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動畫短片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將針對動畫短片定義及其發展、皮克斯 3D 動畫短片製作流程以及鏡 頭語言等相關文獻進行回顧,並結合個人想法做文獻統整。

第一節 動畫短片

本節先從動畫的定義起始,接續探討動畫短片發展源流、媒材類型與故事結 構,從動畫短片的發展與學理面探討本研究最終期望能達成之貢獻。

動畫的英文 Animation 是由拉丁文中的 Anima 發展而來的,在拉丁文原意是

「靈魂」,其動詞 animare 則是具有「賦予生命」的意義(余為政,1997)。1980 年國際動畫組織(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ilm Animation,簡稱ASIFA)於南 斯拉夫薩格雷布(Zegreb)會議中,將動畫定義為「除真實動作或方法之外,使 用各種技術,以人工所創作的動態影像。」(劉佳,2009)因此動畫是將原本不 會動的東西,經過連續影格的製作與播放使之動起來的行為。但是,如何讓動起 來的東西具有靈魂,像是生物一樣。

為此,加拿大動畫大師諾曼.麥克拉倫(Norman McLaren)在 1950 年對動 畫下了這樣的定義:動畫藝術指的不是「會動的畫」的藝術,而是「被描繪的運 動」的藝術(李道明,1997)。他所強調的是運動,也就是動的節奏,對應至動 畫的製作原理,就是對於影格間距與時間的掌握。由此可知,動畫不單只是動態 的影像,而是將動的節奏與韻律注入物體,使其活化的藝術。

壹、動畫短片的定義

動畫發展至今不過百年的時間,其在藝術領域中是被歸類於第八藝術 - 電 影的範疇。動畫就像是劇情片、紀錄片、災難片、科幻片……等,是電影類型的

8

一種(李道明,1997)。在電影發展初期,受限於技術及資源,當時所有的影片 都是短片(Reinhard W. Wolf,2006)。

回顧動畫發展史,1906 年史都華.布雷克頓(J.Stuart Blackton)在黑板上 以粉筆繪製人像,並藉由湯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的連續畫面記錄器 逐格拍攝,發表了一部三分鐘的動畫短片《滑稽臉的幽默相》(The Humorous Phases of Face),被公認為影史上的第一部動畫(黃玉珊,1997)。時至今日,

經過百年的科技進步與技術發展,動畫短片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在影史上,反之,

依然蓬勃發展並成為深受創作者與觀眾所喜愛的一種創作媒材。

動畫的時間長度是定義其為長片或是短片的要素,觀察世界各大動畫短片電 影 獎 項 對 於 短 片 長 度 都 有 不 同 的 規 範 。 法 國 安 錫 國 際 動 畫 影 展 ( Annecy International Animated Film Festival)、荷蘭動畫電影節(Holland Animation Film Festival)與我國所舉辦的金馬獎(Taipei Golden Horse Film Festival)將動畫短 片的長度以 60 分鐘內為限。

義大利 I Castelli Animati 國際動畫影展(I Castelli Animati Festival)與美國 影藝學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將短片定義為少於 40 分 鐘的影片,影藝學院並針對此一特性的影片在每年的影藝學院獎 (Academy Awards,或稱奧斯卡金像獎)設立了最佳動畫短片獎(Animated Short Film)、最 佳實景短片獎(Live Action Short Film)、最佳紀錄短片獎(Documentary Short Subject)。日本廣島國際動畫影展(International Animation Festival Hiroshima)

規定動畫短片長度應於 30 分鐘內。德國柏林短片影展(International Short Film Festival Berlin)則規定影片長度不得超過 20 分鐘。

Sony Pictures Imageworks 的動畫總監 Jeremy Cantor 與 Pepe Valencia 在其合 著的《Inspired 3D Short Film Production》則認為動畫短片最長應以 15 分鐘為限,

並且建議個人創作或者是小型製作團隊,應將短片長度限制在 6 分半鐘以內,最

9

佳的動畫短片長度是介於 3~4 分鐘(Cantor & Valencia,2004)。迪士尼(The Walt Disney Company)的動畫短片長度則是介於 7~10 分鐘(黃玉珊,1997)。2010 年美國 ACM 協會(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在其所舉辦 ACM SIGGRAPH SpaceTime

