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

本研究尚有諸多未臻圓滿之處,仍可作為日後衍生研究之起點,茲將未來可 資研究的方向簡單列述如下:

一、線上創造力測驗專家系統的建置

專家系統的建構可分為即時性專家系統或非即時性專家系統兩方向探討。若 朝即時性的專家系統發展,建議整合影像圖形辨識技術及中文詞彙格式辨別技 術,為本研究未納入之其餘四項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的指標,建置相關線上專 業系統評判機制。

而若往非即時性專家系統探究,則可架構一資源與頻寬較大的網路機制,同 時在使用者端的人機介面上嵌入一套小型繪圖軟體(如小畫家),將威廉斯創意評 量內各圖形提供給使用者描繪完成,之後使用者可將繪製完成的圖形,透過網路

上傳給在評分端的專業學者來加以評分。

以專家系統的方式來實現威廉斯創意評量,便可提供更多評分的機制(如開 放性、流暢力和標題等),更廣泛對使用者的創意加以評量,避免因提供固定選 項,造成可能限制了使用者創意發揮的現象。

二、整體系統的效果評估

本研究中提出了一套線上創意學習的平台。在未來,可進一步分析本平台的 使用成效,分析本平台對各年齡層的孩童產生影響的程度。例如,可應用不同的 教材核心(如改用多重結局類型的教學方案),來比較對於孩童創意能量提升的幅 度;亦可就提升整體多媒體教材的互動性,以增加音效、3D 虛擬實境的場景、

虛擬人物的引導學習,強化多媒體的內容,來判斷是否更能吸引孩童的興趣。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毛連塭(民78)。實施創造思考教學的參考架構。創造思考教育,1,2-9。

毛連塭(民84)。創造力研究的心理學觀。創造思考教育,7,1-6。

毛連塭(民85)。資優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資料集刊,21,1-12。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民89)。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千倖(民88)。「合作學習」與「問題導向學習」:培養教師及學生的科學 創造力。教育研究,28,31-39。

王貴春(民89)。STS 教學與國小學生創造力及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江新合、唐偉成(民88)。開發科學創造力的V-Map 教學策略實徵研究。

科學教育學刊,7,367-392。

何偉雲(民89)。從「修正-重組」觀點研究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八十九 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509-528。

何淑晃(民75)。問題解決團體訓練對專科學生人格適應與創造力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

余瑞虔(民88)。國中理化創造性教學法影響國中學生創造思考能力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吳宗立(民88)。創造思考的激發與教學。高市文教,65,48-52。

吳清山(民91)。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台灣教育,614,2-8。

李大偉、張玉山(民89)。科技創造力的意涵與教學(上)。生活科技教育,

33,9-16。

李光烈(民89)。國小自然科教師應用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之行動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雄市。

李彥斌(民91)。從科學活動過程技能中增進國小學生科學創造潛力。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李海山。淺議創造性學習的特徵。上網日期:2006年3月23日。網址: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6637.htm

李德高(民85)。資賦優異兒童課程設計。臺北市:五南。

李賢哲(民88)。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特性及開發人格特質之研究。國科會 研究報告。NSC87- 2511-S-153-018。

李錫津(民76)。創造思考交學對高職生創造力發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周文敏(民93)。「創造性圖畫書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繪畫表現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心怡(民89)。科學創造過程模式之探討--師院生與小學生的個案詮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市。

林幸台、王木榮(民83)。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

林珍羽(民92)。創造性唐詩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兒童創造力及學習動機之影 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屏東市。

林崇德(民84)。發展心理學。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林崇德(民89)。關於創造性學習的特徵。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56-63。

洪文東(民86)。創造性思考與科學創造力的培養。國教天地,123,10-14。

洪文東(民90)。從問題解決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屏師科學教育,

14,52-62。

洪振方(民87)。科學創造力之探討。高師大學報,9,289-302。

洪榮昭、蕭錫錡、吳明雄(民86)。日本創造力教育。教育研究資訊,5,144-152。

張春興、林清山(民78)。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修維(民88)。CoRT 廣度思考教材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思考 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彰化市。

