很大共鳴,開始省思 自我的教學方式,這是點燃研究者創意教學的第一把火。. 2. Csikszentmihalyi(1996)認為 flow 是一種在接受挑戰的過程中全神貫注,從活動中 得到愉悅與滿足的經驗,國內學者多翻譯成心流、暢流,為配合其譯音與意義,本文 採吳靜吉譯名之福樂經驗(林偉文,2006a)。 4.

(18) 同年,研究者參與校內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及進入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 領導在職專班進修,重新省思「學習」的意義,並重溫學生的角色。研究所進 修的兩年時光絕對是研究者教書生涯中最辛苦、成長最多的階段,在課堂中吸 收學理知識,豐富研究者的專業知能,回到教學現場執行,和學生一同嘗試許 多新的教學方法,互動歷程中也影響研究者固有的教學信念。 2016 年,研究所修課兩年來和研究者一起嘗試創意教學的學生畢業了,研 究者請學生利用心智圖的方法,以「我在國中的理化課」為主題,把自己的想 法書寫,送給研究者當畢業禮物,如圖 1-1-2﹒,滿滿的文字、創意的圖示,給研 究者滿滿的動力。. 5.

(19) 圖 1-1-2﹒畢業禮物-「我在國中的理化課」 資料來源:G90616、G90126、G92225 6.

(20) 「…妳不會因為分數來評分,是看認真的程度…。」. (GS90124). 「…團隊合作、溝通是你認為比學術學習更重要的東西…。」. (GS90630). 「…我都很喜歡實驗課,因為每次都能跟不同人一起做不同的實驗,…。」 (GS91302). 與其在意整體分數的高低,研究者更在意孩子個人的情意面成長,人和人 之間的互動、溝通,能否成為一位「終身的學習者」,而非單一類比的「考試 機器」。. 「…感受到老師的用心,常常會有實驗或自己動手操作,也有精美的投影片、動畫…。」 (GS92217) 「老師總是在辦公室、實驗室、教室間穿梭…。」. (GS91321). 在學校空堂時間,研究者除了處理班務外都在製作講義、投影片,尋找創 意,思索著怎麼讓學生學習如何學習:「課程怎麼和生活聯結、怎麼引導學生 思考、怎麼進行實驗操作、怎麼提問等。」返家後,還需外出添購材料、自行 準備教學道具,再搬運到學校,忙碌生活只為和學生一起嘗試與以往不同的教 與學的互動過程。. 「…自從妳來教我們班後,至少我會試著去學點東西,我想這就是進步吧!我相信,一定 會有更多因妳而改變的人」. (GS90130). 「…自從遇到了妳,雖然我們都在擺爛,但妳卻沒有放棄,給我希望,跟我說沒有不可 能…。」. (GS90131). 教學過程中師生的頻繁互動,兩年來研究者和學生一起激盪出各種火花, 讓學生從創意教學課室中獲取認知、情意、技能的成長,帶著勇氣面對學習的 挑戰。. 「…謝謝您,使我不再害怕理化,給我走入下一階段的勇氣…。」. (GS90119). 「…謝謝您,陪著我們經過各種大風大浪,包容我的喜怒哀樂…。」. (GS91318). 7.

(21) 「…謝謝妳,一直堅持妳所堅持的,縱使有反對的聲音,妳還是為了自己認為對的事, 和那些支持妳的人向前…。」. (GS90630). 教學相長總讓人感到快樂,畢業學生的回饋給研究者滿滿的感動、正面能 量,最高興的是偶然在某些學生身上或作品中瞥見創意的表現,令研究者讚嘆 不已!這些福樂經驗的累積是促使研究者持續投入創意教學的第二把火。 學習的意義是什麼?不是獲得知識,是學習如何成為真正的人。「人之所 以為人」此一意義的核心,需透過學習,讓我們重新締造自我、能夠做到從未 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認知這個世界及我們跟它的關係、並擴展創造未來的能量 (楊振富譯,2002),創意教學的目的也是如此,這一次,研究者將更嚴謹、 更有系統、更有計劃的在教室中實踐創意教學。. 参、國中理化科創意教學行不行? 「陳舊的科學示範教學、罐裝的實驗經驗、閱讀誇張的課文,將無法創造出會發問 的學生。假如我們要以學生從事科學為一健全明智的目標,那我們就得把教學方 法和學習的焦點,放在帶領孩子的心靈進到科學學習有意義的活動上。」 (Wellman,1991,p.161). 傳統的教育模式,向來是齊一化與系統化:是老師教、學生聽,是背多 分、講光抄。過去,這樣知識導向的分科學習,栽培出許多人才,創立臺灣經 濟奇蹟的典範。但是,動盪變遷快速的現代,部份教師所使用的傳統教學方法 和教材都有很大的改善和進步空間,他們或許不自知,亦或許自知但不知道如 何或不願意去做些改變。 根據研究者經歷兩所不同學校內看到的自然科教師生態,前所偏鄉中型學 校與現在的市區大型學校,都存在著被舒適慣養的理化教師,不願輕易改變教 學模式,因為太麻煩了,教師在講台上口沫橫飛的說,座位上的學生,聽不懂 在意成績的就會去補習,上課做自己的事;聽不懂又不在意的,只要求上課不 要吵,讓他睡吧!經過理化實驗室,聽到的是「現在進行第一個步驟…,各組 都完成了嗎?我們繼續第二步驟…」機械化的實驗課程,步驟教學,學生當然 覺得無聊。 8.

