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公私立大學經營為創業型大學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公私立大學經營為創業型大學之研究"

Copied!
2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蓋浙生 教授 湯. 堯 教授. 台灣公私立大學經營為創業型大學之研究 The Study of Public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Managing as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研究生:黃琬婷 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一月.

(2) 謝 誌 回首撰寫論文的過程中,特別感謝指導教授蓋浙生教授與湯堯教授的悉 心指導,兩位指導教授不間斷的鼓勵與關心是支持學生完成論文的最大動 力。蓋教授經常撥冗與學生一同討論論文內容,並且細心的逐頁幫學生修 正;湯教授在台北時總是特地預留時間指導學生如何撰寫,讓學生免於南北 搭車之苦。師恩浩瀚,學生永銘於心。 感謝國立台灣大學育成中心宋欣怡經理在百忙之中接受學生的訪問,並 同意讓學生錄音以免遺忘;感謝吳政達教授與鄞宗賢教授在模糊理論與統計 方法上的指導,兩位教授的勉勵使學生萬分感動;感謝林舜天教授在產學合 作方面的指導,並讓學生全程錄音以免忘記,您的耐心解說與舉例,讓學生 對於大學與業界的互動有更深入的瞭解;感謝口試委員王如哲教授、李隆盛 校長、張家宜校長、馮丹白院長與楊國賜教授的教導與指正,使學生的論文 內容更具品質;感謝求學過程中系上師長們的教導與同學們的想法交流,讓 學生在求學過程中獲益良多。 感謝王敏盈教授、林舜天教授、侯建良教授、陳明志教授、張克勤教授、 張培仁教授、張睿達教授、游志雲教授、簡禛富教授、毛政誠經理、宋欣怡 經理、顏宏陸經理、倪周華科長、郭逢耀處長、蔡忠益科長、賴杉桂處長、 秦平祥副處長、張國城副總經理、楊士洪部經理和趙迺偉處長在百忙當中撥 冗參與問卷填寫,給予學生很多寶貴的意見與建議;親切的同事們及朋友們 平時的協助與鼓勵,在此一併致謝。 非常感謝家人長久以來對我的支持與勉勵,特別是姊姊黃琬珺博士在修 業過程中給我很多的協助,以及大哥黃煥宗博士在問卷方面的幫助,讓我能 更順利的完成博士學業。謝謝你們,我親愛的家人。.

(3) 台灣公私立大學經營為創業型大學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公私立大學經營為創業型大學時,所需具備之要 件,讓欲經營為創業型大學之大學校院可以用來作為自我檢核的依據。研究 過程主要採用文獻與文件分析以及德懷術,以「創業型大學之要件」作為研 究工具,經由 20 位專家學者檢視與評估,最後根據統計分析結果提出具體 建議以供參考。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文獻探討內容,經分析結果提 出幾項結論: 一、大學根據條件與資源經營為創業型大學可為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 二、歐美大學經營為創業型大學的成功經驗與實例可供我國參考。 三、大學經營為創業型大學需注意校內生態的平衡。 四、政府在大學經營為創業型大學的過程中應扮演觸媒者與仲裁者的角色。 五、大學經營為創業型大學時需具備八項要件: (一)厚實的基礎學術研究。 (二)堅強的領導核心。 (三)創業型的校園文化。 (四)明確的重點發展領域。 (五)專業化的行政團隊。 (六)多管道的資金來源」要件。 (七)透明的經營制度。 (八)完善的獎懲升遷制度。. 關鍵字:大學經營、創業型大學、創業精神. I.

(4) The Study of Public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Managing as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conditions for public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managing as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a self-check guideline for prospectiv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literature review, document analysis and Delphi method. “conditions for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is used a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study. Based on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insp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20 experts and scholars, this study proposes concrete recommendations for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research purposes, research questions, literature review, and statistical results and analysis,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One of the future directions for universities is to move toward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2. Universities in Taiwan can take lessons in successful examples from European and American universities managing as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3. When managed as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balance of school ecology. 4. When universities develop themselves as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governments should maintain their roles as facilitators and moderators. 5. The conditions for managing as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include: (1) Solid fundamental academic research;. II.

(5) (2) Strong leading cores; (3) A campus culture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4) Concrete core field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5) Professional administrative teams; (6) Sources of funding from multi-channels; (7) A transparent management system; (8) A complete bonus-penalty promotion system. Lastly,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s and research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poses concrete suggests in the area of 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universities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university management、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Entrepreneurship. III.

(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4. 第二章 創業型大學理論內涵之探討-------------------------------------17 第一節 創業型大學之崛起背景---------------------------------------------------17 第二節 創業型大學之理論基礎---------------------------------------------------49 第三節 創業型大學之要件分析---------------------------------------------------67 第四節 創業型大學相關實例之探討---------------------------------------------83 第五節 創業型大學對大學經營之影響-----------------------------------------103. 第三章 台灣公私立大學經營之探討------------------------------------111 第一節 公私立大學經營方式之探討--------------------------------------------111 第二節 公私立大學經營問題之探討--------------------------------------------121 第三節 公私立大學經營策略之探討--------------------------------------------132 第四節 小結--------------------------------------------------------------------------142.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1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147 第二節 研究工具--------------------------------------------------------------------1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173 第四節 實施程序--------------------------------------------------------------------177. IV.

(7) 第五節 資料處理--------------------------------------------------------------------178. 第五章 研究結果分析----------------------------------------------------------179 第一節 要件子項目之運算結果--------------------------------------------------179 第二節 要件子項目之選擇分析--------------------------------------------------195 第三節 要件子項目之排序分析--------------------------------------------------204 第四節 小結--------------------------------------------------------------------------20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213 第一節 結論--------------------------------------------------------------------------213 第二節 建議--------------------------------------------------------------------------225.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235 英文文獻------------------------------------------------------------------------------243. 附錄 附錄 1 指導教授推薦信函----------------------------------------------------------249 附錄 2 第一回合問卷----------------------------------------------------------------251 附錄 3 第二回合問卷----------------------------------------------------------------263 附錄 4 第一回合問卷修正情況簡表----------------------------------------------275. V.

(8) 圖次 圖 1-1 研究步驟--------------------------------------------------------------------------13 圖 2-1 大學校院可用資產結構圖-----------------------------------------------------27 圖 2-2 台灣近年來出生人口數--------------------------------------------------------28 圖 2-3 大學、研究機構與產業界關係之轉變--------------------------------------46 圖 2-4 知識的特性圖--------------------------------------------------------------------53 圖 2-5 知識經濟對大學發展的影響--------------------------------------------------56 圖 2-6 智慧資本的內涵圖--------------------------------------------------------------59 圖 2-7 智慧探究的合理行動-----------------------------------------------------------60 圖 2-8 三方螺旋模式--------------------------------------------------------------------72 圖 2-9 產官學三螺旋創新模式的互動連結體--------------------------------------73 圖 2-10 政府角色的變化---------------------------------------------------------------76 圖 2-11 三方螺旋模式的變化式------------------------------------------------------77 圖 2-12 創業型大學之理念模型------------------------------------------------------82 圖 2-13 初步歸納之創業型大學要件-----------------------------------------------103 圖 3-1 機構位置和教學、研究與實務關係---------------------------------------123 圖 3-2 大學與業界的合作圖---------------------------------------------------------128 圖 3-3 育成中心與產業關係---------------------------------------------------------137 圖 3-4 影響大學經營動力的因素---------------------------------------------------144 圖 3-5 影響大學經營方式的因素---------------------------------------------------145 圖 3-6 創業型大學要件---------------------------------------------------------------146 圖 4-1 研究架構------------------------------------------------------------------------147 圖 4-2 第一回合問卷項目內容之建構基礎---------------------------------------155. VI.

(9) 圖 4-3 三角模糊數---------------------------------------------------------------------166 圖5-1 創業型大學各要件之比例值-------------------------------------------------206. VII.

