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園創造思考音樂教學 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幼兒園創造思考音樂教學 之行動研究"

Copied!
19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呂素幸 博士

幼兒園創造思考音樂教學 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 林玲如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八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幼兒園創造思考音樂教學 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 林玲如 撰 指導教授: 呂素幸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三 年 八 月

(4)
(5)
(6)

誌謝辭

想起要感謝的人,不禁熱淚盈眶,一路上百轉千折,經歷無數難 言之挫敗與疲憊,而輾轉難眠之夜也似乎已成常態,但只能選擇忍耐、

忍耐再忍耐,加油、加油再加油,一切只因一個信念-論文,我可以!

我的確可以,但全是因為身邊的每個人所成就的。

感謝素幸老師不厭其煩地指正與肯定,讓我更有信心走下去。

感謝淑娟老師、陽明老師的意見,提醒我更嚴謹的研究態度。

感謝研究所裡可愛又率真的六朵花-采薇、銘蘋、惠貞、怡華、

玉穎,給我永生難忘的三個忘情單身暑假。

感謝研究場域裡的貴人-校長、黃老師、家伶、語薇及班上全體 幼兒的參與,還有同事們一直問著:什麼時候畢業?所給我的動力。

感謝嬌皇、郁仁陪我到台東來「度假」兼進修,難得的幸福。

感謝我親愛的家人-公公、婆婆、媽媽、老公輝昇,綜理家務,

包容我拋夫棄子,讓我全心投入,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感謝我獨立貼心的兩個帥哥兒子-秉璁、秉諴,你們不用再問媽 媽什麼時候才要回台南了。

未來,溪畔的蛙叫、仲夏的蟬鳴、深夜的琴音都會讓我想起這一 段我們曾經為夢想而分離及相聚在一起的分分秒秒,直到永遠…

玲如謹誌 於台東宿舍 2014.8

(7)

i

幼兒園創造思考音樂教學之行動研究

作 者 : 林 玲 如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幼 兒 教 育 研 究 所

摘 要

本 研 究 欲 探 討 運 用 創 造 思 考 策 略 於 幼 兒 園 音 樂 教 學 之 可 行 性 , 目 的 有 三 : 一 、 探 討 過 程 中 所 經 歷 之 問 題 及 修 正 歷 程 ; 二 、 探 討 幼 兒 之 轉 變 ; 三 、 探 討 教 師 之 轉 變 。

本 研 究 採 行 動 研 究 法 , 研 究 對 象 為 研 究 者 任 教 的 公 立 幼 兒 園 30 位 小 中 班 幼 兒 , 運 用 陳 龍 安 (2008)-問 、 想 、 做 、 評 創 造 思 考 教 學 模 式 進 行 四 階 段 兩 循 環 共 40 次 的 創 造 思 考 音 樂 課 程 , 教 學 內 容 以 聽 、 唱 、 身 體 動 作 、 手 的 操 作 , 與 即 興 創 作 為 主 , 採 創 造 思 考 發 問 十 字 訣 、 心 智 圖 法 、 六 六 討 論 法 與 故 事 法 為 創 造 思 考 教 學 策 略 , 並 從 幼 兒 表 達 音 樂 想 法 的 能 力 、 音 樂 學 習 興 趣 、 音 樂 敏 感 性 , 及 以 音 樂 進 行 創 作 的 能 力 進 行 評 量 。

本 研 究 之 結 論 如 下 :

一 、 創 造 思 考 策 略 運 用 於 幼 兒 園 音 樂 教 學 是 可 行 的 , 但 , 皆 須 從 知 識 與 經 驗 為 起 點 :

(一 )實 施 創 造 思 考 發 問 法 要 注 意 問 題 聚 焦 及 時 間 掌 控 。 (二 )實 施 心 智 圖 法 鼓 勵 親 子 共 學 及 分 類 序 列 概 念 的 練 習 。 (三 )實 施 六 六 討 論 法 重 視 教 師 支 援 與 統 整 的 角 色 。

(四 )實 施 故 事 法 可 深 入 探 究 抽 象 樂 理 的 學 習 。 二 、 幼 兒 之 轉 變 :

(一 )漸 能 透 過 肢 體 、 藝 術 、 演 奏 與 創 作 表 達 節 奏 與 旋 律 。 (二 )被 動 的 學 習 漸 因 興 趣 而 熱 衷 嘗 試 抽 象 樂 理 的 挑 戰 。 (三 )從 豐 富 音 樂 生 活 情 境 才 漸 能 刺 激 其 音 樂 敏 感 性 。 (四 )透 過 想 像 與 圖 片 漸 能 激 發 舞 動 及 即 興 創 作 的 能 力 。 三、教 師 在 教 師 信 念、教 學 行 為、教 學 內 容,及 師 生 互 動 上 , 漸 漸 敏 於 觀 察 、 勤 於 思 考 、 勇 於 嘗 試 , 並 樂 於 改 變 。

關 鍵 詞 : 音 樂 教 學 、 創 造 思 考 、 行 動 研 究

(8)

ii

The Action Research of Musical Creative Thinking in Kindergarten

Ling-Ru Lin Abstract

This study would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creative thinking strategy on kindergarten music teaching. It is for three purposes:1. the problem and correcting process of the execution.2.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ldren. 3.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acher.

This study adopts Action Research, and the subjects are 30 mixed-age young children from the public kindergarten where researcher works as a teacher. It uses ATDE of Chen Longan(2008), which is Asking, Thinking, Doing, and Evaluation. The creative thinking music course is done by the four stages and two circulations, which is fourty times in total. The teaching content mainly concludes listening, singing, body languages, hand operations, and improvisation. The research adopts Cross tactic creative thinking questions , Mind Maps, Phillips 66 Technique, and Story Act as the tactics. In addition, it executes the evaluation by children's ability of expressing their thinking of music, their learning interests on music, their sensitivity of music, and their ability of musical creation.

Following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A. It is feasible to use creative thinking strategy on kindergarten music teaching; however, it should all start from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

(A) The focus of questions and the handling of time should be paid

(9)

iii

attention to when the executor adopts Creative thinking questions.

(B) Mind Maps encourages parents and children to learn together and the practice of classification and ordering.

(C) Phillips 66 Technique values the teacher's role of helping and interconnection.

(D) Story Act can deeply discuss the learning of abstract music theory.

B.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ldren:

(A) They can gradually express the tempo and melody through the limb, arts, playing and creation.

(B)The passive learners gradually eagerly attempt the challenge of abstract music theory.

(C)Enriching the circumstances of music life can gradually stimulate the sensitivity of music.

(D)Imagination and pictures can gradually spark the ability of dancing and impromptu.

C. The teacher is gradually sensitive of observation, diligent of thinking, brave of trying and happy of the changes on the instructor's conviction,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tents,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Keywordsmusic teaching, creative thinking, action research

(10)

iv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幼兒音樂教學之理論與實務 ... 9

第二節 創造思考教學的意涵與內容 ... 22

第三節 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與音樂教學之相關研究 ...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7

第一節 行動研究法 ... 37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 39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 ... 42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參與人員 ... 43

第五節 研究場域 ... 45

第六節 創造思考音樂教學活動設計之構想 ... 48

(11)

v

第七節 資料來源與蒐集 ... 52

第八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53

第九節 研究倫理 ... 56

第四章 第一循環之實施歷程 ... 57

第一節 第一循環中「語意」階段的實施 ... 59

第二節 第一循環中「圖形」階段的實施 ... 69

第三節 第一循環中「行為」階段的實施 ... 78

第四節 第一循環中「符號」階段的實施 ... 87

第五章 第二循環之實施歷程 ... 97

第一節 第二循環中「語意」階段的實施 ... 98

第二節 第二循環中「圖形」階段的實施 ... 105

第三節 第二循環中「行為」階段的實施 ... 114

第四節 第二循環中「符號」階段的實施 ... 121

第六章 教學相長,創意領航~師生之轉變與省思 ... 131

第一節 幼兒之轉變 ... 131

第二節 教師之轉變 ... 147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 159

(12)

vi

第一節 結論 ... 159

第二節 建議 ... 172

參考文獻 ... 174

一、中文部份 ... 174

二、英文部份 ... 179

目錄

鍵入章節標題 (第 1 層) ... 1

鍵入章節標題 (第 2 層) ... 2

鍵入章節標題 (第 3 層) ... 3

鍵入章節標題 (第 1 層) ... 4

鍵入章節標題 (第 2 層) ... 5

鍵入章節標題 (第 3 層) ... 6

(13)