(22) 在國中課程中,學生對於理化科學習感到困難,是僅次於數學科會讓學生 感到焦慮的科目(何東興,2005)。一直以來,科學教育過度重視「學科知 識」之教學與精熟度評量,堆積如山的測驗卷練習,完全忽略好奇心、創造力 等科學態度及探究能力,從理化創意教學缺乏實徵性的研究可窺見此現象。3 創意教學的效能如何呢?研究顯示,創意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 態度(王柏鈞,2015;林欣穎,2012;莊鈺敏,2013;黃琪雯,2006)、學習 成效(王柏鈞,201;林欣穎,2012; 黃琪雯,2006)、創造力表現(姜敏 琳,2011;范郁如,2006;陳慧英,2012)。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守門員,研究顯示,人人都具有創造力,只是程度不 同,領域不同(詹志禹,2005;Sternberg & Lubart,1995),教師的性別(史美 奐,2003;馬世驊,2007;陳霞鄢,2004;鄭依琳,2004)、教學年資(林偉 文,2002;江羽慈,2003;黃惠君,2006;鄭依琳,2004)、教育背景(林碧 芳,2004;黃惠君,2006)對創意教學表現影響不大,只要有心,願意改變, 每一位教師都可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創意教學(Simplicio,2000)。 研究者從文獻探討中整理出創意教學探討的五向度及影響教師實施創意教 學的相關因素,並使用個案研究法,將理化科創意教學的實踐歷程完整記錄呈 現,期盼教師們能將創意教學視為一種大家都可以學著去精通的教學方法。教 師應當放開胸懷,相信自己是能夠經由學習與啟發而變得有創意的,並進而在 教學中加入創意,使學生也能成為具創意的思考者。. 3. 參閱第二章第三節創意教學之相關研究(p.40) 9.

(2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依據前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提出研究目的與問題,以作為研究過程中資料 蒐集、分析探討的依據。. 壹、研究目的 一、探討國中理化科創意教學課程方案的規劃與實施歷程。 二、分析學生在理化科創意教學實踐歷程中的學習改變。 三、省思理化科創意教學實踐歷程的教師成長。. 貳、研究問題 一、國中理化科創意教學課程方案如何規劃與實施? (一)國中理化科創意教學課程方案的規劃歷程為何? (二)國中理化科創意教學課程方案的實施歷程為何? 二、學生在理化科創意教學實踐歷程中的學習改變為何? (一)學生在理化科創意教學實踐歷程中,學生的課程參與經驗為何? (二)學生在理化科創意教學實踐歷程中,學生的學習成效(認知、情意、 技能)為何? 三、教師在理化科創意教學實踐歷程中遭遇的困境與省思成長為何? (一)教師在理化科創意教學實踐歷程中遭遇的困難與解決策略為何? (二)教師在理化科創意教學實踐歷程中的省思與成長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國中理化科 本研究所指的之國中理化科為現行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中九年級上學期的理化部分,教學內容為運動學,採用的教材為南一版教科 書,對照其中應為第五冊第一章直線運動及第二章力與運動。授課時間為每週 教學時數五節課(正式課程四節,再加第八節課後輔導課)。. 10.

(24) 貳、創意教學 創意教學有別於傳統教學法,創意教學鼓勵教師於教學過程中因時、因 地、因人、因事、因物而制宜,採用多元活潑有創意的教學方式和策略,以激 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樂於學習的態度和提升學生思考能力,最終 達成教學目標(林偉文,2002;林進材,2000;吳柳儀,2006)。 本研究所指的創意教學為教師發揮個人的創意巧思探討創意教學的五向度 「創意教學理念」、「變化的教學方法」、「全方位的課程設計」、「多元的 評量方式」、「創新的班級經營」,進行課程規劃與教學。. 参、實踐歷程 本研究所指的實踐歷程為教師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針對理化科創 意教學的規劃、實施、檢討與發現的過程。如:教學前,教師如何規劃創意教 學目標、課程方案;教學中,創意教學的實施情形、學生的學習情形為何;教 學後,多元評量的實施、學生的自我檢核與學習改變、教師創意教學實施後的 省思與成長為何。.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國中理化科創意教學實踐歷程之探究」為題,旨在探究教師如 何規劃與實施創意教學課程方案,學生的學習改變、教師的省思與成長情形為 何?本研究之範圍與限制,分述如下:.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場域為研究者任教的本木國中(化名),位於新北市的文教中心; 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的五個班級中活動參與意願較高的一班,有 28 位學生; 針對九年級理化科上學期第一章(直線運動)及第二章(力與運動)做創意教 學的課程方案規劃與實施,在正式課表的理化課及第八節課後輔導課中進行, 共 25 堂課,研究實施時間為 105 年 8 月 29 日~11 月 09 日。 本研究焦點關注有兩大項,一為教師創意教學的實踐歷程,包含教師植基 在個人專業知能上,運用其創意、巧思,對課程的規劃與實際教學,二為學生 11.

