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業型大學之崛起背景

第二章 創業型大學理論內涵之探討

第一節 創業型大學之崛起背景

壹、大學理念的轉變

大學文化是物質、制度及「心理-行為」三種文化融匯而成的,理念 對於大學文化的影響很大,從大學功能的演變可以看出這種事實,早期的 大學重視教學而非研究,發展至某個階段後才重視研究,這種演變大部分 是因為理念改變的關係(林清江,1994),由此可見大學理念對於大學經營 發展的影響。自工業革命以後,社會變遷加速,在社會價值多元化之後衍 生許多問題,形成一股洶湧澎湃的浪潮,衝擊著大學的門牆,迫使大學走 出學術的象牙塔面對社會的挑戰,大學功能與性質必須有所改變,大學與 政府及業界的關係要有所調整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蓋浙生,2008),於是 大學理念亦默默隨著這股浪潮而逐漸改變。事實上,大學理念幾個世紀以 來已發生許多的變化(金耀基,1984)。沈清松 (2004)亦指出,大學理念 已經經歷了多次的變革,自十九世紀以降可以區分為由理想轉為實證,再 由實證轉向企管的三大階段。

大學理念雖非言人人殊,但亦不是異口同調,如英國學者 Newmanm 於 1852 年所著《大學的理念》(The Ideas of a University)中倡言的大學理 念,即與美國學者 Flexner 在 1930 年所著《大學》(Universities)裡論述的

大學理念大異其趣;Hutchins 在《學習型社會》(The Learning Society)一 書中所標舉的大學理想,則與 Kerr 對於大學功能的分析幾乎是針鋒相對(金 耀基,1984)。Hutchins 認為大學應是智慧的引領者,肯定博雅教育對於大 學教育的意義與重要性,但大學理念已經變調,大學不再是追尋高深學術 和真理的主體,而是成為一種代理知識的機構。

專家學者對於大學理念轉變的分類看法不一,有些學者認為在垂直的 歷史時期中,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比以往要來得重,功能和任務的範圍卻 相對的變窄,許多大學僅需要從一個狹窄的社會階級所需要的職業能力來 培養學生(Rothblatt, 1995)。然而,研究者認為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雖然較 以往大學要重,但是功能和任務並沒有相對的變窄,譬如有些大學減少必 修課程讓學生學習的範圍更廣,使學生選擇未來職業的視野變寬,也讓大 學教師能以自己的研究專長與研究成果開設新課程,激盪新知識的花火;

或是增加通識科目學分,並藉由延後選擇主修科系的方式,促進如 Snow 於 1959 年所提出的分立於兩種文化的學生去瞭解自己不熟悉的知識領域。

Snow 認為當時大學的學術文化已形成二個壁壘分明的世界,一個是人文領 域,一個是科學領域,這種學術文化的分裂使得人們失去一個共同的整體 學術文化觀。

概括來說,大學理念會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變化,不同的社會文化背 景也有不同的大學風貌,專家學者對於大學理念的階段看法亦有差異。因 此,本研究從知識在大學中的定位,將大學理念的轉變分為理想時期、實 用時期與轉型時期,分述如下:

一、大學理念的理想時期

大學理念從中世紀的大學萌芽發展到十九世紀有了比較大的變化,此 時期的大學理念重視整全的理性作用,這一精神可以用德國學者 W. von Humboldt (1767-1835)的大學觀來說明(沈清松,2004)。Humboldt 的大學

理念基本上結合了客觀科學和主觀教育,認為大學教育應該著重在發展知 識,而不僅僅只為了傳授知識。他主張大學在原本的功能之外還應具有研 究功能,其建立了大學創造知識的使命以及奠定大學學術自由的原則。1809 年成立的德國柏林大學即與 Humboldt 的教育理念密切相關,它是現代研究 型大學的肇端(羅崗,2003),而這種強調大學研究功能的觀念深深的影響 了日後美國大學校院的發展模式。

Flexner 的教育理念參雜著實用主義的影子,但對於整體大學教育的看 法應算是帶著強調研究功能的理想主義者。Flexner 與 Humboldt 的大學理 念相近的部分是-兩人皆強調研究是大學重要的功能,其在 1930 年所著《大 學》(Universities)一書中,不僅指出大學須具有教學功能,同時也肯定研 究功能對大學的重要性,強調發展知識是大學的重大功能之一。具體言之,

Flexner 主張大學教育的目的不僅在發展知識,也是培育人才(楊國賜,

2006b)。此外,Flexner 認為大學是內在於特定時代的一種社會結構、是一 個時代的體現,其運作對當前和未來都有影響(Kerr, 1963)。大學的運作會 受到社會環境影響,但其運作也同樣會影響社會環境,所以大學必須清楚 自己的任務與功能所在,方能展現其存在的重要性。

Newman 亦是討論大學理念的一位重要人物,雖然他與 Humboldt 的大 學理念不同,但他亦是此時期的重要學者之一。Newman 在所著的《大學 的理念》(The Ideas of a University)一書中提到,大學是一個提供博雅教育

