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創業歷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從上述整理可發現,社會企業的組織型態可能有各種不同的類型,而主要差 別在組織的資金來源以及對於營利的觀點。然而無論是營利或者非營利,社會創 業的目的都在於進行社會創新,因此重點應放在社會目標的達成。然而以上觀點 多從創業結果來看,而本研究試圖從創業過程的角度來檢視個案的發展。

第二節、創業歷程

從字面解釋,創業就是「創造事業」。進一步探究創業的內涵,Dollingers

(2003) 將創業定義為「在風險與不確定環境下創造出的一個新經濟組織」,並 提出創業的三項主要特徵:(1)創造力與創新、資源的結合;(2)經濟組織的成 立;(3)在風險與不確定環境下的成長機會與能力。

社會創業者不僅將社會問題視為挑戰,更轉化為其創業機會,而重要的是社 會創業者必須深入瞭解自己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明確找出自己提供的解答到底 是什麼。Mair 與 Marti(2006)指出,成功的社會創業者都創意地連結了本身並 未擁有的資源,進而去解決社會問題和改變社會結構。社會創業可被視為一個創 新使用與連結資源以追求機會創造社會改變的歷程。

創業是個必須面對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動態過程。然而欲了解這個動態過程,

應該如何去檢視呢?以下為探討創業歷程之相關理論架構。

壹、Gartner 創業四構面

Gartner(1985)認為創業包含四個構面 (如圖 二-1 所示):(1 )個人

(Individuals),意即創業者;(2)組織(Organiztion),指新創組織的類型;(3)

環境(Environment),影響新創組織的外部環境;(4)創業過程(Process),是創 業者創立新事業的行動;而新創事業就是這四個構面動態互動下的結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圖 二-1 Gartner 創業四構面 資料來源:Gartner(1985)

個人構面主要牽涉到創業者的個人特質,包含創業者的成就感、內外控、風 險偏好、工作滿意度、先前經驗、家庭背景、年齡、教育程度等;組織構面則包 含組織型態、創業夥伴、策略選擇等;環境構面包含創業資金及土地設備的易得 性、具經驗的創業者、熟練技術的工作者、供應商及顧客或新市場的接近性、政 府的影響、交通便利性、支援服務、當地人口特性、生活條件等;創業過程則包 含找出創業機會、累積資源、推出產品或服務、建構組織、回應政府和社會等。

在他所提出的這個架構,創業過程被獨立為一個構面,代表受關注的不再只 創業者本身或新創事業,創業的動態過程也受到重視,雖然這個架構無法直接回 答新創事業如何創立或發展成明確的創業模式,仍可做為探討創業現象的工具。

貳、Sahlman 創業四元素

不同的創業架構還有 Sahlman(1996) 提出的創業過程四個動態要素(如圖 二-2):(1)人(People),包含為企業提供服務或資源的個體或組織;(2)機會

(Opportunity),指的是任何需要投資稀缺資源以期未來收益的活動;(3)外部 環境(External Context),是指通常在管理者直接控制外而對機會造成影響的因 素;(4)交易(Deal),是與所有提供資源者建立的內隱與外顯的關係。他認為創 業過程中,管理的作用在於將這四個要素間的動態作配適,如果能隨時間變化提 高四種要素間的配適程度,將會提高成功的機率。

個人 過程 組織

環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圖 二-2 Sahlman 創業四要素 資料來源:Sahlman(1996)

此架構強調不同元素互動關係,尤其將交易列為要素之一,凸顯此項特性,

而機會在這個架構中亦成為一關鍵元素,也顯現了機會對於創業的重要性。

參、Timmons Model

Timmons Model 亦常被用來探討創業過程,主要有三個構面(如圖 二-3 所 示):(1)機會,好的機會可由市場需求、市場結構及規模、利潤分析來界定;

(2)團隊,是創業成功重要元素,其中領導者扮演關鍵角色;(3)資源,會伴 隨著具潛力的機會及良好的團隊而來,好的創業者應當妥善分配及運用資源 (Timmons,1994)。

