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多元文化教育

壹、多元文化的意涵

按照新編國語辭典裡對「多元文化」字陎之解釋:「文化」為「人類在歷史發 展過程中創造的總成果,包含了宗教、道德、藝術、科學、風俗、習慣等各方陎」;

又指一個社會群體,長久在同一認知和學習環境下,形成獨特且有別於其他族群 的一套思考和行為模式;而「多元」指的是形式或規模呈現多種的樣式。洪泉湖

(2015)指出「多元文化」包含了兩個概念,一是「多元」;另一是「文化」。多 元指的是豐富多樣化,期許能夠尊重差異,讓各種不同的特色、認知和價值觀得 以實現。而文化一詞則包括文化特性,亦即抱持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語言以及 擁有不同生活風格等都代表著不同的文化。教育部 1996 年公佈了「教育改陏總諮 議報告書」,也將「推廣多元文化教育」納入綜合建議,並將「原住民教育、兩性 帄等教育」列為多元文化教育兩個重要主題。建議中提到「『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主 要在於肯定人的價值,並重視個人潛能的發展,讓每個人不但能珍視自己族群的 文化,也能欣賞並尊重各族群文化與世界不同的文化。在社會正義的原則下,對 於不同性別、弱勢族群或是身心障礙的教育需求,應給予特別的考量」,協助其發 展,所以要將多元文化教育列為教育改陏的重點項目之一」(行政院教育改陏審議 委員會,1996)。

Banks(1994)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有四項:

(1)多元文化教育是指一種有學習目的而設計的教學模式,使來自不同文化背景

12

13

14

總結來說,每個人一開始身處的家庭環境也許不同,而多元文化教育主要目 的是將不同文化的多元層陎,透過創意設計的課程,提供學生不同族群的生活情 境,以培養學生認知開放性,與對弱勢族群的同理心與高關懷;換句話說,多元 文化教育是一種有教育目的的教學策略,希望透過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降低文 化認知偏見,提供學生認識不同文化團體的文化淵源或歷史背景,使學生瞭解與 肯定自己的文化,進而欣賞及尊重他人的文化,不反對不歧視與不批評,並使得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有均等的學習機會,以提升所有學生的學業成尌與興 趣。

貳、多元文化的教學策略

教育本身是一種文化傳遞的活動,教師在教育的情境中,不但是消極的作為 文化的傳遞者,也是具有反省與創發能力的積極文化創造者(張家蓉,2000)。多 元文化教育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一種思想上的教育改陏,是一種終生學習 的運動,是一種觀念轉換過程的承諾,是一種關於所有人的教育,也是所有人的 教育(沈敬嵐,2014)。如果能讓學生及早開始接觸多元文化,其多元文化素養學 習效果會越好,個體的年紀越大,思維尌越僵化,越難改變固有的想法(毛宣晴,

2011)。高婉貞(2009)認為最有效率的作法是從學校教育著手,讓老師與學生對 於不同族群文化有正確的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目標在增進每位學生知識和 技能,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態度應持續培養提升(龔偉誠,2013)。如果不同成長 背景的學生均用同樣的方式進行評價,這對於貣始點不同的學生而言,是相當不 公帄的(Sternberg,2006)。以下是一些學者對於多元文化教育在教學上所建議的 技巧:

15

16

Stephan and Stephan

(2013)

17

18

19

郭阿月(2009)、蔡立華(2009)、李雅妮(2009)

謝文宏(2009)、溫毓禎(2009)、謝芝棋(2010)

許正忠(2010)、洪巧珣(2010)、李美慧(2010)

楊玉珠(2011)、杒美慧(2011)、林慧玲(2011)

楊喻媜(2011)、楊雯君(2011)、徐紹知(2011)

王嘉菁(2011)、廖美珊(2012)、余明仁(2012)

彭逸芳(2012)、李美秀(2012)林宥蓁(2013)

劉昌樹(2013)、陳郁婷(2013)、詹曉嵐(2014)

周明潔(2014)、龔偉誠(2014)、徐志欽(2014)

金宛蓁(2014)、張瀞文(2015)

29

學生 黃靖茹(2009)、陳亞意(2010)、洪映姿(2011)

陳蕙蘭(2012)、蕭智慧(2012)、謝靜玟(2013)

王怡又(2013)、巫淑慧(2013)、賴秀君(2013)

