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與音樂教學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與音樂教學之相關研究

創造思考教學之研究橫跨各個領域,故從創造思考教學運用於各領域之相關 研究與創造思考教學運用於音樂教學之相關研究二部分來探討。

一、創造思考教學運用於各領域之相關研究 (一)在國高中學生階段

詹瓊華、黃馨慧與吳明雄(2009)將創造思考教學方案應用於家政課程中,以 瞭解學生創造思考能力改變之狀況。本研究採不相等前後測對照組實驗設計,經 立意抽樣法選取臺北縣 155 名某高中二年級學生。其中實驗組與對照組各二個班,

實驗組每週 2 小時的家政課程創造思考教學活動,對照組每週 2 小時的家政課程 一般教學活動,共計 12 週。本研究之測驗工具包括拓弄思創造思考測驗與新編 創造思考測驗,於實驗前、後進行測驗。結果發現在實施家政課程創造思考教學 方案後,其圖形創造思考能力之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精進力表現上,兩組 學生均無差異;但於語文創造思考能力之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表現上,實驗 組則顯著優於對照組學生。

吳政岡(2008)採準實驗研究法「相等的前測-後測控制組設計」,經方便取樣 選取台東縣某國中七年級兩個班級共 70 位學生為實驗對象,一班為實驗組,另 一班為控制組。實驗組學生接受 11 週共 22 節課的創造思考教學,控制組則接受 傳統教學課程。本研究之測驗工具包括「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測驗」、「威廉斯創造

32

性情意測驗」,並輔以「電腦動畫學習態度問卷」,於實驗前、後進行測驗,所得 資料進行統計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學生在開放性、獨創力及 精密力等項目後測得分皆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流暢力、變通力、冒險性、好奇 性、想像力及挑戰性等項目兩組學生表現無顯著差異;而在學習態度之表現上,

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在「教師支持」優於一般傳統教學。

張明芳(2011)進行自編的「創造思考教學融入表演藝術課程」,探討提升學 生創造力之影響。以新北市 32 位國中八年級學生為實驗組接受「創造思考教學 融入表演藝術課程」,控制組 33 位國中八年級學生接受「一般表演藝術教學活動」, 兩班皆由研究者親自擔任教學,每週一堂課,為期十週。結果發現在「創造性思 考活動」方面,實驗組在認知整體、流暢力、開放性、變通力等均顯著優於控制 組學生,而在獨創力、精密力上則與控制組沒有顯著差異;而在「創造性傾向」

方面,實驗組在情意整體、好奇心等均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在冒險性、想像力 以及挑戰性則與控制組無顯著差異。

鍾瑋純(2012)採用行動研究法,並輔以「威廉斯創造力量表」,以高雄市某 國中一年級新生 29 人為研究對象,運用「創造思考教學」於表演藝術舞蹈課程,

實施為期 10 週,每週一堂 45 分鐘的教學。結果發現學生在「威廉斯創造力測驗」

之創造力各項分數達顯著差異。研究並提及此行動研究讓教師的創造力顯現於教 學中,使教學者了解自我教學的優劣勢,促使教師肯定自我、專業成長。

(二)在國小學童階段

林慈瑋(2008)藉由創造思考繪本教學及運用陳龍安教授的「問想做評」(ATDE)

創造思考教學模式,探討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創造力的影響。本研究以台北市某國 小低年級某班 24 人為實驗觀察對象,進行為期 10 週,每週 2 堂的創造思考繪本 教學課程。結果發現學生整體的創造力均有增加,其中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 方面男生的改變比女生明顯,而精進力則是女生的改變比男生明顯,研究顯示良 好的師生互動與運用繪本當課本會提升創造力的教學成效。

鄭綺雯(2010)以行動研究法對五年級 14 名學童,進行 3 個月,為期 33 節課

33

的「孩子行動,世界大不同」綜合活動創造思考教學方案課程。研究歷經兩次行 動計畫,以感覺、想像、實踐和分享四個教學步驟為主;研究結果發現個案班級 學童在「創造思考認知能力」、「創造情意傾向」都有顯著提升,且經過此方案也 提升了學童公民意識,建構學童建立「我可以!」的信心。

黃郁玲(2010)以雲林縣某國小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融合 Williams 創造 與情意的教學模式及陳龍安「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以南一版二年級下 學期生活課本第一單元為課程內容,設計每堂 40 分鐘,共 18 堂之創造思考教學 課程。研究結果顯示,就創造力認知領域而言,學生在接受教學後,流暢力、變 通力、獨創力、精密力的表現與教學前無差異;在創造力情意領域上,學生在接 受教學後,挑戰心的表現優於教學前,但冒險心、好奇心及想像心並無顯著改變。

(三)在幼兒階段

廖素珍(1992)以台北市某兩國小附幼之 109 名大班幼兒進行研究,其中實驗 組 56 名幼兒每週參加 2 小時的創造思考教學,共計 10 週,控制組則否。以陶倫 斯創造思考測驗圖形乙式及活動與律動創造思考測驗為評量工具,所得資料以單 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處理。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在圖形的流暢力、變通力、獨 創力、精進力均顯著高於控制組,而在活動與律動的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上 均顯著高於控制組,顯示創造思考教學方案能提高幼兒創造思考能力。

