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MM 資本結構與相關研究的討論中,多半由完全資本市場的假設開始進行,然而 面對實際的不完全資本市場(imperfect capital market),公司可能會受到許多外在條件的 變化影響,而使其為了在達成目標資本結構的前提下,對資本組成與資金來源進行策略 性的變動與調整。Lev and Pekelman (1975)認為公司雖存有一目標資本結構,但由於許 多外在因素會影響公司所設定的目標,若管理階層欲達成其公司經營的最適槓桿比率,

則需藉由多期調整策略(multi-period adjustment policy)的方式,來減少各種財務變數所造 成的長期成本及目標差異。因此在其資本結構多期調整模式的研究中,發現公司當期負 債比率除與前期負債及權益狀態互相關聯外,公司長短期負債與股利政策,亦對其槓桿 比率具有顯著的影響力。

基於此一研究成果,公司可能因各項外部因素影響所造成的成本,進而使其目標資 本結構形成變動,此即為動態資本結構理論中所主張之資本結構調整成本

(recapitalization cost)。由於此一成本可能隨環境或時間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因此公司的 資本結構亦會在某一範圍內變動,而在此一範圍內的負債比率皆可視為公司的目標資本 結構。上述結果除可解釋性質相似公司在某一時點下,會有不同負債比率的現象外,亦 可說明公司價值隨時間波動的成因。爾後學者Brennan and Schwartz (1978)嘗試以數值分 析的方式,探討公司稅與長期負債到期前的資本結構變化,以及其所達成最適槓桿比率 與公司價值最大之組合,但此種以負債到期日決定公司價值與資本結構的方式,僅能探 討單一時點或特定的數值解(numerical solutions),並無法觀察長期資本結構的變化或適 用於一般化的情況。

Kane, Marcus and McDonald (1984; 1985)則承襲 Miller (1977)的研究,將個人所得 稅與破產成本納入考量,透過以發行新債來取代舊債的選擇權評價模式(option valuation model)及多期調整的方式,說明資本結構調整成本對槓桿程度的影響。其模擬分析顯示,

公司負債比率會隨個人稅率、債券到期日及資本結構調整成本(如破產成本、債券發行 成本等)的異動而有所變化,上述結果亦可同時說明 Miller (1977)對公司間槓桿程度差異 上存有中立性8的原因。然而此一研究仍假設公司在負債到期前無法調整其資本結構,

因此該研究雖以多期債券再發行選擇權的模型,進行最適負債比率的數值模擬,但仍受 限於均衡狀態下的分析,而無法有效說明短期內比率波動的現象。

雖然上述學者在進行資本結構模型的研究上,已將資本結構變動的影響因素納入考 量,同時並以多期調整方式對負債比率變動的情形提出說明,但大部份研究仍以單一期 間的最適比率,或是以特定時點變動的方式進行討論。因此Fischer, et al. (1989)乃根據 Kane, et al. (1985)的研究模型為基礎,將其中有關資本結構調整的條件放寬,並假設公 司可隨時對其資本結構進行調整,而非僅在負債到期日時才進行改變。同時,該研究在 負債比率的衡量上,採用邊界條件(boundary conditions)的概念進行模型推導,即公司負 債比率的變動有一上下限存在,而負債比率的調整範圍與時機,乃視該公司現行比率是 否已達上下臨界點來決定;若負債比率觸及此一上下邊界,則公司會進行資本結構比率 的調整,使公司回到最適資本結構的狀態。此一模型的設定主要基於槓桿化的稅盾利益 與破產成本之間的互相抵換關係,並利用公司會在資產價值隨時間波動後,考慮資本結 構調整成本對其公司價值的影響,從而因應調整負債比率,以達到最適資本結構。以上 由Fischer, et al. (1989)所提出的模型分析,除以傳統資本結構理論中靜態抵換理論所主 張之目標比率進行推導外,亦將上下邊界所涵蓋範圍內變動的負債比率視為最適,除使 過去有關討論資本結構中立性的原因獲得進一步的解釋外,同時透過變動範圍的概念與 設定,亦使動態資本結構之理論基礎至此得以形成。其相關模型的特性及要點可進一步 歸納如下:

8 Miller 所謂的中立性(neutral)是指即使經營性質相似的公司,在同一時點上可能受到環境改變的影響,

而使其個別的負債比率產生變異(mutation)。

(1) 公司可隨時進行資本結構的調整,且為連續時間架構下的模型設定 (2) 公司會在考量資本結構調整成本的情況下,進行其最適資本結構的調整 (3) 公司為使其槓桿利益與公司價值最大化的考量下,會對其資本結構設定一最適

調整政策。此一政策包含負債比率的上下限範圍及其最適初始值(optimal initial debt ratio)

