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造思考教學的意涵與內容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創造思考教學的意涵與內容

創造思考能力是人類腦功能中最豐富的寶藏,也是成功者必備的條件;而創 造力是創意的基石,創新是創意的實踐,且高創意者精力充沛,更是高度心理健 康的成果(陳龍安,1992、2008)。故教師透過創造思考教學啟發創造力,發揮創 意並實踐創新,勢在必行。以下就創造思考與創造力的意涵、創造思考教學的特 徵、原則、目標、評量,以及創造思考教學的策略與模式分別說明之。

一、創造思考與創造力的意涵

創造力是一種創造的能力,亦稱之為創造思考能力(陳龍安,2004)。各學者 對創造思考所提觀點各異,說明如下:

(一)英國瓦拉斯(Walls)視創造為一種心理歷程,並提出無論是科學或藝 術的創造,都需經過準備、醞釀、豁然與驗證四個階段(引自陳龍安,2008):

1.準備階段(preparation):結合舊經驗和新知識,收集有關問題的資料。

2.醞釀階段(incobution ):百思不解時,不作意識的思考,而是先暫時擱 置;但潛意識裡仍在思考問題方案,待前階段資料加以組織後再形成新方法。

3.豁然階段(illumination ):突然了解問題關鍵,且浮現問題的解決方法。

4.驗證階段 (verification):實施前一階段所浮現的解決方法,以驗證其 可行性。

(二)美國學者威廉斯(Williains)主張創造是一種人格特質,具創造力 者有好奇、想像、冒險、挑戰等特質。而陶倫斯(Torrance)認為創造力高的兒 童有頑皮、行為偶逾矩、幽默不固執但帶點嬉戲等幾項特徵(引自陳龍安,2008)。

(三)許多研究創造行為的學者都視創造力為一種創造思考的能力,包含敏 覺力、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與精進力(李德高,1990;郭有遹,1983);而美 國學者基爾福特(J.P.Guiford)以思考為中心並提出 SOI 智力結構理論,其智能 結構模式包括運作(認知、記憶、聚斂思考、擴散思考、評鑑 )、內容(語意、圖

23

形、行為、符號)與結果(單位、類別、關係、系統、轉換、應用),其中與創造 思考關係最密切的為擴散思考及轉換(王文伶,2002;張蕙芬,2009)。

(四)陳龍安(2008)綜合各種創造的定義認為創造是一種內在想法與外在行 為,需要想像力、資訊、評鑑、實踐四種因素交互作用,是一種不同而更好的想 法,且此想法是被接受的。換言之,創造思考是一種新的想法,也是一種提出新 問題、解決新問題與創造新事物的能力。

簡言之,創造思考是一種超越慣性思考模式的能力,需以積極、正向、開放 與勇敢的行動力,時時保持擴散性聯想及聚歛性思考的態度,在問題及解決問題 的情境中尋找新契機。且創造思考並非需有偉大靈感才能產生,也非天才型人物 才能擁有的能力,而是與人格特質、思考慣性及行為模式等密切相關。

二、創造思考教學的特徵與原則

創造思考教學是讓學生運用想像力,發揮創造力,以培養學生流暢、變通、

獨創、精密思考能力為目標的教學;過程中,老師透過彈性有變化的教學計畫,

並使用有別於傳統教學的創造思考教學策略,提供學生支持的學習環境,以激發 並助長學生的創造思考與行為(引自謝文慧,2006),其特徵如下(陳龍安,1998):

(一)以增進創造力為目標,鼓勵學生自由表現,並沒有既定的答案與限制。

(二)以學生為本,在活動中採協同教學或團隊合作方式,提供學生分工合 作、腦力激盪的機會;而教師是支持者及輔導者,不佔有教學空間及時間。

(三)給予學生支持的環境去思考。

(四)運用啟發創造思考的各種策略進行教學,過程中容忍孩子各種行為與意 見的發生,也不急著評斷是非對錯,期盼孩子在活動中不斷思考每個動作之下的 前因後果,以刺激孩子更敏捷的去面對問題並提出因應之道。

林慈瑋(2008)認為創造思考教學原則要考慮到環境、氣氛、教師、互動模式、

教學態度、教材教法、學生主體與多元評量等因素。

另,陳龍安(2008)也整理分析國內外學者的創造思考教學原則,說明如下:

24

(一)提供多元、自由、安全、民主、合作與和諧的環境與氣氛。

(二)把握動中有節、亂中有序的原則去開發創意。

(三)鼓勵閱讀以累積知識基礎,例如:文學創造力要有語言的知識、科學創 造力要有數理及相關領域的知識,如此才能無中生有,有中創新。

(四)教學應將生活與創意結合,透過解決生活問題,熟悉創造思考過程。

(五)將創造思考技巧的學習自然地融入各項教學領域中。

(六)擴散與聚斂思考兼顧,亦即創造與批判思考兼顧。

(七)協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思考模式。

(八)採用多元評量來鼓勵學生提出多種適切答案。

(九)重視學生回饋與師生關係。

(十)強調教師的教學省思態度並適時修正。

(十一)注重團隊合作學習,且鼓勵異質交流的創意表現。

(十二)兼顧創意倫理,不僅對自己負責,也對社會有責任感。

(十三)結合家庭及社會資源,從語文、數學、音樂、人際與身體動覺等不同 層面促使學生發展創意,邁向全方位發展。

蘇月霞(2007)提到創造思考教學的課程規劃必須掌握以下原則:

