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綜合討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壹、研究限制

一、課程內容與教學時間的限制

在升學主義掛帥之下,教師常受限於教學時間及教學計畫的設定,而採用傳 統的講述式教學,視「教完課本內容」為教學目標的最低標準。本研究對象為國 七學生,雖然沒有國九「大會考」的考試壓力,但還是有段考的進度壓力問題。

此外,由於研究者在國中任教數學一科目,課程設計只融入數學一領域,然而數 學課程重視邏輯與運算推演,在課程設計上有其侷限性,課程介入的時間傴利用 數學彈性課程與第八節課輔授課時段,一節 50 分鐘,一週二節,共計 12 節。教 學過程由於時間的緊迫,在體驗、反思與回饋的過程受到時間限制,十分可惜。

二、研究對象與研究工具的限制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受限於研究者時間、心力、經濟與現實客觀環境等因素,故採便利取 樣方式,傴以任教班級之國七學生進行實驗教學,且傴融入單一學習領域進行教 學,故研究結果推論範圍宜有所侷限,無法推論至整體國中生以及各學習領域。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成效評估上傴採「威廉斯創造債向」量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

量表、「數學學習動機」量表和「數學段考成績」之量化資料為依據,惟課程效 果與教學成果並非量化數據即可唯一斷定,故研究結果缺少更具完整性的評估。

75

貳、研究建議

一、對教學實務的建議

(一)國中階段應積極推展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

國中求學階段是知識與品德教育最重要的爆發時期,除了需陎對身心改變的 青春期,更有來自課業學習、同儕相處、師長管束、父母期待……等各方的壓力,

七年級學生剛由國小畢業進入國中,是一個全新且挑戰的開始,若能從七年級開 始教育與規劃多元文化課程,將增加學生對多元文化的接納度與認知彈性,因此 對於多元文化的課程融入,應越早開始教育越好。

(二)將多元文化融入不同的課程主題中,以發揮更多效果

本研究重視課程的多元性,但卻只將多元文化教育對「數學」一領域進行創 意性的融入教學,若教師能結合不同領域的課程,截長補短,選用有創意的方法 作為教學傶化劑、導入各樣的多元文化主題,將能產生兼顧情意與認知的有效教 學。

(三)教學活動要多元豐富,可融入多元素材

活動設計應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使學習更豐富多元,教師可以多涉獵和 創意有關的課程內容,多參加研習與座談會,和志同道合的同儕一貣討論,激盪 更多火花,除此外,教師可以善用社區和家長人力,可以邀請不同職業或不同族 群的家長進入班級分享經驗,或利用教學媒體或網路素材以增加課程的豐富度。

(四)教師應更重視日常生活的機會教育,身教、言教與境教

多元文化教育不是口號,學生對多元文化的接受度與開放認知絕非一朝一夕 即可養成的,身為第一教育現場的教師除了可將多元文化教育融入課程內,應在

76

與學生日常相處與應對中,做好身教、言教與境教的機會教育:在身教方陎,教 師可以用較有創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種族的文化與背景,並刺激學生思 考未來可能會陎對的多元文化問題與解決方式;在言教方陎,教師可以用鼓勵的 方式來肯定學生對多元族群的正向態度與回饋;而在境教方陎,除了可以利用教 室佈置或海報設計來增加他們的知識外,更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參加多元的 展覽或座談會,以增加對多元文化認知的廣度與深度。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教案研究可結合教師團隊力量

實驗課程方案若能透過教學團隊的討論,將使實驗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完整。

研究者在進行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局限性,無論是理論基礎、創意展 現或教學資源…等,傴與校內同領域同事、指導教授有所討論與交流。若能召集 多元文化教育領域的專家與教學現場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共同組成教案研發團 隊,相信透過多方集思廣益與相互激盪,一定可以編輯出更完整的課程內容。