(10) 表次 表 1-1 傳統德懷術可能產生之四種情況--------------------------------------------10 表 2-1 政府推動的產學合作項目-----------------------------------------------------44 表 2-2 大學和產業之間的相互貢獻--------------------------------------------------47 表 2-3 台灣的產學夥伴關係(1997-2004)----------------------------------------48 表 2-4 三所學校在 Clark 觀點上的比較--------------------------------------------101 表 2-5 三所學校在 EtzKowitz 觀點上的比較--------------------------------------102 表 4-1 九項創業型大學要件與其子項目------------------------------------------150 表 4-2 創業型大學要件子項目之內容---------------------------------------------151 表 4-3 第一回合問卷之修正情況---------------------------------------------------155 表 4-4 修正後之九項創業型大學要件與其子項目------------------------------163 表 4-5 單一數值與模糊數之語意量化的差異----------------------------------165 表 4-6 估計信度的方法---------------------------------------------------------------169 表 4-7 問卷修正後項目之信度(N=20)-----------------------------------------169 表 4-8 要件子項目之內容效度量表------------------------------------------------171 表 4-9 專家學者名單(大學校院部分)------------------------------------------175 表 4-10 專家學者名單(政府機構部分)-----------------------------------------176 表 4-11 專家學者名單(業界部分)------------------------------------------------176 表 4-12 兩回合問卷之資料處理比較-----------------------------------------------178 表5-1「透明的經營制度」要件子項目之三角模糊數----------------------------180 表5-2「堅強的領導核心」要件子項目之三角模糊數----------------------------182 表5-3「完善的獎懲升遷制度」要件子項目之三角模糊數----------------------184 表5-4「多管道的資金來源」要件子項目之三角模糊數-------------------------185. VIII.

(11) 表5-5「創業型的校園文化」要件子項目之三角模糊數-------------------------187 表5-6「專業化的行政團隊」要件子項目之三角模糊數-------------------------189 表5-7「明確的重點發展領域」要件子項目之三角模糊數----------------------191 表5-8「相關的外圍研發組織」要件子項目之三角模糊數----------------------192 表5-9「厚實的基礎學術研究」要件子項目之三角模糊數----------------------194 表5-10 「透明的經營制度」要件子項目之計算結果-----------------------------196 表5-11 「堅強的領導核心」要件子項目之計算結果-----------------------------197 表5-12 「完善的獎懲升遷制度」要件子項目之計算結果-----------------------198 表5-13 「多管道的資金來源」要件子項目之計算結果--------------------------199 表5-14 「創業型的校園文化」要件子項目之計算結果--------------------------200 表5-15 「專業化的行政團隊」要件子項目之計算結果--------------------------201 表5-16 「明確的重點發展領域」要件子項目之計算結果-----------------------202 表5-17 「相關的外圍研發組織」要件子項目之計算結果-----------------------203 表5-18 「厚實的基礎學術研究」要件子項目之計算結果-----------------------204 表5-19 第二回合問卷子項目之篩選結果----------------------------------------205 表5-20 創業型大學要件之比例值與總值平均數--------------------------------207 表5-21 創業型大學要件依據比例值與總值平均數之排序--------------------208. IX.

(12) 第一章 緒論 根據教育部對於大專校院數量的統計,1991 年時,台灣大約有 50 所大 學校院(不包含專科學校)。到了 2001 年,台灣大學校院數量增為 135 所 (不包含專科學校)。截至 2009 年,台灣大學校院數量已增至 147 所,其 中公私立大學增為 102 所,而公私立學院減為 45 所,若納入專科學校則共 有 162 所(教育部統計處,2009) ,整體所需要的高等教育經費比以往要增 加許多。然而,政府撥予高等教育的補助經費卻沒有等同增加,反而是快 速增加的大學校院數量稀釋了政府撥予的補助經費,加上少子化的衝擊, 出生人口數逐年減少,大學未來招生不足勢必會影響學校的經費收入,大 學財政問題日益嚴重,將影響學校整體的經營品質與學生的學習品質。欲 解決教育經費的困難,不外開源與節流二種途徑(蓋浙生,1986) ,基 於 高 等教育財政的緊縮,本研究從開源方向來探討台灣大學校院的經營方式, 嘗試開拓大學校院營運之途徑。.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近年來台灣高等教育受限於中央政府財政緊縮,大學校院數量持續增 加,所提供給高等教育經費之總額雖有微幅增加,但平均每校能分配之經 費卻因相互排擠而產生緊縮,經費分配呈下降趨勢(張家宜,2005) 。為了 解決政府財政緊縮所引起的高等教育經費投資不足問題,歐美先進國家積 極推動高等教育財政改革,一方面欲藉此建立合理有效的公共教育經費分 配機制,另一方面亦希冀能促使各大學擔負起相對的經營責任(蓋浙生, 2006) 。孫 震 (2007)指出,1990 年代以來各國在全球化的洪流下,紛紛提 出優惠條件吸引人力、資本與投資,在這種情形下,社會大眾希望由政府 負擔迅速膨脹的高等教育費用,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1.

(13) 大學與政府的互動關係在社會變遷的脈動下受到了挑戰,當政府對大 學的主導權降低,以政府預算來支持大學教育的經費亦必定減少,大學在 財政壓力下不得不改變其經營方式,另謀生存與發展之道(蓋浙生,2007) 。 當政府不再是大學主要的資金來源時,大學若能和業界互助合作,形成良 性的相互依存關係,讓業界成為大學穩定的資金來源之一,大學的財務或 能紓困,政府的財政負擔也或能減低。近年來政府推動的產學合作,即是 一種學界和業界之間的互利經營方式,而且在輔導大學與企業公司互動的 過程中,政府制定適切的法令政策,可以促進大學與業界經由合作而更具 競爭力。 大學的經營方式無法一成不變,其會因外部環境的影響與內部環境的 需求而改變經營方式。大學是否應該自己主動改變經營方式或被動因應環 境變化,根據 Clark (2000)在歐洲的研究,他認為大學本身即應該積極的使 自己更具前瞻性,甚至是創業性,假如大學不主動這麼做的話,它們就是 將自己置於風險的情境當中。大學該如何使自己成為主動改變運作方式的 經營體,基本上這和大學本身的校園文化有很大的關係。陳維昭(2007a) 在《臺灣大學新世紀願景》一書中提到,近年來國立台灣大學努力執行的 工作策略中,有一個重要的項目為重建校園文化,因為校園文化是學校所 有成員共享信仰、價值觀與行為模式的綜合,經過長時間淬鍊與世代傳承 逐漸而成。校園文化的存在,深深影響大學的行事風格、改革與發展(黃 政傑,2008) 。大學如果希望自己能因應環境變動的挑戰,它就需要形塑符 合環境特質的校園文化。 然而,當大學察覺生存受到威脅並且主動改變經營方式的時候,單憑 大學本身的力量是不足的,它需要本身以外的助力以更順利的改變經營方 式,如 Turpin 與 Garrett-Jones (1997)在比較澳大利亞和中國的研究中發現, 大學改變經營方式的重要動力結盟來自於大學和政府及業界之間的社會互. 2.

(14) 動(social interaction),若是政府不認為自己在大學改變經營方式的歷程中 是關鍵參與者,而僅基於減輕國家財政負擔的考量來推動大學自我籌措資 金,則大學、政府及業界三方構成的螺旋概念是無法實現的(引自 Sutz, 1997)。由此可見,大學本身即需具備積極的經營態度以因應快速變遷的社 會環境,但政府和業界也是促進大學改變經營方式的重要動力來源,所以 當學校欲經營為創業型大學(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的時候,政府與 業界的支持是有推波助瀾的效用。因此,本研究從大學理念的轉變因素著 手,經由探討理念轉變的原因來了解促使大學校院經營為創業型大學的環 境背景,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美國及歐洲的研究型大學透過 Clark 研究的大學經營轉型路徑,以及 EtzKowitz 研究的三方螺旋模式,積極促使大學、政府和業界三方面攜手合 作,共同創新,政府對大學財務的負擔獲得紓解,大學得到業界經費的挹 注得以改善其研究與設備,企業在大學科技研發技術的指導之下生產附加 價值(value-added)高的產品,提升市場競爭力(蓋浙生,2008)。教育 產 業化的概念意味著在一般大學中加重其學術研究應用的份量,在技職校院 中提升其產業實務(industrial practice)的水準,這光譜的兩端並非互不關 聯而是呈現巧妙地漸進融合,這亦是當前台灣對高等教育產業化議題之政 策導向。在此前提下,大學校院的經營該如何發揮創業精神,並且將產業 化融入治校思維,就形成了一個相當有趣的議題與挑戰(湯堯、王宗坤, 2007) ,亦是創業型大學欲達成的理想目標。大學校院在經營為創業型大學 的過程當中,即是一種對智慧資本的處理,大學校院內的研究發明通常不 會直接轉為商品上架,而是需要和業界合作將這些智慧結晶轉換為產品進 入市場,使雙方均能從中獲益,這些智慧資本所帶來的利益就是大學副產 品(university spinoffs)的優勢。 將知識作為一種資本和競爭力,其性質和傳統的生產要素相較大相逕. 3.

