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創造性問題解決

在創造力手冊(Handbook of Creativity)(Sternberg, 1999)中提到:早期許多的 問題解決模式,均是由一連串分離的步驟組成(Brown, 1989)。例如,Rossman(1931) 的發明(Invention)問題解決理論中,有七個步驟;在 Wallas(1926)的創造性生產 (Creative Production)理論有四個階段;Dewey(1910)的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 理論中有五個階段(Brown, 1989;洪文東,民 90)。其中 Wallas 的四階段論,啟 發後來 Osborn 的研究(湯偉君、邱美虹,民 88)。由於把創造力應用在問題解決 上的,有許多不同觀點,因此,本節要探討的創造性問題解決(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CPS),是指 Osborn 等人在美國水牛城研究中心所進行的研究。

一、創造性問題解決的起源

CPS 之所以被發展出來,源自於人們認為創造力是可以培養出來的。

Osborn(1953)曾提及 Wallas(1926)對創造力的研究,深深啟發了他的興趣,所以 推斷 CPS 最初的啟蒙,應該算是來自 Wallas 的四階段創造歷程:準備期、醞釀 期、豁然開朗期、驗證期。

Parnes 在 1966 年受到 Osborn(1953) 的影響, 發展出了眾所皆知的 CPS 五 階段:發現事實(Fact Finding, FF)、發現問題(Problem Finding, PF)、發現點子(Idea Fining, IF)、發現解答(Solution Finding, SF)、尋求可接受的解答(Acceptance Finding, AF),而 Osborn 也曾在 1967 年把原來的七階段,改為更易理解的三階 段:FF、IF、SF。不過 Parnes 的五階段,較為世人所熟知並接受,一般皆稱此 為 Osborn-Parnes 的 CPS(Osborn-Parnes traditions of CPS ),表示 CPS 的誕生兩 人都有功勞,一般文獻中所提及的 CPS 皆屬於此(Daniels, 1983 ; Parker, 1978)。

所以創造性問題解決的發展沿革,可說是來自 Osborn, Parnes, Treffinger, Isaksen 等人,在水牛城 40 多年來的努力成果,肇始於 Osborn 與 Parnes,而後 由 Treffinger 及 Isaksen 等人予以持續發展(湯偉君、邱美虹,民 88)。以下透過 表 2-3 呈現出 CPS 經由 Osborn 等人所發展的不同面貌:

提出者 內容 階段名稱或主要改變 表示

Osborn (1953) 創造過程七 階段

導向(Orientation) 準備(Preparation) 分析(Analysis) 假設(Hypothesis) 醞釀(Incubation) 綜合(Synthesis) 驗證(Verification)

文字說明

Osborn (1960) 創造過程七 階段

導向(Orientation) 準備(Preparation) 分析(Analysis) 想點子(Ideation) 醞釀 (Incubation) 綜合(Synthesis) 評價(Evaluation)

文字說明

Noller & Parnes (1967)

CPS 五個階

FF、PF、IF、SF、AF 水平圖示

Parnes (1977) CPS 五個階

FF、PF、IF、SF、AF 文字說明

Parnes (1987) CPS 五個階

FF、PF、IF、SF、AF 文字說明

Treffinger Isaksen

& Firestein (1982)

CPS 五個階

Isaksen &

Treffiinger (1985)

CPS 六個階

Isaksen &

Treffinger (1987)

CPS 三成分

Treffinger &

Isaksen (1992)

CPS 三成分

Isaksen & Dorval (1992)

CPS 三成分 六個階段

同上欄 循環圖示

Isaksen Dorval &

Treffinger (1994)

CPS 三成分 六個階段

同上欄 循環圖示

表2-3、各種CPS模式的綜整

資料來源:湯偉君、邱美虹(民88)。創造性問題解決(CPS)模式的沿革與應用。科學教育月刊,

223,2-20。

二、創造性問題解決的內涵

CPS 的分階段解題模式,通常用來解決開放性問題,步驟包含發現事實、

發現問題、發現點子、發現解答以及尋求可接受的解答等五階段(Parnes, 1987),

其最大的特色,是解題過程中每一階段都先有發散性思考,再有聚斂性思考,

而解題者利用這五個階段系統性地來解決問題,這五階段解題模式之內涵如下 所述:

(一)發現事實階段:解題者利用5W1H (Who,What,Where,When,Why,How)策略 自問自答,以找到收集資料的方向及獲得某一挑戰的各種訊息。

(二)發現問題階段:解題者要設法釐清問題,以獲得一個明確敘述的問題。

(三)發現點子階段:解題者要能找出可以解決前一階段所得到問題的各種點子。

(四)發現解答階段:解題者要找出各種可以評估點子優劣的標準,並藉以評斷

點子的好壞,找出一個最恰當的點子,作為問題的解答。

發現問題(Problem-finding) 2-1 從各種不同的觀點看可能的問題 2-2 思索可能的主題

發現解答(Solution-finding) 4-1 在數種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中選擇最可行者 4-2 就解決方法發展評鑑標準

4-3 客觀地應用評鑑標準於每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 4-4 根據已發展的標準評估可能選擇的解決方法 4-5 列舉出可用於聚斂性或擴散性思考的過程的評鑑

標準

尋求接納(Acceptance-finding) 5-1 發展行動計畫

5-2 考慮必須接受這個計畫的所有聽眾

由於以上的改變,CPS 部分的過程與內涵雖仍具有原來 Osborn-Parnes 最 初五階段論的特色(如每一階段都有發散性與聚斂性思考、都是應用於開放性 問題的解題方法、適用個人與群體的解題等),但是,整體而言,CPS 在問題 解決的階段上已分為三成分六個階段,在各階段中已不具有次序性、直線性,

而是成為一種無次序性、螺旋性的階段性質,甚至在某些狀況下,部分階段甚 至可以捨去不用(湯偉君、邱美虹,民 88;洪文東,民 90)。

CPS 在 Treffinger 等人的研究下,成為三成分六個階段,其組成方式如 下(湯偉君、邱美虹,民 88):

‹ 成分一:瞭解問題,分成三個階段

„ 階段一:定位並找出一目標、任務或問題。

„ 階段二:發現資料(DF),探索問題或工作的諸面向,並決定焦點所 在。

„ 階段三:發現問題並確定之(PF),發展問題的敘述,並精鍊而釐清 之。

‹ 成分二(亦為階段四):激發點子,此時要儘可能找出各種點子、他種選擇、

另種解法,新奇或古怪的都可接受。

‹ 成分三:行動的計畫,包括兩階段

„ 階段五:發現解答,首先發展一套評價標準,並釐清前一階段所提 各種點子的真義,然後使用選定的標準去評估。

‹ 階段六:運用所選擇的解法:發展特定的行動計畫,同時實踐之。

Parnes 和 Treffinger 的 CPS 階段除了二者的實施原則,以及成分或階段 中轉換的方式有所不同之外,並無多大的變化。要顯示彼此的差別,可由圖示 法來看,更為清楚,如圖 2-1。

圖2-1、Parnes 和 Treffinger的CPS模式圖示法之比較

資料來源:湯偉君、邱美虹(民88)。創造性問題解決(CPS)模式的沿革與應用。科學教育月刊,

223,2-20。

三、創造性問題解決的原則

陳龍安及朱湘吉(民 81)二位學者,根據上述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步驟及策 略,歸納出以下幾項原則:

1. 不滿原則:對事實或處理方式不滿意,想求改進。

2. 敘述原則:尋求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問題敏感性 挑戰或目標 計畫

FF PF IF SF AF

行動 新挑戰

Parnes 和 Noller 所提出的 CPS 模式圖示

激發點子

Generating Ideas

瞭解問題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

行動的計畫

Planning for Action

任務評價

Task Appraisal

Treffinger 的 CPS 模式之圖示

3. 分析原則:細分出一個問題的小部份,視為問題枝節,以便能做細部 分析討論。

4. 開放原則:使用”我可以用哪一種方法”的直接問法。

5. 暫緩判斷原則:暫時保留評斷構想的好壞,所有的念頭都可以接受。

6. 流暢原則:大量想法的產生是獲得精緻想法的最佳法門。

7. 聯想原則:保持思考的多樣性,由一個引起一連串的相關想法。

8. 列表核對原則:是指檢核法之使用。

9. 正確鑑定原則:藉鑑定標準以判斷想法的價值及可行性。

10. 預測結果原則:當想法提出時,能預測這些想法可能引起的困難。

11. 有計畫執行原則:仔細安排執行計畫以便能解決問題。

12. 擴展原則:在問題解決的每一步驟,都要事先準備充分的資料。

四、創造性問題解決可彌補創意學習不足之處

在創意學習的環境中,主要在於建構以學習者為核心的學習模式,鼓勵學 習者進行發散性的思考,透過一連串的學習策略幫助學生學習;但在學習過程 中,過度發散性的思考,若不加以適切的導引,很可能會出現不切實際、無法 執行的想法,造成天馬行空,空泛無用的流弊。這時可透過創造性問題解決模 式,藉由每階段的解題歷程、鑑定標準來判斷想法的價值及可行性,此種學習 模式不僅可完成概念的學習,對提升創造力亦有正面的助益。

五、創造性問題解決的相關研究

有關創造性問題解決應用在學校教學的實例,有很多應用偏於科技及工藝 科或自然科教學的研究上。其中有關國內中小學及高中 CPS 教學的研究有七 篇,分別敘述如下:

劉誌文(民 83)依據 Parnes 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架構,編擬一套適合國小自 然科的創造性問題解決課程,並探討這種教學對國小學生創造思考能力、自然

科學習成就、以及科學態度的影響。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在威廉斯創造思考 測驗的分數上:.實驗組學生的「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分數與 控制組學生無顯著差異;在科學態度量表之分數上:實驗組學生「因果關係」、

「好奇心」、「批判精神」分數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

湯偉君(民 88)則嘗試著以概念知識的學習成果、學習的行為、學習的態 度、創造力等四個向度,來評估此模式運用在科學教學上的可行性。學生首先 先接受 CPS 分階段訓練,然後再進行 CPS 各階段整合訓練,最後進行 CPS 科 學教材的學習。研究目的在探討 CPS 的教學模式是否適用於學校的科學教 育。而研究結果顯示,CPS 的教學模式的確可適用於科學學習上,這種方式 不僅可完成概念的學習,學生的學習心得亦屬正面,對提昇學生的創造力而 言,也有一些助益。

余瑞虔(民 88)則以國中理化課程為內容,設計一套創意性問題解決課程來 施行教學,研究之課程設計是依據創造力的學習模式,以及創意性問題解決的 活動,並利用威廉斯創造力測驗進行成果評估。研究結果顯示創造性教學法,

能夠啟發學生久經封閉的創造行為,是一個確實可行的方案。

簡惠燕(民 89)的研究乃根據文獻,確立問題解決過程為「界定問題」、「設 定策略」、「評鑑策略」和「決定策略」四個階段,探討國小學童在科學問題 解決過程中創造力與後設認知的相關性。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在「科學創造力」

與「後設認知」相關方面,(一) 本研究顯示在「評鑑策略」階段,後設認知 與創造力所有的相關皆達顯著水準,而「界定問題」與「形成策略」階段,後 設認知能力與「獨創力」相關達顯著。(二) 在全部問題解決四個不同階段,

後設認知中的「後設認知運作」若和創造力中的三種能力相關達顯著水準時,

則後設認知中的「後設認知知識」必和創造力中的「流暢力」、「變通力」、

「獨創力」的相關達顯著水準,反之則不必然。(三) 在問題解決四個不同階 段,創造力中的「變通力」與「後設認知知識」、「後設認知運作」的相關只 有在「評鑑策略」階段達顯著水準。

葉安琦(民 89)則應用詮釋研究法,探討如何在科展研究活動裡,發展個案 小組學生的問題表徵,進而促進個案小組學生的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研究結

葉安琦(民 89)則應用詮釋研究法,探討如何在科展研究活動裡,發展個案 小組學生的問題表徵,進而促進個案小組學生的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研究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