張蕙芬(2009)依據陳龍安(1984)「創造思考教學的三段模式」及陳龍安(1989)

「愛的」(ATDE)創造思考教學模式及 Williams(1970)創造與情意教學模式之架 構,編擬為期 12 週 12 個單元、適合大班幼兒發展之語文創造思考教學方案。研 究對象為台北市同一行政區的兩間托兒所各一班大班幼兒,分別為研究之實驗組 和控制組。實驗組 24 名幼兒接受 12 個單元的實驗教學,控制組 28 名幼兒則未 接受實驗教學。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在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精進力之創造 力得分顯著優於控制組;實驗組在閱讀準備能力、概念化閱讀能力及寫字能力之 基本學習能力得分顯著優於控制組。

34

綜上之研究,大部分的創造思考教學方案皆顯示有助於學生各領域創造思考 能力、學習興趣與創作能力之發展,也影響教師在教師專業之轉變,小結如下:

(一)就實施對象而言:以國中及國小階段最多;以幼兒作為研究對象仍佔少 數(僅有 2 篇)。

(二)就實施科目而言:無論語文、電腦、繪本、表演藝術、生活、家政與綜 合領域等皆有;但是運用於音樂領域的則較少(僅有 0 篇)。

(三)就實施時間而言:大部分皆為十幾週的短期實驗。本研究考慮教學時間 的限制,先在第一學期實施初期計畫,再修正調整課程於第二學期繼續實施。

(四)就實驗的方法而言:大部分的研究均採前後測控制組實驗設計,屬於量 化研究,而質性研究則較少。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進行,除可看到創造思考音樂 教學之成效,亦能分析教學歷程,並探討教師自我的成長歷程。

二、創造思考教學運用於音樂教學之相關研究 (一)在國中學生階段

蕭怡文(2009)依據陳龍安「愛的(ATDE)」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編擬適合國 中學生音樂教育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以高雄縣某國中三年級四個班級 128 名學生 為研究對象,選取實驗組和控制組各兩班。實驗組接受 14 週的實驗教學,控制 組則實施傳統教學。結果發現,實驗組在語文流暢力、變通力及獨創力的後測分 數顯著優於控制組,在圖形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精進力的後測分數顯著優 於控制組,且實驗組學生對於整體課程多持肯定的態度與正向的回饋。

(二)在國小學童階段

陳祐加(1997)採準實驗研究法之"不相等控制組前後測設計"進行 12 週的實 驗教學,研究對象為臺中市兩所國小四年級中隨機抽定一班為實驗組,一班為控 制組。實驗組施行研究者設計之「創造思考策略教學」,控制組施行「參照音樂 教學指引教學」。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曲調創造思考測驗(甲)、曲調創造 思考測驗(乙)和國小音樂課學習態度量表」,並於實驗前、後進行測驗。所得

35

資料以二因子共變數分析與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處理。研究結果發現,「創造 思考策略教學」較能促進學童曲調創作之流暢性與精密性思考能力;「創造思考 策略教學」 較「參照音樂教學指引教學」(指創作教材)能提昇學童對音樂課的 參與感、對音樂創作的興趣及減低對音樂課的拒斥感;「創造思考策略教學」與

「參照音樂教學指引教學」對提高學童學習音樂科的信心皆無顯著差異。

賴亞德(2008)以國小三年級學童為對象進行 12 堂三個單元的教學,實驗組 31 人接受創造思考教學策略,控制組 31 人接受傳統式教學策略。實驗組學童接 受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後,在音樂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和學習習慣方面有明顯進步;

尤其實驗組女生接受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後,在音樂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和學習習 慣方面的表現,比接受傳統式教學策略的控制組學生明顯進步,達顯著差異。

吳巧凡(2011)根據梁寶華(2005)之「創思音樂教學模式」設計國小音樂創 作教學課程,該模式將音樂創作教學過程分成引起動機、模仿與聯想、啟發與回 饋四階段。研究者以雲林縣某國小六年級 33 名學生為對象,採質性單一個案研 究設計進行五個單元 20 節課的音樂創作活動課程,並透過創作歷程中的學習單、

作文、訪談紀錄、小組錄音、錄影、音樂創作日誌及研究者研究日誌作為質性分 析之內容。結果發現,六年級學生音樂創作歷程中在「模仿與聯想」階段的特性 為學生能探索聲響、即興演奏,此階段學生較需要記譜及節奏掌握上的協助;在

作文、訪談紀錄、小組錄音、錄影、音樂創作日誌及研究者研究日誌作為質性分 析之內容。結果發現,六年級學生音樂創作歷程中在「模仿與聯想」階段的特性 為學生能探索聲響、即興演奏,此階段學生較需要記譜及節奏掌握上的協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