(15) 庭。然而,學校欲經營為創業型大學的過程中將遭遇到許多阻力,譬如學 校領導核心需慎思如何改革沿襲已久的文化慣例,讓教職員在固定的工作 框架下跳脫出來做不熟悉亦不習慣的事務;或是重新調整升遷和獎懲方面 的項目及條件,強勉或激勵教職員要有更多的學術研究成果。歸納而言, 一方面是歷史和文化發展的關連,另一方面則是創業型策略和國家角色形 態的兩難(Sutz, 1997)。另外,社會壓力亦會干擾大學的經營方式,尤其是 歷史悠久的傳統優良學府,有著超然崇高的學術研究聲譽,一般社會大眾 較難接受其經營方式朝向市場化或商業化。因此,本研究經由分析創業型 大學的理論內涵與相關實例,藉以了解創業型大學的競爭優勢所在,此為 本研究動機之二。 全球化的趨勢與知識經濟的潮流撼動了學術研究的存在與意義,學術 知識的移轉與應用,不僅為競爭激烈的大學鑿出另一種經營途徑,提升了 學術知識對於社會的服務性,也為大學創造了可觀的經費收入。經濟合作 暨開發組織(OECD)(1966)在《知識經濟報告》(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Report)中曾提到,以知識為核心之新經濟將改變全球經濟發展的 結構,知識已成為生產力提昇與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而且在科技發展 的引導下,國家的經濟整體發展需要知識創新、知識累積而至知識擴散, 進而將國家分為高度、中度或低度知識經濟化三個類型(王保進,2001; 劉啟順、隋廷勳,2006) ,而大學的經營方式也將因知識經濟化的程度而處 於改變狀態。 知識經濟的社會講求全球化和自由化,各種知識與訊息流通相當的快 速與流暢,這種現象導致高等教育事業的競爭愈來愈激烈(吳清山,2003) 。 大學功能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密,大學所創新的知識與技術需要 管道流通以活用智慧資本,並藉此獲取研發資金以繼續更精密的技術研 發,而這樣的作法亦可以協助大學本身發展更好的經營方式。例如:美國. 4.

(16) 史丹佛大學早期為了解決校務發展所需的資金,並試圖將學校畢業的優秀 人才留在當地服務,因而主動提供學校的資源來協助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 廠商,雙方一起合作研發以創新技術及產品,此舉不僅成功的幫助史丹佛 大學改變經營方式,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社會的經濟發展,後來更成為促進 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助力之一。所以本研究從大學經營的層面來探討 促使台灣公私立大學需要改變經營方式的原因為何,分析其改變經營的策 略方向,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綜合上述,創業型大學不僅可以降低政府在高等教育的財政負擔、提 供業界創新技術與產品的動力和知識,更重要的是能讓大學校院有更充裕 的經費來繼續高品質的研究和教學,並且能讓學生提早接觸產業場域,以 提升學生畢業之後的謀職競爭力。因此,本研究首先探索創業型大學的崛 起背景,了解影響促使大學經營為創業型大學的環境因素,提供台灣公私 立大學作為未來經營發展方向的借鏡;其次,以 Clark 和 EtzKowitz 的觀點 作為建構創業型大學要件的基礎,分析專家學者對於創業型大學理念的看 法,並以國外成功經營為創業型大學之學校作為參考案例;再者,探討台 灣公私立大學的經營方式,進而分析其改變經營的策略和創業型大學的經 營思維有無謀合之處,藉以了解其經營為創業型大學的可能性;最後,根 據文獻探討內容與研究分析結果,歸納結論及提出具體建議,提供大學校 院在改變經營方式上之參考。. 貳、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可以知道,大學校院的經營方式無法永遠不變,學 校外部環境的改變與學校內部需求的差異,都可能促使大學校院改變經營 方式,況且大學校院的經營方式也不應該都朝著同一方向發展,而是應該 有更多元的經營風貌以回應不同的需求與挑戰。基於此論,本研究從大學 理念轉變的因素來了解促使大學經營為創業型大學的環境背景,並透過分. 5.

(17) 析創業型大學之理論內涵來了解其經營方面的優點,再經由相關實例的探 討以說明創業型大學的經營狀況,進而從了解創業型大學的優勢面來提供 台灣公私立大學另一種經營方式。有鑑於此,本研究之目的為: 一、暸解創業型大學之崛起背景。 二、探討創業型大學之理論內涵。 三、分析創業型大學的經營方式。 四、探討創業型大學對大學經營的影響。 五、分析台灣公私立大學的經營方式與問題。 六、提出建議給欲經營為創業型大學之學校作為參考依據。.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 壹、研究問題 根據前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希望經由以下研究問題之探討,逐步達 成本研究之目的,研究問題如下所述: 一、創業型大學的崛起背景為何? 二、創業型大學的理論內涵為何? 三、創業型大學的經營方式為何? 四、創業型大學對大學經營的影響為何? 五、台灣公私立大學需要改變經營的原因為何? 六、台灣公私立大學經營為創業型大學的要件為何?. 貳、名詞釋義 一、公私立大學 依據我國公佈之《大學法》所定義之大學,包含獨立學院。《大學法》 第一章第 2 條規定:「本法所稱大學,指依本法設立並授予學士以上學位 之高等教育機構。」第二章第四條規定:「大學分為國立、直轄市立、縣 (市). 6.

(18) 立 (以下簡稱公立) 及私立。國立大學及私立大學之設立、變更或停辦,由 教育部依照教育政策,並審察各地實際情形核定或調整之;直轄市立、縣 (市) 立大學之設立、變更或停辦,由各級政府依序報經教育部核定或調整 之。私立大學並應依私立學校法之規定辦理。」 由於台灣的大學校院所屬之管轄機構不只一個,分別為教育部所屬高 等教育機構、直轄市政府所屬高等教育機構、內政部所屬高等教育機構, 以及國防部所屬高等教育機構,各高等教育機構的規模、性質與發展背景 也不盡相同。本研究所指之台灣公私立大學範圍係依據教育部統計處公布 之資料,包含 102 所公私立大學、45 所公私立獨立學院,共計 147 所大學 校院,其中並未包括 15 所專科學校,以及 7 所軍校與 2 所警校。. 二、創業型大學 創業(entrepreneurial)一詞概念夾帶的弦外之音是企業(enterprise) 精神 (Clark, 1998),或是創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 。創業的定義會因不 同的解釋概念而有不同的意義,這也導致專家學者對於創業型大學的看法 或有差異,而且各大學所處的環境背景與學校資源的差別,都可能會影響 大學經營方式,類似的大學經營方式也可能因文化差異和語彙解讀差異而 有不同的名稱。若將創業的概念用在大學經營上,創業型大學是將大學的 智慧資本,特別是將研發結果轉換成經濟效益,對產業界提供服務。它是 強調產(業界)、官(政府)、學(大學)三者之間緊密的互動與結合,共 創利基(蓋浙生,2008) 。 本研究認為創業可指用一種創新的心態來從事活動,賦予所進行的活 動或事物創新的價值,所以創業型大學的經營思維是深具創業精神的,它 是在穩固的學術基礎研究下,主動創造本身的經濟價值,但並非完全營利 取向,而是基於應用研發成果及創造大學副產品,以能提供學校充裕的自 主經營經費為出發點,這點即有別於企業型大學或商業型大學,故本研究. 7.

(19) 將經營思維本質充滿創業精神的、具有積極主動創新性格的大學校院,稱 為創業型大學,而且本研究所指之創業型大學尚需具備本研究所歸納出來 的創業型大學要件。.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壹、研究方法 根據前述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literature review) 的內容,使用文獻與文件分析(documentary analysis)以探究關於創業型大 學的各種資料,並經由不同的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來整理與歸納專 家學者的意見與建議,嘗試建立較符合台灣公私立大學經營為創業型大學 時之要件。. 一、文獻與文件分析 文件分析為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之一,係指研究者可以透過資料的蒐 集與分析來了解事件的緣起、背景或脈絡,對於探索性研究而言是一種很 重要的方法(McCulloch, 2004)。基本上,文件分析即為一種內容分析之方 法,歐用生(1991)指出,內容分析是透過量化的技巧以及質化的分析, 以客觀且系統的態度對文件內容進行評估與分析,藉以推論該文件內容出 現時的環境背景及其意涵。因此,透過使用文件分析的方法,研究者或能 從文件裏發現不一樣的現象或湧現靈感,並更貼近原作者或當事人的想法 及認識當時的情境條件。概括而言,文件可能包括了書籍、報告、信件、 手札、短文、報紙、小說、雜誌、期刊、論文、歌曲、演講稿、廣告、圖 片、劇本、法令政策、網路資訊等,即任何傳達訊息工具的內容都能加以 評估與分析。 本研究經由蒐集有關於創業型大學方面的書籍、期刊等文獻資料,以 及分析和台灣公私立大學有關的各項政策法令、刊物、報告、計畫、新聞. 8.

