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業型大學之要件分析

第二章 創業型大學理論內涵之探討

第三節 創業型大學之要件分析

國外以創業型大學為主題進行研究的論文方面,如從 Dissertation and Theses(ProQuest 系統)搜尋,題目上即有「創業型大學」名稱的博士論文 共有兩篇,其一為 2006 年的《Communicating the modern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in the 21st century: A case study of academic capitalism and media messaging in the pursuit of revenues and national prominence at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其二是 2007 年的《Academic capitalism in the social sciences:

Faculty responses to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這兩篇博士論文的文獻部

份多從 Clark 與 EtzKowitz 的觀點闡述創業型大學。創業型大學的輪廓特徵 對於研究型大學或教學型大學而言,相對的較為模糊,Clark 與 EtzKowitz 是目前對於創業型大學這部分有較多著墨之學者。因此,本節首先描述 Clark 提出的經營為創業型大學的途徑,其次說明 EtzKowitz 對於創業型大 學特徵的觀點,然後分析國內學者對於創業型大學理念的看法,藉以了解 創業型大學之內涵。

壹、Clark 的觀點

Clark 研究幾所歐洲的大學多年,他發現大學校院的經營轉型是有共同 蹤跡可循的。依據創業型的行動,大學校院是如何進行經營轉型的呢?Clark 提出五個要素構成一個不能縮減的最低限度,這五個要素亦是一所大學經 營為創業型大學的途徑(Clark, 1998 / 2000),分述如下:

一、強化掌舵核心(The strengthened steering core)

Clark 所謂的領導核心係指學校的領導團隊,非單指校長一人。一所有 魄力的大學、關心自己周圍邊緣的大學,甚至是關切生存能力的大學,都 不能依賴守舊軟弱的掌舵習慣。大學本身需要具備更快速、更彈性,以及 更特別的專注在對擴展和變革需求的回應上。因此,一個強而有力的掌舵 團隊是需要的。掌舵團隊可以處理不同的狀況,但是它必須包含中心邊緣 團體(central managerial groups)和學術部門,而且它在經營上必須調和新 的邊緣價值和傳統學術(Clark, 1998)。強化掌舵團隊最後能完全跨越補助,

其領導方式不會只是尋找補助而沒有新行動,而且它會在學術的心臟地區 提高舊有價值性的課程 (Clark, 2000)。由此可見,學校需要打破傳統的學 術領導方式,建立掌舵團隊以因應變遷快速的環境。

事實上,在 1990 年代要有效的經營一所大學,領導者必須確實的了解 外部環境不斷變化的條件、機會和資源。進言之,大學的校長、教務長、

研發長、院長、系主任、圖書館館長和其它學術單位行政首長等,都需要 清楚了解他們的任務是「領導與服務」,而非狹義的管理而已(李淑珺譯,

2006;Vest, 1991)。Clark (2000)認為,掌舵團隊的觀念適合替代領導的概 念,它指出可下定義的結構和團體,支持不斷前進的努力,而且包括團體 和個體所扮演的領導角色。當全體人員將焦點放在掌舵團隊,他們就不需 要擔憂定義什麼是領導,以及誰是領導者。

二、擴充發展周邊部分(The expanded developmental periphery)

雖然擴增的周邊部分會增加一所大學非常多的組織複雜性,它並不會 使學校的運作變得簡單些,但是自從傳統的學院系所和行政單位無法彈性 的透過自己原本結構來激勵所有事項連結到一個快速變遷的環境,擴充發 展周邊部分即可以成為學校減輕環境需求和回應能力之間不均衡狀態的基 本要素,這正是目前大學校院在改變經營方式時需要的部分(Clark, 2000)。

基本上,有魄力的大學顯示所有單位部門的成長能比傳統的學術單位更快 速的達到跨越舊大學的界線,連接外部組織和團體,這些單位專業化的延 伸表現在知識轉移單位(或技轉辦公室)、產業接觸、智慧資本發展、募款、

校友業務方面(Clark, 1998)。

假如一所大學和外部團體的交易能持續的維持與發展,它的基礎建設 就必須保持一定的進度。創業型大學能冒險促進一個全面的、新的非傳統 單位的周邊部分,它渴望找出更好的工具來處理社會的需求並與以回應,

如同我們所見的,有價值的組織創造力是複雜的(Clark, 1998)。因此,創業 型大學需要發展相關的學校外圍研發組織來突破傳統的學校與環境聯繫的 方式,有益於學校和外界的互動與合作。

三、各種的資金基礎(The diversified funding base)

一般來說,為了塑造一個新的改革取向特徵,大學需要更多的財政資

源:它特別需要授權資金(discretionary funds),因而擴大學校的財政基部 成為必要(Clark, 1998)。Clark (2000)發現,他在歐洲研究多年的這些大學多 歡迎有機會脫離完全依賴單一贊助者,而這個單一贊助者普遍都是中央政 府部門。例如,英國的握維克大學在 1980 年和 1995 年之間逐漸降低對政 府的依賴,從總收入的 70%降到 38%;瑞典的查米斯大學對政府的依賴逐 年從 67%降到 55%;芬蘭的僑蘇大學也逐年從 96%降到 66%;荷蘭的湍 特大學則從 96%降到 76%。拓展學校財源幾乎是所有大學校院需要努力進 行的工作任務之一。

