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創業機會、團隊與資源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三節、創業機會、團隊與資源

壹、創業機會

有學者認為,創業關鍵在於「創業機會」,創業是機會與個人的連結,因此

「如何(how)、誰(who)、以及什麼(what)因素會影響機會發現、評估及利用」

成為創業研究重點(Shane、Venkataraman,2000)。此外,創業機會非單一時點 結果,而是經由一連串的辨識、發展與評估而逐漸形成(Eckhardt、Shane,2003)。

「機會辨識」包含「認知」(Perception)、發掘(Discovery)和創造(Creation)

三階段,從認知到市場的需求或未利用完善的資源開始,進而「發掘」特有需求 與特有資源的市場關聯性,最後「創造」需求與資源的連結方式(Ardichvili、

Cardozo 與 Ray,2003)。

「機會發展」的目的在於將辨識的機會概念做詳盡推演,使機會能夠漸趨明 確,並產生市場價值;「機會評估」則是評估實現機會的可行性以及機會價值的 實質效益。「機會評估」存在於「機會發展」的任一階段,提供修正與反饋的功 能,可使機會的內涵更為明確與可靠,讓創業家有更充足的資訊以評估機會的風 險與價值,進而做出是否具體投入創業的決策(劉常勇、謝如梅與陳韋廷,2007)。

另外,從供需關係做為分析構面, 可將機會來源分成機會辨識(recognition)、 機會發掘(discovery)、機會創造(creation)三種。「機會辨識」是指當市場中的 供需關係十分明顯時,創業家可藉由供需連結來辨識機會。而「機會發掘」則是 指當有一方的狀況是未知的,創業家即可去進行機會發掘。「機會創造」則是供 需兩方狀況皆不明顯,創業家必須有先見之贏才能創造出有價值的市場機會。

(Sarasvathy、Dew、Velamuri 與 Venkataraman,2010)

本研究會了解社會創業歷程中,個案的機會來源為何,並進一步從機會的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識、發展以及評估三個行動來探討,社會創業者如何與機會連結。

貳、創業團隊

創業團隊成為現代經濟中無所不在的現象,有學者直指創業團隊是任何新創 事業的核心(Cooper、Daily,1996),甚至認為由創業團隊創立的新創事業會比

個人創業來得容易成長(Eisenhardt、Schoonhoven,1990)。Kamm 與 Nurick(1993)

認為:「創業團隊是一群人經過構想及實踐構想階段後,決定共同創業並將公司 成立,這群人就是創業團隊。」Harper(2008)將創業團隊定義為「一個透過個 人創業行動的適當組合來實現共同目標的創業者群體」,並進一步指出,透過創 業團體的成形,創業家可以有效地將自己嵌入社會結構,使他們能夠共同開發和 測試新的想法。

除上述定義外,亦有將投入資金及股權掌握做為判定團隊成員的觀點,然而 本研究認為,團隊成員在創業初期未必會投入資金,創業團隊也未必有股權分配 的問題,因此以較廣泛的定義來探討創業團隊,將創業團隊定義為「參與組織創 立過程且對組織有具體承諾及投入的成員」。

另外,本研究將參考郭洮村分類的變數探討創業團隊特性,包括:

(1)創業團隊的人數,團隊規模對到創業團隊的溝通與管理的影響;

(2)創業團隊的來源,團隊成員如何組成;

(3)創業團隊的完整性,團隊成員間能力的互補與分工;

(4)創業團隊的經驗,團隊成員過去的學經歷對創業歷程造成的影響。

參、創業資源

創業資源需要與市場機會結合才能發揮作用,反過來說,當創業者發現市場 機會卻缺乏相關資源時,亦將無法掌握市場機會進而創造價值,因此資源對於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業成敗有關鍵影響。

從資源的特性來說,新創企業以不同資源條件開始發展,稱之為資源的異質 性(Resource Heterogeneity),而其他企業無法仿效取得這些資源,則稱為資源的 不可流動性(Resource Immobility),每個新創企業都有其獨特之處,這些獨特之 處就展現在創業者如何在市場中有效取得、利用、發展這些關鍵資源(Dollinger,

2005)。創業資源除具有上述之異質性及不可流動性等關鍵資源特性之外,為造 成持續的競爭優勢,還必須具有策略性資源之特質。所謂資源性策略應具有價值 性(Valuable)、稀少性(Rare)、難以模仿性(Hard to Copy)、不可替代性

(Nonsubstituatable)等特質(Barney,1991)。

吳思華(2000)認為企業的核心資源應具有獨特性、專屬性、模糊性,獨特 性是指該項資源必須具有使企業在執行策略時增進效能或效率的價值,且在市場 的供應量稀少、無替代品,具有價值、稀少、不可替代等特性;專屬性則是指該 項資源和企業的設備、人員、組織、文化或管理制度緊密結合,不易轉移與分割,