(25) 的學習改變與成效,係指由教師的創意教學行為所引發的學生課程參與經驗、 學習成效的學習改變。學生是否從中提升「科學創造力」不在本研究範疇中。.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限於人力、物力等因素,僅以研究者任教的新北市本木國中為研究 場域,平均一個年級班級數約 40 班,以九年級一個任教班級為研究對象,屬個 案研究,並未擴及地區性差異的比較分析,亦不宜過度推論至其他縣市的學 校。4 本研究配合學校正式課程的教學進度,定期評量跨理化與地球科學兩科, 故學生的定期評量成績無法當作學習成效認知部分的比較分析,學生的定期評 量成績亦不宜過度推論創意教學的成果。5 本研究採用大量學生主觀敘述資料,但學生間的個別差異很大,諸如其他 科目的教學影響、家庭因素、個人情緒因素…等,不同層面的因素影響,不宜 過度推論至不同學生,此亦為研究之限制。. 4. 吳雪華(2005)、吳若芬(2010)的研究均發現學校規模較大與市區學校的教師在創 意教學有較佳的表現,顯示城鄉差距確實存在。 5. 本木國中第一次定期評量的範圍為理化 1-1~2-2 加地球科學 chap5,第二次定期評量的 範圍為理化 2-3~3-4 加地球科學 chap6,故本研究跨兩次定期評量課程內容包含地球科 學。 12.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理化科創意教學實踐歷程。本章主要在整理相關的文 獻與理論作為探究之基礎,共分為三節:第一節闡述創意教學的意涵;第二節 探討創意教學的理念思考與實施策略;第三節說明創意教學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創意教學的意涵. 研究者在進行「創意教學」的文獻探討時發現,「創意教學」常與「創造力 教學」、「創造思考教學」、「創新教學」等名詞相題並論,易讓讀者混淆。中文 的創意教學、創新教學(教學創新)、創造力教學與創造思考教學等名詞在字面 上是不同的,但概念本質有其相似處,並建立在創造力的基礎上(毛連塭、郭 有遹、陳龍安、林幸 臺 ,2000;吳柳儀, 2006;吳清山, 2002;高博銓, 2007;陳龍安,2006),因此本節針對這些名詞作說明比較,以釐清讀者的迷 思。. 壹、創造力(creativity) 創造「create」一詞源自拉丁文「creatus」,意思是製造、製作(引自張世 彗,2007),韋氏辭典中的解釋有賦予存在,具有無中生有或首創的意思。人類 擁有文明的歷史至少已經有數千年,人類有創造力才會有科學,因而發明燈 泡、汽車等,所以 Osborn(1953):「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主要為人類創造力 的紀錄」。 西方科學的發展已有 500 多年,但是我們對於創造力的研究,卻是最近 60 年 才 開 始 的 。 1950 年 , Guilford 在 美 國 心 理 學 會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會長就職演說中提出創造力研究的重要性,引起各界對此議題 的興趣,相關研究如雨後春筍般,Magyari Beck 從歷史發展來看,創造力研究 可分為四個階段,前心理學階段、心理學階段、後心理學階段(引自毛連塭等 人,2000)以及研究者整理近十年的國內研究,分述如下。. 13.

(27) 一、前心理學階段:對某些創造人的特殊創造力行為感到驚訝而加以研究,但 缺乏心理學理論基礎,此階段分成兩個時期。 (一)神學與哲學時期:早期人類思想深受宗教文化影響,此一時期認為人類 之所以有創造力是因為上帝所賦予的。 (二)科學時期: 認為創造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Ga lt o n、Lo mbroso 開始以科學的方法(觀察實證、收集數據)來研究創造力。. 二、心理學階段:當心理學發展成一門學派後,創造力的研究是心理學的重要 領域,此階段亦分成兩個時期。 (一)第一時期:以歐洲學者為代表,止於第二次世界大戰。Freud、Dancker 及 Wertheimex 等心理學家,著重在對創造理論的建立、創造過程的探討 和創造人類的了解。 (二)第二時期:以美國學者為代表,目前仍在發展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人文科技學術研究重心從歐洲逐漸移至美國,Guilford 將擴散性思考等重 要創造思考能力納入智力結構模式,成為一種重要的智力因素;1953 年, Osborn 提出有效的創造思考技巧,稱為腦力激盪術;1966 年,Parnes 受其 影響而應用於問題解決上稱為創造性問題解決,開啟了應用創造力的熱 潮;1976 年,Torrance 等人相繼成立創造力研究中心,對創造力教學作系 統研究,證實創造力的可教性。. 三、後心理學階段:學者已了解創造力的本質和應用,建議創造力的研究以 匯合取向(confluence approaches)為主。Sternberg 和 Lubart(1995)提出 匯合取向建議視創造力為一個「綜合體」,要認識創造力,就必須匯合多 種取向、引用各家理論,混合大量元素,建構多元面向。如 Amabile、 Gardner、Csikszentmihalyi 等學者。. 四、近十年國內研究:呂金燮(2003)從創造力行動過程中的本質,討論創造 力教學的特質與陷阱,認為「問題發現甚於問題解決」、「知識的重組甚 於知識的再生」、「形式的限制甚於自由表達」、「領域的特定性甚於一 般性」以及「文化的心智習性甚於短暫的思考策略」等五個主要向度,顯 14.

