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造與批判思考融入教學」與「創造思考融入教學」對國中生創造思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二節 「創造與批判思考融入教學」與「創造思考融入教學」對國中生創造思

對國中生創造思考各分項能力之差異

本節主要探討實驗組1與實驗組2,在語文及圖形創造思考各分項能力的增進 效果。

一、 實驗組1與實驗組2在語文及圖形創造思考各分項能力的增進效果

本段落呈現實驗組1(創造與批判思考融入教學)與創造思考融入教學組(以 下簡稱實驗組2)學生在經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後,兩組學生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語文測驗的語文流暢力、語文變通力、語文獨創力及圖形測驗的圖形流暢力、圖 形變通力、圖形獨創力及圖形精進力各分項能力-七個方面進行探討。

48

49

表 4-8

實驗組1與實驗組2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語文測驗」分項-流暢力前測之組內迴歸 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SS df MS F

組別x前測 5.02 1 5.02 0.16

誤差 6397.82 197 32.48

由上述可知實驗組 1 與實驗組 2 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語文測驗」分項-流 暢力前測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符合「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假設,故可接 續進行共變數分析。

共變數分析摘要表結果如表4-9所示,發現排除兩組學生在「新編創造思考測 驗-語文測驗」分項流暢力的前測影響後,兩組學生在語文創造思考能力的流暢力 分項並未達顯著差異F (1,198) = 3.04, p > .05,表示經過實驗處理後,實驗組1與實 驗組2的學生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語文測驗」的流暢力部份,無法具有影響效 果,此結果支持研究假設2-1之部份假設。

表 4-9

實驗組1與實驗組2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語文測驗」分項-流暢力之共變數分析摘 要表(N=201)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η2

前測(共變量) 16763.26 1 16763.26 518.38*** 0.72 組別 98.45 1 98.45 3.04 0.02 誤差 6402.84 198 32.34

***p<.001

(2)語文變通力

50

在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之前,需先進行「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考 驗結果F (1,197) = 0.00, p > .05,所以接受虛無假設,表示組內迴歸線的斜率相同,

符合「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假設,故可接續進行共變數分析。組內迴歸係數同 質性檢定摘要如表4-10所示。

表 4-10

實驗組1與實驗組2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語文測驗」分項-變通力前測之組內迴歸 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別x前測 0.00 1 0.00 0.00

誤差 833.52 197 4.23

由上述可知實驗組 1 與實驗組 2 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語文測驗」分項-變 通力前測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符合「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假設,故可接 續進行共變數分析。

共變數分析摘要表結果如表4-11所示,發現排除兩組學生在「新編創造思考測 驗-語文測驗」分項變通力的前測影響後,兩組學生在語文創造思考能力的變通力 分項並未達顯著差異F (1,198) = 2.67, p > .05,表示經過實驗處理後,實驗組1與實 驗組2的學生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語文測驗」的變通力部份,無法具有影響效 果,此結果支持研究假設2-1之部份假設。

51

表 4-11

實驗組1與實驗組2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語文測驗」分項-變通力之共變數分析摘 要表(N=201)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η2

前測(共變量) 1362.85 1 1362.85 323.74*** 0.621 組別 11.25 1 11.25 2.67 0.013 誤差 833.52 198 4.21

***p<.001

(3)語文獨創力

在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之前,需先進行「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考 驗結果F (1,197) = 8.05, p < .01,實驗組1與實驗組2之間的迴歸係數達顯著差異,不 符合共變數分析統計法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假設。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 定摘要如表4-12所示。

表 4-12

實驗組1與實驗組2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語文測驗」分項-獨創力前測之組內迴歸 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別x前測 579.55 1 579.55 8.05**

誤差 14191.17 197 72.04

**p<.01

由上述可知實驗組 1 與實驗組 2 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語文測驗」分項-獨 創力前測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未符合「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假設,故須 進行詹森內曼法進一步分析。

52

表 4-13

實驗組1與實驗組2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語文測驗」分項-獨創力之詹森-內曼分 析檢定摘要表

SS df MS F p

迴歸 25264.51 3 8421.50 116.91 .000 殘差 14191.17 197 72.04

總數 39455.68 200

表 4-14

實驗組1與實驗組2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語文測驗」分項-獨創力之詹森-內曼分析 迴歸圖形係數

b斜率 a截距 X0 X

Dlow X

Dup

實驗組1 1.17 5.80 3.18 -21.68 10.69 實驗組2 0.85 6.81

從表4-14得知計算結果為:X0=3.18,XDup=10.69, XDlow-21.68。表示「新編創造 思考測驗-語文測驗」分項-獨創力前測分數3.18為兩組迴歸線的交叉點,「新編創 造思考測驗-語文測驗」分項-獨創力前測分數10.69分則是兩組的差異顯著點。圖 4-1表示出兩組的組內迴歸線交叉點與差異顯著點。

53

前測<10.69 前測>10.69

n M n M

54

由上可知研究假設2-1(在考慮兩組的前測差異下,實驗組1的學生在「新編創 造思考測驗-語文測驗」分項-獨創力的後測得分,顯著高於實驗組2在「新編創造 思考測驗-語文測驗」分項-獨創力的後測得分)部分獲得支持。亦即對於前測高於 10.69分的同學而言,「創造與批判思考融入教學」對於提升新編創造思考能力-語文測驗分項中的獨創力比「創造思考融入教學」的效果更佳。

