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一、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受限於研究者時間、心力、經濟與現實客觀環境等因素,故採 便利取樣方式,僅以臺灣一所都會型學校之學生進行實驗教學,且僅 融入單一學習領域進行教學,故研究結果推論範圍宜有所侷限,無法 推論至整體國中生以及各學習領域。

(二)本研究結果雖大致支持研究假設,惟統計考驗之效果量均屬小效果,

可能是由於實驗參與人數較少所致。

(三)本研究僅針對創造思考能力進行研究,不能推論到創造性的情意層面。

二、針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創造與批判思考融入教學方案活動的實驗對象可以擴大實驗範圍,例 如增加不同區或不同縣市的學校。另外本實驗研究僅以9年級為研究對 象,可考慮同時對7年級或8年級學生進行實驗,以比較不同年段的實

68

驗效果,或進行大樣本研究,以確認批判與創造思考融入教學的實際 影響效果。

(二)實驗課程方案若能透過教學團隊的討論,將使實驗課程更加面面俱到。

除此之外,還建議將量化資料的統計分析輔以質性資料的分析以增進對 實驗課程的深入探討並及時掌握學生的反應。

(三)可針對批判及創造性的情意層面進行進一步研究。

(四)增加實驗時間,若擔心影響9年級學生基測,未來進行研究時,可將實 驗時間改至上學期,或者於8年級下學期進行實驗課程。若未來施行12 年國教,學生早自習時間不再被所有考試填滿而能由導師自由運用 時,建議未來研究可由班級導師進行實驗課程,實驗時間將可持續每 天進行並延長至整個學期。

三、針對教學實務的建議

(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的訓練,除了直接教導擴 散性的創造思考技法,宜適度融入聚斂性的批判思考技法,可有助於 學生創造思考獨創性的提升。

(二)教師對於提問的技巧及對於蘇格拉底詰問法的操作能力宜不斷提升與 加強。

6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毛連塭(1984)。臺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創造性體育課程實驗報告。「臺北市國民小 學推展創造性教學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臺北:桂冠。

王秋絨(1991)。批判思考教育在我國教育實習制度規劃上的意義。臺北:師大 書苑。

江芳盛(1990)。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江碧蓉(2009)。國中歷史科之批判思考教學實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 技大學,屏東。

江麗美(譯)(1985)。六頂思考帽。(原作者:De Bono, Edward)。臺北,桂冠圖 書。(原著出版年:1985)

何偉雲、葉錦燈(2003)。RAT-like測驗中的發散性思考分析。科學教育學刊,11

(2),195-210。

吳文龍、黃萬居(2007)。自然科創意與批判思考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批判 思考及科學創造力之研究。科學教育月刊,304,12-28。

吳靜吉(總編輯)(2005)。教育部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Creative Partnerships-創意伙伴計畫【專刊】。創造力雙月刊,10。

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陳玉樺(1998)。教育部輔導工作 六年計劃研究報告-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研究。臺北:教育部。

李宛諭(2005)。隱喻模式應用於國中資優生高層次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70

李幸模(1981)。培養創造力。臺北:遠流。

沈家平(2002)。STS模式教學對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周建志(2010)。批判思考教學方案對國民中學資優生批判思考能力提昇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林玉体(2002)。美國高等教育之發展。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幸台、陳明終、黃美玉(1985)。創造力訓練對國小資優兒童創造力與高層次認 知能力之影響。資優教育季刊,17,28-31。

林苡萱(2008)。議題中心教學法對國二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林清山(2009)。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東華。

林碧芳、邱皓政(2004年2月)。中小學教師創造人格特質、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 與創意教學之關係-結構方程模式的路徑分析。「第二屆創新與創造力研討 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教育研究中心。

林緯倫、連韻文、任純慧(2005)。想得多是想得好的前提嗎?探討發散性思考 能 力在創意問題解決的角色。中華心理學刊,47(3),211-227。

邱發忠(2005)。創造力認知運作機制之探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 學,臺北。

洪愷琪(2007)。以電腦科技結合批判思考教學─以國中地理教學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

洪瑀捷(2006)。網路輔助議題中心教學提升國中生批判思考能力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

紀淑琴(1997)。「思考性寫作教學方案」對國中生寫作能力、後設認知、批判思 考及創造思考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韋雅寧(2010)。國中生讀報教育與批判思考能力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71

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原來(1996)。腦力激盪術徹底應用。臺北,林鬱。

高橋浩(1990)。突發奇想。臺北,卓越。

張 玉 成 ( 總 編 輯 )。( 1999)。教師發問技巧之外:論鼓勵學生發問暨教師回答 技巧之重要性【專刊】。國 民 教 育 , 3期 。

張世彗(2003)。創造力—理論、技術/技法與培育。臺北:張世彗。

張玉燕(2002)。批判思考教學探討。初等教育學刊,12,211-246。

張盈榛(2006)。培育中等教育職前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能力之教學模式探討(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臺南。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a)。創意臺灣、全球佈局—培育各盡其才新國民。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b)。創造力教育中程綱要計畫。臺北:教育部。