(20) 與網路資訊等文件,譬如我國教育部技職司資訊傳播網與教育統計處資 料、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中華科技白皮書、經濟部技術處、工研院產業 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經濟研究院,以及各大學校院的網頁訊息等,以了 解創業型大學之崛起背景與經營發展,進一步探討台灣公私立大學經營為 創業型大學之要件。. 二、德懷術 德懷術是一種專家評估技術和群體決策方法,其實施方式並不同於一 般的問卷調查,過程可以同時包括文字敘述的互動與統計方法的檢測,兼 具問卷調查與會議溝通的優點。然而,隨著研究問題的複雜性與研究方法 的演進,為了更有效率的達到研究目的,德懷術所應用的技術也愈來愈多 樣,如傳統德懷術、政策德懷術或模糊德懷術,而且模糊德懷術所使用的 算法也有好幾種。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所需,在第一回合問卷採用傳統德 懷術,了解經由文獻和文件分析所得的初步創業型大學要件是否適切,以 及第一回合要件項目的定義說明是否清楚。但鑑於傳統德懷術在收斂專家 學者意見方面的難處,因而第二回合問卷改採用模糊德懷術來收斂專家學 者之意見。詳細原因說明如下: (一)德懷術 德懷術係指研究者針對某一個主題,請多位專家學者進行匿名、書面 方式表達意見,並透過多次的意見交流而逐步獲得一致性意見或共識的一 種研究方法(吳清山、林天祐,2001) 。德懷術具有匿名性、書面文字交流、 提供回饋、專家判斷等特性,參與的專家群可以沒有顧忌的以文字敘述方 式回應問卷項目,具備會議的溝通效果,但同時又不會受到會議中權威者 的影響,能避免受到極端意見的效應,能讓專家群有充分的時間思考問題 以提出明確並具品質的意見和建議,還可以透過統計方法了解問卷項目的 適切性或重要性,讓研究結果能夠建立在與研究問題相關領域的專家專業. 9.

(21) 知能與經驗的基礎上(林水波、張世賢,1991;游家政,1996;吳清山、 林天祐,2001;吳雅 玲,2001;丘昌 泰,2008;Murry & Hammons, 1995; Loo, 2002) ,此 即 所謂的傳統德懷術方式。 由於人們在評估某些事情時常具有一些模糊性,而傳統德懷術常採用 的平均數(Mean) 、中位數(Md) 、眾 數 (Mode)或變異數(Variance)等 統計方法並未能將模糊性納入考量,容易忽略兩區約 50%的專家學者之意 見,因此常需要進行很多次的問卷調查才能獲取專家群的共識,所以本研 究在第二回合階段改用模糊德懷術(Fuzzy Delphi Technique) ,不僅能節省 問卷反覆進行的次數與時間,還能解決傳統德懷術難以處理的模糊性問 題,比較不會失掉模糊地帶中的重要意見。換言之,傳統德懷術的目的在 檢視專家意見的收斂程度和變異程度,所以呈現的情況可能會有四種狀 態,即意見之高收歛低變異、或高收歛高變異、或低收歛高變異、或低收 歛低變異,如表 1-1 所示。. 表 1-1 傳統德懷術可能產生之四種情況. 高收歛高變異之意見. 低收歛高變異之意見. (考慮). (刪除). 高收歛低變異之意見. 低收歛低變異之意見. (保留). (考慮). 表 1-1 中的高收歛高變異與低收歛低變異之模糊情況,往往使得研究耗 費曠時,有些專家學者也會因此退出專家群,而且專家群的意見收斂效果. 10.

(22) 若不理想,最後也可能無法解決專家群之間的意見歧異。據此,本研究在 做完文獻與文件分析之後,會將初步所提出的創業型大學要件寄送給各專 家學者填寫,透過第一回合問卷之專家學者的文字溝通回饋,了解創業型 大學要件的適切性以及各要件子項目的內容說明是否合宜,然後再進行第 二回合問卷以評估各要件子項目的重要性。. (二)模糊德懷術 1960年代後期,為突破傳統德懷術之限制以適應問題的模糊性,產生 了政策德懷術,但是政策德懷術對意見整合的方法仍舊採取傳統二值邏輯 「非此即彼」的概念,所以近年來已有愈來愈多的學者引進模糊理論 (Fuzzy Theory)來解決團體意見歧異的問題,譬如Murry等人(1985)、 Ishikawa等人(1993)、Hus與Chen(1996)等,這些學者相繼應用模糊理論來 提出整合專家群意見或評估值的整合函數及方法,此即模糊德懷術(引自 吳政達,2008a;康龍魁,2006)。 模糊理論係由Zadeh於1965年所提出,能用來衡量意涵模稜兩可的語 意資訊(簡禎富,2005)。模糊理論的基本論述是認為元素(element)和 集合(set)的關係可用介於0和1之間的隸屬度(membership)表示,其函 數值為閉區間〔0,1〕內的一個實數,函數值愈接近1,表示其隸屬於某個 概念的程度愈大,相反的,函數值則愈接近0。根據模糊理論所建立的語 意量尺,其語意措辭稱為模糊語意變數(fuzzy linguistic variable),模糊 語意變數的量化是以區間數值(interval value)的模糊數(fuzzy number) 來表示,此模糊數含有兩個成份, 一個是心理特質反應的程度,另一是 其相對應的隸屬度。由於模糊數具模糊性,必須加以解模糊化後始能得到 明確值,此明確值即作為決策或評量的依據(林原宏,2007)。模糊德懷 術可以藉由數學方法來解決傳統德懷術在整合意見上的難處與困境,適合 用於需要收斂意見的問卷研究。. 11.

(23) 歸納言之,本研究首先以文獻探討中之關於創業型大學的理論內涵與 相關實例分析等內容,從中初步理出欲經營為創業型大學時所需之要件, 以作為實施德懷術的問卷項目。其次,於第一回合問卷階段採用傳統德懷 術的優點,經由文字溝通的回饋刪除專家學者認為不適切的要件子項目, 或增加專家學者建議納入的要件子項目,並且修改創業型大學要件子項目 的敘寫方式,以提升創業型大學要件之適切性。然後,為了避免傳統德懷 術在高收歛高變異項目與低收歛低變異項目是否該刪除的模糊困境,本研 究於第二回合問卷階段使用模糊德懷術來收歛專家學者之意見,透過數學 運算以提升創業型大學要件之重要性。. 貳、研究步驟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者選擇此研究主題的動機、 研究目的與問題、名詞釋義、研究方法、研究步驟,以及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與第三章為文獻探討部分;第四章係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以及文 獻探討內容來設計研究架構與實施流程,然後執行研究計畫,並且在第五 章說明調查的研究結果;第六章則是將研究結果做一結論,並根據研究結 論提出建議。 本研究主要透過相關文獻的探討、國外相關實例的說明,以及台灣大 學校院經營問題的分析,進而探究像創業型大學這樣的經營方式是否有助 於台灣大學校院解決財政方面的經營問題。如果說創業型大學是一種可以 解決大學財政問題的經營方式之一,那麼台灣公私立大學該具備哪些要件 以經營為創業型大學。本研究在經過相關課程的選修之後,透過文獻的蒐 集閱讀以及相關實例的分析,訂定研究問題、選擇研究方法並提出研究架 構,然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研究步驟如圖 1-1 所示。. 12.

(24) 擬定研究題目.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選擇研究方法. 理出研究問題. 研 究 準 備 階 段. 文獻探討. 提出研究架構 編製 問卷 實施研究計畫 回收 問卷 整理與分析研究資料. 結論與建議 圖 1-1 研究步驟. 13. 實 證 調 查 階 段.

