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南一版本數學圓形複合圖形面積教材分析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南一版本數學圓形複合圖形面積教材分析

本研究實驗班級所用之數學教科書為南一版第十一冊(南一,2013),研究 分析此教科書的理由有兩點,分述如下:

一、學校的立場

教材版本的選擇,首重「課程銜接」的問題,為避免因選擇與前一年不同版 本之教科書而導致該年級的課程銜接產生問題,學校方面鼓勵二年級、四年級與 六年級的教師們儘量選擇與前一年的學科教材相同版本之教科書,以求課程能夠 連貫、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可以更加完善。

二、教師的立場

六年級教師選擇南一版本做為數學科指定教材,主要的理由共有兩點,分述 如下:

(一)教材內容的特徵

教材內容由「學習單元」及「加油小站」所組成,前者為主要的學習內容,

以臺灣本土、國際事務、常見事物……等多元情境來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 趣,讓數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產生連結;後者為複習的整合內容,提供學 生期中與期末的連結,複習已經學習過的數學概念,並以此做為先備知識,開 拓未來新概念的學習契機。

(二)教材編寫的精神

配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提供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之學習方式,培養學 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行建立數學概念的能力,強調「如何學」的過程及「樂 於學」的態度。

分析南一版數學科之第十一冊的圓形複合圖形面積教材,可得到下列內容:

一、先備經驗

主要內容有兩點,分述如下:

28

(一)「認識圓的圓心、圓周、半徑和直徑」,瞭解圓形的組成要素之基本內容。

(二)「瞭解直徑是半徑的兩倍」,瞭解圓形的組成要素之基本性質。

二、學習要點

主要內容共有四點,分述如下:

(一)認識圓周率

學生能透過實作方式,實際測量出圓周的長度及圓形的直徑長度,並運算 兩者之間的比值,瞭解其近似值為 3.14,稱為「圓周率」。從不同長度的圓形 直徑做圓周率的計算,理解不論圓的大小如何,圓周長和直徑的比值不變,圓 周長大約是直徑的 3.14 倍。

(二)利用圓周率求出圓周長或直徑

學生能理解「圓周長÷直徑=圓周率」,並利用此公式,由已知圓的直徑(或 半徑)求出圓周長,或由已知的圓周長求出圓的直徑(或半徑)。

(三)認識圓面積公式

學生能透過具體操作,理解圓的面積比以此圓半徑為邊長的正方形面積之 四倍還小,但比兩倍還大;能用點算方格的方法來估測圓形的面積;能將圓切 割成若干(偶數)等分的扇形,拼成近似帄行四邊形或長方形的形狀,再藉由 帄行四邊形或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出圓面積公式:半徑×半徑×圓周率。

(四)利用圓的直徑或半徑求出圓面積

學生能利用已知圓的直徑(或半徑)求出圓面積,亦能利用已知圓的面積 求出圓形的直徑(或半徑);能計算圓面積的文字應用題及幾何圖形詴題。

三、教材優點

(一)圓周率

1.具體操作圓形的直徑與周長之測量,並做圓周率之計算。

2.計算各種不同直徑長度之圓形的圓周率,瞭解圓周率之近似值為 3.14,且 其值是固定的,不會因為圓的大小而有所改變。

29

3.教導有關圓周率的三個公式,並做相關的詴題練習:

(1)圓周長÷直徑=圓周率。

(2)直徑×圓周率=圓周長。

(3)圓周長÷圓周率=直徑。

(二)圓面積

1.教導學童發現一圓面積、以此圓的直徑為邊長的正方形(即圓外切正方形)

、以此圓的直徑為對角線的正方形(即圓內接正方形),三者之間的面積大 小關係。

2.教導學童用點算方格的方法來估測圓的面積。

3.教導學童透過觀察數個不同等分圓之重組圖形,來瞭解圓面積公式的演變 由來。

4.教導圓面積公式(半徑×半徑×3.14),並做相關的詴題練習,包括文字題與 圖解題。

四、缺少部分

(一)圓周率

1.缺乏檢驗學生先備經驗是否完整之內容(如:圓心、直徑、半徑、弧長、

圓周長、圓心角、扇形)。

2.圓周率公式以三種不同形式來教導學生,缺乏教導學生「推導」的能力,

易使低階程度及部分中階程度的學生頇多記兩種公式,增加其學習負擔及 產生概念混淆之情形。

(二)圓面積

1.圓面積公式的演變以圖形觀察為主,缺乏具體操作的部分,使學生的觀念 不易被強化。

2.缺乏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生無法理解為何「圓周長的一半×半徑」會 變成「半徑×半徑×3.14」之內容。

30

3.圖形詴題過少,有一部分的詴題被歸類在該冊的第六單元(扇形面積)裡,

且計算部分缺乏策略性教學(如:運用分割、移補、填補等技巧)及系統 化運算(如:文字與代號的標記、分配律的應用)來簡化繁雜的計算。

※對本研究的啟示

現行的國小數學教育,多數教師仍以教科書所規劃好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步驟 來進行教學。探討其中的原因,主要因素有三點:一、教師本身數學專業素養不 夠,無法按照班級裡不同程度的學生之需求去改變既定的教學課程內容;二、教 師有外在因素的壓力,包括學校要求的教學進度、同儕教師的課程討論及學生家 長對於教學內容的質疑;三、教科書內容每年的異動不大,難以產生刺激來推動 教師做教學改變,造成教學方法一成不變的現象。而對於圓形複合圖形面積詴題 來說,它需要相當的數學能力(包括瞭解簡單幾何圖形的面積公式;運用「切割」、

「填補」、「移位」、「其它解題策略」等技巧來重組圖形;具備相當程度之四則運 算及簡化算式的能力)才能順利求解出正確答案。故教師在實施教學時,應仔細 思索每一教學環節是否有連貫、是否有注意到學生數學能力不足的部分,若有需 要時,應做什麼樣的教學內容之改變?而非一味的按照教科書內容來實施教學,

忽略了「因材施教」之重要精神。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