(28) 示創造力思考教學的取向,已經從技能與策略的教學,轉向心智習性 (habits of mind)或傾向(dispositions)的培養 (林偉文,2011)。 然而創造力研究理論不斷的更新,我們對創造力的了解還不足以提出一個令 眾人接受的定義,因為創造力這個概念太複雜(Amabile,1983)。如同創造力 一詞,各個學者對創造力下定義的同時,就是一種創意的表現。研究者參考陳 治豪(2015),改以不同的研究角度論點敘寫,將創造力定義整理如表 2-1-1。. 表 2-1-1 學者對創造力的定義(依研究角度區分) 研究 角度. 學者. 年代. 創. 造. 力. 定. 義. 1﹒準備期:蒐集有關問題的資料,結合舊經驗和新知識。 2﹒醞釀期:百思不解,暫時擱置,但潛意識仍在思考解決 歷程. Wallas. 問題的方案。. 1926. 3﹒豁朗期:突然頓悟,瞭解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4﹒驗證期:將頓悟的觀念加以實施,以驗證其是否可行。 問題 解決. Dewey. 1910. 創造是問題解決的心理歷程,所以創造力是一種問題 續下頁 解決的能力。. 能力. Guilford 賈馥茗. 1950 1976. 創造是一種能力,包含擴散思考的幾種基本能力: 敏覺力、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精進力。. 人格 特質. Williams. 1980. 創造力的情意面向特質:好奇心、想像力、冒險性、 挑戰性。. Osborn. 1957. 創造產生對本身具有價值的新構想或新領域,其能力 就是創造力。. Guilford. 1985. 創造是個體產生新的觀念或產品,或融合現有的而改 變成一種新穎的形式,此能力為創造力。. Gardner. 1993. 提出「創造力互動觀點」,創造力是個人、其他人、 工作三者互動的結果。. 產品. 匯合 取向. (續下頁). 15.

(29) 研究 角度. 匯. 學者. Amabile. 年代. 創. 造. 力. 定. 義. 1996. 提出「創造力成分模式」,創造力是工作動機、領域 相關技能、創造力相關技能、社會環境等四種成分, 在創造的歷程中不斷交互作用。. 1995. 提出「創造力投資理論」,創造力來自六項個人資源: 智慧、知識、思考型態、人格、動機及環境情境, 這些智慧可以買低、賣高,創造出有創意的作品。. 1996. 提出「創造力系統模式」,不能單獨定義創造力,必 須整體考量「個人」、「學門社群」和「符號領域」 所交織的系統脈絡。. 合 取 向. Sternberg 和 Lubart. Csikszentmihalyi. Rhodes. 1961. 分析多個創造力的定義,歸納出創造力的 4P 理論。 續下頁 1﹒個人 Person:具創造力者擁有某些與眾不同的人格特質。 2﹒歷程 Process:創造力乃是從意念萌生前,至概念形成後 的整個過程。 續下頁 3﹒產品 Product:創造力是產生獨創的、新奇的和有價值 產品的能力。. 4﹒環境 Place:創造力的發展是和環境互動下的產物。. 1988. Simonton 延續 Rhodes 的創造力 4P 理論,再提出兩 點,形成創造力 6P 概念。 5﹒有些學者將環境改成壓力(press) 6﹒Simonton 將壓力改成說服力(persuasion),即 一件創意必須使人能接受,尤其是專家的確認。. 1999. 匯集各個學者對創 造力的定義 歸納指出「 獨創 性 (originality)」「有用性(usefulnedd)」乃是學者公 認創造力的主要兩個特徵。. 總結 Simonton. Mayer.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鍾欣男(2015:20-24)。. 綜合以上,創造力的定義很多元,研究者認為創造力是一種階段歷程、 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內在思維、是一種人格特質,更是一種交互作用,也因創 造力讓人們產生新穎、有用的產品。了解最初創造力的意涵,有助於研究者後 續對創意教學的理解。. 16.

