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

近年來,「以創新方法解決社會問題」的意識逐漸被喚醒,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議題在全球備受關注,不論是政府、學術機構、企業或非營利組織,

都投注資源於改善社會問題。其中,「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這種新型態 組織,更成為政府失靈、市場失靈、志願失靈下,不可小覷的社會創新力量。

社會企業之所以會興起,有一說是因為人們對於資本主義的反思。2008 年 金融海嘯過後,資本主義制度備受抨擊,Porter 與 Kramer(2011)因此提出創造 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CSV)的概念,認為企業應該突破短視財務績 效的價值創造模式,在追求企業成長的同時承擔社會責任,創造經濟與社會雙元 價值,讓社會問題的解決成為企業競爭優勢之一。

2006 年底孟加拉鄉村窮人銀行創辦人尤努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以來,其成 功經驗更讓社會企業的概念廣為流傳,也帶起社會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

的風氣,無論是中年轉業或是青年創業,社會企業開始成為許多人的志業。

北美社會企業聯盟(Social Enterprise Alliance)統計,美國及加拿大地區約 有數十萬個具社會企業精神的組織,投入職業培訓、住屋、社區經濟發展、教育、

健康等社會問題;英國社會企業商會統計,英國 2013 年約有 7 萬家社會企業,

聘僱百萬名員工,產值達 187 億英鎊,相當於英國 GDP 的 1.5%(林以涵,2014)。

而在臺灣,目前臺灣廣義型的社會企業超過 5,000 家,其中近 200 家獲利穩 定並略具規模(林奇伯,2013)。根據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調查,約有 15

%的社會企業是由年輕人團隊組成,青年投入社會創業已成為臺灣社會企業三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趨勢之一1。(李郁怡,2013)

社會企業至今仍未有統一定義,廣義來說,社會企業指的是「用商業模式來 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且能夠自給自足,創造營收並分配盈餘於持續解決社會問 題的組織」(林以涵,2014)。若與過去組織型態作比較,和過去企業「追求利潤 極大化」的最終目的不同,社會企業更注重「解決社會問題」;而不同於非營利 組織「仰賴捐款」方能持續營運,社會企業則試圖「以商業模式自立」。

從組織目的來看,社會企業兼有過去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企業之雙重目的,亦 即「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一般而言後者更受重視,解決社會問題為其最 終極關懷。有鑒於多元價值之追求,三重基線(Triple-Bottom-Line)的觀念應 運產生,英國學者 Elkington(2004)提出企業應從經濟、社會、環境三個面向來 促進企業之永續發展,跳脫出僅著眼於利潤盈虧之囿限。

從組織手段來看,社會企業極力建立商業模式,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創造 營收,得以持續營運。選擇不仰賴慈善捐款的手段,必須面臨更為嚴苛的市場機 制驗證,仍有許多經營者接受挑戰、發揮創意,創造出創新的產品、服務,或是 以創新的手法來槓桿資源、運用通路,使社會企業的商業模式能促成社會創新。

社會企業的分類方式眾多,其中按成立過程可分為六種:NPO 事業投資、企 業社會化轉型、社區互助團體、合作經營組織、社會創業、公平貿易事業(胡哲 生,2013)。從此亦可發現,社會企業並無一定之成立途徑,有可能源自一般企 業、非營利組織、社區發起,或是自主創業。

1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第 54 期報導,台灣社會企業另外二大趨勢為:農業相關社會企業成主流、

非凡的中小企業精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其中,偏向於自主創業的社會創業亦受廣泛討論,投身於此行列者被稱為社 會創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雖然相關名詞定義仍有歧異,但可將社會創業 家概略描述為「具創新思維,以解決社會議題為創業目標的創業家」。社會創業 蔚為風氣,然而與一般商業創業研究相比,社會創業研究在學術界相較缺乏,因 此本研究希望從個案實務切入,與學術理論進行對話。

第二節、研究動機

社會企業欲同時創造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必須通過市場機制考驗並有效解 決社會問題,所面臨的挑戰並不亞於一般企業及非營利組織。然而,在此情況下 仍有許多創業者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己任,投身於社會創業的行列。

創業過程一直是創業研究的重要主題,對於社會創業而言亦不例外。機會的 辨識與資源的取得是創業初始的關鍵,而社會創業家的特別之處在於,他們往往 能將艱難的社會問題視為創業機會,也更懂得運用社會資源。

在各種社會資源當中,志工是相當重要的人力資源,尤其在志願服務興起後,

不僅非營利組織懂得運用志工來達成組織目標,就連企業也開始推動企業志工來 落實企業社會責任。本研究亦在探索過程發現,有些社會企業也運用了志工,以 彌補創業初始階段人力資源缺口。

