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創造力的內涵

本研究欲探討遊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創造力之影響,因此本節擬從創造 力的涵義、創造力的理論以及創造力的評量進行闡述,茲說明如下:

壹、 創造力的涵義

Brierley 曾說過:「創造力是指當我們面對感官經驗時所產生的情緒和智力反 應。」(引自段慧瑩、黃馨慧(譯),2000)創造力是發明或製成前所未有事物的能 力(毛連塭等人,2000)。而依照《韋氏大字典》,創造力(creativity)有「賦 予存在」(to bring into existence)的意思,具「無中生有」(make out of nothing)

或「首創」(for the first time)的性質(陳龍安,2008)。

創造力的涵義,隨著每位學者的觀點不同,而有不同的見解,大致可分為四 大觀點:

一、 從能力的觀點:

Taylor(1968) 認為兒童具有多種才能,包含創造、決策、計畫、預測、溝通 和思考的才能。而 Guilford(1968)覺得創造力的因素包括:流暢力、變通力、獨 特力、精進力。Amabile(1996)則認為創造力是能產生新奇的、適當的、有用的、

正確的和有價值產品的能力。

二、 從歷程的觀點:

Wallas(1926)將創造力視為一種心理歷程,並且可分為準備期、醞釀期、豁 朗期及驗證期四個階段。Torrance(1969)則將創造思考視為是一序列的思考過程,

包括覺察問題缺陷、知識的鴻溝、要素的遺漏等,進而發覺困難,尋求答案,提 出假設、驗證及再驗證假設,最後報告結果。

三、 從人格特質的觀點:

Williams(1970)認為具創造力者在情意方面有好奇、冒險、挑戰與想像等心

理特質。Torrance(1975)創造人物的一般特徵包括:情感敏銳、富幻想、願意冒 險、喜歡獨自工作、好奇、追尋、自我肯定、獨立思考、坦誠、有眾多興趣等。

四、 從綜合的觀點:

Rhodes(1961) 認為創造力涉及四 P:即「創造的人」(person)、「創造的歷程」

(process)、「創造的產品」(product)、「創造的環境」(place)。Gardner(1983) 則認為創造力是一種可以在數種不同的(語言的、邏輯數學的、音樂的、空間視覺 的、肢體動覺的、人際的及內省的)智能間穿梭自如的特殊能力。而

Csiksentmihalyi(1996)認為創造力來自由三個要素組成的系統間的互動。包括含 有符號規則的文化、將新事物帶進符號領域的人,以及承認、確定發明的學門專 家,三者缺一不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創造力是一種創「新」的能力,主要目的是解決問 題、滿足需要,其過程就是創造思考的歷程,包括發現問題、尋求答案、發展解 決方法等,而人格特質是創造力能否發展成創造思考歷程的關鍵因素(毛連塭等 人,2000)。

貳、 創造力的理論

隨著各家學者對創造力的見解不同,發展出眾多的創造力理論,由單一的觀 點演變至多元的整合觀點,探討創造力的面向亦由個人的層次擴散至系統脈絡層 次。

一、 單一觀點:

(一)精神分析學派:創造力是前意識和潛意識中的內容進入了意識層時所產生 的。是不受意識控制的心理機制和集體潛意識所轉換而來的。

(二)完形心理學派:認為創造力是經驗的重整或事物的改進,當新情境和舊情 境有相似的要素時,整體事件因而轉化,而有頓悟現象產生。

(三)行為主義學派:行為主義認為人類的行為是受到環境中的刺激所控制的。

個人一切複雜的行為都是學習來的,創造也是學習而來的。

(四)人本心理學派:認為創造力主要動機是一個人實現自我、發現自我潛能的 傾向,特別重視創造者的創造傾向和人格特質。

(五)認知發展學派:創造力是一種認知的、理性的作用,隨著智能發展成熟、

創思訓練以及創造態度的培養而逐漸發展。

(六)心理計量學派:Guilford 和 Torrance 認為創造力是心理作用的歷程,可 以從測驗的結果看出其表現。Guilford 提出智力結構模式,指出人類的思 考可以從思考的內容、運作和結果三方面探討,給創造性思考歷程提供了 一個有效的說明。

二、多元觀點:

(一)環境影響:強調環境會影響個人的行為與他人的歸因所產生的互動,是一 種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關係,整體而言,創造是受個體與情境交互作用 的影響才發生的。

(二)成分理論:Amabile 認為創造力是人格特質、認知能力和社會環境的綜合。

必須將領域相關技能、創造力相關歷程與社會環境三者間統合運作才能有 效解決問題。

(三)投資理論:Sternberg 認為創造力是個人運用自身擁有的智慧、知識、思考 型態、人格、動機及環境等六種資源,在創意市場裡「買低賣高」。「買低」

是指主動追求別人尚未知曉或別人丟棄但具有成長力想法。「賣高」指的是 在這個想法或產品變成很有價值時,就要放手賣掉再去進行新的創造。

(四)互動理論:認為創造的活動是個人因素、情境因素和社會環境互動的結果。

互動模式包括前因事件、個人的認知因素、人格特質、情境與社會因素等。

(五)系統理論:Csikszentmihalyi 認為創造力是一個由「個體(people)」、「領 域(domain)」及「學門(field)」三種要素互動的過程。

從各家觀點可以看出,創造力很難以單一理論來解釋,因此創造力的研究觀 點逐漸走向多元,多元觀點的看法亦成為學界對創造理論的共識。多元觀點的學 者主張創造力不是單純的單一面向,而是個人、環境及社會環境互動的結果,故 創造力不但是個人能力或人格特質的表現,也是各種因素互動下的結果。而從認 知發展學派來看,我們是可以透過訓練來啟發兒童的創造力,因此本研究希望透 過遊戲教學來啟發兒童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