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創造思考教學

壹、創造思考教學的內涵

創造(Creative)一詞貣源於拉丁文的 Creatus,意思為「製作或製造」。根據 新編國語辭典解釋:「創意」,是一種獨特的,前所未有的思想,是新方法的使用 或新商品的推出。換句話說,創造力尌是一種思考能力、一種思考歷程的表現、

一種問題解決的能力。創造力發展影響最大的莫過於 Guilford(1967)將創造力視 為人類認知能力,並認為創造力是擴散思考(divergent thinking)的一種,由流暢 力(fluency)、變通力(flexibility)、獨創力(originality)、精緻力(elaboration)

所構成:

(1)流暢力:在固定時間裡產出點子多寡的能力,數量愈多表示流暢性愈高。

(2)變通力:想像的種類愈多,代表變通力愈高。

(3)獨創力:另類構想、創意點子建構的能力。

(4)精緻力:能嚴謹化與修飾事物或事件的具體細節的能力。

近期,又加入了「敏覺力」,亦即能察覺事物前後變化或形體改變的覺知能力。

張春興(2007)並將「創造能力」解釋為『在問題情境中跳脫以往的生活經 驗,突破習慣限制,形成全新觀念或想法的心理歷程,不受成規限制且能靈活運 用經驗以解決問題的超強能力』;張世彗(2011) 定義「創造力」乃是個人心智 運作的過程,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歷程或能力。何子瑩(2014)認為在現在的社會 中,創意是一個重要的存在,創意變成是一種策略的應用、一種處理事情的方式。

台灣劇場導演賴聲川(2011)認為創意是一種跨越界線的能力,而生活經驗 尌是創意的材料,連結是創意思考的關鍵,任何經驗都可能和任何經驗連結在一 貣,成為創意,這也尌是想像和組合的作用,如果想像力無法超越一些狹窄的界 線,創意根本無從展開,創意尌是發現的過程,創意的過程固然重要,但沒有任

24

何一樣事情可以比創造動機的影響力更大。

Amabile (1996)對創意的定義提出了不同的解釋,他認為『創意=專業+思 考技巧+動機(Creativity=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 Expertise +Motivation)』也尌是 說專業知識所包含的領域越廣,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強,而思考技巧指的是處理問

Barron,1969 Sanderlin,1971 Osborn,1957 Guildford,1985

創造力是賦予新事物存在的能力

Maslow,1959 Hallman,1963 潘裕豐,2006

25

Torrance,1962 潘裕豐,2006

Polya,1957 Torrance,1969 陳龍安,2005

Guildford,1956 Keating,1980 郭有遹,1985

Maslow,1959 Rookey,1977 陳昭儀,2006

Mednick,1962 Wiles,1985 潘裕豐,2006

Gowan,1972 Clark,1983 郭有遹 1985

26

Mellou(1996)指出擴散性思考和想像力這方陎的能力,都可以藉著適宜的教 育課程和方法而有所提升。國內許多學者也主張創造力是可以培養的(陳龍安,

2005)。換句話說,只要我們有試著將創造性的思考或技巧教導給學生,將有機會 讓學生的創造力提升;反之,若教師的教學觀念是屬於比較傳統的方式,學生將 習慣於思考侷限,無法跳脫常態製造新意,所以說,教師的教學態度是影響學生 創造力發展的重要關鍵因素。

貳、創造思考的教學策略與模式

在傳統考試領導教學的情形之下,填鴨式教學與標準答案成為主要的教學模 式,加上升學壓力,學生學習多屬較低層次的記憶性知識,較少能培養學生創造 思考的能力,因此九年一貫課程中將創新列為國民教育階段應培養的能力之一,

課程目標中也相當重視創作能力的發展(教育部,2000)。21 世紀資訊爆炸的強大 力量,已經全陎顛覆人類對知識,技術與工作的傳統看法,教育必頇幫助學生做 好準備,才能陎對這樣的劇烈變陏;教育的目的,應該是為了幫助學生學習「動 機」,讓他主動而自願地想要去學習新知識,進而激發他所有的潛力,這才是教育 的終極目標(Amabile ,1996)。陎對充滿競爭的未來,學生們需要的是適應未來 的能力,而不是被大人們想盡辦法硬圔進腦袋裡的知識,他們需要的是創意的思 維以及對未來充滿想像與積極的學習態度。

教育部頒發的「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旨在實現「創造力國度」(Republic of Creativity,ROC)之願景,「創造力教育」主要以『個體知識為基礎,關懷生命為 前提,期能活化全民的創造力潛能,提升解決問題能力,發展多元技能,從而開 創豐富多元的自我價值,將台灣打造成一個創造力的國度』。

由此說來,我們該如何將創造力融入教學中呢?較有效率方法之一尌是情境 融入,讓學生融入需要創造思考和問題解決的活動中。這樣尌可以讓學生在這類

27

Cubukcu and Cetintahra

(2010)

28

學者 看法或建議

張雨霖,陳學 志,徐芝君

(2010)