(2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在研究對象選擇部分 為提升創業型大學要件之適切性與重要性,本研究從二個層面立意選 擇研究對象,以避免隨機抽樣可能造成樣本缺乏代表性。第一個層面是大 學校院部分:台灣公私立大學數量截至 2009 年共計有 162 所(包含專科學 校) ,其中公私立大學加上公私立學院計有 147 所,本研究立意選擇其中 6 所創業型特質較為明顯的公私立大學作為樣本學校,未將其它公私立大學 以及專科學校全部納入。 第二個層面是人員選擇部份:本研究立意從這 6 所大學校院中選擇有 (曾)擔任行政職務、或有(曾)參與育成業務的教授、或有(曾)主持 產學計畫的教授與育成中心經理,以及目前在業界工作(需和大學校院有 進行產學合作或育成經驗之企業公司)與在政府機構(如教育部高教司、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行政院國科會等)服務的專家學者們。. 貳、在相關實例選擇方面 由於創業型大學的性質不盡相同,譬如有公立也有私立、有綜合型大 學也有獨立學院,不同性質學校所需之經營發展要件或有差異,而且不同 的國家也有不同的大學經營風貌,所以本研究選擇與研究內容相關性較高 的三所歐美大學作為分析的對象,並未將歐美大學中所有經營為創業型大 學的相關實例,以及其它國家經營為創業型大學的例子全部納入分析。此 外,這三所大學亦是目前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學府,顯示這三所大學經營 發展之重要性與代表性。. 參、在學者觀點選擇部份 大學校院經營為創業型大學的途徑不只一種,專家學者對於其樣貌形 態尚未有一致的看法,本研究主要從 Clark 與 EtzKowitz 的探討觀點,以及. 14.

(26) 國內學者對於創業型大學理念模型的研究,歸納分析台灣公私立大學經營 為創業型大學時該具備的要件,並從 EtzKowitz 所提的四個概念中之技術研 發與創業精神作為思考出發點,不包括策略遠見與合法控制等概念。. 肆、在影響要件選擇方面 影響學校經營為創業型大學的要件範圍甚廣,大致可從外在要件(如 政府的財政狀況、政府的經濟發展政策、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產業的發 展情況與環境等)與內在要件(如學校本身的經營方式、學校的學術發展 情況、學校原有的資源與條件、校園的文化風氣等)來探討。限於研究時 間與資源,本研究主要從內在要件來探討學校經營為創業型大學的要件項 目,因此研究工具的編製內容不包含外在要件的部份。. 15.

(27) 16.

(28) 第二章 創業型大學理論內涵之探討 創業型大學是隨著時空背景轉換應運而生的產物,予以社會大眾的觀 感和傳統大學的形象迥然不同。因此,本章節首先從大學理念的轉變過程 來探索創業型大學的崛起環境,以了解影響大學校院經營為創業型大學的 發展背景。其次,說明創業型大學之理論基礎,分析專家學者對於創業型 大學的看法,並經由相關實例的探討,進而了解創業型大學呈現不同於傳 統大學經營風貌的原因以及其優勢所在。. 第一節 創業型大學之崛起背景 壹、大學理念的轉變 大學文化是物質、制度及「心理-行為」三種文化融匯而成的,理念 對於大學文化的影響很大,從大學功能的演變可以看出這種事實,早期的 大學重視教學而非研究,發展至某個階段後才重視研究,這種演變大部分 是因為理念改變的關係(林清江,1994) ,由此可見大學理念對於大學經營 發展的影響。自工業革命以後,社會變遷加速,在社會價值多元化之後衍 生許多問題,形成一股洶湧澎湃的浪潮,衝擊著大學的門牆,迫使大學走 出學術的象牙塔面對社會的挑戰,大學功能與性質必須有所改變,大學與 政府及業界的關係要有所調整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蓋浙生,2008) ,於是 大學理念亦默默隨著這股浪潮而逐漸改變。事實上,大學理念幾個世紀以 來已發生許多的變化(金耀基,1984) 。沈清 松 (2004)亦指出,大學理念 已經經歷了多次的變革,自十九世紀以降可以區分為由理想轉為實證,再 由實證轉向企管的三大階段。 大學理念雖非言人人殊,但亦不是異口同調,如英國學者 Newmanm 於 1852 年所著《大學的理念》(The Ideas of a University)中倡言的大學理 念,即與美國學者 Flexner 在 1930 年所著《大學》 (Universities)裡論述的. 17.

(29) 大學理念大異其趣;Hutchins 在《學習型社會》 (The Learning Society)一 書中所標舉的大學理想,則與 Kerr 對於大學功能的分析幾乎是針鋒相對(金 耀基,1984) 。Hutchins 認為大學應是智慧的引領者,肯定博雅教育對於大 學教育的意義與重要性,但大學理念已經變調,大學不再是追尋高深學術 和真理的主體,而是成為一種代理知識的機構。 專家學者對於大學理念轉變的分類看法不一,有些學者認為在垂直的 歷史時期中,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比以往要來得重,功能和任務的範圍卻 相對的變窄,許多大學僅需要從一個狹窄的社會階級所需要的職業能力來 培養學生(Rothblatt, 1995)。然而,研究者認為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雖然較 以往大學要重,但是功能和任務並沒有相對的變窄,譬如有些大學減少必 修課程讓學生學習的範圍更廣,使學生選擇未來職業的視野變寬,也讓大 學教師能以自己的研究專長與研究成果開設新課程,激盪新知識的花火; 或是增加通識科目學分,並藉由延後選擇主修科系的方式,促進如 Snow 於 1959 年所提出的分立於兩種文化的學生去瞭解自己不熟悉的知識領域。 Snow 認為當時大學的學術文化已形成二個壁壘分明的世界,一個是人文領 域,一個是科學領域,這種學術文化的分裂使得人們失去一個共同的整體 學術文化觀。 概括來說,大學理念會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變化,不同的社會文化背 景也有不同的大學風貌,專家學者對於大學理念的階段看法亦有差異。因 此,本研究從知識在大學中的定位,將大學理念的轉變分為理想時期、實 用時期與轉型時期,分述如下:. 一、大學理念的理想時期 大學理念從中世紀的大學萌芽發展到十九世紀有了比較大的變化,此 時期的大學理念重視整全的理性作用,這一精神可以用德國學者 W. von Humboldt (1767-1835)的大學觀來說明(沈清松,2004)。Humboldt 的大學. 18.

(30) 理念基本上結合了客觀科學和主觀教育,認為大學教育應該著重在發展知 識,而不僅僅只為了傳授知識。他主張大學在原本的功能之外還應具有研 究功能,其建立了大學創造知識的使命以及奠定大學學術自由的原則。1809 年成立的德國柏林大學即與 Humboldt 的教育理念密切相關,它是現代研究 型大學的肇端(羅崗,2003) ,而這種強調大學研究功能的觀念深深的影響 了日後美國大學校院的發展模式。 Flexner 的教育理念參雜著實用主義的影子,但對於整體大學教育的看 法應算是帶著強調研究功能的理想主義者。Flexner 與 Humboldt 的大學理 念相近的部分是-兩人皆強調研究是大學重要的功能,其在 1930 年所著《大 學 》(Universities)一書中,不僅指出大學須具有教學功能,同時也肯定研 究功能對大學的重要性,強調發展知識是大學的重大功能之一。具體言之, Flexner 主張大學教育的目的不僅在發展知識,也是培育人才(楊國賜, 2006b) 。此外,Flexner 認為大學是內在於特定時代的一種社會結構、是一 個時代的體現,其運作對當前和未來都有影響(Kerr, 1963)。大學的運作會 受到社會環境影響,但其運作也同樣會影響社會環境,所以大學必須清楚 自己的任務與功能所在,方能展現其存在的重要性。 Newman 亦是討論大學理念的一位重要人物,雖然他與 Humboldt 的大 學理念不同,但他亦是此時期的重要學者之一。Newman 在所著的《大學 的理念》 (The Ideas of a University)一書中提到,大學是一個提供博雅教育 (liberal education)和講授普遍知識(universal knowledge)的教育場所(盧 增緒,1994) ,可以使大學生具備公正、沉著、穩健與自由等人格特質,而 且對於需要專業訓練的工作,如律師、工程師、外科醫生和每種類型的科 學家等,博雅教育可以造就他們成為更好的律師、工程師、外科醫生和每 種類型的科學家(Maskell & Robinson, 2001)。博雅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全人教 育,反對將知識視為僅是技能的學習。Newman 的大學理念本質上關注對. 19.