(30) 貳、創造力教學與創造思考教學 Csikszentmihalyi(1996)說:「所謂的創造力指的是新奇而有價值的理念或 行動,我們不能單獨從個人角度定義創造力是什麼?應該是從個人思維與社會 文化互動的結果,提問創造力在哪裡?」。創造力一種系統性的,必須整體考量 「領域」、「學門」和「個體」所交織的系統脈絡,Csikszentmihalyi 提出「創造 力系統模式」,三指標系統模式(three-pronged systems model),如圖 2-1-1﹒。. 圖 2-1-1﹒Csikszentmihaly 的創造力三指標系統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葉玉珠(2006:22)。. 領域(domain)是由一套抽象的規則與步驟所構成,自然與生活科技是一 項領域,加以細分成生物、理化、地球科學、生活科技也可視為領域,領域築 居在我們的文化之中,是某些特定社會或人類全體共用的象徵 知識;學門 (field),包含了所有扮演守門的角色者,主要工作是判定一項理念或產品能否 被納進某領域,教師扮演教育知識的守門者;個體(person),當個人運用領域 所賦予的符號,有了新的概念或看到了新的模式,這種新奇事物經適合的學門 納到相關領域時,創造力於焉產生 (杜明城譯,1999) 。 談到創造力可教的爭議,從過去累積至今日許多創造力或創造思考研究結 果都提出反證來支持與證實創造力的可教性(Isaksen&Mardock,1993)。過去時 代背景下,人們追求知識的掌握,很少重視創造力或創造思考能力,即便創造 力是每個人都具有的。現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意當道,讓大家重新重視創造力 教學。Jane Piirto 研究也發現創造力在每一科、每一領域、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 定義,且她們相信創造力是實際存在的事物(陳昭儀、陳琦、張素華譯,. 17.

(31) 1995)。創造力人人皆有,只是程度不同,後天環境(家庭、學校、工作、社會 文化)的支持,可以培養創造力(毛連塭等人,2000)。 既然創造力可教,那學校與教師在學生創造力的開發中,將扮演著重要的 角色。Csikszentmihalyi 提出個體的表現必須透過學門中的守門員適當引導與誘 發個體創造力的發想,教師扮演學生重要的創意守門員角色,也是學生創造力 的來源之一。 創造力之後,又有學者提出創造思考(creative-thinking)一詞,亦做創意 思考,即創造力的展現就是一段創造思考的歷程。Tokoro 和 Mogi 表示創造力 就是在思考歷程中能有創造性事物的產出,大腦活動的神祕歷程即為創造力 (引自毛連塭等人,2000)。教育部(2002)公佈《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希望 以統整性的觀點發展創造力教育,明定創造思考為教學課程目標之一,創造思 考教學是教師應學習的教學方法。 創造思考並非妄想,是以知識經驗為基礎,具有多、變、奇、美的特質, 高層次的心智能力,是知、情、意綜合作用的表現(張玉成,1991)。陳龍安 (2006)指出創造思考教學乃教師將創造思考的策略融入課程中,讓學生有應 用想像力的機會,以培養學生具備流暢、變通、獨創及精密的思考能力。 Jeffrey 和 Craft(2004)則認為創造力教學與創造思考教學兩個措詞間有著緊密 的關係,創造思考教學包含了創造力教學。 綜合學者論點,無論是創造力教學或創造思考教學,其首要目的在引發、 培養學生創造力或創造思考能力,教師在教學歷程中考量各種教學因素,規劃 適宜的教學方式,其中需透過直接教導創造思考的策略,讓學生在支持且無批 評的環境下展現其創造力。(毛連塭,1989;張雨霖,2008;陳龍安,2006;鍾 欣男,2015) 值得注意的是,林偉文(2011)從過去研究發現,在創造力培育過程中, 即使學生學會了許多思考技巧,但是並不一定會在其生活中應用。因此,教師 需要創造出一種思考的教室文化,使得學生沈浸在其中,耳濡目染下,養成創 造的心智習性(梁雲霞譯,2002),意即培養學生的後設認知能力,讓學生能 夠在創造思考的過程中,不斷監控自己的思考過程,並且適時的調整策略的應 用,在創造歷程中不斷省思,精練出創造的智慧。. 18.

(32) 参、創意教學(creative teaching)的內涵 吳清山(2002)提出創意教學重要理念之內涵,如圖 2-1-2﹒,以創意教學 為核心理念,教師提供多元的學習方法、教材,將學習空間做妥善的規劃,教 師要展現創意教學需要知能、用心與巧思三者結合,是故「多元活潑」是創意 教學的本質;創意教學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需了解每位學生的 特質,才能用不同的方式鼓勵學生,是故「主動參與」是創意教學不可或缺的 條件之一。豐富教材內容,充分的「資源運用」、良好的「班級互動」滋潤教學 環境、重視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問題解決能力」,活用知識在生活中。. 圖 2-1-2﹒創意教學重要理念之內涵 資料來源:引自吳清山(2002:4)。 邱珍琬(2001)提出創意加上教學就是創意教學,其中創意係指教師可以 有意識的學習創意教學、創意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教學要有想像力、教學要 看學生反應並適度作對應、教學方式與工具的多樣化、教師要能容忍不同意見 並耐心等候、教師要有旺盛的精力、老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學係指教 師是先學者不是權威者、營造民主開放的環境、提供學生選擇的機會、幽默是 有力的工具、重視學生的興趣、和學生雙向的溝通、不以主觀的喜惡批判學 生、真誠的對待彼此建立信任感。 吳靖國(2003)提出創意教學內涵的三面向:思維的創新,從教育理念、 教育哲學觀改變;規制的創新,從課程規劃、師生互動方式改變;材料的創 新,教材教具、硬體設備的改變。教師要先從最根本的教學理念改變,才能進 行創意教學。 羅綸新(2003)整理相關文獻提出創意教學的四項特點:教師常思索如何 產生新的教學想法或觀念;教師不斷創作新教材及組織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 19.