vii

表目次

表 2-1 各大音樂學派之教學理念與本研究之關係 ... 20

表 2-2 各大音樂學派之教學內容及方法與本研究之關係 .... 21

表 3-1 丫丫國小附設幼兒園小、中混齡班 作息時間表 ... 47

表 3-2 創造思考音樂教學行動一之構想(一) ... 49

表 3-3 創造思考音樂教學行動一之構想(二) ... 50

表 3-4 創造思考音樂教學行動二之構想 ... 51

表 3-5 資料來源、編碼與涵意 ... 53

表 4-1 創造思考音樂教學「第一循環」的課程實施總表 .... 58

表 4-2 第一循環「語意」階段課程實施時程表 ... 60

表 4-3 語問聽Ⅰ課程實施簡案 ... 62

表 4-4 語問唱Ⅰ課程實施簡案 ... 62

表 4-5 語問動Ⅰ課程實施簡案 ... 62

表 4-6 語問手Ⅰ課程實施簡案 ... 63

表 4-7 語問即Ⅰ課程實施簡案 ... 63

表 4-8 第一循環「圖形」階段課程實施時程表 ... 70

表 4-9 圖心聽Ⅰ課程實施簡案 ... 71

(14)

viii

表 4-10 圖心唱Ⅰ課程實施簡案 ... 72

表 4-11 圖心動Ⅰ課程實施簡案 ... 73

表 4-12 圖心手Ⅰ課程實施簡案 ... 73

表 4-13 圖心即Ⅰ課程實施簡案 ... 74

表 4-14 第一循環「行為」階段課程實施時程表 ... 79

表 4-15 行六聽Ⅰ課程實施簡案 ... 81

表 4-16 行六唱Ⅰ課程實施簡案 ... 81

表 4-17 行六動Ⅰ課程實施簡案 ... 81

表 4-18 行六手Ⅰ課程實施簡案 ... 82

表 4-19 行六即Ⅰ課程實施簡案 ... 82

表 4-20 第一循環「符號」階段課程實施時程表 ... 88

表 4-21 符故聽Ⅰ課程實施簡案 ... 89

表 4-22 符故唱Ⅰ課程實施簡案 ... 90

表 4-23 符故動Ⅰ課程實施簡案 ... 91

表 4-24 符故手Ⅰ課程實施簡案 ... 91

表 4-25 符故即Ⅰ課程實施簡案 ... 92

表 5-1 創造思考音樂教學「第二循環」的課程實施總表 ... 97

(15)

ix

表 5-2 第二循環「語意」階段課程實施時程表 ... 98

表 5-3 語問聽Ⅱ課程實施簡案 ... 99

表 5-4 語問唱Ⅱ課程實施簡案 ... 100

表 5-5 語問動Ⅱ課程實施簡案 ... 100

表 5-6 語問手Ⅱ課程實施簡案 ... 100

表 5-7 語問即Ⅱ課程實施簡案 ... 101

表 5-8 第二循環「圖形」階段課程實施時程表 ... 105

表 5-9 圖心聽Ⅱ課程實施簡案 ... 106

表 5-10 圖心唱Ⅱ課程實施簡案 ... 107

表 5-11 圖心動Ⅱ課程實施簡案 ... 108

表 5-12 圖心手Ⅱ課程實施簡案 ... 108

表 5-13 圖心即Ⅱ課程實施簡案 ... 109

表 5-14 第二循環「行為」階段課程實施時程表 ... 114

表 5-15 行六聽Ⅱ課程實施簡案 ... 115

表 5-16 行六唱Ⅱ課程實施簡案 ... 116

表 5-17 行六動Ⅱ課程實施簡案 ... 116

表 5-18 行六手Ⅱ課程實施簡案 ... 117

(16)

x

表 5-19 行六即Ⅱ課程實施簡案 ... 118

表 5-20 第二循環「符號」階段課程實施時程表. ... 121

表 5-21 符故聽Ⅱ課程實施簡案 ... 122

表 5-22 符故唱Ⅱ課程實施簡案 ... 123

表 5-23 符故動Ⅱ課程實施簡案 ... 124

表 5-24 符故手Ⅱ課程實施簡案 ... 125

表 5-25 符故即Ⅱ課程實施簡案 ... 126

表 7-1 創造思考策略運用於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之實施結論 彙整表 ... 165

表 7-2 幼兒之轉變結論表 ... 167

表 7-3 教師之轉變結論表 ... 170

(17)

xi

圖次

圖 3-1 行動研究流程圖 ... 38

圖 3-2 研究流程與架構圖 ... 39

圖 3-3 丫丫國小附設幼兒園小中混齡班教室平面圖 ... 46

圖 3-4 創造思考音樂教學活動設計架構圖... ... 48

圖 3-5 資料三角測量法 ... 55

圖 4-1 「創造思考音樂教學行動」第一循環實施架構 ... 57

圖 4-2 第一循環「語意」階段的課程架構 ... 59

圖 4-3 第一循環「圖形」階段的課程架構 ... 69

圖 4-4 第一循環「行為」階段的課程架構 ... 78

圖 4-5 第一循環「符號」階段的課程架構 ... 87

(18)

1

第一章 緒論

本行動研究為「幼兒園創造思考音樂教學之行動研究」。第一章共分為四節,

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背景;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 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人類所有藝術創作中,最先表現的活動就是音樂。在音樂中,強節拍可刺激 腦波產生共鳴,快節拍引領集中力及更警覺,慢節拍促進平靜、沉思狀態。音樂 能為腦波狀態帶來持久益處,甚至在停止聆聽後(趙永祥,2013)。而4-6歲是音 樂能力發展與訓練的黃金時段,若能在早期利用音樂作為發展訓練橋樑,提供適 性適能的音樂學習活動,必有助於達成各方面的教育目的(吳淑美,2001)。

回顧我自己在幼年時期的音樂課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週一次的鋼琴課;

雖然才學了兩年,但人生路上卻深受音樂影響與啟發。在學習成長部份,我從音 樂抒發升學壓力,從音樂平衡青春叛逆,從音樂提升特殊專長;在社會網絡部份,

我從音樂滋潤家庭氣氛,從音樂培養親子關係,從音樂搭起友誼橋樑,從音樂修 習感情學分;在教職生涯部份,我從音樂致勝教甄考試,從音樂發展教學亮點,

從音樂開啟幼兒智慧,從音樂精進教師專業。

在十幾年的幼教教學生涯中,最喜歡的就是和幼兒唱唱跳跳、玩音樂遊戲,

與幼兒在歌聲與歡笑中成長;且深刻的認同教保人員和孩子一起享受音樂是很重 要的(小林美實,1988)。但以幼兒音樂學習內涵的完整性來看,大多偏於零散;

此外,它常只是轉換時間的工具或動作模仿的教學,對音樂的元素,如:節奏感、

音樂型態、曲式、旋律、合聲等均未深入探究與體會。幼兒喜愛音樂,新入園的 幼兒可因音樂而情緒穩定,教師教學可因音樂而魅力無限,學習活動可因音樂而 事半功倍,良好的音樂教學是達成教育目標的一大利器;若能妥善利用音樂媒介,

開發有效之音樂領域教材教法,不僅教學輕鬆掌控,學習更能臻於完美。因此設

(19)

2

計並實施幼兒園適切的音樂課程與教學活動,即為主要研究動機之一。

教育部在2013年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中明確指出,發展幼兒創意思 維為教保服務的實施總目標之一,其中也明訂音樂是幼兒六大發展任務領域中美 感領域學習面向的「聽覺藝術媒介」。其目標強調體驗生活環境中愉悅的美感經 驗、運用五官感受生活環境中各種形式的美、發揮想像並進行個人獨特的創作、

樂於接觸多元藝術創作回應個人感受、欣賞藝術創作,及展演活動並回應個人看 法(教育部,2013)。可見在音樂學習上重視的不只涵養氣質與人格心性,在音樂 創作創造上的表現也一樣重要。

柯大宜在從事音樂教育研究時發現音樂教育目標在耳腦手心全備的音樂素 養(楊艾琳,1998);因此,音樂教育除了學習音樂知能,也應學習腦力思考。而 趙永祥(2013)提到音樂對學習者之創造力與資訊吸收力等潛在能力的提升皆有 很強的效果;音樂節奏與旋律,能引導出重要的α腦波,對掌管情緒、創造力、

想像力的右腦具有刺激作用,可提升創造與思考能力。

近年來順應社會多元化的變遷,教育政策不斷推陳出新,諸如:1999年幼稚 教育中程發展計畫、2001年創造力教育白皮書、2005年幼兒園輔導計畫等皆致力 於創造與創新教育的推動;2013年教育高峰論壇主題為21世紀的學習-關鍵能力,