(31) 古典文化傳統的保持,他反對十九世紀盛行的功利取向的教育哲學,也反 對以大學為研究中心的德國大學模式,其積極倡導以文科為核心的博雅教 育,這個理念或許是古典大學留給現代大學最重要的遺產。 整體來說,Newman 強調大學的學術性、相關性以及整體性(沈清松, 2004) ,他曾嘗試區隔實用教育(useful education)和博雅教育,認為大學 是全人教育,而非僅在學習技能(Maskell & Robinson, 2001)。Humboldt 則是 希望能在關注大學教學功能的同時,也能加強大學的研究功能,提升大學 對於社會發展的意義,而 Flexner 也主張大學除了教學功能之外,還應兼具 研究與發展知識的功能。儘管 Newman 與 Humboldt 以及 Flexner 的大學理 念不盡相同,但是三者皆認為教學與人格教育是大學重要的功能。. 二、大學理念的實用時期 大學教育的初衷,如十七世紀創立的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 在於為社會教育出有文藝復興味道的紳士,這是博雅教育的理想展現。十 九世紀之後,歐美大學逐漸效法德國大學的傳統,開始強調學術研究,發 覺關於自然與人類的新知識(賴明詔,2008) ,美國大學也逐漸發展出不同 於歐洲大學的經營風格。當大學開始重視研究功能並致力於發展知識時, 大學理念悄悄的注入了實用主義的觀點。 此時期的大學教育已自博雅教育與實用主義的爭衡下,因為現實社會 的實際需要,逐漸轉變為科學與技術的爭議,這正是實用主義漸佔優勢的 必然結果(盧增緒,1994) 。例如:以提供博雅教育、培育社會精英、引導 社會價值為主要功能的英國,在 1963 年的《羅賓斯報告》 (Robbins Report) 中建議高等教育發展應與社會文化相契合,雖然後來英國政府未完全按照 報告中的建議進行大學教育革新,而採取側重設置多元技術學院的政策, 其中一部分原因即源自於有意加強工科人才的培育;法國亦於 1984 年公佈 的高等教育法中強調,學校應調和學生和社會的需要、調和文化教育和專. 20.

(32) 業訓練、調和整體利益和學術自由,拋棄傳統大學孤立的態度,強調大學 的社會地位,並注重大學在社會建設中的貢獻,以適應急速變遷的社會環 境(楊瑩,1994;魏利祝,2007)。 大學作為一種社會機構,發現其應負起服務社會的責任,乃從傳統的 象牙塔中走出來,連結其它社會機構和產業,試圖為社會的發展盡其責任 (黃政傑,2008) 。在國立台灣大學 2006 年為傅斯年所編輯的書中可看到, 傅斯年在台灣大學校刊第三十七期的文章中提出大學的任務有三項:一是 教育的任務,二是學術研究的任務,三是事業建設的任務,三者有不可分 性,而且第一項任務觀念弄清楚後,才可以談到另外二項(傅斯年,2006)。 這種連結社會服務的理念亦可以從我國《大學法》窺見,如第一章第 1 條 規定: 「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 為宗旨。」明確規範大學教育之目的,做為大學辦學之依據。「研究學術, 培育人才」是大學的內部義務,而「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 為宗旨」是大學的外部義務,此即所謂的社會責任,亦屬於大學的社會功 能(朱敬一,2008) 。大學除了要進行研究學術和培育人才之外,同時要顧 及提升文化、服務社會和促進國家發展的責任(吳清山,2008) 。近幾十年 來,大學教育的目標又轉回到通識教育與人文教育,以便大學畢業生能夠 適應不斷變化得社會,而專業訓練大部分則成為研究所及專門科系(如醫 學、法律)的責任(賴明詔,2008) 。由此可見,大學與社會之間的藩籬已 逐漸撤除,兩者之間的界線悄悄的起了變化。 綜合言之,此時期之實證科學成為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學術性理想與判 準,技術的實效性也成為社會實踐的判準,於是大學中逐漸以理工科系為 優先,實踐精神轉為技術應用(沈清松,2004) 。大學的演化使得大學增加 了許多研究單位與系所,大學的功能已不同於以往,而且社會發展對於知 識的需求,讓大學成為知識產業(knowledge industry)的重要場所(Kerr,. 21.

(33) 1963)。這種職業取向主要反應在國家的經濟成長上,以及一個生產和服務 取向社會的技術需求上,這時候關注的是在選擇和訓練給企業公司的專業 人員,以及在物品生產和服務品質方面的相關技能(Kerr, 1991)。Dill 和 Sporn (1995)指出,高等教育正因公共政策的改變而處於改變時期,大學發展的方 式被科技發展和科學改變的速度影響,公共政策正明顯的修改高等教育的 競爭環境,社會要求拓展進入高等教育的機會,因為大學的教學與研究對 社會經濟有很大貢獻,而功利主義的學術課程亦正修改著在大學和社會之 間傳統社會契約的本質。. 三、大學理念的轉型時期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以及知識經濟的影響,大學面臨的環境競爭壓力逐 漸升高,大學在社會中的角色不再僅是傳統的學術領導者,亦逐漸擔負了 經濟促進者的角色,大學教育逐漸不能再只強調實用的觀點,它開始被迫 面對生存競爭的問題,因為國家財政補助的改變使得大學財政已無法負擔 學校開銷。政府對於大學財政的補助比例逐年減少,大學必須自己努力開 發校務資金來源,此時期的大學經營模式漸漸地改變。誠如 Kerr (1987)指 出,現代的大學的功能除了培養公民能力,還包含生產性和消費性。生產 性功能係指提供社會相關產品和勞務產出者,包含人才篩選、職業訓練、 研究與服務;消費性功能則是將大學視為可以增進個人生活滿意程度的商 品,包括生活適應、維持現狀或為將來準備等。由生產性和消費性功能來 看,大學經營模式已蘊含了市場化、商品化或商業化的氣息,因而有些大 學特將冷門科系重新改名包裝以吸引關心職場熱潮的學生與家長,或是將 經營重心放在與業界或政府合作的研究發展方案上。當經濟性需求增強 時,大學理念即進入轉型時期。 當企業化的精神與態度進入大學校院之後,知識的效用性(utility)和 展演性(performativity)日益重要,大學校院的經費籌措與管理效率遂成為. 22.

(34) 急務,市場導向成為必然的趨勢(沈清松,2004) 。大學校院開始考量應用 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並透過提供企業技術支援與人力資源以獲取研發資 金。相對的,為了從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愈來愈多的企業需要藉 由創新技術來創造優勢,尤其是資本額較小的企業比較沒有雄厚的資本來 支援公司內部成立研發部門,於是非常需要透過大學校院的人力資源來協 助其技術提升或經營轉型,因而企業與大學之間開始有了接觸的需要。 企業文化進入高等教育之後,市場機制將逐漸影響高等教育之教學與 研究,市場化對於高等教育的影響,評價或許是好壞參半,但是市場化已 經無法從影響大學理念轉變的因素中被排除,如 Duderstadt (2000)所指出, 如果我們要保存大學中最重要的價值和傳統,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改造美國 高等教育的強大的市場的潛在力量。王瑞琦(2007)的研究亦指出,美國 高等教育經營成功的主要因素包括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支持、大學的自我覺 醒與自我改造,以及學術競爭市場的建立與發展。此外,目前大學正在經 歷的另一種經營轉型是兩種特別壓力的結果,這兩種壓力無法切割。事實 上,這兩種壓力以前就存在,並不完全是現在才發生的,它們的影響和縱 橫交錯是矛盾的。第一種壓力是菁英(elite),另一種壓力是全球化結果的 社會經濟轉型,這是由於電腦和其它科技發展的影響,它們改變了工作場 所並大量增加教育人力資源的需求(Rothblatt, 1995)。當知識資本化成為經 濟發展最重要的因素時,生產有用之知識的組織將變成社會結構的核心, 美國許多的州政府因此更注意企業活動形態,這些情況已經發生在史丹佛 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其它大學也開始詢問如何進行類似的經濟發展歷程 (EtzKowitz, 2001)。大學經營方式開始關切如何將知識的經濟效益最大化, 大學與業界的互動變得熱絡,兩者之間的合作關係日益密切。 整體言之,走在大學理念的轉型時期,如何以創業精神經營大學是很 重要的議題,而且大學領導者的角色複雜化,如大學校長為了募款而需要. 23.