Student Animation Competition 中規定動畫短片長度不得 超過 5 分鐘。

這些世界各大動畫短片影展的參賽者,除了動畫各國動畫系所的學生之外及

各國獨立動畫導演,也不乏國際知名動畫工作室,因此為了讓導演及其製作團隊 對於作品創作能保有最大的自由度,影展主辦單位對於動畫短片的長度限制是非 常廣泛的。對於個人獨立或小型團隊若欲製作動畫短片,專業動畫導演則建議應 將動畫長度設計在 3~4 分鐘內,至多 6 分半鐘,以免超出製作預算、時間和技巧。

而研究對象 - 皮克斯的原創短篇動畫其影片長度亦是符合此一建議,是故,本 研究結果是適合個人獨立製作或小型團隊作為參考。

貳、動畫短片發展簡史

提到動畫,不可忽略的是其所應用的視覺暫留原理。自 1812 年彼得.羅傑

(Peter Roget)在其所著的《移動物體的視覺暫留現象》(Persistence of Vision with Regard to Moving Objects)中提到視覺暫留的概念後(黃玉珊,1997),歐洲科 學及藝術界便興起探索動態圖像的實驗。

1825 年英國醫生 John A. Paris 創造了幻盤(Thaumatrope),利用快速翻轉雙 面繪製圖案的卡紙,使影像產生視覺暫留。而後,1834 年英國數學家威廉.霍 爾納(William George Horner)發明了西洋鏡(Daedalum 或稱 wheel of the Devil,

1867 年英國人 M. Bradley 取得其專利權。爾後,在美國人威廉.林肯(

William F. Lincoln)

將其命名為 zoetrope,又稱 wheel of life。)應用閃頻效應原理

(Stroboscopic effect),讓觀者在快速轉動圓筒之後,望向圓筒上切口,即能看 到繪有系列圖案長紙條上的影像動起來(Andrea Gronemeyer,1998)。繼起者,

10

1877 年法國人艾米利雷納(Emile Reynaud)發明的實用鏡(Praxinoscope)是類 似西洋鏡的裝置,不同之處在於其在圓筒中間裝設鏡子反射快速轉動的紙條圖案,

讓觀者無須透過切口就能欣賞動態影像。這些利用視覺暫留原理所建置的裝置,

都可被視為是動畫短片最早的雛型(劉佳,2009)。

1906 年英裔美國人史都華.布雷克頓(J.Stuart Blackton)發表的動畫短片

《滑稽臉的幽默相》(The Humorous Phases of Face),被公認為影史上的第一 部動畫。事實上,動畫短片的發展不僅僅只在於美國,同一時期在世界各國都有 所斬獲,以下將以年代作為分隔,回顧世界動畫短片發展。

一、19 世紀末期~20 世紀初期:

1899 年英國人亞瑟.墨爾本庫柏(Arthur Melbourne Cooper)為士兵募捐,

以停格手法拍攝的《Matches: An Appeal》是英國最早的動畫短片(劉佳,2009)。

1902 年法國導演喬治.梅里葉(George Melies)所拍攝的《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是一部結合動畫技巧的科幻電影,影響了法國動畫的發展,兩年後 當代動畫之父 - 艾米兒.柯爾(Emile Cohl)運用逐格拍攝技術創作一系列動畫 短片《幻影集》(Phantasmagorie)。1906 年英裔美國人史都華.布雷克頓(J.Stuart Blackton)發表的動畫短片《滑稽臉的幽默相》(The Humorous Phases of Face),

被公認為影史上的第一部動畫(黃玉珊,1997)。

圖 2-1 19 世紀末期~20 世紀初期動畫:由左而右依序為《Matches: An Appeal》

《月球之旅》《幻影集》《滑稽臉的幽默相》

1912 年俄羅斯導演史塔維奇(Ladislaw Starewicz)逐格拍攝了停格動畫短片

《攝影師的報復》(The Cameraman's Revenge),是俄羅斯最早的動畫短片,也 是動畫史上第一部立體動畫,之後俄國更發展許多木偶形式的動畫片(屠佳,

11

1997)。1914 年美國人溫瑟.麥凱(Winsor McCay)推出動畫短片《恐龍葛蒂》

(Gertie the Dinosaur),其發現動畫藝術的潛能,將故事、角色與真人表演結合 產生互動情節,該片並成為麥凱在影史上的代表作,此外麥凱在 1915 年以動畫 紀錄片形式呈現新聞事件《路斯坦尼亞號之沉沒》(The Sinking of the Luistania),