Clark ( 1998)指出,創業型大學能看出趨勢並將其轉為優勢,在從第二 和第三趨勢(the second and third streams)增加收入的過程,創業型大學學 得比非創業型大學來得快,從許多方面獲得的資金使學校有更多的機會去 進行重要活動,如教學和知識研發工作,而不用等待改變緩慢的體系法規。

所以,希望經營為創業型大學的學校需要發揮創新與創業精神來開拓不同 的資金管道。

四、激勵學術心臟地區(The stimulated academic heartland)

大學心臟地區是傳統學術價值最深植的地方,但現在這些價值需要混 合新的管理觀點。在創業型大學中,學術心臟地區能接受一個修正的信念 系統(Clark, 1998)。在 Clark (2000)研究的這些大學裡,心臟地區部門在深思 熟慮之後,都為自己投入創業型改變(entrepreneurial change),不管它的難 度如何,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領域也會開始促進教育價值的經濟化。

當創業型大學內部逐步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掌舵核心、積極發展一個擴 大服務範圍的組織結構,以及運用多樣化的經營在增加收入方面時,它的 心臟地區卻仍然可以在傳統學術部門被找到,形成學校紀律的、新和舊融 合的環境,以及各學科領域之間的研究(Clark, 1998)。由此可見,儘管大學 的外在環境不停的變動,大學本身的傳統基礎研究還是非常重要的,它是

大學運作不可或缺的心臟。

五、整合的創業型文化(The integrated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Clark (2000)認為,前述四種途徑並沒有完全地抓住觀念和信念扮演的 角色,但卻都是經營為創業型大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要素,當回應者在涉 入回答他的開放式(open-ended)問題時,曾多次的提到新信念和制度符號,

這顯示了符號象徵與文化的重要性,譬如在瑞典的查米斯大學,教授與行 政人員多認為學生文化是整個組織文化的關鍵部份。創業型大學會發展出 一種工作文化以環繞改革,在關於改革方面,剛開始新文化也許會有一種 相對的簡單制度想法,之後慢慢變成詳細複雜的一系列信念,假如新文化 散布在學術心臟地區,即形成ㄧ種更寬廣的大學的文化(universitywide culture)(Clark, 1998)。

Clark (2000)提到,整合的創業型文化要素在符號象徵及文化,在本質 上都必須帶入它的解釋基模,這樣可以引導研究者發展問題,並且知道如 何使信念系統或是文化集中在創業精神上。由此可知,在研究創業型大學 的特性時,校園是否蘊含創業型文化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大學改變經營 方式的過程中,價值或信念也許會導致或追隨其它因素的發展,但是組織 價值不應該被視為獨立於結構和歷程之外(Clark, 1998),所以大學在改變經 營方式過程中仍需維持其學術理念,而這樣的任務繫於領導核心的作法,

也牽動著校園文化的發展。

貳、EtzKowitz 的觀點

對於學校經營為創業型大學的看法,EtzKowitz 提出了一個三方螺旋模 式,如圖 2-8 所示。三方螺旋場域理論帶有一個內部核心和外部的場域空 間,這個模型說明了為什麼這三個領域範圍保持一個相對的獨立獨特的地 位,呈現了彼此互動發生的地方,以及解釋了一個動態的三方螺旋為什麼

可以逐漸的在彼此獨立和內部獨立之間產生變化,並受衝突和利益影響之 下形成(EtzKowitz, 2008)。

圖 2-8 中三方都有交會之處,意味著三方都有機會扮演對方的角色。例 如:大學在協助公司形成以及技術移轉時可以扮演類似業界的角色,但大 學本身無法真的成為一家公司,它並非營利性組織。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 業界和政府,像是業界可以成立類似大學內部的教學單位和研究中心,但 這樣的作法不能和公司的核心任務相距太遠(EtzKowitz, 2008),因為公司必 需考慮資金預算和投資報酬的問題。

進一步來看,EtzKowitz 提出的模式是一個動態模式,其模式的軸心轉 換會隨著新知識與新技術的產生而有所改變如圖 2-9 所示(湯堯、王宗坤,

2007),三方交會的地帶呈現了不同於其中一方的運作模式,是創業型大學 經營的環境條件。

政 府

大 學

業 界

圖 2-8 三方螺旋模式

資料來源:EtzKowitz, H. (2008). The Triple Helix: Industry-University- Government Innovation in Action(19). New York: Routledge.

圖 2-9 中的三方螺旋模式採取了不同於 Clark 的大學、業界和政府之間 傳統制度的形式來作為它的分析起點,這個演進觀點促使人們反思重塑這 些具有歷史文化型態的制度,因此這個創新模式考量在關於更大社會中政 治的和經濟的基礎建設知識領域中擴展的角色。此外,學界、產業和政府 制度之間各自擁有溝通結構和文化意義上的訊息譯碼,有時候外部的人較 難以理解(EtzKowitz & Leydesdorff, 2001),或者在以知識為基礎的創新(尋 找過程)和市場力量(選擇過程)之間的遞歸互動(recursive interaction)

中,傾向由企業夾入技術的軌道(Nelson & Winter, 1982),並由政府、大學 和產業動態互動所產生的新局面來激發三者本身的創業精神,以化解三方 因為本質上的不同而產生的負面影響。

圖 2-9 產官學三螺旋創新模式的互動連結體

圖 2-9 產官學三螺旋創新模式的互動連結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