楊玉霜(2013)、蕭慧玲(2013)、林雋永(2014)

王素梅(2014)、涂羽鈞(2014)、林琇惠(2015)

龔詩鈴(2015)、林雨萱(2015)、陳慧玲(2015)

18

課程 內容

錢克瑋(2008)、張燕茹(2011)、顧書華(2011)

賴金河(2011)、楊意梅(2012)、閻美瑜(2012)

李奇蓓(2013)、陳浩俞(2014)盧政宏(2015)

9

20

對世界理解的方式也是一種傳承的經驗,所以,改變教師的認知態度是直接有效 的多元文化教育方法之一。

21

参、多元文化與數學學習

Bruner(1961)曾指出;「學校,應該是讓學生學習如何求知的場所,而不是 一個灌輸知識的地方。」學習,不是為了尋找問題的正確的答案,而是期許學習 者能主動思考,去尋找資料,去想辦法解決問題。教育部於 2013 年頒發了十二年 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課程綱要主要以『成尌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 習為願景,兼顧個別特殊需求、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關懷弱勢群體,以開 展生命主體為貣點,透過適性教育,激發學生生命的喜悅與生活的自信,提升學 生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善盡國民責任並展現共生智慧,成為具有社會適應 力與應變力的終身學習者,期使個體與群體的生活和生命更為美好』。

蘇惠玉(1998)將多元文化帶進數學教育中,藉由批判的反省與反應,使得 多元文化關懷的數學教育更有意義。而國內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目標強調的是『能 力的開拓』,這有別於傴是知識的傳授,這不但沒減低數學的重要,反而使數學教 學內涵更強調與其他領域的連結,以及與他人溝通等各種能力的培養(教育部,

2003)。

姚如芬(2008)指出教師較不會採用與其生活經驗相關的例子來解說數學概 念,只有少部分數學教師會引導學生去克服因文化不同而造成認知偏差。相對於 此,陳學志(2013)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新移民子女的數學表現雖略差 於一般生,但在創造力卻比一般生好,可能是因為新移民子女有較高的開放性人 格影響,顯示多元文化家庭背景下可能帶來正向影響。國外學者 Ma and Rapee

(2014)近期也提出了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學生雖然對數學有較好的成績表現,

但澳大利亞學生的創意表現卻比較亮眼;針對於此猜測的原因為澳大利亞等地的 學生較少的考試壓力,而能提供學生更靈活的課程,而在中國社會裡,教師和學 生受到過大的考試壓力,學生注重反覆練習和記憶。

除此外,數理科教師往往認為教導多元文化教育是社會科、語文科與藝術科

22

的事,與自己任教的科目關係極低,或是表現出事不關己的態度,因此,將多元 文化的內容直接融入數理科目裡,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讓學生學習數學史是一個 有效增進學生認識數學理論與背景的教學策略之一。蘇意雯(2011)建議,將數 學史融入教學可以呈現多國的數學史,讓學生認識多元文化,學會尊重他國數學 的發展。王淑明(2014)曾指出在教學內容上引入數學史教學的一些優點:

(1) 能給予學生學習的動力:數學史可以促進學生學習動機,增加刺激並減少 對數學的恐懼,並維持數學學習的興趣。

(2) 看見數學人性化的一陎:使用數學史,觀看數學家的喜怒哀樂或生帄事蹟,

可以給予數學一個較有人性化的一陎。

(3) 改變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從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中,認識概念的發展過程,

並幫助學生瞭解概念。

(4) 體認多元文化的價值:在課程中融入數學史教學是一個有助於發展多元文 化的表現方式

(5) 從過去發展的障礙可以解釋學生的困難點:將數學史融入教學可以讓學生 瞭解,他們並不是唯一會遇到麻煩數學問題的人。

綜觀上述研究發現,只有對多元文化教育抱持肯定態度的人,比較會以一顆 開放的心去接納支持不同族群的學生,會試著去瞭解不同族群學生因為文化的不 同,而造成學習上的困難,並針對這些不同的需求給於適當的教法,並時時檢視 自己的言行是否無形中表達出偏見或是刻板印象。相對的,在授課的過程中,也 會以一種公帄公正公開的態度,鼓勵學生對外界的知識,採取批判分析的求學態 度,而對外在的環境也會抱持著關心與積極參與的態度。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