莊淇銘(2004)。就是要你學會創意。臺北市:天下遠見。

郭旭展(2007)。臺灣創造力教育之指標建構與執行成效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中山大學,高雄。

郭有遹(1977)。創造心理學。臺北:正中。

陳正昌(1997)。從態度層面談教師批判思考的內涵與精神。教育研究,57,48-54。

陳伯璋、張盈堃(2006)解放的場所與實踐:批判教育學的關懷。教育研究,146,

5-19。

陳玲萱(2005)。批判思考在藝術鑑賞教學上的應用:一個文獻的初探。藝術教育 研究,9,115-141。

陳密桃(1995)。我國臺灣地區國中學生批判思考的相關因素及其教學效果之分 析 研 究 。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專 題 研 究 成 果 報 告 ( 編 號 : NSC83-0301-H017-003),未出版。

陳萩卿(2000)。批判思考教學策略運用在國小五年級社會科之實驗研究(未出

72

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

陳儀璇(1996)。國中補校成人學生批判思考之研究。社會教學學刊,25,253-272。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心理。

陳膺宇(1994)。批判性思考運動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9,141-171。

黃秋敏(2004)。國小學童創造思考與批判思考在科學問題解決歷程中之關聯性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黃鳳雀(1997)。國中家政科應用批判思考教學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黃麗蓉(2001)。資訊科技融入國中歷史批判思考教學方案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中山大學,高雄。

新加坡教育部(1998)。Learning to Think, Thinking to Learn:Toward Thinking Schools, Learning Nation。新加坡,作者。

溫明麗(1997)。批判思考教學。教育研究,55,49-54。

溫 明 麗 ( 2002) 。皮亞傑與批判性思考教學。臺 北 : 洪 葉 。

葉玉珠(1991)。我國中小學生批判思考及其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政治大學,臺北。

葉玉珠(1998)。有效批判思考教學的基礎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59,57-64。

葉玉珠(1999)。代理(課)教師批判思考教學專業知識、個人教學效能及教學 行為之現況及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8,55-84。

葉玉珠(2000)。智能與批判思考。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2(1),1-28。

葉玉珠(2002)。高層次思考教學設計的要素分析。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學報,

1,75-101。

葉玉珠(2003)。「批判思考技巧測驗-第一級」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葉玉珠、葉碧玲、謝佳蓁(2000)。中小學批判思考技巧測驗之發展。測驗年刊,

47,27-46。

73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臺北:五南。

廖偉伶(2010)。融入批判思考於社會領域之行動研究-以七年級日治時期、戰後臺 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潘裕豐(1992)。國小批判思考教學效果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 師範大學,臺北。

劉雅筑(2000)。國中學生批判思考、創造思考、閱讀理解策略與閱讀理解成就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蔡淑君(2009)。國中理化老師的數理課程統整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彰化師 師範大學,彰化。

蔡瑞玲(2007)。批判思考融入公民科WebQuest教學方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中山大學,高雄。

鄭英耀(1992)。國小教師創造思考、批評思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 博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

鄭英耀,葉玉珠(2000)。批判思考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季刊,

2(1),127-142。

鍾冬玉(2002)。國中公民科實施批判思考教學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山大學,高雄。

魏美惠(1999)。批判思考能力之探討。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資優季刊,

70,10-15。

蘇明勇、黃萬居(2006)。蘇格拉底詰問模式對六年級學生批判思考能力與傾向 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4(5),597-614。

西文部分

Adler, M. J. (1986). A guidebook to learning: for the lifelong pursuit of wisdom. New York: Macmillan.

74

Basadur, M. S., Rraen, G. B., & Gree, S. G. (1982). Traning in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ideation and problem finding in an allied research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30, 41-70.

Bayer, B. K. (1997). Improving student thinking: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Boston:

Allyn & Bacon.

Berman,S. (2001) . Thinking in context: teaching for open-mindedness and critical understanding. In A. L. Costa (Ed.)(2001), Developing minds, a resource book for teaching thinking. Alexandria: ASCD.

Beyer, B. K. (1988). Developing a thinking skills course: Handbook. Oxford: Basil Blackwell.

Brookfield, S. D. (1987). 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ers: challenging adults to explore alternative ways of thinking and actung. SanFransisco: Jossey–Bass.

Buzan, T. (2001). Use your head. London: BBC Worldwide Limited.

Carroll, R. J. (1981). An examination of conceptual problems in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orth Carolina University at Chapel Hill, Carolina.

Clapham, M. M. (2001). The effects of affect manipulation and information exposure on divergent thinking.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3, 335-350.

Crawford, R. P. (1954). The techniques of creative thinking. NY: Hawthorn.

Crawford, R. P. (1954). The techniques of creative thinking. NY: Hawtho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