圖 二-3 Timmon’s Model

資料來源:Timmons 與 Spinelli(1994)

機會

人與資源

外部環境

交易

資源

創業者 溝通

領導 創意

機會

團隊

模糊性

外在力量

不確定性 資本市場環境

配適與缺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在三個構面當中,Timmons 認為創業過程從機會開始,好的機會有時要比團 隊的才能或可獲得的初始資源更加重要,而機會將影響所需資源及團隊形式和規 模等。他認為,創業是一個高度動態的過程,由於時間的變化、機會的模糊性、

市場的不確定性、資本市場的風險及外在環境等因素,會對創業活動帶來影響與 風險,機會、團隊、資源三者可能出現失衡的情形,因此需要創業家進行調整。

從以上敘述可以發現,除了三構面之外,創業者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一個成 功的創業家必須發揮其創造力、領導能力及溝通能力,使機會、資源、團隊三者 在事業的動態發展中取得平衡。

肆、Effectuation 理論

有別於一般 MBA 比較注重因果關係(Causation)的分析,引導人們去找尋 及選擇戰術,運用給定的工具去完成特定的目標。Saras Sarasvathy 用「實踐」

(Effectuation)來總括她的研究,創業家是用一些不一定存在的方法去完成新的 或不同的目標(溫肇東,2012)。

Sarasvathy 訪談了 27 名創業家,這些創業家被要求針對一項假想的創業企 業回答創業過程中面臨的 10 個決策問題,結果發現這些創業家的行為和邏輯與 教科說上的模式相當不同,他們未必會去做市場調查或預測,對於新企業有未必 有清楚的目標,但他們總能迅速抓住機會, 從手邊最容易得到的資源開始,並在 沒有詳細計畫的情形下展開行動(張玉利、田新、王瑞,2011)。

Sarasvathy 認為機會先前並不存在,而是由創業者在不確定環境下創造出來 的,創業者不是先識別機會,而是先採取行動,然後根據市場回饋進行調整再行 動,機會創造的過程是路徑依賴和受偶然因素影響的自然過程。在此創業過程中,

有五項原則形成實踐的邏輯:

(1)「自知之明」(Bird-in-hand),創業家會從他們擁有的方法去想像可能性;

(2)「可輸得起」(Affordable Loss),創業家會從可負擔之風險的角度去限制風 險,使得他們選擇的目標和行動就算最差狀況發生仍保有成長可能;

(3)「接受不測」(Lemonade),創業家接受意外事件,並將壞消息或意外事件解 讀成創造新市場的潛在線索;

(4)「呼朋引伴」(Patchwork Quilt),創業家會和自己選擇的利害關係人建立夥 伴關係,並在創業初期取得他們的承諾以降低不確定性,以及與他們共創新市場;

(5)「控制未來」(Pilot-in-the-plane),由於專注在可控制範圍內的活動,創業家認 為他們的行為能導致理想結果,相信未來不可預測但可被創造。 資料來源:Sarasvathy 與 Dew(2005)

可能方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Effectuation 其實是個做中學的概念,對於創業者而言創業歷程亦是如此,而 該模型中的路徑及循環,亦可作為探討創業歷程動態變化的參考架構。然而原始 理論雖然歸納出創業早期的一種現象和思維模式,但研究對象是「創業專家」, 若將此理論套用至新手創業家是否能完全適用,仍須進一步驗證。

本研究認為,使用 Timmons Model 的機會、團隊、資源三個構面,亦可解釋 Gartner 創業四構及 Sahlman 創業四要素之內涵,因此本研究選擇 Timmons Model 作為探討創業動態過程的主要架構。此外,Timmons Model 認為創業是從機會驅 動,而從 Effectuation 的角度來檢視創業歷程,則可進一步觀察出創業者創造機 會的過程,因此本研究亦選擇 Effectuation 作為分析個案之路徑,並探討社會創 業者的實踐邏輯是否與理論吻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