(33) 更豐富;教學過程別出心裁,不同的座位安排與討論方式,導引學生樂於學習 與思考;設計多元、含過程性、變化題型的評量方式。創意教學乃是一種兼顧 高層次的認知領域,著重多元知識技能的應用、分析、綜合、比較、評鑑的啟 發式教育。 創意教學的探討向度很多元,研究者整理創意教學有編制相關量表的論文 中,統整出創意教學的探討向度總表,如表 2-1-2。. 表 2-1-2 創意教學的探討向度 論文研究者. 蔡宜貞 (2005). 黃惠君 (2006). 鍾舒萍 (2008). 徐久雅 (2008). 王心玫 (2009). 問卷量表編制說明 參考後,自編。 「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行為量表」. 與葉玉珠教授共同編制。 「創意教學行為量表」. 參考後,自編。 「創意教學行為量表」. 參考後,自編。 「教師創意教學量表」. 自編。 「幼稚園教師創意教學量表」. 創意教學的探討向度 1﹒創意教學的設計 2﹒創意教學的技巧、方法 3﹒創意教學的實踐 4﹒班級經營、學習評量 1﹒互動討論、促進思考 2﹒心胸開放、意義學習 3﹒問題解決、激發想像 4﹒多元教學、引發動機 5﹒自主學習、提供挑戰 1﹒民主開放、和諧氛圍 2﹒創新思維、多元評量 3﹒善用資源、豐富素材 4﹒討論思考、協助應用 5﹒運用工具、生動呈現 1﹒創意教學態度 2﹒創新教學方法 3﹒教學內容設計 4﹒班級經營互動 5﹒多元教學評量 1﹒課程與教材設計 2﹒教學理念及教學思維 3﹒教學媒體之創新 4﹒教學策略與方法 5﹒教學評量之創新 (續下頁). 20.

(34) 論文研究者 譚筱薇 (2009) 林耀榮 林國楨 劉秀嫚 (2009). 問卷量表編制說明 自編。 「教師創意教學行為」. 創意教學的探討向度 1﹒教學方法 2﹒學習策略 3﹒教學評量 4﹒班級經營 5﹒空間利用(媒材). 1﹒學習獨立 參酌新加坡學 Soh(2000) 3﹒精熟知識 針對中小學教師而設計的 5﹒彈性思維 創造力培育教師行為量表 7﹒傾聽問題 「教師創意教學行為量表」 9﹒挫折因應. 2﹒教學統整 4﹒延遲判斷 6﹒鼓勵自評 8﹒提供契機. 吳若芬 (2010). 參考後,自編。 「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表現」. 1﹒教學想法與理論 2﹒教學計畫與策略 3﹒教材教具與資源應用 4﹒班級經營 5﹒教學行為與評量 6﹒教學觀點. 邱淑媛 (2010). 參考後,自編。 「教師教學創新量表」. 1﹒教材內容 3﹒班級經營. 2﹒教學方法 4﹒教學評量. 陳治豪 (2015). 參考後,自編。 「教師創意教學行為量表」. 1﹒師生互動 3﹒教學方式. 2﹒活用媒材 4﹒多元評量.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統整上述論文研究,研究者認為創意教學的探討主要針對以下五個向度: 「創意的教學理念」、「全方位的課程設計」、「變化的教學方法」、「多元的評量 方式」、「創新的班級經營」,此五向度將在第二節做說明,其他還包括多樣式的 教學媒材、創意的學習策略與教師的具體實踐等。. 肆、創意教學的定義 根據美國教育科學院中 ERIC(教育研究資訊中心)對創意教學(creative teaching ) 的 定 義為 :「 發展 並運 用新 奇的、 原 創的 或發 明的 教學 方法 」, (Development and use of novel, original, or inventive teaching methods) 並指出 創意教學導因於教師的創造力,教學目的並不必須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有此 可知,創意教學與創造力教學、創造思考教學的目的不同。 林進材(2000)認為創意教學是一種別於傳統教學法的教學策略,此種教 學法鼓勵教師應該因時、因地、因人、因事、因物而制宜,變化教學方式和策 21.