進一步探討發現,志工團隊為這些社會企業之濫觴,以志工團隊運作一段時 間後,才轉變組織型態為社會企業;另一方面,有些志工團隊亦有意願持續投入 社會問題的解決,但決定以非營利組織型態進行;當然亦有志工團隊並未進一步 成立社會企業或非營利組織,所能發揮之社會影響力也相較有限。綜上所述,志 工團隊若選擇投入社會創業,會有社會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兩種可能方向,本研究 欲了解志工團隊如何走向這段創業歷程。

此外,社會創業是研究者生涯規劃之一部分,無論是在校內修習課程或是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與相關的校外活動,都讓研究者對於社會企業、社會創新有更深刻的了解,知道 其背後的困難與挑戰。但也因為如此,心中感到躍躍欲試,期盼自己能夠為社會 做點不一樣的事!特別是與臺灣、香港、中國等地的社會創業家交流,聽到一段 段創業歷程故事,更深受他們不畏困難的精神與行動啟發,想自己踏踏實實地走 一遭!因此,希望藉由本研究,對於社會創業歷程有更深入的理解,持續累積社 會創業所需之知識與資源。

第三節、研究目的與問題

從組織型態及創業路徑來看,可透過實際案例發現,不同的社會創業者所創 立的組織,會隨著時間而在組織型態上有所改變,有的創業者選擇創立社會企業,

有些創業者則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型態來解決社會問題,是何種因素造成了兩種 路徑?參考臺灣過去在社會創業及社會企業之研究,發現多數研究多與既存的非 營利組織如何事業化或投資成立社會企業有關,自主型創業的相關研究較少,更 缺乏不同組織形態的社會創業歷程比較,因此本研究選擇從這個角度切入了解社 會創業歷程。

以創業歷程具有動態特性的角度切入,Timmons(1985)於《New Venture Creation》一書指出,創業若要成功,創業過程中必須隨著事業發展調適機會

(opportunity)、創業團隊(team)和資源(resource),使得三者達到動態平衡。

那麼社會創業呢?從發現問題、起心動念到付諸行動,過程中對於外部機會的辨 識與選擇、創業團隊的組成與運作,以及內外部資源的取得與運用等,都是社會 創業者在創業時所需面臨的挑戰,然而創業歷程中,機會、團隊、資源三者間的 關聯互動,是過往研究較缺乏的部分,也是本研究的研究重點。

最後從創業階段先後作為分野,臺灣對於社會企業的相關研究多以商業模式 為研究課題,然而許多社會創業者在決定創業時,往往還未有一個確定的商業模 式,從開始創業到發展至有穩定的商業模式的這段創業歷程,卻是社會企業存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的關鍵。因此本研究希望從創業管理的角度,探討個案中的創業者是如何走過社 會創業歷程的初期,試圖以商管理論描繪他們走過的路,提供欲進行社會創業者 做為參考,並讓更多有志於改變社會的人能因為他們的創業故事受到激勵。

本研究主要研究目的及對應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從「機會」角度探討社會創業歷程

凡事起頭難,創業者要能夠辨識創業機會,並且充分掌握機會進行創業活動。

→研究問題一:社會創業者如何辨識機會、掌握機會進行創業?

二、從「團隊」角度探討社會創業歷程

事在人為,創業活動的展開與創業團隊的運作息息相關。

→研究問題二:社會創業團隊的組成與運作如何影響社會創業歷程發展?

三、從「資源」角度探討社會創業歷程

巧婦難無米之炊,資源的建構與取得是創業者重要的課題。

→研究問題三:社會創業者如何建構內部資源以及取得外部資源?

四、分析「機會」、「團隊」、「資源」三者於社會創業歷程的動態變化 機會、團隊、資源三者於創業歷程中會交互影響,並影響事業發展。

→研究問題四:機會、團隊、資源三者間如何交互影響?

五、分析「創業者」在創業歷程中的行為

創業往往是摸著石頭過河,創業者創業過程中需平衡機會、團隊、資源三者。

→研究問題五:創業者在創業過程如何平衡機會、團隊、資源三者?

第四節、研究流程

本研究流程如圖 一-1 所示,首先閱讀社會企業相關文獻,以及參加相關研 討會活動,但此階段仍未有明確的研究問題。在過程中認識許多對於社會企業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熱忱的青年創業者,因此對於社會創業歷程產生研究動機,開始閱讀相關之創業 故事,研究與創業歷程相關之文獻。接著,訪談青年創業者,逐步釐清研究問題 並選定個案,再參考相關文獻擬定出研究架構。透過個案訪談及次級資料管道收

熱忱的青年創業者,因此對於社會創業歷程產生研究動機,開始閱讀相關之創業 故事,研究與創業歷程相關之文獻。接著,訪談青年創業者,逐步釐清研究問題 並選定個案,再參考相關文獻擬定出研究架構。透過個案訪談及次級資料管道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