創意思考,也鼓勵創新思考,冀望藉此刺激社會進步。世界各國正如火如荼展開 創造力教育,台灣若要與國際接軌,充實具創造思考的人力資源實為首要;因此,

創造思考教育也風起雲湧的受到所有教育階段的重視。

綜觀奧福、達克羅茲、柯大宜當今三大音樂學習主流學派的教學理念、內容 與方法,包含奧福的教學原則主張透過創造性律動來探索空間、利用各種創造素 材以激發幼兒思考、以即興創作與創造性戲劇為引發幼兒思考及探索音樂形式的 手段(黃麗卿,2009);及達克羅茲、柯大宜的教學方法與主要教學內容皆強調歌 唱、說白、肢體律動與樂器彈奏即興 (王淑姿,1989;林朱彥,1996;黃麗卿,

2009);三者所提學習過程中皆重視思考啟發,引導自由聯想,激盪想像創意,

來展現更創意的音樂。而創造力是創意的基石,創新是創意的實踐,創造思考教

(20)

3

學是讓學生運用想像力,發揮創造力,以培養學生流暢、變通、獨創、精密思考 能力為目標的教學(陳龍安,2008)。由此可見,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與三大音樂主 流學派之教學法正有不謀而合之處。

研究者查閱諸多碩博士相關實施創造思考策略的研究論文,發現創造思考策 略確實被廣泛應用於各領域教學,且實施成效一致獲得推崇;只是運用於音樂領 域部分似乎較少,運用於幼兒階段的也不多,只有黃麗卿(1996)的創造性音樂遊 戲與傳統音樂教學活動中幼兒創造行為表現之差異比較、邱惠萱(2010)的創造思 考策略運用於幼兒音樂欣賞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共兩篇研究論文。若能將音樂教 學結合創造思考策略進行具體行動,雙管齊下,使學習者在α腦波活躍狀態下,

不僅提升音樂基本學習興趣與能力、涵養優美心性,在創造、思考能力的附加價 值上勢必也能得到更多機會啟發,如此欲達到新課綱美感領域的教育目標便是輕 而易舉;因而激起研究者亟欲嘗試創造思考策略於幼兒階段的音樂教學之動機,

並探究幼兒在接受此創造思考音樂教學後,在音樂學習興趣、反應、音樂表達能 力及即興創作創造力等方面發展是否產生影響,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教學應以學習者為中心,適當的學習課程能使學習者充滿成就感與挑戰性;

一個發展良好的教室,無論團體或個人都應安排設計音樂課程(黃秋玉譯,2004)。

我觀察教學現場及相關文獻發現,許多老師受限於音樂教學專業素養、個人音樂 興趣、音樂學習信念、音樂教學資源與環境設備不足,而視音樂教學為畏途(呂 佳陵,2004;蔡宜岑,2011)。另外,教師常會受一般家長較重視認知學習的偏 差價值觀,為符應家長需求,在課程設計上以標榜語文與讀寫算為主,來迎合家 長需求,藉以成為少子化招生不易之致勝手段;如此大大影響並忽略音樂活動的 安排,甚至於完全沒有音樂生活,這是非常可惜的。但可喜的是,我也曾經見過 非常熱愛音樂的幼兒教師;教學總是以歌唱開頭,或在課程中無預警地加入幾句 美妙動聽的樂句代替話語,使得喧鬧混亂的教室氣氛或四方神遊的幼兒頓時如磁 鐵般一一被吸引,並聚精會神於教師與教學的點點滴滴,真是非常令人推崇的教 學魔技。無論如何,我認為教師必需提供活潑的教學方法及多樣的學習內容來培

(21)

4

養幼兒能思考,絕不可因教師專業知能不足或環境等任何不可抗拒之理由而偏廢 幼兒學習的機會。

由上可發現,教師的教學主導幼兒學習的走向與成效;若能以有系統的音樂 學習活動導引教師對音樂學習信念、教學行為、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改變,

並增進友善的師生關係,這是教師良心事業的發揮,也是教育百年樹人夢想的實 踐。從看見現場音樂教學問題衍生思考音樂學習的重要性,激發我亟欲了解教師 進行創造思考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專業成長的轉變,成為研究動機之三。

音樂教學是我深感興趣的領域,基於以上的研究動機與背景,本研究欲探討 運用創造思考策略於幼兒園音樂教學之可行性,並嘗試藉此豐富幼兒的音樂學習 經驗,增進幼兒表達音樂想法的能力,提昇幼兒音樂學習興趣及音樂敏感性,進 而發展幼兒以音樂進行創作的能力;同時,期望在研究過程中更釐清我的音樂教 育信念與教學盲點,且提升幼兒音樂教學專業能力,也提供幼教音樂教學課程的 實徵研究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欲探討運用創造思考策略於幼兒園音樂教學之可行性,目的有三:

一、探討運用創造思考策略於幼兒園音樂教學在課程架構、課程內容、教學方法 所經歷之問題及修正歷程。

二、探討運用創造思考策略於幼兒園音樂教學之實施過程,幼兒表達音樂想法的 能力、音樂學習興趣、音樂敏感性,及以音樂進行創作的能力之轉變。

三、探討運用創造思考策略於幼兒園音樂教學之實施過程,教師音樂教學信念、

教學行為、教學內容,及師生互動之轉變。

(22)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為「幼兒園創造思考音樂教學之行動研究」,根據主要研究目的,

在研究上有其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一、在研究對象與場域部分

本研究僅以我任教的班級幼兒為研究對象,每個地區的幼兒成長背景及學習 刺激有城鄉差異,幼兒口語表達亦無法詳盡詮釋;故本研究結果不宜直接推論到 其他幼兒園群體。

二、研究者本身部分

本研究中,我以本身的教學理念、音樂教學專業知能、教學興趣、教學經驗、

教師專業成長的需求為基礎成為教學者與研究者;並參閱相關文獻資料,尋找適 用於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的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在行動研究過程中,針對課程、

教學、師生關係、幼兒等的轉變歷程,進行客觀的觀察與紀錄,且不斷反思及修 正;然,在研究結論上仍難免受個人主觀想法影響而有其限制。

三、在研究課程內容部分

本研究主要探討創造思考策略於幼兒園音樂教學之可行性及轉變歷程;因此 有關音樂的認知層面(如:樂理知識等)及技巧層面(如:樂器彈奏技術等)等專業 訓練變項,並不是本研究所關注之焦點。

四、在研究時間部分

本行動研究所進行教學時間為102學年度,從102年10月至103年5月,共進行 兩學期。

(23)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創造思考音樂教學

本研究之「創造思考音樂教學」乃參照陳龍安(2008)「愛的(ATDE)」問、想、

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來進行兩循環共 40 次的創造思考音樂教學課程,說明 如下:(1)問:以基爾福特(J.P.Guiford)智力結構理論中所提語意、圖形、行為 與符號四項智能內容為主,去構思創造思考音樂教學課程;(2)想:佐以創造思 考發問十字訣、心智圖法、六六討論法與故事法為創造思考教學策略;(3)做:

從聽、唱、身體動作、手的操作與即興創作五種音樂活動學習問題解決;(4)評:

從幼兒表達音樂想法的能力、以音樂進行創作的能力、音樂學習興趣及音樂敏感 性四大學習目標進行音樂多元評量。此教學模式視實際需要可彈性調整程序。

創造思考發問十字訣

此法包含假如、列舉、比較、替代、除了、可能、想像、組合、六 W、類推 共十種發問技巧。

心智圖法

此法是用線條、圖形、文字、符號、色彩與數字等方式將各種資訊、觀念圖 像化,意即用圖像作筆記。

六六討論法

此法是以腦力激盪術為基礎的團體式討論法。其步驟為:(1)決定主題。(2) 每組六人,每人發言一分鐘,共進行六分鐘的討論。(3)各組推派一位代表報告 一分鐘。(4)教師再對各組討論情形評估優缺點。本研究將其簡化為:(1)決定主 題。(2)每組六人,一起進行六分鐘的討論。(3)各組請自願者自由分享。(4)教 師針對各組情形進行統整或再討論。

(24)

7

故事法

此法像說故事般,把想到的各種內容,依起承轉合或時間順序加以整理歸 納。

幼兒園

台灣於 2012 年 1 月 1 日開始實施「幼托整合」,統一以「幼兒園」取代教育 幼兒的「幼稚園」與托育幼兒的「托兒所」。依據幼兒教育及照顧法之定義,幼 兒園即指對幼兒提供教育及照顧服務之機構。

(25)

8

(26)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探討幼兒音樂教學的理論基礎;第二節探討創造思考 教學;第三節探討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與音樂教學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幼兒音樂教學之理論與實務