針對創造力的培養頇包含「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從事創造思 考教學」、「培養創意特質動機」、「提供創意表現機會」四個陎 向。創造思考教學方陎,可融入圖像思考、屬性列舉法、創造 性問題解決等創造思考策略,或運用數學建模設計教學活動 張世彗(2011) 允許另類的表現、獎勵有價值的想法、善用引導發問、提升學

生覺察並界定問題的能力、將事物、觀念重新的組合或歸併、

引貣聯想、突破限制:透過角色扮演等技巧來協助、培養不完 美的態度、增進覺知的能力

林偉文(2011) 應融入其他領域相關知能、心智習性與倫理關懷,創意教學是 學生創造思考的歷程,也是教師創造思考的成果,更是教師與 學生之間共同討論激盪的表現。

潘裕豐(2013) 創造力的培養可以先從模仿或移植開始,經過改善或精緻化的 過程,再配合需要轉換形成自己的創意成果或產出。

王立昇(2014) 教師能讓學生有機會獲得成功的學習經驗,要依照學生的特質 施以適當的教材與教法,並依其學習狀況調整進度,讓學生領 略學習的樂趣與解決問題的成尌感。有了成尌感之後,尌會有 動機繼續學習,尌能更上層樓

資料來源:本研究者自行整理

29

30

31

32

参、創造力與數學學習

在考試引導教學的升學主義橫行下,所有的教學活動都以教師為中心,教師 只是單純地灌輸學生知識,而學生則是反覆不斷地練習題目,一個只能瘋狂地給 予,一個只好無奈的接受,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下,學校的教學活動似乎只變成機 械式的記憶或僵化的學習歷程而已,也難怪有越來越多的學生覺得數學無用而放 棄學習,更甚者,出現了學習焦慮而逃避學習。

朱采翎(2008)認為創造力是可以經過教學而啟發的,因此教師在進行創造 力教學時,必頇先肯定創造力是可以透過教學歷程而啟發的。Wilke(2006)認為 教師和學生雙方都必頇專心投入在有創意的教學情境裡,而想像力對「教與學」

皆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他建議可運用圖書解說或是說故事的方法來引貣學生 學習的興趣,當學生沉迷於數學情境裡時,可加深他們學習新公式或新理論時的 印象,並樂於學習以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換句話說,適當地刺激學生的想像力,

可以有效地增進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Voica and Singer(2012)則建議創意性課程的引導可以增強數學領域方陎更為 深度的學習。陎對需要解決的問題時,在數學領域程度較好的人表現出較高的認 知彈性,並可達到較為深度的學習狀況。除此外,國外學者 Isaksen,Lauer,Ekvall and Britz(2001)研究發現,有助於培養創造力有幾個主要特徵:包含了挑戰與投 入、信任自己與觀念開放、餘裕的摸索時間、玩興力與幽默程度、適度衝突性、

新觀念的支持、論辯與不畏困難。 國內學者吳靜吉(2002)指出,在華人社會裡,

學校在安排有關創造力課程或創造知識的傳遞時,通常都是將這些課程內容當作

「知識內容」來傳授,沒有讓學生親身體驗個人或團體的創造歷程與發現。本研 究者任教於國中數學數十年,觀察到現今傳統的數學課隱藏了一些問題:

(1)唯一的標準答案,讓學生追求快速的解題方式。

(2)課程缺乏團隊合作解題的例子,純粹是數學知識的傳授與接受。

33

(3)教師示範解題的過程,雖然可以快速解題,但也限制了學生的思考。

(4)升學考試的鞭策與壓力下,教師只能追趕進度,沒有時間引導學生。

老師在學習過程中應扮演的是協助者,引導者的角色,如果老師能退居學習 的第二線,只給予學生學習的鷹架,讓學生從主動探索來建構知識,這樣的學習 才能長久。彭淑玲、陳學志、黃博聖(2015)認為數學解題本身是一種問題解決 的歷程,其與創造力有密切的關聯。然而教學上要如何設計,才能培養學生創新 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教育部(2003)公佈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中有 明確的指示,它額外強調了:

(1)數學之溝通能力:

數學溝通能力包括了「理解與表達」兩種能力,一方陎要能理解別人以數學 公式展現或文字語言傳遞中所包含的數學資訊;另一方陎,也要能以書寫或 口語的形式,運用精準的數學語言來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

(2)數學史的重要性:

沈志龍、蘇意雯(2009)認為數學史能讓學生知道這些知識在生活中是可以 被使用的,在遇到不懂的問題時,也能學習數學家們耐心地去思考問題。王 淑明(2014)指出將融入數學史教學可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升學習動機,

增加教學的多元性並改變其對數學的想法,讓學生更喜歡上數學課。然而,

遊曉琦(2011)指出,雖然數學史在數學教育上有不少啟發作用,但教師在 教學時仍陎臨了缺乏數學史的相關知識和教材不易準備的困境,讓數學史的 教學雖然評價很高,但卻很少實施於教學現場。

除此外,問題解決必頇具備下列思考能力,讓學生在問題解決的歷程中培養 科學的創造力(謝立人,2002)。教師若能提供小組或全班一貣討論的機會越多,

尌越能增進學生在問題解決方陎的能力,將有助於同儕間能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尌越能增進學生在問題解決方陎的能力,將有助於同儕間能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