即使其他企業取得該資源也不一定能發揮類似功能;模糊性則是指資源建構的過 程與其競爭優勢間的因果關係不易清楚釐清,使競爭者無從學習。

若從資源的類型來看,Grant(1991)將企業資源分成有形資源、無形資源,

有形資源是最容易辨認的,實體資產與財務資產都屬於有形資源;無形資源包括 技術、商譽、文化等。他進一步指出,通常無形資源對大部份公司而言最有價值,

在策略上也最為重要,另外資源需要有整合能力將之運用才能產生效能,而能力 需靠資源的運用而表現出來。

Grant 提到了能力的重要性,而吳思華(2000)也將策略性資源分成資產與 能力兩部分。前者是指企業所擁有或可控制的要素存量,又可分為有形資產與無 形資產兩類;後者則是指企業建構與配置資源的能力,又可分為組織能力與個人 能力兩部分。有形資產包括具有固定產能特徵的實體資產以及可自由流通的金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性資產,無形資產則包括品牌、商譽、商標與專利等智慧財產、執照、契約、資 料庫等;個人能力可區分為專業技術能力、管理能力、人際網路能力,其中人際 網路能力對於創業過程中外部資源的取得往往有實質幫助;組織能力是一種運用 管理能力持續改善企業效率與效果的能力,可表現於業務運作能力、技術創新與 商品化能力、組織文化、組織記憶與學習等層面。

Brush、Greene、Hart、 Edelman 等人(1997)則針對新創事業提出五種資源 分類:人力資源、社會資源、實體資源、組織資源及財務資源。人力資源是指對 企業有幫助的個人特質或能力;社會資源則指鑲嵌在人際交往中的關係資源;實 體資源則指技術、廠房、設備等營運所需之有形資產;組織資源指的是組織關係、

組織結構、文化與知識等;財務資源則試營運與成長所需的資金。相當類似的是 Dollinger(2005)提出的資源 PROFIT 因素,認為資源有六種型態:實體資源

( Physical Resources )、 聲 譽 資 源 ( Reputational Resources )、 組 織 資 源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財務資源(Finacial Resources)、智慧與人力資源

(Intellectual & Human Resources)、技術資源(Technological Resources)。

另外有研究綜合以上分類,將創業資源分為六類:財務資源、實體資源、技 術資源、人力資源、社會資源、組織資源。財務資源指的是企業家所有的各種財 務資產的總和,包括具體表現在企業財務報表上的各類資金。實體資源是指企業 在從事生產與管理工作時所運用到的有形資產,包括廠房設備、土地等,有些企 業也擁有礦產、能源等自然資源。技術資源包括實驗室、研發設備、品質測試與 管制技術等,經由研發產生的知識,可透過專利、著作權、營業機密保護。人力 資源包括一般與特殊人力資源,前者是指一般的工作者,而後者則是指具有特定 產業知識的專業人力。社會資源是指創業家透過人際鑲嵌關係的槓桿運用所獲得 的各種資源,包括創業家所擁有的社會關係網絡。組織資源包括組織的商業模式、

管理能力、策略、領導、組織結構等(劉常勇、謝如梅,200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在創業初期,創業者面臨了引進資源的優先順序、時機及類型等決策,而這 些資源的決策將遵循創業者對於資源間孰重孰輕的判斷,並建立在他們對於組織 未來的期待或是這些資源在組織發展過程的重要性上(Brush、Greene 與 Hart,

2001)。有許多學者認為在新事業發展初期,技術與組織等無形資源往往比有形 資源重要,例如 Dollinger(2005)指出每種資源對於新事業而言都很重要,但只 有聲譽資源、組織資源、智慧與人力資源是最具競爭優勢的。

吸引資源投入新創事業是創業者會面臨的最大挑戰,因為新創事業往往缺乏 聲譽或者過去可參考紀錄,對於潛在資源提供者而言是種風險。大多數新創事業 初始的資源不足,因此創業者必須花費時間建立可能成功的形象以獲取資源供給 者的挹注,在此狀況下,某些資源被用來槓桿取得其他資源,例如社會資本如果 足夠將可轉換成有形財務資產、折價或是無形合作關係和信任。(Brush 等人,

2001)。

企業所需資源可以透過內部自行發展、外部市場購置與合作發展三種不同途 徑來建構或取得,採行何種途徑須視何者最符合企業利益(吳思華,2000)。然 而在創業初期,通常以創業者個人擁有的資源作為資源建構的起點,而非從新事 業開始,通常一開始的資源包括個人的教育、經驗、聲譽以及對產業的知識,以 及網絡,大部分創業者一開始運用的資源通常是在過去工作環境中所發展的人力 和社會資源,並槓桿這些資源來獲取財務資源、實體資源,以及聘用與培訓人力 資源(Brush,2001)。

本研究將以「財務資源」、「實體資源」、「人力資源」、「社會資源」、「組織資 源」等五種資源作為分析個案資源之分類,探討在社會創業歷程初期之資源需求,

並進一步從「內部自行發展」、「外部市場購置」與「合作發展」三種方式探討創 業歷程中的資源建構與取得途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Na ti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