教育部(民9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91)。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度(Republic of Creativity,

R.O.C.)。臺北市:將田。

郭有遹(民83)。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法。臺北市:心理。

郭有遹(民90)。創造心理學。臺北市:正中。

陳忠照(民92)。科學遊戲創意教學。臺北市:心理。

陳奐宇(民94)。創造力在美術教學上的應用。美育,145,66-79。

陳昭儀(民89)。傑出理化科學家之人格特質及創造歷程之研究。師大學報,

45,27-45。

陳龍安(民77)。創意的老師快樂的學生。兒童教育,16,5-6。

陳龍安(民8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心理。

游詩蒂(民90)。科學創意競賽活動與國小學童性創造性問題解決之影響之 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台中市。

湯卿媺(民89)。「科學與技術創意競賽活動」計畫簡介。科學發展月刊,28,

617-622。

湯偉君、邱美虹(民88)。創造性問題解決(CPS)模式的沿革與應用。科學教 育月刊,223,2-20。

黃鴻博(民90)。科學創造力與科學創意競賽。九十年度台灣中部地區國小 學生科學創意競賽活動研習手冊。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葉安琦(民89)。促進國小學童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的個案研究:發展問題 表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雄市。

楊瑪利、楊方儒(民95)。創意變黃金:衝破千分之三機會。遠見,237,162-174。

詹秀美(民89)。國小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相關變相研究。特殊教育 研究學刊,6,227-246。

劉誌文(民83)。國民小學自然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簡惠燕(民89)。國小學童在科學問題解決過程中創造力與後設認知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屏東市。

二、西文資料:

Anderson, J. R. (1985).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 (2nd Ed.) . (chap.

13, pp. 338-399). New York: W.H. Freeman and Company.

Botkin J. W., Mahdi E., & Mircea M.(1979). No limits to learning. Oxford : Pergamon Press.

Daniel, R. R. (1983).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for gifted learning disabled(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43270)

Davis, G. A. (1986). Creativity is forever (2nd Ed.). Dubuque , Iowa : Kendall/

Hunt.

de Bono, E. (1971). Creativity and the role of lateral thinking . Personnel, May-June, 9-18.

Eberle, B. & Stanish, B.(1996).CPS for kids:a resources for teaching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to children prufrock(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6291)

Feldhusen, J.F., & Treffinger, D.J. (1980).Cre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gifted education. Iowa :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Guenter,C.E.(1985).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Creativity and its Measurement in American Education:1950-1985. Dissertation Report. University of Wyoming.

Guilford, J. P. (1986). Creativity talents: their nature uses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Bearly.

Hu, W. & Adey, P. (2002). A scientific creativity test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ucation , 24(4), 389-404.

Isenberg, J.P., & Alongo, M.R. (2001). Creative expression and play in the early childhood ,3r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Kuehn, C. (1988).Inventing creative sciencing. Childhood Education, 65(1), 5-7.

Osborn, A. F. (1953). Applied imagination. NY: Charles Scribiner's Sons.

Parnes, S. J. (1967).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Y: Charles Scribner's Sons.Prentice-Hall.

Parnes, S. J. (1987). Visioneering:state of the art.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1, 283-299.

Shaw, M. P. (1994). Affective components of scientific creativity . In M. P.

Sternberg,R.J.(1999). Handbook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S. I. & Rogers, C. S.(200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yfulness and creativity of Japanese preschool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33, 43-49.

Torrance, E. P. (1965). Rewarding creative behavior. Enmlewood Cliffs , NJ:

Prentice-Hall.

Wallas, G. (1926). The art of thought.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Williams, F. E.(1980).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CAP): manual . Buffalo, New York: D.O.K. Publisher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