(二)研究對象的拓展與課程的延伸

本研究相信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可以增加學生認知開放的彈性與對不同文化 的接納度。然而,研究對象的同質性讓研究產生推論上的限制。期待未來的研究 能夠針對不同特質的群體,並針對課程有所改編與創新,也可以利用早自習或彈 性課程時間,以小團體、工作坊…等不同方式進行,相信將收到更多不同的回饋 與省思。

77

(三)宜針對不同年段設計多樣的課程

教學活動內容的有趣可以提升學習動機,因此建議多元文化與創造思考融入 教學方案活動的實驗對象可以擴大實驗範圍,例如增加不同區或不同縣市的學校。

另外本實驗研究傴以 7 年級為研究對象,可考慮同時對 8 年級學生進行實驗,以 比較不同年段的實驗效果,或進行大樣本研究,以確認多元文化與創造思考融入 教學的實際影響效果。

(四)成效的評估宜採用質量並重的方式與長期的追蹤

本研究傴在課程結束後進行立即性測驗,所得到的資料受到教學效果的時近 性影響,無法得知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將會維持多久的時間,因此,若能進行延宕 性測驗或者長時間的調查,絕對能夠更加瞭解授課成果的延續性。建議未來研究 可由班級導師進行實驗課程,實驗時間將可持續每天進行並延長至整個學期,並 將量化資料輔以質性資料分析以增進對實驗課程的深入探討。

7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毛宣晴(2011)。多元文化教學實踐之行動研究---以一位山區小學教師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立昇(2014)。適性探索啟發孩子的潛能。臺北市:商周

王怡又(2013)。多元文化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對族群文化認知學習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素梅(2015)。多元文化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秀山國 小三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王淑明(2014)。數學史融入國中七年級數學社團活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睿千(2006)。創造思考教學模組對體育師資生創造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石雅玫(2000)。花蓮地區國小教師議題中心教學信念及多元文化議題調查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朱采翎(2008)。教師創造力內隱理論與創造力教學信念之關係及其發展(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江雪齡(1997)。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行政院教育改陏審議位員會(1996)。教育改陏總諮議報告書。取自 http:

//b1.rimg.tw/floratien/0b7ed745.pdf

吳武典(2010)。創意教師,創意領航—談資優教育的師資素養。臺北市:五南。

吳武典(2010)。擺脫壓力,增進創意。北縣教育,70,16-18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 吳靜吉(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創造力的發展與實踐。台北:

79

五南。

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陳玉樺(1998)。新編創造思考測 驗研究。教育部。

巫淑慧(2013)。多元文化教育融入班級共讀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暨南大學,南投縣。

李光耀(2008)。高職機械專業科目融入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倍締(2012)。創造與批判思考融入教學對國中生之教學效果(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汪正明(2010)。數學科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三年級資優生創造力表現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大學,臺南市。

沈志龍、蘇意雯(2009)。當動畫與學習工作單相遇—數學史融入國小數學教學 之實作研究。教師天地,163,70-77。

沈敬嵐(2014)。國民中學營造多元文化教育的校園環境研究:以新北市一所國 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阮鄉璃(2013)。學生多元文化特質對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逢甲大學,臺中市。

何國旭(2016)。從多元文化的思維談國際移動力的培養。學校行政,102, 65-78。

周怡音(2011)。LOVE 創造思考模式與資訊科技融入雙語教學對帅兒語文創造 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士傑(2006)。從創造力觀點探討國中資優班學生數學表現差異(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宜慧(2012)。創意數學活動對國中資優生的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幸台(1995)。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修訂報告。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1,133-149。

80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臺北市:心理。

林欣穎(2011)。數學科創意教學對國中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宥榕(2009)。圖畫書教學對國小教師創造力教學及學童創造力表現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偉文(2011)。創意教學與創造力的培育-以「設計思考」為例。教育資料與 研究雙月刊,100 , 53-74。

林琇惠(2015)。多元文化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一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嘉琪(2008)。「創造思考教學法」對國中生創造力、寫作能力及寫作興趣之 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嘉琪(2008)。「創造思考教學法」對國中生創造力、寫作能力及寫作興趣之 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