一、音樂教學的定義

蘇珊(2006)認為音樂教學不是要教技術或達到怎樣的音樂能力,而是以音樂 為媒介來增進各方面的發展。音樂教學是一門科學,應以幼兒回應為導向,藉由 各種教學技巧讓幼兒感受音樂;音樂教學也是一門藝術,應以教師個人的特質與 教學經驗為導向,結合認知與情意,讓幼兒認識音樂的知性之美。呂燕卿(2002)

認為音樂教學應採用「螺旋式課程」概念,以學習者為中心設計課程,並運用多 元教學策略。陳建安(2004)認為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善用自己的優勢,選擇合 宜教材、營造音樂學習情境,運用多元智能的教學策略,以提升學生音樂能力。

幼兒的音樂教育是綜合性的教育,包含知的教育、體育教育、人格教育、美 的教育與人際關係的培育(盧素碧,1985)。幼兒音樂教師需具備幼兒音樂教育的 原理原則和幼兒身心發展的知識,了解教學方法的運用步驟及教材組織與編排原 則,以發展適合幼兒的音樂活動(王靜珠,1987;鄭方靖,1997;蔡秋桃,1996)。

綜上所述,幼兒音樂教學的重點並非學習音樂技術,而是以音樂為媒介以促 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教師熟悉音樂的各項獨特元素,考量幼兒的學習興趣與身 心發展特質,選擇適當的學習材料,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編排循序漸進的教學 活動,以開展幼兒音樂基本能力,並達到增進健全體魄、薰陶完美品格、涵養藝 術氣質與維護人際和諧的目的。

二、幼兒音樂教學的重要性

音樂讓幼兒透視自己、他人與人生,學齡前幼兒若未發展音樂聽覺能力與字

(27)

10

彙,其聽覺細胞就會轉而發展其他感官系統,往後再發展原本的聽覺細胞就不易 了(莊惠君譯,2000)。音樂與兒童的成長、身體的發育、情緒的宣洩、社會性的 發展、知識的啟蒙息息相關(小林美實,1988)。音樂課程可啟發學生對音樂的興 趣、增加對音樂的感受力、養成愛好音樂的習慣;當學生被音樂的美感所感動時,

感情便會融入音樂中,進而表現出「美」的情操,提升個人氣質及涵養,成就健 全的人格發展(姚世澤,2003;秦禎,1995;康謳,1976;許瑛珍,1999;蘇金 輝,2002)。

各國音樂教育專家都認同幼年時期的音樂課程影響一生。奧福(Carl Orff)

曾指出,兒童階段是想像力與感受力最豐富的時期,應把握機會予以啟發(楊世 華,1994)。他強調以自發性的音樂學習原則,引導學生去探索,引發兒童的即 興創造能力,培養兒童由創造活動中激發想像力、建立自信心與滿足學習的成就 感(蔡蕙娟,1986)。達克羅茲(Dalcroze)認為兒童音樂與韻律教育的目的,

在啟發健全人格發展與心靈陶冶(胡寶林,1986)。柯大宜(Kodaly)則強調兒 童早期的音樂學習可奠定未來欣賞音樂及了解音樂的基礎(李宜蓉,1988)。

三、幼兒音樂教學的目標

教育部在 1987 年修訂「幼稚園課程標準」中明定幼稚園的音樂教育目標包 括以下五項:1.增進幼兒身心健康的均衡發展;2.激發幼兒愛好音樂的興趣;3.

培養幼兒音樂基本能力;4.啟發幼兒對音樂的表現能力;5.發展幼兒互愛、合作、

快樂、活潑的情形(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87)。另,在 2013 年發布之「幼兒園 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中明定音樂是美感領域學習面向的「聽覺藝術媒介」,

其目標是體驗生活環境中愉悅的美感經驗、運用五官感受生活環境中各種形式的 美、發揮想像並進行個人獨特的創作、樂於接觸多元的藝術創作並回應個人感受、

欣賞藝術創作或展演活動並回應個人看法(教育部,2013)。

陳惠齡(2004)認為音樂教育的目的在教育人成為「完整的人」。張渝役(2005)

認為音樂教學目標,是可以交錯運用、相互配合,而非一個項目達到一個目標。

(28)

11

蔡秋桃(1996)則認為幼兒音樂教育不應只是唱唱跳跳的身體節奏活動,而是要 以培養幼兒的音樂感、節奏感和創造力為目的。另,蘇珊(2006)強調幼兒音樂教 育的目的不在音樂技術的獲得,而在於啟發音樂潛能與音樂基本能力的培養。

奧福認為音樂教學目標在於幫助孩子累積生活經驗、發展潛在音樂性(黃麗 卿,2009)。其不以訓練音樂家為目的,而是在融合音樂、詩歌、律動等藝術教 學後,培養孩子想像力、創造力、自尊心、自信心、同理心、分工合作精神與關 懷社會的人(吳淑美,2001)。達克羅茲提及音樂教學目標包括訓練控制內在情感 的能力、訓練肢體反應能力及表達能力、訓練感應音樂的能力(鄭方靖,1993)。

柯大宜則指出音樂教育目標在建立敏銳的耳朵、豐富的音樂知識、敏感的心和靈 活的技能等全備的音樂素養(楊艾琳,1998)。

以上之課程標準與各學者對音樂教學目標的看法雖不盡相同,但有異曲同工 之妙,綜述音樂教學目標如下:

1.充實幼兒對音樂的基本概念。

2.增進幼兒音樂聆賞能力。

3.啟發幼兒音樂創作能力。

4.滿足幼兒對音樂的興趣與喜好。

5.陶冶幼兒性情。

6.激發幼兒藝術美感的精神。

故,幼兒音樂教學應透過豐富多變的方式進行各類音樂學習活動,以達成以 上音樂教學目標。

四、幼兒音樂教學內容、教材與教學方法 (一)幼兒音樂教學內容

教育部(1987)修訂的「幼稚園課程標準」將音樂教學範圍分成四大類(盧美 貴,1992;張渝役,2005):

(29)

12

1.唱遊:唱遊教學的歌詞要適合幼兒生活經驗,音域和音程以中央C到高音C 的八度音為主;節奏以二拍子、四拍子和三拍子為佳;而伴奏則應以簡單的和聲 伴奏,鋼琴、風琴、節奏樂器均可作為伴奏的樂器。

2.韻律:韻律活動包含模擬韻律和自由韻律。模擬韻律是基本動作的練習,

可模擬日常生活習慣與事物、動物的動作或有表情及故事性的動作模擬;自由韻 律是幼兒運用身體各部位,隨音樂自由表現肢體動作。

3.欣賞:舉凡聆聽各種聲音、欣賞各種樂曲及辦別聲音的強弱、快慢、高低、

大小等都屬於欣賞範圍。

4.節奏樂器:包含敲打節奏樂器、克難樂器及小樂隊合奏等。過程中選曲要 活潑、輕快,節奏要明顯,並依幼兒能力做適當的變化。

吳淑美(2001)提及幼兒音樂教學內容及方法如下:

1.聽音訓練:可分聆聽聲音、辨別聲音的大小、高低、強弱、快慢、長短及 樂曲欣賞,而方法有動作化、圖形化、戲劇化三部分;而音感包括音高感、曲調 感、節奏感、和聲感、強弱感、速度感、音色感、音樂把握能力及音樂的記憶力。

2.節奏練習:聲音節奏、問話對答、各種口令、敘述語詞、說白節奏;認識 節奏譜及敲打節奏樂器等也都是音樂節奏練習的範圍。

3.唱遊:包含關於季節、動植物、環境、自然現象與生態、節慶活動、交通 工具、生活常規、遊戲、民謠的歌曲等;教學法包括聽唱教學法、新舊歌交錯教 學法、節拍遊戲教學法、唱譜教學法、唱唱跳跳教學法及唱唱畫畫教學法。

4.韻律:包含自由律動與聽音樂做各種步伐的節拍動作,如:走路、跑步等;

模擬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如:動物、交通工具等;模擬各種感覺情緒的動作,

如:寒冷、開心、悲傷等。

5.音樂創作:聽音創作、節奏創作、曲調創作、歌詞創作。

6.戲劇表演,如:默劇、歌舞劇、偶劇、廣播劇。設計時須注意全盤的規劃、

題材的選擇、情節內容、角色性格、時間、佈景、道具、裝扮、燈光、配樂。

7.自製樂器,如:手搖鈴、鼓類、弦樂器及其他克難樂器等。

(30)