(35) 扮演公關行銷的角色,不再只是單純的學術領導者。湯堯、王宗坤(2007) 認為,形塑創業型大學之精神是為現代大學經營者所需面臨的要務,現代 大學也正因為具有多方面風貌,大學領導者的角色嫣然產生變化,純粹以 學者風範以德服人,未必能因應實際問題,但過於媚俗,亦非學者或大師 風骨。蓋浙生(2008)指出,無論是 Newman 注重知識儲存與傳遞的教學 功能,或是 Humboldt 所強調以研究為大學的核心功能,在十九世紀展現大 學的功能不外是教學與研究,但至二十世紀中期以後,由於大學教育的快 速擴充,各國政府已無力負擔龐大的高等教育經費,首當其衝是研究型大 學在缺乏資金的來源下,大學領導者不得不將大學的知識資本尋求社會的 資源以資助大學的研究發展,大學在經濟發展的服務功能受到重視,雖然 這種學術資本主義(academic capitalism)受到一些學者的批判,但基於現 實環境的需要,創業型大學的崛起勢無法避免。. 貳、創業型大學的崛起 由大學理念之轉變可以發現,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趨勢的影響以及 大學本身財務的問題等,使得大學的經營方式有了改變,創業型大學即是 環境孕育而出的另一種經營方式。蓋浙生(2008)指出,創業型大學是在 重視大學與市場結合後,另一種大學治理及經營的新型態,其崛起的背景 包括知識經濟對大學本質的衝擊、財政緊縮對大學功能的挑戰、大學治理 與經營型態的轉型等。由於創業型大學的經營本質富含創業精神,經營的 目的主要在於創造大學學術成果的經濟效益,拓展大學的財源,使大學不 致因缺乏經費而導致營運困難,或因研發經費拮据而使研究被迫停止,也 因此全球化的洪流、市場化的衝擊等都會影響創業型大學的發展,而基於 與業界合作以互蒙其利的產學合作精神,與創業型大學的經營精神是極為 相近的。鑒於此,本研究歸納四個促使創業型大學崛起的環境因素,期能 使創業型大學之內涵更趨完備。. 24.

(36) 一、財務經營的困頓 1996 年之前,我國公立大學校院之運作經費幾乎全部來自於政府的補 助,但是在這樣的公務預算制度下,大學校院無法自由的運用經費,也因 此讓大學校院忽略了如何做有效的財務管理。自 1994 年起,我國政府財政 狀況開始惡化,債務支出佔政府總經費支出不斷升高,加以其它新政策與 新建設的推動,造成政府各部門競相爭取經費,教育預算自然不可避免的 受到影響(陳麗珠,2001a)。舉例而言,1991 年時,我國的教育文化科學 支出佔中央政府總預算的百分之 20.4,1997 年時的教育文化科學支出佔中 央政府總預算的百分之 18.2,到了 2004 年,教育文化科學支出佔中央政府 總預算的百分之 19.2,經費支出預算的變動不大,但大學校院數量卻由 50 所激增為 164 所,被稀釋的經費讓大學校院的財務經營因此出現警訊,大 學財務經營的概念及方法漸受關注,故以下分述財務經營的概念及其對高 等教育的影響。. (一)財務經營的概念 預算是政府的年度歲入歲出,以貨幣表示的計畫書。預算的消極意義 係指民眾監督與控制政府活動的ㄧ種工具,而其積極意義則是指政府為了 繁榮經濟、提高民眾的生活水準的方針(王志成,2006) 。政府的預算有許 多用途,教育預算是其中的一部份,若是其他方面用途的預算增加,勢必 就會影響教育預算的分配。近年來高等教育機構的數量快速增加,高等教 育經費支出的驟增,使各國政府在財政負擔上,均感到不勝負荷,並且經 費的增加也不可能毫無限制。因此,在資源有限,需求激增的情況下,教 育經費的籌措、分配及支用實效問題乃益形重要(蓋浙生,1986)。 高等教育機構的經費獲得並非完全無虞,即使是公立大學也有籌措資 金的壓力,所以其需要有自我估算教育成本的能力,這也是大學在財務經. 25.

(37) 營自主下的必要能力。目前我國公立大學的財務經營包含了校務基金的收 入管理與運用、教學與研究經費的規劃及使用,以及其它資金的收入管理 與使用等。私立大學的財務經營雖和國立大學的範疇稍有差異,但兩者皆 須受《大學法》的規範。 由於大學校院性質有公立與私立之分、或一般大學校院和技職體系學 校及軍警學校之分等,各校財務經營狀況多不相同。關於財務經營狀況的 分析大致包括成本費用分析、資金狀況分析、獲利報酬分析或其它影響學 校財務經營狀況事項的分析。基本上,若要解決學校財務經營的困境,學 校財政管理的制度必須有所改變,包含會計制度、資金管理、獎懲制度、 財產管理以及內部控管等,都需要重新檢視與規劃組織。每所大學的財務 經營組織不盡相同,像是台大分設有總務處、財務管理處和會計室;清大 則設有總務處和會計室。台大單獨設置財務管理處是為了因應繁雜的發展 情況,讓學校能更有效的管理資產,有益於學校資金的運用。 大學校院擁有有形的資產與無形的資產。有形的資產係指可以具體看 到並且能評估價值的財務,包括所屬建築物、場地設備、儀器設施、校車、 存款、股票及可動用現金等;無形的資產則指抽象的或尚未具體化的財務, 包含前瞻的研發能力、創新的科學技術、具特色的重點領域、專業化的行 政團隊、優良的學術聲譽及豐沛的人力資源等。有形的資產是大學校院能 順利運作的基本要素,而無形的資產則是大學校院是否能永續經營發展, 並躍升為一流大學的潛在因素,也是大學提升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完善的 管理及運用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能力,應是推動大學校院不斷前進的一 股重要力量。 若從大學資產的可用性來看,大學擁有的資產包括教師的技術能力資 產、支援性服務的設施,以及可供投資的財務金融體系,而這些資產結合 商業模式觀點的市場認同、價值存取特性的觀點,大學所衍生的品牌效益,. 26.

(38) 則是營造更多創業機會的重要資產,如圖 2-1 所示。創業機會的開發如果 侷限於金融財務的流動運行,對於現代大學的營運顯然是不足的,除了兼 顧教育平衡的槓桿之外,大學經營者猶需思考任何可生產的資源,以增進 學校創業機會的開發以服務顧客的需要(王宗坤,2009)。. 圖 2-1 大學校院可用資產結構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王宗坤(2009) 。大學創業精神經營之研究(頁 49) 。 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由圖 2-1 可以知道,大學校院的可用資產項目已較以往為多,限制也 較以往要少,像是推廣教育項目、資金運用方式、技術移轉能力等,讓學 校有更多的機會與籌碼來自主經營。大學校院有自主經營的空間與實力, 才能有機會呈現與往常不同的、而且更佳的經營風貌。歸納而言,有形資 產的收入是學校經費的主要來源,而無形資產的運用彈性空間大,若能善 加利用,對於學校財務經營有很大的助益。. 27.

(39) (二)財務經營對高等教育的影響 在 1997 年之前,我國教育預算因受憲法第一六四條保障較不容易受到 影響,但是在修憲凍結教科文預算保障之後,教育預算就必須在政府緊縮 的財源中與其它政事部門競爭(陳麗珠,2001a)。我國近年來為縮小公立 大學與私立大學之間的資源差距,大幅增加對私立大學及學生的各項獎勵 與補助,但對私立大學補助經費的快速增加也造成政府財政的壓力。在政 府給予的補助經費相對減少之下,大學校院紛紛調漲學費以維持正常的運 作,學雜費是大學收入的主要管道之一,但逐年下降的出生率使得未來大 學招生部分堪慮,如圖 2-2 所示。. 圖 2-2 台灣近年來出生人口數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行政院主計處(2009) 。中華民國統計月報之人口 概況。 大學教育經費的困境使得學校財務經營能力開始受到社會大眾的注 視,對於大學財務經營管理的檢討聲浪時有所聞,大學財政的確出現了問 題。基本上,高等教育財政改革背景所面臨的挑戰有:(1)公立大學與政 府的關係有待釐清與調整-就公立大學法律地位而言,現行大學法並未規. 28.