(一)安排創造思考的環境。

(二)可從日常生活中搜集教育或學習材料。

(三)提供豐富的刺激,以加強學生的感受力,並充實其生活經驗。

(四)鼓勵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避免過度指導和暗示。

(五)提供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與操弄。

(六)教師應具備良好的態度和知能,如:好奇的、善於運用知識的、有專門 的知識、具教學經驗及能夠和幼兒多方面的溝通等。

綜上而述,研究者整理幾點創造思考教學應注意的原則:

(一)在學習者方面: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發現與探索;在眾多答案中協助整 理出可行與不可行,並歸納確切的概念。但,應兼顧學生基本知識學習。

25

(二)在學習環境方面:創造一個開放、安全、接納及允許犯錯的環境。

(三)在學習資源方面:提供豐富的材料與活動經驗,以刺激感官運作。

(四)在學習時間方面:提供足夠探索時間,使創新點子有機會醞釀和產生。

(五)在教學者方面:教師要具備好奇心、敏感的覺知辨識態度與包容寬廣的 心胸,且樂於與他人互動對話與自省。

三、創造思考教學的目標

學校可考慮將創造思考元素應用於各領域課程,並以發展「創造力」與「解 決問題能力」為重點目標(陳龍安,2008)。林幸台等(1994)提出認知性、情意性 與技能性創造思考教學目標,說明如下:

(一)認知性創造思考教學目標:1.能將片段的訊息重新排列整理或賦予新 的樣式、結構或意義;2.廣泛的運用創造技巧於日常生活中;3.能知道創造思考 有關的方法;4.能分析創造失敗的原因,並針對失敗加以改進;5.能認識創造的 特質;6.能知道創造的重要性與功能;7.能知道阻礙創造的原因。

(二)情意性創造思考教學目標:1.能發展正向的創造人格特質;2.能積極 投入創造情境,發揮創造潛能;3.能有開放愉悅的心靈接受創造的概念;4.能勇 於展現創造的行為;5.能對自己創造性的產品自我批判,並能接受別人的建議。

(三)技能性創造思考教學目標:1.能具有精益求精、計畫周詳及引申預測 的能力;2.能有效使用與創造思考有關的方法;3.能把相同的原理運用到不同的 情境;4.能提出很多構想及方法。

簡言之,創造思考教學目標應著重理解創造思考認知與技能後,樂於運用該 知能於生活經驗中,且漸內化為開放細密的心智能力和習慣,無論遇到任何問題 都能發揮創造力去面對。本研究融合音樂學習擬定創造思考音樂教學目標為幼兒 表達音樂想法的能力、以音樂進行創作的能力、音樂學習興趣,及音樂敏感性。

26

四、創造思考教學的評量

創造力的評量是一複雜的觀念,其會受能力、興趣、人格特質、學習動機與 社會環境等因素影響。評估創造力可從思考的速度與廣度著手,亦可利用各種創 造力評量測驗,如:擴散思考測驗、人格特質量表、態度與興趣量表、教師推薦、

同伴提名、傳記量表、作品評斷、創造活動與成就等來評定。國內常見的創造力 評量工具有陶氏創造思考測驗、托浪斯創造性思考測驗、威廉斯創造力測驗與新 編創造思考測驗等。評量指標因學者理論不同,其評量方式的差異也造成評分標 準差異(陳龍安,2008;張世慧,2007;楊曉婷譯,2009;蔣國英譯,2007)。

另,陳龍安(2008)提到創造思考評量指標可從認知領域與情意領域著手:

(一)認知領域:

1.流暢力:即思路的流利、反應數目的多寡。

2.變通力:即能提出各種意見,具有移轉類別的能力與迂迴變化的思路。

3.獨創力:即持有特異的反應,能想出別人沒想到的。

4.精進力:即能夠修飾觀念,拓展簡單的主意或反應使其更趨完美。

(二)情意領域:

1.冒險心:即勇於面對失敗或批評,勇於猜測、辯護自己的想法及觀點。

2.挑戰心:即積極找尋各種可能性,明瞭事情的可能及與現實間的差距;願 意探究複雜的問題或主意,也能夠自雜亂中理出秩序。

3.好奇心:即富有尋根究底的精神,願意接觸曖味迷離的情境與問題,肯深 入思索事物的奧妙,能把握特殊的徵象觀察其結果。

4.想像心:即將各種想像加以具體化,能夠超越感官及現實的界限,依憑直 覺的推測與想像未發生過的事物。

由此可知,創造思考教學評量工具繁多,且因諸多因素影響;故在使用測驗 工具之餘,仍應多方面觀察、記錄與訪談,以儘可能呈現全面性的評量結果。本 研究之創造思考音樂教學評量將從認知領域和情意領域進行觀察、紀錄與訪談;

其中幼兒表達音樂想法的能力歸屬於流暢力與變通力之評分指標,以音樂進行創

27

作的能力歸屬於獨創力與精進力之評分指標,音樂學習興趣歸屬於冒險心與挑戰 心之評分指標,而音樂敏感性則歸屬於好奇心與想像心之評分指標。

五、創造思考教學的策略

五、創造思考教學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