13

王淑姿(1989)指出兒童在學齡前音樂教育依序應學習以下十種音樂概念:大 小聲、快慢、音色、長短、節拍、重音、單複拍子、樂句、曲式、旋律。

(二)幼兒音樂教材

廣義而言,所有可用於音樂教學活動的材料都是音樂教材(張渝役,2005)。

而奧福強調音樂教學應多採用舞蹈、語言、樂器、民謠等本土化教材;且教材的 選擇與設計應從孩子的生活領域著手,諸如:海邊、公園、田野等都是(黃麗卿,

2009)。柯大宜認為民謠與名家作品等才是最好的音樂,也最適合孩童(鄭方靖,

2003)。此外,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亦充滿許多鄉土童謠兒歌、歌唱遊戲,這 些自然的音樂素材都具備了節奏、曲調、曲式等音樂要素最基本的結構,若能使 幼兒在遊戲中將之學習與記憶下來,將會是日後學習音樂最重要的資料庫(劉英 淑,1997)。

吳淑美(2001)認為編選幼兒音樂教材須注意幾點原則:要符合幼兒興趣、能 力,以輕快、活潑、簡短為宜;需合於幼兒口語與唱歌興趣;是幼兒活動的需要;

合於幼兒生活經驗,並能擴充其經驗;可啟發幼兒親愛、快樂、合作等正向情緒。

林格(2009)綜合一些學者意見,認為幼兒音樂教材的選用除了考量年齡、對 象,依課程標準選擇外,並需考量以下原則:依據幼兒音樂教學目標選定;以符 合幼兒興趣且輕快、活潑、簡短為主;選取故事化、遊戲化、趣味化的教材;選 曲以中央C開始,一個八度以內的音域為佳;歌詞符合幼兒經驗且簡單易懂;韻 律曲目節奏明顯、形式變化少、易於表現;樂曲欣賞選擇恬靜柔美的;節奏樂曲 的選擇要節奏明顯、曲調愉快活潑的。

(三)幼兒音樂教學方法

林朱彥(1994)認為音樂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幼兒音樂教學應讓幼兒透過直 接經驗去獲得音樂概念,教學活動應以多元且啟發式的方式,以激發出幼兒音樂 潛能。張統星(2000)提及音樂教學方法可分為基本練習教學法、表現教學法、

音樂欣賞教學法等三大類。蘇珊(2006)提出幼兒音樂學習歷程是聽→說→唱→

彈→讀→寫。黃瑾(2006)由音樂教學主體的角度將幼兒音樂教學方法分成以教

(31)

14

師為主體的音樂活動「指導方法」及以幼兒為主體的參與音樂活動「學習方法」。

在2013年「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中提到聽覺藝術是經由歌唱、樂器打 擊及身體動作等媒介來表現;而在賞析音樂方面,欣賞的來源以音樂CD、兒歌哼 唱及樂器打擊等為主(教育部,2013)。

綜上所述,幼兒音樂教學內容包含有歌唱、肢體律動、音樂欣賞、敲奏樂器、

即興創作;教材的選擇應以幼兒的身心特質、興趣能力與發展需要為主要考量,

從幼兒的日常生活選取易於表現、節奏明確的名曲或歌謠為題材;教學方法可由 教師以直接且多元的指導方式,提供幼兒練習及表現的機會;也可由幼兒主動學 習為出發點,讓幼兒經由多感官的模仿與體驗,如:聽、唱、說、彈、讀、寫等 來提升音樂知能。

五、現今國內幼兒音樂教學體系

二十世紀影響音樂教育最為深遠,且廣受國際肯定的音樂教學體系有三:奧 福(Carl Orff)、達克羅茲(Emile-Jaques Dalcroze)、柯大宜(ZoltanKodaly)。

(一)奧福音樂教學體系

卡爾.奧福(1895~1982)出生在德國巴伐利亞慕尼黑,青少年時喜歡現代 舞蹈,並為舞蹈者寫曲,使音樂與舞蹈合而為一,也開啟了舞台表演的新風貌。

奧福教學是以激發孩子想像力進入音樂學習的教學法(黃麗卿,2009)。民國 58 年比利時蘇恩世(A.Souren)神父將此教學法引入國內,其後廣為盛行,並在民國 81 年成立「中華奧福教育協會」。奧福認為音樂的基礎教育,應該從節奏訓練開 始,並重視學習者的想像力、創造力,參與力和親身體驗(楊世華,1994)。

根據文獻整理出其教學理念、原則與特色、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王毓雅,

2001;林朱彥,2002;姚世澤,2002;陳淑文,1994;陳惠齡,2004;張玄宛,

2006;黃麗卿,2009;曾焜宗,2006;楊艾琳,1998;鄭方靖,2002): 1.教學理念

以本國文化為基礎,從兒童生活取材。奧福認為每個人天生都有音樂性,應

(32)

15

讓孩子在充滿音樂的環境中感受音樂、學習音樂;音樂、動作及語言結合,才能 產生意義。以此理念奧福發明了一套適合兒童敲擊的奧福樂器,讓兒童親自演奏 音樂、創造音樂,成為奧福音樂教育的重要特色。

2.教學原則與特色

(1)奧福音樂教學強調以兒童思想為中心的「人性化」教學原則。

(2)強調利用「樂器合奏」作為探索聲音的主要手段,包括天然樂器、自製 樂器、身體樂器、奧福樂器等。此外,木笛及其他弦樂器也是奧福教學中常使用 到的;另也強調各國可根據各國特色,發展本土化的樂器。

(3)奧福認為生活處處有節奏,要培養節奏感不需太多課程設計,只需把握 即興原則即可;但奧福教學中特有的頑固伴奏(Ostinato) 是注重簡單到複雜的 節奏訓練,則需使用固定的課程設計。

(4)奧福主張透過創造性「律動」來探索空間,為將來即興創作之準備。在 奧福教學過程中,課程進行是循序漸進的,教師應經常激發幼兒思考問題或利用 各種素材拓展創造空間,待幼兒反應敏銳後,自然可經由模仿而進入創造境界。

(5)奧福認為在不斷誘導、嘗試即興中,幼兒有獨立表現與合作學習機會,

進而能夠創造;因此,「即興創作」也為奧福教學探索音樂形式的主要手段之一。

(6)奧福利用「戲劇表演」引發創造思考及行為。有趣的兒童劇可活絡幼兒 的思考,因此,創造性戲劇演出經驗有助提升幼兒創造力。

3.教學內容

(1)唱歌說白:奧福認為唱歌與說白是幼兒學習音樂最自然的起點,也是探 索聲音最好的方法;而歌唱教學的目的是為了發展喜愛歌唱的興趣,而非技巧。

(2)律動節奏:奧福的律動教學包括即興反應、動作練習、動作變化、動作 組合和動作遊戲;教師應鼓勵幼兒去感受走、爬、滑、跳、蹲、彎腰、轉身、搖 擺等各種自然動作的重量、方向、力度、形式,來提升幼兒的音樂感受力。

(3)戲劇遊戲:奧福教學經常利用故事,把說白節奏、樂器、律動組成戲劇,

形成一種完整經驗的學習。

(33)

16

(4)樂器合奏:奧福樂器合奏包含有天然樂器、自製樂器、身體樂器、有調 敲擊樂器、無調敲擊樂器等的合奏。

(5)即興創作:奧福認為即興能提供幼兒創作機會,並獲得成就與滿足,無 論語言、樂器、舞蹈、歌唱都能作為即興創作。

4.教學方法:奧福音樂教學之教學方法重視由易至難、由具體至抽象、從聽 到唱、從感覺到理解、從模仿到創作的教學準則。

(1)歌唱教學:一個音唱準之後,才加入下一個音,循序漸進進行歌唱教學。

(2)節奏教學:從模仿節奏、即興節奏、說白節奏與頑固伴奏來訓練節奏。

(3)音樂欣賞:奧福運用戲劇、律動、樂器演奏等,讓幼兒聆賞與辨別音樂。

(4)樂器合奏:奧福音樂合奏並沒有標準的教學模式,但主要是讓幼兒從合 奏中體會演奏音樂的樂趣,並了解協調的重要。

(5)即興創作:奧福透過歌曲、律動、說白、節奏、樂曲等各種即興以啟發 幼兒創造思考、勇於表達並學會溝通。

(6)音樂性向:奧福主張音樂教育在發揮人的本能,以本國文化為開始,配 合身體發展,在遊戲中體驗音樂節奏、旋律、音色等元素,並多利用聲音、身體、

瓶罐或奧福樂器等發展音樂潛能。

(二)達克羅茲音樂教學體系

達克羅茲(Jaques-Dalcroze,1865~1950)出生於維也納音樂世家,也接受 完整的音樂教育。26 歲時達克羅茲學成返回瑞士日內瓦擔任音樂教學時,發現 大部分的學生雖然有高超的演奏技巧,但卻缺乏音樂性;於是創造了肢體結合聽 音、歌唱和視譜寫作的教學方式(黃麗卿,2009)。以下說明其教學理念、特色、

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王玫文,2005;林朱彥,1996;陳惠齡,2004;黃麗卿,