(4)小結

由上所述,可知「創造與批判思考融入教學」與「創造思考融入教學」兩種 不同教學方法,對國中生語文創造思考能力之流暢力、變通力之提升效果沒有顯 著差異,但對於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語文測驗」分項-獨創力前測高於 10.69 分 的同學而言,「創造與批判思考融入教學」對語文獨創力之提升效果則優於「創造 思考融入教學」。此結果支持研究假設 2-1「創造與批判思考融入教學」與「創造 思考融入教學」兩種不同教學方法,對國中生語文創造思考能力之流暢力、變通 力之提升效果沒有差異,但對獨創力之提升效果則前者優於後者。

(二)圖形創造思考各分項能力 1.描述統計量

整理兩組學生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圖形測驗」的各分項描述統計量,如表 4-16:

55

56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別x前測 8.16 1 8.16 0.39

誤差 4129.62 197 20.96

由上述可知實驗組 1 與實驗組 2 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圖形測驗」分項-流 暢力前測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符合「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假設,故可接 續進行共變數分析。

共變數分析摘要表結果如表4-18所示,發現排除兩組學生在「新編創造思考測 驗-圖形測驗」分項流暢力的前測影響後,兩組學生在圖形創造思考能力的流暢力 分項並未達顯著差異F (1,198) = 1.97, p > .05,表示經過實驗處理後,實驗組1與實 驗組2的學生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圖形測驗」的流暢力部份,無法具有影響效 果,此結果支持研究假設2-2之部份假設。

表 4-18

實驗組1與實驗組2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圖形測驗」分項-流暢力之共變數分析摘 要表(N=201)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η2

前測(共變量) 7832.62 1 7832.62 374.80*** 0.65 組別 41.26 1 41.26 1.97 0.01 誤差 4137.79 198 20.90

***p<.001

(2)圖形變通力

在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之前,需先進行「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考 驗結果F (1,197) = 0.21, p > .05,所以接受虛無假設,表示組內迴歸線的斜率相同,

符合「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假設,故可接續進行共變數分析。組內迴歸係數同

57

質性檢定摘要如表4-19所示。

表 4-19

實驗組1與實驗組2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圖形測驗」分項-變通力前測之組內迴歸 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別x前測 1.22 1 1.22 0.21

誤差 1173.89 197 5.96

由上述可知實驗組 1 與實驗組 2 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圖形測驗」分項-變 通力前測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符合「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假設,故可接 續進行共變數分析。

共變數分析摘要表結果如表4-20所示,發現排除兩組學生在「新編創造思考測 驗-圖形測驗」分項變通力的前測影響後,兩組學生在圖形創造思考能力的變通力 分項並未達顯著差異F (1,198) = 0.67, p > .05,表示經過實驗處理後,實驗組1與實 驗組2的學生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圖形測驗」的變通力部份,無法具有影響效 果,此結果支持研究假設2-2之部份假設。

表 4-20

實驗組1與實驗組2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圖形測驗」分項-變通力之共變數分析摘 要表(N=201)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η2

前測(共變量) 1009.43 1 1009.43 170.08*** 0.46 組別 3.94 1 3.94 0.67 0.00 誤差 1175.11 198 5.94

***p<.001

58

(3)圖形獨創力

在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之前,需先進行「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考 驗結果F (1,197) = 4.24, p < .05,實驗組1與實驗組2之間的迴歸係數達顯著差異,不 符合共變數分析統計法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假設。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 定摘要如表4-21所示。

表 4-21

實驗組1與實驗組2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圖形測驗」分項-獨創力前測之組內迴歸 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別x前測 126.61 1 126.61 4.24 誤差 5887.93 197 29.89

p<.05

由上述可知實驗組 1 與實驗組 2 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圖形測驗」分項-獨 創力前測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未符合「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假設,故不 可接續進行共變數分析,須以詹森內曼法進一步分析。

表 4-22

實驗組1與實驗組2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圖形測驗」分項-獨創力之詹森-內曼分 析檢定摘要表

SS df MS F p

迴歸 9182.43 3 3060.81 102.41 .00 殘差 5887.93 197 29.89

總數 15070.36 200

59 表4-23可知計算結果為:X0=-2.94,XDup=6.95,XDlow=-382.61。表示「新編創造思考 測驗-圖形測驗」分項-獨創力前測分數-2.94分為兩組迴歸線的交叉點,而「新編

60

與實驗組 2 的前、後測存在著交互作用,亦即當前測分數為 6.95 分以上時,實驗 組 1 的後測得分高於實驗組 2;當前測分數為-382.61 分以下時,後測得分則是實 驗組 1 低於實驗組 2,然而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圖形測驗分項-獨創力的最低得分為 0 分。各組的人數如表 4-24 所示:

表 4-24

實驗組 1 與實驗組 2 迴歸線交互作用之各組人數及平均分數

圖形創造思考-獨創力前測分數

前測<6.95 前測>6.95

n M n M

實驗組1 22 3.77 75 15.27 實驗組2 17 3.29 87 17.09

由上可知研究假設 2-1(在考慮兩組的前測差異下,實驗組 1 的學生在「新編 創造思考測驗-圖形測驗」分項-獨創力的後測得分,顯著高於實驗組 2 在「新編 創造思考測驗-圖形測驗」分項-獨創力的後測得分)部分獲得支持。亦即對於「新 編創造思考測驗-圖形測驗」分項-獨創力前測高於 6.95 分的同學而言,「創造與

由上可知研究假設 2-1(在考慮兩組的前測差異下,實驗組 1 的學生在「新編 創造思考測驗-圖形測驗」分項-獨創力的後測得分,顯著高於實驗組 2 在「新編 創造思考測驗-圖形測驗」分項-獨創力的後測得分)部分獲得支持。亦即對於「新 編創造思考測驗-圖形測驗」分項-獨創力前測高於 6.95 分的同學而言,「創造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