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創業自我效能

在心理學相關領域中,大多採用 Bandura(1986)提出的自我效能觀點,

強調個人對自己行為能力的預期。本研究採用創業自我效能觀點,以期深 入探討學生如具備高度自我效能,在輔以不同教學方式,是否能夠強化學 生的創業能力與創業態度。因此,本研究將 Bandura 提出自我效能區分為自 我效能理論與創業自我效能,並加以探討。

一、 自我效能理論

自我效能的概念是從相互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而來,認為 人格的發展是透過

一個相互決定的歷程,經由環境(environment)、個人(person)、行為

(behavior)間的相互影響,決定人類的行為。此外,自我效能理論亦以「社 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為基礎,社會學習理論將個人行為及 認知學派結合,認為個人行為是學習而得,因此,除了會受到外界情境的 刺激影響外,主要還會受到個人主觀知覺的影響,社會學習理論根據行為

(behavior)、人(person)與環境(environment)三個因素的交互影響,解 釋人類的行為(王震武等人,2005)。

圖 2-1 相互決定論

資料來源:王震武等人(2005:378)。

個人的行為不僅受到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受個體主觀認知所左右,個體 會透過其內在的想法、感覺與行動改變外在環境,而非被動的對環境刺激

反應,因此人對自我信念的強度決定他們是否會努力應付困難情境。承此 概念,Bandura(1986)據以延伸出自我效能意涵,認為自我效能乃個人判 斷其執行一連串行動的能力,強調的非一個人所擁有的技術能力,而是能 運用技能達成任務的能力判斷。

Jackson 與 Dutton(1988)認為,個人對於環境中機會與威脅的知覺,

取決於個人自我的認知架構,對於特定情境下不同的個人,將會有不同的 機會認知,由於創業家具有其高控制性與正向觀點的認知方式,較傾向於 看到機會而非知覺威脅。Krueger(1993)主張知覺可行性,認為個人知覺 有能力去成功起始一個新事業的程度是構成創業意圖的先決條件,亦即創 業意圖的增強是經由創業機會的可行性評估,而可行性評估會受到自我效 能的影響,亦即知覺自己有能力掌握情境,則愈能將創業行動視為可行,

因而愈能將該情境轉為機會。此概念如同 Boyd 與 Vozikis(1994)的論述,

只有意識到特定機會需求且具有高度自我效能的狀況下,個體才會起始一 個創業的行為。藉由上述文獻歸納可知,影響自我效能的因素包含以下幾 項:

(一) 過去的成就經驗(enactive mastery experience)

過去的成就經驗提供個體最可信的自我效能訊息。由於個人成就表現係 來自於個體的真實經驗,將有助於個人對效能信念的評估。個體的成功經 驗通常會提升其自我效能,而失敗的經驗則會降低其自我效能。當個體擁 有強烈的高自我效能時,即使是偶然的失敗,對自我效能也不至於有太大 的影響。

(二) 替代性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

指個人經由觀察他人經驗、社會角色的示範而得到的效能。一個人不可 能完全依賴過去的經驗來強化自己的效能,會藉由觀察別人的成功行為來 提昇自我效能,產生替代性的學習,相信自己在相似的情境下也可能成功。

林哲立(2001)指出成功者良好的示範,可以提供他人一種具有示範性的 功用,使觀察者形成一種效能感,提升自我效能。

(三) 言語說服(verbal persuasion)

言語或口頭說服是最常用來強化個人自我效能的方法,目的是用來說服 個人相信他們有能力完成目標。反之,負面的言語評價將會降低個人的自 我效能,使人容易產生放棄的念頭,且負面的言語說服對於自我效能信念 的影響比正面的言語來得大,亦即個人較易受負面言語的影響,相信自己 是能力不足,且會逃避困難任務或從事具挑戰性的活動(Bandura,1986)。

(四) 生理和情緒狀態(physiological and affective state)

自我效能的第四個判斷來源係指個體將透過生理徵兆和情緒反應來判 斷自己的能力,譬如,個體認為頭痛、胃痛、焦慮不安是低自我效能的徵 兆,由於焦慮不安的反應易使人對自己能力產生懷疑,將削弱個體的效能 信念;而平靜的反應則向個體傳達自己具有達成任務所需的能力與技巧,