(40) 範公立大學的法律性質,一般咸認為公立大學是國家的公共營造物,並無 獨立的權利能力;(2)政府財政困窘使得教育經費受到排擠-近年來國內 投資環境誘因不足,國際經濟形勢衰退,經濟成長率逐年下降,加之政府 在醫療保險、環境保育及各項公共建設上的支出大幅增加,導致政府預算 赤字攀升,財政日益困難,教育經費自然受到波及;(3)財政結構偏頗影 響財務正常運作-公立大學年度預算主要來自政府公務預算,並受國庫總 收支系統分配,在這種預算收支結構下,不僅影響高等教育資源分配效果, 也造成公立大學對政府預算編列的依賴性; (4)學雜費未能適時反映成本, 增加教育財政負荷;(5)大學教育經費成長遲緩,學生單位成本逐年下降 -政府投資於大學教育之經費雖仍有所成長,惟大學校院數量及學生人數 迅速擴增的情況下,經費成長已趨遲緩;(6)大學經費運用績效不彰,財 務管理缺乏效率(蓋浙生,2003)。 由於政府財政能力增長的限制,高等教育經費的投入來源必須朝向多 元發展,以美國高等教育經費的來源構成來看,美國高等教育機構的經費 來源並不全然侷限於政府的補助,在政府的財政投資之外,學生的學雜費、 學校的社會服務收入、社會各界和校友的捐贈與存款孳息等,都是高等教 育經費的來源管道,若暫且不論公私立大學的經費來源結構或比例上的迥 異,兩者教育經費獲得的途徑和格局卻呈現相同的狀況,兩者均廣泛的向 社會外界籌措學校資金(吳政達,2008b)。在資金來源多元的情況下,若 學校財務經營狀況不夠透明,則可能產生資金運用缺乏效益之虞。學校應 將資金運用透明化,增進每一項資金的使用效率,以提高學校整體經營效 益。目前我國公立大學已逐漸降低對政府經費補助的依賴,對運作經費的 來源也力求多元,故應該更重視學校內部的財務經營管理,有益於學校的 永續發展。 戴曉 霞(2006)研究世界一流大學,其認為世界一流大學的經費充裕,. 29.

(41) 譬如美國私立大學之所以稱霸全球的原因,和每生平均歲出高達 NT$440 萬有高度相關。以我國來說,台大之學生人數已具規模,但生/師比及師/ 職比明顯偏高,每生平均歲出,台大不到美國私立大學的十分之一,約為 美國公立大學及亞太大學的四分之一,約為英國大學的三分之一,最主要 之原因應是經費投入過低,可見教育經費的多寡在學術卓越的追求上還是 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二、全球化發展的趨勢 隨著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快速發展,資金、人員的跨國流動成為 一種生活常態,各國高等教育不只要滿足個別社會的需求,也必須在國際 平台上互相競爭(戴曉霞,2007) 。高等教育機構的經營發展因為全球化的 影響而產生變化,包括系所發展、研究單位、課程與教學、師資陣容與財 務管理等方面,都需要重新檢視與調整,創業型大學即是高等教育機構在 這種生存競爭壓力下逐漸改變經營方式而來,以下分述全球化之概念與其 對高等教育產生的效應。. (一)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是一個複雜的概念,需要同時從運輸科技、資訊科技、經濟發 展、政治、文化、教育以及藝術特徵相互影響的情形來進行理解。戴曉霞 (2001/2006)認為,全球化的概念和定義基本上可以區分為兩大類:其一 強調全球化乃是時間和空間關係改變的結果,可以 Harvey 與 Giddens 等人 為代表;其二主張全球化乃是全球相互關聯(interconnections)和相互依賴 的強化、跨國流動的增加,以致於整個世界趨向單一化的發展方向,可以 Robertson 及 Waters 等人為代表。簡單來說,全球化是指商品(包括貨物和 勞務)以及生產因素(包括資本、技術和人力)跨越了國界並且自由移動, 而資訊與通訊科技(ICTs)的發展則助長了全球化的進行,促使世界經濟. 30.

(42) 發展日趨整合(孫震,2007) 。全球化的發展使得科技、資訊、知識在整個 生產體制中所扮演的角色日趨重要,也促使資本主義的發展出現新的模式 (高博銓,2006) ,可以說當資訊科技起飛的時候,世界化的市場就更快速 的擴張了(Jarvis, 2000)。 全球化從某種角度而言,可說是市場規模大小演化的歷程,由早期之 鄉村集市,經過地區的、國家的、國際的市場,進而形成全球市場。市場 的全球化,擴大跨國境之財貨貿易,金融市場的整合,不同國家的人可以 相互直接投資,帶動生產要素的分工,生產活動快速朝向最有利的地方移 動,以期降低成本(孫克難,2007) 。商品的生產、製造、行銷與服務,資 本的累積與移動,皆因全球化而變得更加容易(戴曉霞、潘琇櫻,2006), 經濟活動的進行不再侷限於區域,可以拓展到遙遠的陌生疆域,也可以同 時發生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 全球化的一大特色是低疆域性,其顯示的是一個跨越疆界且不斷延伸 的社會文化、政治活動與經濟發展現象,而這些活動使得世界上某個趨勢 的事件與決策將對地球另一個遙遠區域的個人與社群產生影響,因此全球 化的內涵包括了跨區域的往來聯繫、社會活動與社會權力網絡影響範圍的 擴大,以及遠距離的行動(戴曉霞、潘琇櫻,2006)。從國際勞工組織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的人力資源訓練與發展結論說明 可以發現,二十一世紀遭遇的重大挑戰是要在全球經濟和社會包容中達到 充分就業及穩定經濟成長的理想,人類工作世界正受到全球市場出現、國 際競爭壓力、金融市場變化、新型企業組織和工作組織激增,以及科技變 遷等發展的影響,這些發展常常是全球化的要素,對國家和高等教育而言, 是機會,也是挑戰(李隆盛,2001) 。全球化促進了科技、資訊、技術、人 力以及各種意識形態的交互流動,使得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人與自 然之間的接觸方式異於從前,表面上似乎是世界趨同的發展現象,但這種. 31.

(43) 趨同現象的背後是否會產生另一種趨異的不平等現象則發人省思。 一般認為,導致全球化的因素,除了科技的發展與通訊的普及之外, 政治上新自由主義學說的當道、經濟上跨國企業的林立、文化上國際聯繫 的強化,均是促成全球化快速席捲的因素。政治、經濟、文化對全球化產 生了推波助瀾的效果,全球化也反過來影響了各國在政治、經濟與文化的 發展(戴曉霞、潘琇櫻,2006) 。隨著全球化與科技的發展,跨國高等教育 的擴張,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本質也在改變當中,過去以政治目的或文化交 流與合作為目的的國際化出現了不少商業化的作法,大力鼓吹高等教育的 服務產業性質及經濟利益面向(姜麗娟,2007) ,而這樣的改變促成了希望 以創造知識經濟效益的大學校院經營為創業型大學的環境條件。. (二)全球化對高等教育的影響 全球化造成的資訊、技術、人力以及各種金融商業的流動,對於培育 人才的高等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就高等教育與產業的關係而言,全球 化資本主義影響下的高等教育機構,本身就可能是服務業市場中重要的一 項產業;就高等教育與政府的關係而言,政府對於大學的管制或監督並不 會完全被市場機制所取代(莊勝義,2007) 。黃俊 傑 (2002)認為,全球化 所造成的解民族化與解疆域化效應,對高等教育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使世 界各地大學的教育內容與品質都因捲入全球化的浪潮而必須面對全球性的 競爭。例如:各國許多大學為了爭取世界一流的學術領導地位,常以重金 禮聘著名學者前往任教,或以優渥獎金吸納一流學生就讀,並提供良好的 教學與研究環境,以厚植大學永續領導地位之基礎。 戴曉霞(2001)指出,全球化對高等教育的影響約有三方面:一是高 等教育的產業性特別受到重視,如從 1970 年代中期開始,美國服務業連年 保持順差,教育出口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僅次於旅遊、運輸和金融; 二是高等教育力求卓越的發展方向,如我國教育部和國科會為了促進國內.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hristopher Clapham, A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athema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New York, 1990.. Nelson,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Mathematics, Penguin Books

(d) While essential learning is provided in the core subjects of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Language, Mathematics and Liberal Studies, a wide spectrum of elective subjects and COS

Hong Ko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Literacy for the

Hong Ko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Literacy for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Taiwan SPIN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anghua, Taiwan. The mixed state is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the magnetic field

11 釋 聖 嚴,《 明 末 佛 教 研 究 》;Chün-fang Yü,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5 Pierce Salguero ed., Buddhism and Medicine: an anthology of Premodern sourc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7.. Pierce Salguero ed., Buddhism and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