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本結構的設定在企業營運中,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而以企業價值最大為 經營策略的前提之下,過去研究多以長期目標資本結構為基礎,進行最適負債比率的探 討。然而在市場環境快速變遷與企業結構的轉變影響下,以靜態模式為主的資本結構分 析,已無法滿足企業策略的動態需求,因此本研究以動態資本結構理論建立實證模型,

在考量階段性時間因素影響下,加入公司生命週期階段的分類,同時並根據前述文獻內 容建立研究假說,以驗證不同生命週期下的樣本公司年度資料,其資本結構與組成因素 的變化與影響。

動態資本結構理論的出現,解釋了短期負債比率波動的現象,但若進一步探討此一 現象的成因,則原始假設僅就資產因隨時間變化,而造成價值波動與負債比率目標策略 的調整(Fischer, et al., 1989),並未說明資產價值變化的形成原因。爾後 Black (1998)以生 命週期階段為基礎,對不同公司財務資料進行研究,並提出不同時點會具有不同財務特 性的看法,則進一步說明了資產價值變動的成因。本研究以下提出第一個命題:

命題一:不同生命週期階段的公司年度,具有不同的財務特性表現

一般而言,對於公司資本結構的變化情形,多以負債比率為代理變數進行觀察,而 在相關績效的表現上,則多以公司成長性為基礎進行比較。因此本研究參考過去學者的 相關研究成果與文獻,據以提出假說。

在有關資本結構變化的研究上,Titman & Wessels (1988)實證結果發現公司在初期 發展時,受到公司規模較小的影響,其負債比率會呈現較高的表現。亦有學者認為公司 的負債比率會隨著生命週期階段的演進,而呈現不同的變化,而此一變化則可能會在不 同的財務理論預期下,出現不同的發展趨勢。如靜態抵換理論認為從成熟期階段所屬較 高的比率,進而呈現降低的趨勢:融資順位理論則呈現相反的表現(Frielinghaus, et al., 2005)。為了瞭解台灣上市公司是否會因不同生命週期階段,而在資本結構的表現上呈 現不同的結果,因此本研究以下提出假說1.1:

假說1.1:

公司的負債比率,會隨其所屬生命週期階段的發展,呈現顯著不同的差異

從公司發展的角度來看,在其早期成長階段,為了能維持穩定發展與資金累積的需 求,通常會在法令允許的範圍內,利用加速折舊的方式,獲得較多的稅盾利益。而以我 國產業發展歷程及外在條件的影響,政府對於新興產業或政策性目標產業,即透過促進 產業升級條例的租稅獎勵與優惠措施,來刺激公司進行相關的設備升級與投資支出。在 此一前提下,本研究認為發展階段尚屬早期的新興產業,或公司屬於形成時間較短的產 業,以及具有高度成長潛力的公司,通常能獲得較大的抵換利益。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 假說1.2:

假說1.2:

公司的非負債稅盾利益,會隨其所屬生命週期階段的發展,呈現顯著不同的差異 在生命週期理論的相關研究中,部分研究認為在公司發展早期,通常會投入較高的 研發費用來支應相關的創新活動,以達成快速進入市場,或迅速提高市場佔有率的目標。

而當公司獲得一定比率的市場佔有率,或產品技術與服務已取得市場優勢,則此時在獨 特性支出的部份會相對減少,以提高公司經營利潤(Titman and Wessels, 1988; Lööf, 2004)。

然而當公司產品技術或服務,受到市場新進競爭的替代性威脅時,公司為了維持營運或 突破現況,即可能又再次投入較高的獨特性支出,以增加市場投資者注意(Fama and French, 2002; Madsen, Barner and Farø, 2008),避免受到市場的淘汰而喪失競爭的機會。

此外,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研發策略,亦可能受到政府政策對不同產業發展的支持程度差 異而有所影響。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說1.3:

假說1.3:

公司的研發密度,會隨其所屬生命週期階段的發展,呈現顯著不同的差異

公司發展的初期,由於銷貨成長率高且公司規模較小,因此在獲利能力的表現上應 會較高。然而隨著公司規模逐漸擴大,且產品銷售利潤逐漸降低,且市場可能已達飽和 的狀態下,對於獲利能力的表現即可能較差。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說1.4:

假說1.4:

公司的總資產報酬率,會隨其所屬生命週期階段的發展,呈現顯著不同的差異

在一般對公司規模的討論中,若以總資產作為公司規模的代理變數,則多數研究認 為隨著公司年齡的成長,其資產規模亦會隨之擴張。而若從資本累積的角度加以說明,

公司經營初期可能因市場佔有率不大,因此在資產的規模上可能較為不足,但隨著經營 時間的拉長,若具有一定程度的銷售成長與發展,則公司規模應會隨時間而擴大。因此 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說1.5:

假說1.5:

公司規模會隨其所屬生命週期階段的發展,呈現顯著不同的差異

除了前述有關公司獲利與公司規模的討論外,公司成長的另一種表現,可能來自於 有形資產(tangible)的變動。在公司發展的早期,一般認為公司會傾向進行大量的資本支 出,以維持發展的穩定,因此在固定資產的成長速度上會較大(Anthony and Ramesh,

1992)。但到了公司發展成熟或晚期,則可能因公司盈餘為回饋給股東,而造成在資本 支出的比例大為減少(Anthony and Ramesh, 1992; Black, 1998; Fluck, 2000),因而導致固 定資產的成長呈現趨緩,或因折舊提列而有負成長的現象產生。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 假說1.6:

假說1.6:

公司的固定資產成長率,會隨其所屬生命週期階段的發展,呈現顯著不同的差異 對於公司獲利的表現,投資人通常會直接在市場上進行評價,而從生命週期發展階 段的表現來看,屬早期階段的公司對投資人而言,較具有投資價值,但相對而言可能也 容易造成資產價值的誤判(Baker and Wurgler, 2002; Huang and Ritter, 2009)。因此在公司 市值與帳面價值比的表現上可能較高。然而隨公司經營發展至晚期階段,由於銷貨成長 無法提升,且未來投資性亦可能不佳的情況下,在市場上的評價即相對較低,使公司市 值與帳面價值比逐漸下降。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說1.7:

假說1.7:

公司的市值與帳面價值比,會隨其所屬生命週期階段的發展,呈現顯著不同的差異 生命週期理論中認為,由於公司經營發展早期階段股權較為集中,因此在管理風格 上較具有個人特質。而隨著公司發展、擴張與上市募資後,組織結構扁平化與權益資金 的投入,逐漸使公司的股權分散,管理權利不再集中於特定人手中,亦使個別股東的股 權比例降低(Miller and Friesen, 1984; Lester, et al., 2003)。因此本研究以下提出假說 1.8:

假說1.8:

公司的董監事經理人持股比率,會隨其所屬生命週期階段的發展,呈現顯著不同的差異 多數研究皆認為,不同產業具有不同的經營特性與環境因素,因此在各項財務特性與績 效的表現上亦會出現差異。目前我國產業主要組成,除電子產業為主要組成外,其餘一 般產業及金融保險等服務業,亦具有一定之比例。在非屬樣本選取範圍內的產業,本研 究認為一般產業與電子產業間,在各項變數之間應具有高低不同的表現,因此據以提出 以下假說1.9:

假說1.9:

公司的各項財務特性與績效,會因其所屬產業不同而具有顯著的差異

由於公司可能因其所屬的生命週期階段,產生不同的財務特性與績效表現,進而致 使資本結構產生變化,因此在負債比率的表現上,會產生波動變化的情況。然此一推論 僅能簡單說明不同階段的變化情形,對於各階段影響負債比率變化的因素,並無法提供 深入的解釋與說明。為了進一步探討公司資本結構組成的影響因素,是否會因所屬生命 週期階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本研究根據前述資本結構的相關文獻,針對影響負債 比率變化的各項可能因素提出命題二,並據以建立假說:

命題二:不同產業及生命週期階段,影響負債比率變動的因素亦有所不同

在靜態抵換理論中,相關研究認為公司的資本結構組成,會在舉債稅盾利益以及破 產成本兩者間取得平衡。若當公司進一步享有非負債的稅盾利益(如折舊)時,則可能降 低公司舉債融資的意願。由於我國過去在產業的轉型推動上,對於策略性產業的發展政 策,主要採取以給予公司經營的租稅優惠為主,在權衡此一政策所帶來的稅盾利益下,

屬不同生命週期階段的公司,便可能有不同的資金取得與運用方式。實證上亦已有多數 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非負債稅盾利益與槓桿組成上呈現顯著的負向關係(Titman and Wessels, 1988; Fama and French, 2002; Heshmati, 2002; Lööf, 2004; Nivorozhkin, 2004;

Flannery and Rangan, 2006)。因此本研究據以建立以下假說 2.1:

假說2.1:

公司的非負債稅盾利益對其負債比率變動的影響,呈現顯著的負向關係

從公司營運的角度來看,若其流動性不佳,公司可能須改變其原有資本結構,以獲 取充足的營運資金。為了避免因資本調整所形成的成本影響公司資本結構,公司會透過 某些費用的支出,以增加其流動性,其中又以研發投入較能顯現其商品或服務的獨特性,

以吸引客戶進行消費。因此,當研發投入的程度不同時,其支出水準即可能會因為現金 流量的差異而間接影響公司資本結構的決策。從市場風險角度來看,過高的研發支出也

以吸引客戶進行消費。因此,當研發投入的程度不同時,其支出水準即可能會因為現金 流量的差異而間接影響公司資本結構的決策。從市場風險角度來看,過高的研發支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