(35) 略,以達到教學目標。林偉文(2002)認為創意教學是教師構思、設計並運用 「新奇」的教學取向、方法或活動以適應學生的心智發展、引起學習動機,並 幫助學生產生有意義學習、更有效達成教育目標。吳柳儀(2006) 也指出創意 教學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各種有創意的教學方法或策略,使教學更富有變 化性與新鮮感,讓學生從學習過程中思考且更樂於學習,甚至提升能力的教學 歷程。 教師的創意教學即教師的創造產品。Mayer 指出「獨創性(originality)」、 「有用性(usefulnedd)」乃是學者公認創造力的主要兩個特徵(引自詹志禹, 2002)。詹志禹(2002)從知識演化的觀點擴充改編 Mayer 論點,提出從「獨 創」、「新奇」或「有用」、「適當」、「有價值」兩向度來定義創造產品,新奇的 定義為自己前所未有或其他人所未有,如果有一個老師經過自己的創意思考, 產生了一個新的教學觀念或教學方法,雖然此一想法可能是別人已經想到的, 但對這個教師而言,這是一個新奇的產品,這也可以算是創意教學。如果我們 將創意教學定義為必須是別人沒有想到或使用過的,就如新專利的出現一樣, 可能會窄化了創意教學的意義(林偉文,2011)。 Sawyer 主張創意教學是一種即興創作演出的教學想像(引自曾兆興, 2012)。有效的教室討論級為一種即興創作的演出,因為班級中的流動是不可預 測的。 Ritchhart (2004)從課程的層面來看:創意教學尋求轉換學生課堂的經 驗;從教學的層面來看:創意教學必須有助於技能、知識的取得與了解,也就 是說,不僅要創新,還要有效能;從學生的層面來看:學生學習的,並不限定 只有課堂上或書本上的知識。 與創意教學字面意思相近的「創新教學、教學創新」,1912 年,經濟學家 Schumpeter 首度提出創新「innovation」一詞,認為將各種要素加以「新的組 合」就是創新; Sternberg(1999)表示創造(教育心理學)與創新(社會、經 濟、工程或組織理論)只是不同領域採用不同字眼或聚焦於不同面向,去解讀 一般所見的相同現象;創造力是創新的知識基礎,創新是創造力的具體實踐 (教育部,2002)。 ERIC 對教學創新(Instructional Innovation)的定義為:「引進新的教學觀 念、方法或工具(Introduction of new teaching ideas, methods, or devices) 意指 22.

(36) 運用他人已發展出的新教學觀念、方法、策略或工具來進行教學。 2001 年臺灣教育改革中的九年一貫課程,當時最重要的核心精神就是教師 的「教學創新」,提倡激盪教師個人的創意,教學開始創新,繼而帶動學生從事 「活用智慧」的「不同凡響」。 國內學者張世忠(2002)指出教學創新是不持守傳統或原來的教學方式, 教師因時、因地制宜,不斷更新或變化其教學方式,其目的在提高學生學習興 趣和適應學生之個別差異。 吳靖國(2003)認為創新教學意旨教師在教學理念上、課程規劃與師生互 動上,以及教材教具設備上的改變,對原有的教學進行融合、調整或取代等改 變歷程,即能產生教學上的創新。 沈翠蓮(2005a)認為創新教學包括創意的教和創意的學,是教師和學生在 教學互動中產生創意產能的一種教學相長歷程。 王秀玲、林新發、康翰文、梁玟燁、蔡麗華(2008)認為教師面對多元教 學情境時能因應與靈活變通教學法,其所採行的教學方法或策略,可能是整合 科際間之知能或是從傳統教學方法中加以創新,教師在自身的創新行為過程 中,具有高度的成就動機,且樂於與他人分享互動,進而提升教師學習成長。 廣義來說,創意教學與教學創新有許多重疊之處(林偉文,2011)。陳龍安 (2006) 以「傳統教學」、「創造思考教學」和「創造性教學」進行詳細的比較 分析,創造性教學(creative teaching)並非以培養創造力或創造思考為主要目 的,而是教學具有創造性,使教學活動具有生動、活潑以及多變化,故研究者 認為創意教學、創新教學皆屬於創造性教學(creatively teaching)的範疇。但也 有學者認為,創意教學乃是創造性教學加上創造力教學(引自鄒玉鈿,2011), 即教師以創意性的教學活動或評量方式,運用創意教學策略教導學生,並提升 學生創造力的教學方法。教學的目標是多元的,可能教師在運用創意的方式教 學時,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創造力(林偉文,2011)。. 伍、小結 英文的 Creative Teaching、Teaching for Creativity 、Teaching for Creative Thinking 及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等詞,中文的創意教學、創新教學(教 學創新)、創造力教學與創造思考教學等名詞在字面上是不同的,但概念本質 23.

(37) 有其相似處,並建立在創造力(Creativity)的基礎上。翻譯字面上的不同常常 造成閱讀者的混淆,針對這一點,研究者從學者對名詞間的比較,整理如表 21-3 與圖 2-1-3﹒。 表 2-1-3 創造力的教學與創造性的教學之比較表 Creatively Teaching. Teaching for Creativity 創造力的教學 字義 創造力教學 Creativity 教學目的. 創造性的教學. 創造思考教學 Creativie Thinking. 教學目標為培養學生創造力(創造 思考能力),以發揮創造的潛能。. 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需 不停的思考,讓腦袋活絡。. 教師運用自身創意實施教學以達成教學 目標。. 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參與課程, 獲得成就感以提升學習興趣或成效。.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教師運用特定教學策略 培養學生創造力. 教師運用自身創意實施教學 以達成教學目標. 創造力教學 創造思考教學. 創. 造. 創意教學 Creative Teaching. 1﹒發展並運用自身創意設計教學,善用 新穎的、獨創的的教學方法或策略、 搭配多元評量的方式進行教學。 2﹒教師在教學歷程需多關注學生的個別 差異、師生互動情形。. 透過創造力(創造思考)的教學 策略、提供創造的環境來教導 教師角色 學生,並搭配其他教學策略融入 課程中。 學生學習. 創新教學 Innovation Teaching. 創新教學(教學創新) 創意教學. 力. 本. 質. 圖 2-1-3﹒ 創造力與創意教學相關名詞關係圖 24.