2009;曾焜宗,2006;楊艾琳,1998;鄭方靖,1993):

1.教學理念:達克羅茲認為任何音樂與身體律動可互相轉化;如果我們把肢 體活動當成樂器,就能將內在情感轉換成音樂形式表達出來。他也認為音樂學習 首重「感受性」,而非技巧的學習;故音樂教學應以最自然的韻律來進行。

(34)

17

2.教學特色:達克羅茲主張利用愉快的律動來教導節奏,利用視唱練習發展 音感、拓展耳朵敏銳度及開發內在聆聽的能力,並運用即興創作誘導孩子邏輯、

推理與思考能力。

3.教學內容:達克羅茲認為幼兒音樂教育應始於節奏教學,也應使音樂與身 體結合起來,讓幼兒去感受音樂、接受音樂、學習以整個身心去聆聽音樂。其教 學內容,可分成以下三大部分:

(1)在節奏訓練上,包括各種聲音的大小、強弱、快慢及力度的變化、樂曲 的漸強、漸弱、突強、突弱等各種音樂表情。

(2)在音感訓練與視譜上,音感訓練強調知性思考及迅速反應,視譜則包括 各種譜表、譜號、移動式譜表觀念,其最終目的是在建立學習者的「內在音感」。

(3)在音樂詮釋理解能力上,無論律動、說白、歌唱、即興創作、學習樂曲 的樂句、表達音樂情感、會固定唱名、能瞭解音級、有視聽、視唱能力、有調式 理解能力、能打各種節拍等音樂詮釋理解能力,都是達克羅茲音樂教學的重點。

4.教學方法:達克羅茲認為音樂的旋律源自於我們肢體自然的律動,因此訓 練兒童的肢體律動,對音樂的內在感受與直覺反應,是增進兒童學習音樂與表達 音樂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歸納其教學方法包括三部份:

(1)在律動方面,包括利用非移位與移位動作引導兒童結合音樂與律動,或 利用鋼琴等樂器做強、弱、終止等各型式動作;另外,也可運用身體與耳朵感受 節奏,引發音樂內在本質。

(2)在聽音視唱方面,達克羅茲創立達克羅茲音階以建立調性感,並作為深 入技巧學習的準備;他也利用唱歌練習視聽能力或以歌唱接龍表現聲音即興。

(3)在即興創作方面,達克羅茲強調讓兒童用各種形式,如:動作、說白節 奏、故事、歌唱及樂器彈奏等,即興做出耳中所聽到的。他最常用的方式即在鋼 琴彈一簡短樂句,讓學生立刻用樂器模仿,或給幾段節奏讓學生加上曲調。

(三) 柯大宜音樂教學體系

柯大宜(1882~1967)出生於匈牙利音樂世家,早年音樂才能在家庭耳濡目

(35)

18

染下奠定基礎,之後再接受專業訓練。他一生都很關心民族音樂,竭盡精力向全 世界介紹真正的匈牙利民歌;他也寫了許多和兒童有關的教材,其中以歌唱遊戲、

兒童遊戲和視唱遊戲最多(王玫文,2005)。柯大宜教學法融合許多音樂教育家的 理念與方法,例如,唱名來自義大利;手號來自英國柯恩;首調唱名法是由英國 教師 Sarah Glover (1786~1867)所設計;視唱取自瑞士達克羅茲;節奏則採用 法國音樂教師 Emile-Joseph Cheve (1804~1864)的節奏唱名法(王玫文,2005;

陳惠齡,2004;鄭方靖,1993)。以下為其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工具與教 學法則(王淑姿,1989;王玫文,2005;吳淑美,2001;陳惠齡,2004;曾焜宗,

2006;楊艾琳,1998;鄭方靖,1993;鄭方靖,2003):

1.教學理念:柯大宜強調音樂是上天給人類的恩物,音樂屬於每一個人,所 以人人都有接受音樂教育的權利與義務,都可成為音樂文明人。而音樂教育應「及 早」開始,循序漸進,音樂課程應成為學校教育的正式科目及核心課程,如此才 能讓音樂回歸全民。他認為唱歌是最好的天然樂器,無論本國或外國民歌、名家 創作曲或古典精品都是好的音樂來源;會唱歌就會用樂器「唱」出美妙的音樂,

且唱歌教學不須伴奏,讓聽者聽歌曲單純之美才是建立音感的最佳途徑。

2.教學內容:從聽、唱、識譜、欣賞,最後才能進入創作階段。茲說明如下:

(1)聽音:3 至 6 歲是幼兒聽力黃金期,應把握此一關鍵期來進行聽音訓練。

(2)唱歌:人聲是最自然的樂器,因此柯大宜強調唱歌的重要性,應多以母 語演唱本土民謠;且主張歌唱需要去聽、去想,更提升創造幼兒的表現意念。

(3)識譜:柯大宜希望人人都能「閱讀」音樂,因此教學強調識譜。

(4)音樂欣賞:舉凡民謠、童謠、世界名曲等均為柯大宜音樂欣賞的教材。

(5)即興創作:柯大宜強調不管是肢體律動、歌唱、樂器彈奏都可即興創作。

3.教學工具:柯大宜音樂教學法中有三個重要的教學工具,介紹如下:

(1)首調唱名法:這是一種移動 Do 的唱法,唱名(DO Re Mi Fa Sol La Ti Do) 依照調子音高改變而移動,但名稱不變;其功能在建立各音間的音程感。

(2)手號:手號是英國人 John Curwen (1816~1880)發明的。他以音階上的

(36)

19

七個音,做出高低不同的手語記號。手號對幼兒內在聽力訓練有很大的幫助,它 不但清楚的表現音的高低,同時把複雜的視譜簡化了。

(3)音樂節奏名:為了幫助初學者以唸節奏的方式感應正確節奏時值,法國 音樂家 Emulc-JosephCheve (1804~1864)創立了音樂節奏名。教師教學時可運 用說白節奏的韻律感,幫助幼兒透過語言節奏,去掌握音樂的時值,並藉由唸出 的聲音,去和音符達成一致效果,但在能掌握節奏之後,就慢慢減少使用。

4.教學法則:柯大宜主張歌唱是音樂教育的基礎,尤其年齡愈小的兒童愈需 要身體律動與歌唱結合。柯大宜教學法包含三項教學法則:(1)準備:經聽、唱、

律動等感受音樂,覺察音樂節奏、曲調、旋律的變化;(2)呈示:聆聽各種曲目 發現音樂元素,再透過視覺表徵理解符號意義;(3)練習:將所學反覆練習、體 驗、理解、應用、延伸。

綜上可知,奧福音樂教學注重創意態度,以歌唱說白、節奏律動、樂器敲奏 和即興創作為主要教學內容;其教學方法並沒有固定模式,主要是讓幼兒從節奏 中體會音樂的樂趣。達克羅茲音樂教學強調音樂與身體律動結合,其教學內容強 調節奏、聽力和音樂詮釋理解能力,並以韻律舞蹈為主要教學方法。柯大宜音樂 教學則強調歌唱是音樂教育的基礎,以聽音、歌唱、識譜、欣賞、創作為主要教 學內容;而其教學工具有首調唱名、手號及音樂節奏名。各音樂教學體系不盡相 同,但皆欲增進幼兒音樂感受力及表達力。

本研究參考以上各專家及奧福、達克羅茲、柯大宜三大學派的音樂教學理 念、內容及方法,統整其特色,考量我的教學現場及學習者年齡、興趣、城鄉 差異、音樂素養、學習需求等因素,將課程分成聽、唱、身體動作、手的操作與 即興創作五大主軸來進行,其與本研究之詳細關係如下表(表 2-1 及表 2-2);過 程中並透過不斷對教學的省思與修正,探討運用創造思考策略於幼兒園音樂教學 在課程架構、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所經歷之問題及解決策略。

(37)

20

表 2-1 各大音樂學派之教學理念與本研究之關係

本研究之主要音樂教學理念 參考之音樂學派 1 教材的選擇與設計應從孩子的生活領域著手。 奧福、吳淑美(2001) 2 名家作品與名謠是最好的音樂。 柯大宜

3 教材選取以本土化、故事化、遊戲化、趣味化為主。 奧福、林格(2009) 4 曲目要節奏明顯、活潑、輕快,且易於表現。 教育部(1987) 5 讓幼兒在充滿音樂的環境中感受音樂、學習音樂。 奧福

6 生活處處有節奏。 奧福

7 老師應經常激發幼兒思考問題或利用各種素材拓 展創造空間,自然可經模仿進入創造。

奧福

8 利用故事、說白、樂器與律動組成戲劇,形成一完 整學習。

奧福

9 一個音唱準之後再唱下一個音。 奧福 10 音樂學習首重「感受性」。 達克羅茲 11 音樂教育始於「節奏教學」。 達克羅茲 12 「唱歌」是最好的天然樂器。 柯大宜