也是影史創舉。同年,美國人易爾.赫德(Earl Hurd)發現賽璐璐膠片能夠取代 紙張,畫家能將角色與背景分別繪於膠片上,開創動畫創作的新手法(黃玉珊,

1997)。

1916 年美國人馬克斯.佛萊雪 (Max Fleischer)發明了轉描機 (Rotoscope),

可將真人動作轉描於紙張及賽璐璐片上,並將其運用在動畫創作上,於 1916 年 至 1929 年間創作了動畫短片《墨水瓶人》(Out of the Inkwell)、《小丑可可》

(KoKo the Clown)(黃玉珊,1997)。1917 年是日本動畫元年,下川凹夫的《芋 川椋三玄關一番之卷》、北川清太郎的《猿蟹和戰》以及幸內純一的《堝凹內名 刀之卷》皆在此年發表(范健祐,1997)。1919 年美國人奧圖.梅斯麥(Otto Messmer)

在其動畫短片《貓的鬧劇》(Feline Follies)中創造的菲利貓(Felix)更成為首 位商品化的動畫角色(黃玉珊,1997)。

圖 2-2 19 世紀末期~20 世紀初期動畫:由左而右依序為《攝影師的報復》《恐 龍葛蒂》《小丑可可》《堝凹內名刀之卷》《貓的鬧劇》

二、二十世紀二零年代~三零年代:

這個時期歐洲和美國的動畫發展方向開始分道揚鑣。歐洲動畫轉向實驗動畫 性質,藝術家們如德國的奧斯卡.費辛傑(Oscar Fischinger),將動畫作為追求 抽象主義、寫實主義、印象主義……等藝術形式的媒材;而美國的動畫產業在此 時則進一步發展成動畫工業,並且將作品輸出到各國,例如大力水手卜派(Popeye

12

the Sailor)、貝蒂.布普(Betty Boop)……等,都是風靡一時的動畫巨星。

同期,俄羅斯動畫受到政府支持開始發展,1925 年布朗柏姊妹(Brumberg Sisters)發表短篇動畫《中國烽火》(Chinese on Fire),而後還有亞歷山大.蒲 士金(Alexander Buschkin)、伊凡諾夫-瓦諾(Ivanov-Vano)等動畫家,作品內 容多以俄國當地寓言神話及文化為主,並以木偶停格作為主要動畫形式(黃玉珊,

1997)。1926 年中國萬氏兄弟完成動畫短片《大鬧畫室》,被視為中國的第一 部動畫(劉佳,2009)。1927 年華特迪士尼創造了米老鼠的前身-幸運兔奧斯華

(Oswald the Lucky Rabbit),並在隔年推出第一部有聲動畫短片《蒸氣船威利 號》(Steamboat Willies)大獲成功,主角米奇(Mickey Mouse)至今仍是動畫 界的人氣巨星(黃玉珊,1997)。

在此一時期前期,法國動畫多半是由外來移民藝術家創作的,一直到 1931 年出身美術設計及廣告的法國動畫家保羅.格里牟特(Paul Grimault)投身動畫 短片創作,帶動法國動畫發展(劉佳,2009)。日本動畫則因戰爭的緣故,限制 外國動畫作品輸入日本,讓國內動畫創作意願大增,當時動畫內容多半和國家政 策及教育相關,日本觀眾因長期受到迪士尼作品影響,對於國產動畫作品反應並 不熱烈,此一現象讓日本動畫人有了「唯有超越迪士尼才有日本動畫生存空間的 覺悟」(范健祐,1997)。

圖 2-3 二十世紀二零年代~三零年代動畫:由左而右依序為《蒸氣船威利號》

《花與樹》《豬小弟獵鴨記》

1929 年迪士尼公司開始推出《傻里傻氣交響樂》(Silly Symphonies)系列 動畫短片,其中 1932 年推出的《花與樹》(Flowers and Trees),為第一部彩色 動畫,亦是影史上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作品(石昌杰,1997)。1934

13

年,英國動畫家安生.戴爾(Anson Dyer)創作一系列以「山姆」為主角的短篇

年,英國動畫家安生.戴爾(Anson Dyer)創作一系列以「山姆」為主角的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