(38) 本研究的創意教學欲探討教師發揮個人的創意巧思針對創意教學的五向度 「創意教學理念」、「變化的教學方法」、「全方位的課程設計」、「多元的評量方 式」、「創新的班級經營」,進行課程規劃與教學的實踐歷程,創造力的培養非本 研究關注的重點,但別忘了教學的目標是多元的,可能教師在運用創意的方式 教學時,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創造力。. 第二節 創意教學的理念思考與實施策略. 研究者上一節整理出探討創意教學的五個向度:「創意的教學理念」、「變化 的教學方法」、「全方位的課程設計」、「多元的評量方式」、「創新的班級經營」, 分述如下,最後針對創意教學實施、理化科創意教學策略作說明。 壹、探討創意教學的五向度. 一、創意的教學理念 實施創意教學之前,陳龍安(2006)認為教師需先有正確的創意教學理念 且要具備「配課 PEC 態度」,P 代表 positive 積極,在教學過程中要看到孩子好 的一面、E 代表 enthusiastic 熱忱,創意始於對於事物的喜好,因此熱忱的心將 可彌補天賦的不足、C 代表 confident 信心,信心是成功的泉源,因此教學過程 要相信孩子成功,才有成功的機會 每位教師在不同階段、不同環境下形塑自己的教學理念,研究者認為,教 學理念應與時俱進,適時的調整,以適應新時代的學習。. 二、全方位的課程設計 (一)統整課程 統整課程是一種使學童為終生學習而作準備的教育取向。統整課程是一種 課程的組織,也是一種教育理念:知識與生活結合、學校與社會聯結,讓學生 體認到學習的意義。統整課程的組織應是有意義的整合:需考慮學生學習、教 師教學、學科知識等因素,作有機的整合,以促進有意義的學習。再者,範圍 是跨越時空的,並尋找「現在與過去」(時間)、「學校與社會」(空間)及「學 25.

(39) 科與學科」(知識)的聯結,構成整合的課程(方德隆,2000)。 Barton 和 Smith 提出有效設計課程統整單元的原則如下: 1﹒選擇有意義而重要的內容,顧及學生認知的意義與生活關聯性。 2﹒真實性的活動,就是把學生的學習歷程視為真實世界中知識獲得與分享 的過程,如此,不僅把學習歷程延伸於生活世界,同時學習方式也比較 自然。 3﹒配合學生需要,以學生舊有的基礎出發,逐漸拓展學習內容。 4﹒教師的中介角色,指導學生、提供鷹架,協助學生學習。 5﹒豐富的資源,教師事先規劃並提供適當的資源,一旦學生無法自行找到 適當的資源滿足主題時,教師應該適時的協助(引自曾月紅,2011)。 總之,課程統整並非僅僅強調學科內容的組織,更需要將學生的先備經 驗、背景與知識納入學習考量,如此方能兼顧學習內容與學習者學習的意義 性,達成學習者經驗統整的目標;其次,以學生需要為重心的教學內容設計及 教師居於輔導角色的學習歷程,再加上真實性的活動安排,應能充分實現以學 生為中心的教學理想,則達成課程統整的目標是可期的(李俊湖,2001)。 (二)多元的媒材 創意教學也重視多樣性的教學媒材,以下介紹教材的種類: 1﹒文字型教材:傳統的教材概念,也就是老師主導、挑選的素材,如教科 書、自編講議。 2﹒影音型教材:影音、動態素材,如投影片、動畫、TED、YouTube。 3﹒實體型教材:參觀科教館、天文館。 4﹒開放型教材:沒有限定範圍,要求學生自己搜尋(陳蕙芬,2015)。 教師在教學時,學生共同擁有的教材為教科書,教師除了使用文字型教材 外,針對新世代的學生,必提供其他的教材,才不會讓課堂氣氛一片沉寂。. 三、變化的教學方法 黃政傑(1997)提到「教學有法,而無定法。一法為主,多法相助。」教 師教學方法的選擇、使用,可依據以下指標: (一)依據教學目標 (二)依據學生特性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o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strategies and resources for incorporating the major updates in the school English language

Moreover, the school gracefully fulfills the undertakings as stated in the Service Agreement in relation to the provision of small-group teaching to enhance learning and

• To enhance teache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in context through the use of various e-learning resources in the primary

• helps teachers collect learning evidence to provide timely feedback & refine teaching strategies.. AaL • engages students in reflecting on & monitoring their progress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think purposefully about what they want, and how they’re getting there, is a great way to make creative writing assessable.. One more

incorporating creative and academic writing elements and strategies into the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to deepe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writing and enhance students’

The MNE subject, characterised by its (i) curriculum structure; (ii) curriculum aims; (iii)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iv) curriculum contents, can enhanc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