(38)

21

表 2-2 各大音樂學派之教學內容及方法與本研究之關係 本研究

各大音樂學派

聽 唱 身體動作 手的操作 即興創作

教育部(1987) 欣賞(聆聽 各 種 聲 音、辨別強 弱快慢等)

唱遊 韻律 (模擬韻律 自由韻律)

節奏樂器 (小樂隊合 奏)

吳淑美(2001) 聽音訓練 唱遊(聽唱 教學法)

韻律、幼兒 戲劇表演

自 製 樂 器 及 唱 唱 畫 畫教學法

音樂創作 (聽音創作 歌詞創作) 奧福 創 造 性 戲

劇(故事)

唱 歌 說 白 語言說白

創 造 性 律 動、動作組 合、動作遊 戲

天 然 樂 器 合奏

即興節奏

達克羅茲 聽音視唱(音感訓練) 視譜

肢體律動 打節拍(節 奏訓練)

即 興 動 作 即興畫作 柯大宜 聽音、音樂

欣賞(世界 名 曲 、 童 謠、手號)

唱歌 (首調唱名 法、識譜)

手號 彈奏即興 肢體即興

新課綱(2013) 音樂賞析 唱歌 身體動作 樂器打擊 ㄨ

王淑姿(1989) 學前十種音樂概念:大小聲、快慢、音色、長短、節拍、重音、

單複拍子、樂句、曲式、旋律。

(39)

22

第二節 創造思考教學的意涵與內容

創造思考能力是人類腦功能中最豐富的寶藏,也是成功者必備的條件;而創 造力是創意的基石,創新是創意的實踐,且高創意者精力充沛,更是高度心理健 康的成果(陳龍安,1992、2008)。故教師透過創造思考教學啟發創造力,發揮創 意並實踐創新,勢在必行。以下就創造思考與創造力的意涵、創造思考教學的特 徵、原則、目標、評量,以及創造思考教學的策略與模式分別說明之。

一、創造思考與創造力的意涵

創造力是一種創造的能力,亦稱之為創造思考能力(陳龍安,2004)。各學者 對創造思考所提觀點各異,說明如下:

(一)英國瓦拉斯(Walls)視創造為一種心理歷程,並提出無論是科學或藝 術的創造,都需經過準備、醞釀、豁然與驗證四個階段(引自陳龍安,2008):

1.準備階段(preparation):結合舊經驗和新知識,收集有關問題的資料。

2.醞釀階段(incobution ):百思不解時,不作意識的思考,而是先暫時擱 置;但潛意識裡仍在思考問題方案,待前階段資料加以組織後再形成新方法。

3.豁然階段(illumination ):突然了解問題關鍵,且浮現問題的解決方法。

4.驗證階段 (verification):實施前一階段所浮現的解決方法,以驗證其 可行性。

(二)美國學者威廉斯(Williains)主張創造是一種人格特質,具創造力 者有好奇、想像、冒險、挑戰等特質。而陶倫斯(Torrance)認為創造力高的兒 童有頑皮、行為偶逾矩、幽默不固執但帶點嬉戲等幾項特徵(引自陳龍安,2008)。

(三)許多研究創造行為的學者都視創造力為一種創造思考的能力,包含敏 覺力、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與精進力(李德高,1990;郭有遹,1983);而美 國學者基爾福特(J.P.Guiford)以思考為中心並提出 SOI 智力結構理論,其智能 結構模式包括運作(認知、記憶、聚斂思考、擴散思考、評鑑 )、內容(語意、圖

(40)

23

形、行為、符號)與結果(單位、類別、關係、系統、轉換、應用),其中與創造 思考關係最密切的為擴散思考及轉換(王文伶,2002;張蕙芬,2009)。

(四)陳龍安(2008)綜合各種創造的定義認為創造是一種內在想法與外在行 為,需要想像力、資訊、評鑑、實踐四種因素交互作用,是一種不同而更好的想 法,且此想法是被接受的。換言之,創造思考是一種新的想法,也是一種提出新 問題、解決新問題與創造新事物的能力。

簡言之,創造思考是一種超越慣性思考模式的能力,需以積極、正向、開放 與勇敢的行動力,時時保持擴散性聯想及聚歛性思考的態度,在問題及解決問題 的情境中尋找新契機。且創造思考並非需有偉大靈感才能產生,也非天才型人物 才能擁有的能力,而是與人格特質、思考慣性及行為模式等密切相關。

二、創造思考教學的特徵與原則

創造思考教學是讓學生運用想像力,發揮創造力,以培養學生流暢、變通、

獨創、精密思考能力為目標的教學;過程中,老師透過彈性有變化的教學計畫,

並使用有別於傳統教學的創造思考教學策略,提供學生支持的學習環境,以激發 並助長學生的創造思考與行為(引自謝文慧,2006),其特徵如下(陳龍安,1998):

(一)以增進創造力為目標,鼓勵學生自由表現,並沒有既定的答案與限制。

(二)以學生為本,在活動中採協同教學或團隊合作方式,提供學生分工合 作、腦力激盪的機會;而教師是支持者及輔導者,不佔有教學空間及時間。

(三)給予學生支持的環境去思考。

(四)運用啟發創造思考的各種策略進行教學,過程中容忍孩子各種行為與意 見的發生,也不急著評斷是非對錯,期盼孩子在活動中不斷思考每個動作之下的 前因後果,以刺激孩子更敏捷的去面對問題並提出因應之道。

林慈瑋(2008)認為創造思考教學原則要考慮到環境、氣氛、教師、互動模式、

教學態度、教材教法、學生主體與多元評量等因素。

另,陳龍安(2008)也整理分析國內外學者的創造思考教學原則,說明如下:

(41)

24

(一)提供多元、自由、安全、民主、合作與和諧的環境與氣氛。

(二)把握動中有節、亂中有序的原則去開發創意。

(三)鼓勵閱讀以累積知識基礎,例如:文學創造力要有語言的知識、科學創 造力要有數理及相關領域的知識,如此才能無中生有,有中創新。

(四)教學應將生活與創意結合,透過解決生活問題,熟悉創造思考過程。

(五)將創造思考技巧的學習自然地融入各項教學領域中。

(六)擴散與聚斂思考兼顧,亦即創造與批判思考兼顧。

(七)協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思考模式。

(八)採用多元評量來鼓勵學生提出多種適切答案。

(九)重視學生回饋與師生關係。

(十)強調教師的教學省思態度並適時修正。

(十一)注重團隊合作學習,且鼓勵異質交流的創意表現。

(十二)兼顧創意倫理,不僅對自己負責,也對社會有責任感。

(十三)結合家庭及社會資源,從語文、數學、音樂、人際與身體動覺等不同 層面促使學生發展創意,邁向全方位發展。

蘇月霞(2007)提到創造思考教學的課程規劃必須掌握以下原則:

(一)安排創造思考的環境。

(二)可從日常生活中搜集教育或學習材料。

(三)提供豐富的刺激,以加強學生的感受力,並充實其生活經驗。

(四)鼓勵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避免過度指導和暗示。

(五)提供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與操弄。

(六)教師應具備良好的態度和知能,如:好奇的、善於運用知識的、有專門 的知識、具教學經驗及能夠和幼兒多方面的溝通等。

綜上而述,研究者整理幾點創造思考教學應注意的原則:

(一)在學習者方面: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發現與探索;在眾多答案中協助整 理出可行與不可行,並歸納確切的概念。但,應兼顧學生基本知識學習。

(42)

25

(二)在學習環境方面:創造一個開放、安全、接納及允許犯錯的環境。

(三)在學習資源方面:提供豐富的材料與活動經驗,以刺激感官運作。

(四)在學習時間方面:提供足夠探索時間,使創新點子有機會醞釀和產生。

(五)在教學者方面:教師要具備好奇心、敏感的覺知辨識態度與包容寬廣的 心胸,且樂於與他人互動對話與自省。

三、創造思考教學的目標

學校可考慮將創造思考元素應用於各領域課程,並以發展「創造力」與「解 決問題能力」為重點目標(陳龍安,2008)。林幸台等(1994)提出認知性、情意性 與技能性創造思考教學目標,說明如下:

(一)認知性創造思考教學目標:1.能將片段的訊息重新排列整理或賦予新 的樣式、結構或意義;2.廣泛的運用創造技巧於日常生活中;3.能知道創造思考 有關的方法;4.能分析創造失敗的原因,並針對失敗加以改進;5.能認識創造的 特質;6.能知道創造的重要性與功能;7.能知道阻礙創造的原因。