故能激勵個人的自信心。

個人自我效能感的發展源自於許多不同的因素,包括過去表現得到的回 饋、個人生活經驗史以及社會的影響(Hoy & Miskel, 2001)。一般而言,自 我效能感的發展主要是受到經驗、楷模學習、語言的說服與身體狀況等四 個因素的影響(Bandura, 1986)。其中最重要的是過去的成敗經驗(Enactive Attainment)和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前者是自我效能訊息最具 影響力的來源,成功的經驗易使個人對自我效能的判斷力提高,而反覆的 失敗則會慢慢削弱個人的自我效能感;後者則能使個人在看到他人(特別 是看到能力相當的人)成功的表現時,相信自己若處於類似的情境時,亦 具備勝任此一任務的能力。成敗經驗和替代經驗這兩種不同來源的自我效 能感,正是正規學校教育所致力發展的兩大範疇:課堂教育(包括實習、

考試予以直接回饋)和社團活動(提供多樣化人際接觸、替代性學習的機

會)。

具有高自我效能者通常都會傾向於肯定自我能力,相信自己能夠確實達 成目標,若因環境及過往經驗致使自我效能感提升時,通常都會更正向加 強原有的信心,強化所欲達成之結果(Wood & Bandura, 1989)。創業家如 果自我效能愈高,愈可以辨識機會、掌握機會並開始創業行動。Ehrlich 等 人(2000)探討自我效能認知與創業課程關係,均發現創業教育確實可以 積極提升這些成就與自我效能特質與未來創業行動的可能性。

二、 創業自我效能

過去 Bandura(1986)著重在研究個體的自我效能包括「心理」、「教育」

等,較少有研究在著重管理者自我效能,此為研究上一大缺口。但是,之 後 管 理 領 域 也 開 始 注 視 創 業 家 和 管 理 者 在 自 我 效 能 上 的 差 異 。 Forbes

(2005)指出,自我效能衡量應依其領域中不同的任務需求來決定,他主 張心理學領域自我效能的衡量指標太過於一般,無法突顯出新創事業管理 之需求,且創業家自我效能的表現應與一般人有所區別。Forbes 認為,創 業家自我效能可以用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意願成為創業家,個人創業的意 圖會使得他們知覺到創業的可行性和欲望,在未來會願意持續一直或重覆 創業的行動,影響其在事業經營中的績效表現。因此,主張若個人擁有較 高的創業家自我效能,則可能展現較高的堅持和專注力,行為可能也會提 昇企業績效;反之則降低。此外,Keueger 與 Dickson(1994)的研究指出,

高度決策制定自我效能者,將較能辨識機會的存在。

創業家自我效能(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ESE)是近幾年創業家精 神研究文獻中很重要的新構面。創業家自我效能能夠協助強化過去創業家 人格特質中所缺乏的規範或專業性問題,創業家自我效能與行動和意圖有 高度相關,可作為預測和研究創業家行為選擇、堅持和有效性;且因為與 行為間有關係,適合被用來觀察風險情境之挑戰和不確定性,因而被認為

是創業家精神之代表。

創業自我效能可以發揮重要的功用,發掘所需的基本技能,包含各階段 的新事業的發展過程。然而,在許多情況下,自我效能更重要的是比實際 技能更作為一種決定行為(Krueger & Dickson, 1994),建構自我效能已被廣 泛應用於心理學,自我效能關係到一個人的選擇活動,一個人的努力和堅 持執行這些活動,和一個人面臨障礙時的思想過程和情緒反應(Bandura, 1997; Lent, Brown, & Hackett, 1994)。創業自我效能是討論整個新事業的創 立過程,這個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需要不同的技能和能力,是有意義的考量。

Drnovsek 與 Glas(2006)的研究指出,創業家自我效能使創業家認知 到所擁有的能力,以啟動資源辨識、運用並引發行動來控制生活中的事件 發生。它會影響個體的選擇和決策,了解在面對困境時會堅持多久、是想 要自我躲藏或自我協助、在面對環境需求時承受多少壓力,以及消沈時的 弱點。創業家自我效能會隨著個人的經驗而有所不同,且在環境互動中修 正與提昇,使創業家更能夠從中了解資源的運用與技能發展。

Tannenbaum 與 Mathieu(1991)認為若提高受訓後的自我效能,則會增 進訓練移轉。Ehrlich 等人(2000)在探討創業訓練課程對個人創業自我效 能的影響研究中指出,創業家自我效能對創業績效有所影響,且創業家的 自我效能愈高,愈能使其更容易相信自己有發掘商機的天賦,使其成為一 個創業家。同樣的結果亦出現於 Saulo, Kickul 與 Brett(2008)之研究,Saulo 等人整理過往文獻發現,創業訓練提供的課程,可以提昇創業家的創業意 圖、自我效能,以及強化創業家的創業行為。綜上所陳,自我效能不僅會 影響訓練的結果,自我效能也能被當作訓練成效來評估,本研究希冀了解 不同創業自我效能學生在輔以不同教學方式後,對於學習成效之影響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