(liberal education)和講授普遍知識(universal knowledge)的教育場所(盧 增緒,1994),可以使大學生具備公正、沉著、穩健與自由等人格特質,而 且對於需要專業訓練的工作,如律師、工程師、外科醫生和每種類型的科 學家等,博雅教育可以造就他們成為更好的律師、工程師、外科醫生和每 種類型的科學家(Maskell & Robinson, 2001)。博雅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全人教 育,反對將知識視為僅是技能的學習。Newman 的大學理念本質上關注對

古典文化傳統的保持,他反對十九世紀盛行的功利取向的教育哲學,也反 對以大學為研究中心的德國大學模式,其積極倡導以文科為核心的博雅教 育,這個理念或許是古典大學留給現代大學最重要的遺產。

整體來說,Newman 強調大學的學術性、相關性以及整體性(沈清松,

2004),他曾嘗試區隔實用教育(useful education)和博雅教育,認為大學 是全人教育,而非僅在學習技能(Maskell & Robinson, 2001)。Humboldt 則是 希望能在關注大學教學功能的同時,也能加強大學的研究功能,提升大學 對於社會發展的意義,而 Flexner 也主張大學除了教學功能之外,還應兼具 研究與發展知識的功能。儘管 Newman 與 Humboldt 以及 Flexner 的大學理 念不盡相同,但是三者皆認為教學與人格教育是大學重要的功能。

二、大學理念的實用時期

大學教育的初衷,如十七世紀創立的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

),

在於為社會教育出有文藝復興味道的紳士,這是博雅教育的理想展現。十 九世紀之後,歐美大學逐漸效法德國大學的傳統,開始強調學術研究,發 覺關於自然與人類的新知識(賴明詔,2008),美國大學也逐漸發展出不同 於歐洲大學的經營風格。當大學開始重視研究功能並致力於發展知識時,

大學理念悄悄的注入了實用主義的觀點。

此時期的大學教育已自博雅教育與實用主義的爭衡下,因為現實社會 的實際需要,逐漸轉變為科學與技術的爭議,這正是實用主義漸佔優勢的 必然結果(盧增緒,1994)。例如:以提供博雅教育、培育社會精英、引導 社會價值為主要功能的英國,在 1963 年的《羅賓斯報告》(Robbins Report)

中建議高等教育發展應與社會文化相契合,雖然後來英國政府未完全按照 報告中的建議進行大學教育革新,而採取側重設置多元技術學院的政策,

其中一部分原因即源自於有意加強工科人才的培育;法國亦於 1984 年公佈 的高等教育法中強調,學校應調和學生和社會的需要、調和文化教育和專

業訓練、調和整體利益和學術自由,拋棄傳統大學孤立的態度,強調大學 的社會地位,並注重大學在社會建設中的貢獻,以適應急速變遷的社會環 境(楊瑩,1994;魏利祝,2007)。

大學作為一種社會機構,發現其應負起服務社會的責任,乃從傳統的 象牙塔中走出來,連結其它社會機構和產業,試圖為社會的發展盡其責任

(黃政傑,2008)。在國立台灣大學 2006 年為傅斯年所編輯的書中可看到,

傅斯年在台灣大學校刊第三十七期的文章中提出大學的任務有三項:一是 教育的任務,二是學術研究的任務,三是事業建設的任務,三者有不可分 性,而且第一項任務觀念弄清楚後,才可以談到另外二項(傅斯年,2006)。

這種連結社會服務的理念亦可以從我國《大學法》窺見,如第一章第 1 條 規定:「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 為宗旨。」明確規範大學教育之目的,做為大學辦學之依據。「研究學術,

培育人才」是大學的內部義務,而「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 為宗旨」是大學的外部義務,此即所謂的社會責任,亦屬於大學的社會功 能(朱敬一,2008)。大學除了要進行研究學術和培育人才之外,同時要顧 及提升文化、服務社會和促進國家發展的責任(吳清山,2008)。近幾十年 來,大學教育的目標又轉回到通識教育與人文教育,以便大學畢業生能夠 適應不斷變化得社會,而專業訓練大部分則成為研究所及專門科系(如醫 學、法律)的責任(賴明詔,2008)。由此可見,大學與社會之間的藩籬已 逐漸撤除,兩者之間的界線悄悄的起了變化。

綜合言之,此時期之實證科學成為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學術性理想與判 準,技術的實效性也成為社會實踐的判準,於是大學中逐漸以理工科系為 優先,實踐精神轉為技術應用(沈清松,2004)。大學的演化使得大學增加 了許多研究單位與系所,大學的功能已不同於以往,而且社會發展對於知 識的需求,讓大學成為知識產業(knowledge industry)的重要場所(Kerr,

1963)。這種職業取向主要反應在國家的經濟成長上,以及一個生產和服務 取向社會的技術需求上,這時候關注的是在選擇和訓練給企業公司的專業 人員,以及在物品生產和服務品質方面的相關技能(Kerr, 1991)。Dill 和 Sporn

1963)。這種職業取向主要反應在國家的經濟成長上,以及一個生產和服務 取向社會的技術需求上,這時候關注的是在選擇和訓練給企業公司的專業 人員,以及在物品生產和服務品質方面的相關技能(Kerr, 1991)。Dill 和 Spo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