(4) 當公司資產價值隨時間波動,而使負債比率偏離初始值且到達設定的上下限時,

公司會開始進行資本結構的調整政策,使其再回到初始的最適負債比率 (5) 個別公司的資本結構調整政策,會隨其公司特性而有所差異,但性質類似的公

司將會有類似的資本結構調整政策

(6) 雖然動態資本結構理論中亦有最適資本結構的概念,但其論點乃是以範圍的觀 念進行推導,而非僅為一靜態的數值。因此在某一時點下所觀察到之負債比率,

並不代表此一數值為某一期間的目標資本結構達成結果

由於Kane, Marcus and McDonald (1984; 1985)與 Fischer, et al. (1989)的研究成果,使 動態資本結構理論開始受到研究者的注意,而後續亦有許多學者加入不同的看法與模式,

進一步擴展與補充此一理論的範圍與不足之處。Leland (1994)由不同的舉債模式、公司 價值與負債價值之間,導出一封閉解動態資本結構模型,並從中解釋公司管理階層對舉 債方式與內容的選擇,以及最適負債比率與市場平均之差異表現。Leland and Toft (1996) 繼續延伸Leland (1994)的研究架構,將負債組成再細分為短期與長期負債,並從中進行 模擬分析,以解釋最適負債比率在不同風險水準下的表現。Goldstein, et al. (2001)則以息 前稅前淨利(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 EBIT)為基礎,進行動態資本結構模型的推導。

有別於先前學者對公司價值的決定方式,Goldstein, et al. (2001)認為 EBIT 因不受舉債或 發行股票的影響,在公司價值的評估上應較市價公允,可呈現公司調整其流通在外負債 水準時的反應。因此在模型推導的設定上,以EBIT 作為未舉債公司的價值評估基礎,

除可避免因資本結構改變影響公司價值,而使外生決定的公司價值產生分析偏誤外,同 時亦可由現金流量的計算中,加入稅盾利益對公司價值影響的效果。該模型除設定資本 結構調整的上下限外,並以當期公司價值及未來現金流量折現值,作為EBIT 初始值 (initial EBIT value)進行推導。藉由模擬分析結果發現,若公司具有提高未來舉債水準的 選擇權時,以達成公司價值最大的前提下,未設有調整上下限的公司,其負債水準可能 因為了獲得較高的稅盾利益下,而有較高的表現;具有上下限設定的公司,其負債比率 的表現則較與實際平均水準一致。然而此一模型假設EBIT 為對數常態分配,無法解釋 當公司在面臨不同經營階段或經濟不景氣時,其EBIT 為負值的情況。而在資本結構的 調整部分,亦僅就EBIT 向上修正的預期部分提出解釋,忽略了公司價值向下修正的影 響,使資本結構調整受限於某一特定的範圍內。

Roberts (2002)則嘗試以槓桿比率的變動為主,探討在狀態空間(state-space)架構下,

影響資本結構變動的組成特性。該研究認為,在不同影響因素下,公司對資本結構組成 的調整速度(speed of adjustment),會受到個別公司所面臨到不同的財務危機成本、個別 產業差異以及時間差異而有所不同,因此公司會傾向根據其經營特性與時點,採以漸進

方式調整至目標資本結構,而非僅以單一產業平均為主要調整目標。而此一調整的速度,

乃端視其現有槓桿與產業目標比率的差異、整體產業的變化,以及公司財務健全度為主。

Roberts (2002)更進一步認為,以動態模型方式進行資本結構的研究,可使現有資本結構 理論相關的衝突論點獲得進一步的說明。而靜態抵換與融資順位理論間在實際資料的表 現差異上,亦可藉由動態理論提供一個更為緊密的描述。

Fama and French (2002)在利用股利發放與槓桿水準的整合模型,以檢定靜態抵換與 融資順位的各項假設時,認為資本結構的調整成本9(adjustment cost),不論是在以上何種 理論的驗證中,皆為影響資本結構變動的主要角色。又調整成本的變化可能來自於跨公 司的槓桿差異,或長短期舉債成本之間的差異,因此該研究以部分調整模型(partial adjustment model)的方式對槓桿比率的變動差異進行分析。其研究結果認為,在投資機 會與公司獲利的考量下,資本結構在長短期會產生部分差異,但就長期而言,公司仍會 以緩慢的步調向其目標資本結構比率調整,而這樣的看法也在Flannery and Rangan (2006) 及Huang and Ritter (2009)研究結論中獲得支持。

此外,在其他以動態資本結構為影響考量因素的研究上,亦有學者提出不同的成果。

如Baker and Wurgler (2002)從市場擇時的角度,認為不同槓桿比率的公司由於其市場評 價不同,因此公司對資本結構的調整,乃根據歷史價值及市場評價的變動進行。然而公 司在市場價值上的變化,又會影響公司對其有價證券的上市決策,因而市價的變動與上 市時點的選擇,成為影響資本結構變化的主要關鍵。Lööf (2004)則採用 Kumbhakar,

如Baker and Wurgler (2002)從市場擇時的角度,認為不同槓桿比率的公司由於其市場評 價不同,因此公司對資本結構的調整,乃根據歷史價值及市場評價的變動進行。然而公 司在市場價值上的變化,又會影響公司對其有價證券的上市決策,因而市價的變動與上 市時點的選擇,成為影響資本結構變化的主要關鍵。Lööf (2004)則採用 Kumbhak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