(二)情意性創造思考教學目標:1.能發展正向的創造人格特質;2.能積極 投入創造情境,發揮創造潛能;3.能有開放愉悅的心靈接受創造的概念;4.能勇 於展現創造的行為;5.能對自己創造性的產品自我批判,並能接受別人的建議。

(三)技能性創造思考教學目標:1.能具有精益求精、計畫周詳及引申預測 的能力;2.能有效使用與創造思考有關的方法;3.能把相同的原理運用到不同的 情境;4.能提出很多構想及方法。

簡言之,創造思考教學目標應著重理解創造思考認知與技能後,樂於運用該 知能於生活經驗中,且漸內化為開放細密的心智能力和習慣,無論遇到任何問題 都能發揮創造力去面對。本研究融合音樂學習擬定創造思考音樂教學目標為幼兒 表達音樂想法的能力、以音樂進行創作的能力、音樂學習興趣,及音樂敏感性。

(43)

26

四、創造思考教學的評量

創造力的評量是一複雜的觀念,其會受能力、興趣、人格特質、學習動機與 社會環境等因素影響。評估創造力可從思考的速度與廣度著手,亦可利用各種創 造力評量測驗,如:擴散思考測驗、人格特質量表、態度與興趣量表、教師推薦、

同伴提名、傳記量表、作品評斷、創造活動與成就等來評定。國內常見的創造力 評量工具有陶氏創造思考測驗、托浪斯創造性思考測驗、威廉斯創造力測驗與新 編創造思考測驗等。評量指標因學者理論不同,其評量方式的差異也造成評分標 準差異(陳龍安,2008;張世慧,2007;楊曉婷譯,2009;蔣國英譯,2007)。

另,陳龍安(2008)提到創造思考評量指標可從認知領域與情意領域著手:

(一)認知領域:

1.流暢力:即思路的流利、反應數目的多寡。

2.變通力:即能提出各種意見,具有移轉類別的能力與迂迴變化的思路。

3.獨創力:即持有特異的反應,能想出別人沒想到的。

4.精進力:即能夠修飾觀念,拓展簡單的主意或反應使其更趨完美。

(二)情意領域:

1.冒險心:即勇於面對失敗或批評,勇於猜測、辯護自己的想法及觀點。

2.挑戰心:即積極找尋各種可能性,明瞭事情的可能及與現實間的差距;願 意探究複雜的問題或主意,也能夠自雜亂中理出秩序。

3.好奇心:即富有尋根究底的精神,願意接觸曖味迷離的情境與問題,肯深 入思索事物的奧妙,能把握特殊的徵象觀察其結果。

4.想像心:即將各種想像加以具體化,能夠超越感官及現實的界限,依憑直 覺的推測與想像未發生過的事物。

由此可知,創造思考教學評量工具繁多,且因諸多因素影響;故在使用測驗 工具之餘,仍應多方面觀察、記錄與訪談,以儘可能呈現全面性的評量結果。本 研究之創造思考音樂教學評量將從認知領域和情意領域進行觀察、紀錄與訪談;

其中幼兒表達音樂想法的能力歸屬於流暢力與變通力之評分指標,以音樂進行創

(44)

27

作的能力歸屬於獨創力與精進力之評分指標,音樂學習興趣歸屬於冒險心與挑戰 心之評分指標,而音樂敏感性則歸屬於好奇心與想像心之評分指標。

五、創造思考教學的策略

運用創造思考策略必須因時、因地及因人制宜,才能賦予創造技法生命力,

研究者整理常見的創造思考教學策略,介紹如下:

(一)威廉斯(F. E. Williams)的創造與情意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包括矛盾 法、歸因法、類比法、辨別法、激發法、變異法、習慣改變法、重組法、探索法、

容忍曖昧法、直觀表達法、發展法、創造過程分析法、評鑑法、創造的閱讀技巧、

傾聽技巧、寫作技巧與視像法等18項(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

(二)美國學者基爾福特(J.P.Guiford)SOI 擴散思考策略:在其智力結構中 擴散思考透過語意、圖形、行為與符號,產出在單位、類別、關係、系統、轉換 與應用的不同策略與結果,包括擴語單、擴語類、擴語關、擴語系、擴語轉、擴 語應、擴圖單、擴圖類、擴圖關、擴圖系、擴圖轉、擴圖應、擴行單、擴行類、

擴行關、擴行系、擴行轉、擴行應、擴符單、擴符類、擴符關、擴符系、擴符轉、

與擴符應等 24 種(張蕙芬,2009)。

(三)日本創造學家高橋誠提出 16 個創意技法(楊曉婷譯,2009):包括腦力 激盪法(即集思廣益)、CBS 腦力激盪法、635 默寫法、心智圖法(決定主題,自由 聯想,在紙上以放射狀方式輕鬆寫下內心想法)、缺點與希望點列舉法、檢核表 法(「奧斯本檢核表」是最常使用的,包含轉用、應用、變更、擴大、縮小、替 代、重新排列、相反、結合)、矩陣法(結合變數與項目產生新想法)、九宮格法、

戈登法(把主題藏起來,利用提示聯想)、假說檢定 NM 法、KJ 法、區塊法、CROSS 法、魚骨圖法、故事法(像說故事般,把想到的各種內容,依起承轉合或時間順 序加以整理歸納)與卡片流程法。

(四)陳龍安(2008)的創造思考教學口訣『隨變問,聽說不美觀』:1.隨:

隨時、隨地啟發學生創造力;2.變:當教師教學施行無法順手時,就得變;3.

(45)

28

問:使用假如、列舉、比較、替代、除了、可能、想像、組合、六 W、類推等創 造思考發問口訣;4.聽:不但耳朵聽,還用眼睛、身體與心去傾聽,並接納學生 的意見;5.說:點頭、微笑及專心聽他說;6.不:創造思考教學有『十誡』:不 要太早下判斷、不要瞧不起學生、不要限制太多自由、不要嘮叨不休、不要強迫 服從、不要做不適合學生程度的要求、不要排斥學生錯誤及失敗、不要只教課本 的知識與只評量死記的材料、不要製造緊張及競爭的氣氛、不要懷疑學生;7.

美:讚美;8.觀:觀察並體會知識的奧秘,強調與生活結合的教學。

(五)其他的創造思考技法(張蕙芬,2009;楊曉婷譯,2009;賴麗貞譯,2007):

1.腦力激盪:它是世界運用最廣泛且最易實施的創造思考策略;透過集體思 考,使思想相互激盪,以發生連鎖反應,從中引導出具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法。

2.六六討論法:是以腦力激盪術為基礎的團體式討論法。其步驟為:(1)決 定主題。(2)每組六人,每人發言一分鐘,共進行六分鐘的討論。(3)各組推派一 位代表報告一分鐘。(4)教師再對各組討論情形評估優缺點。

3.六頂思考帽:代表六種思考型態及方向,分別為白色(資料)、紅色(情感)、

黑色(批判)、黃色(理性)、綠色(創意)與藍色(決定);其主要概念有二:簡化思 考與一次只做一件事。

4.六雙行動鞋:六雙行動鞋承襲六頂思考帽的架構,帽子思考的計畫由鞋子 來執行,六雙行動鞋形成六種不同的解決問題或執行計畫的行動模式。灰色運動 鞋是為了蒐集、思索資訊;粉紅色拖鞋和關懷他人有關;深藍海軍鞋是將行為調 整成符合慣例,然後盡力完美執行該慣例;棕色便鞋強調實用、做可行之事;紫 色馬靴是行使其正式角色的權威;橘色橡皮靴和緊急狀況或險惡環境有關。

5.卡片思考法:包含有KJ法、CBS法與六三五(默寫式)激盪法。其中KJ法是 一種將各破碎靈感統合成為脈絡可循的整體物;CBS法是使用卡片的一種腦力激 盪法;六三五激盪法是不妨礙他人發言、不須出聲,而以筆寫式的腦力激盪法。

6.列舉法:包含有屬性、特性、優點、缺點、希望點等列舉法。

7.型態分析法:是將構想分析後,使用各種新的排列組合,來產生新觀念。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 stimulate creativity, smart learn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logical reasoning in students, drama and art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think purposefully about what they want, and how they’re getting there, is a great way to make creative writing assessable.. One more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This research is conducted with the method of action research, which is not only observes the changes of students’ creativity, but also studies the role of instructor, the

Creative approach for counseling individual children in the school setting... Creative approach for counseling individual children in the

 name common laboratory apparatus (e.g., beaker, test tube, test-tube rack, glass rod, dropper, spatula, measuring cylinder, Bunsen burner, tripod, wire gauze and heat-proof

Nurturing Pupils’ Creative Thinking in the Upper Primary English Classroom is a resource package produced by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