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博幼基金會起源與課後輔導方案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博幼基金會起源與課後輔導方案

博幼基金會為國內非營利組織,成立於 2002 年。同年 6 月起,正式於南投 縣埔里、信義這兩個鄉鎮,開始實施經濟弱勢學童課後輔導計畫,執行博幼基金 會課後輔導方案(以下文中簡稱博幼課輔方案)。博幼基金會目前在國內已拓展了 11 個課輔中心。本節茲就博幼基金會之成立背景、課輔方案執行現況、課輔方 案運作架構與模式,以及博幼課輔方案相關研究探討如下。

一、博幼基金會成立背景

現任博幼基金會董事長李家同教授曾經撰文表示,我們的國家一直存在嚴重 的教育落差問題。小學四、五年級的孩子,仍不會加、減法。至於英文,情形更 嚴重,許多弱勢學童,英文完全跟不上其他同學,只好放棄。高低所得家庭,教 育支出費用相差近十二倍。而這些大多數功課不好的孩子來自經濟弱勢家庭,大 多數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功課也會不好。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後,相對缺乏競爭

力,缺乏競爭力的人當然又是弱勢團體的一份子。李家同教授更憂心的是,有一 部分窮小孩可能被黑道吸收去從事犯罪行為。這種情形繼續下去,國家勢必進入 一個惡性循環,要停止這種惡性循環,必須想辦法提升其學業程度,改善學習落 後狀況,增加競爭力,未來才有能力改善自己的家庭,有機會脫離貧窮循環(李 家同、博幼基金會,2008)。

李家同教授在文章中所提出的觀點,點出目前臺灣經濟弱勢孩子的唯一希望 來自教育。在社會階級形成及階層流動的過程中,「教育」扮演相當重要的決定 性作用。若能在現有的國民義務教育制度下,針對經濟弱勢學童提供課餘之補救 教學,相信能協助經濟弱勢孩子提昇未來的競爭力,改變社會階層流動的過程,

幫助經濟弱勢學童打破貧窮的循環。

要打破貧窮的循環,必須使這群弱勢學童們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貧窮家 庭的家長,往往無法提供孩子好的教育環境,無暇也無能力看顧孩子的功課,使 得孩子回家往往不做功課,於是,博幼基金會就在這種思維中成立。2002 年,

在南投成立財團法人南投縣博幼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該基金會由李家同教 授擔任第一任的董事長,接著以九二一大地震重創的災區為主,以埔里為出發 點,開始弱勢學童課後輔導方案之起點(周淑禎,2003)。每週五天、每天三小時 免費為國中國小的弱勢學童進行課業輔導,聘請專人督導弱勢學童的課業,增加 競爭力,使其有機會脫離貧窮循環,不再落入永遠的貧困中。

博幼基金會的宗旨秉持「不能讓窮孩子落入永遠的貧困」理念,服務對象鎖 定「窮孩子」,深信「窮困孩子的唯一希望來自教育」的想法,服務主軸定為「課業 輔導」,同時致力於「讓知識帶希望回家」的願景,達到「提升窮孩子未來的競爭力

」之目標(博幼基金會,2011)。基金會的工作主要是為國中國小經濟弱勢家庭學 童進行課後輔導,以提升經濟弱勢學童的學業程度。

博幼基金會於 2006 年,更將課輔經驗拓植到新竹縣的竹東、尖石和五峰等 原住民鄉鎮,辦理「關懷原鄉,弭平落差—原住民國小學童課輔計畫」,提供原 住民國小學生課業輔導服務。期望讓原住民學童擁有平等學習的機會,縮短學習

差距,進而脫離貧窮及預防犯罪。

博幼基金會在信義鄉的課輔計畫,係透過課輔老師及社工員,連結教會、學 校、社區資源,提供原住民學生課業補救教學、建立原住民學童閱讀習慣及增加 閱讀量。該課輔計畫採用學校的學年制,學習成效以學期為統計期間,分上、下 學期及暑假三階段。每週五天,每天三小時,請專人督導原住民學童做功課,一 切都是免費的。每週六上午 9 時至下午 4 時 30 分,課程主要分二部分,上午是 閱讀活動;下午則是電影欣賞及心得寫作,以培養學童看世界名著的人文素養。

另博幼基金會發展出檢測工具,以診斷學生之學習程度,並編撰各級補救教材,

又博幼基金會是從小學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補救教學,希望從頭就不讓其落後,

而且每一階段都要檢測,每 2 週檢測一次,總共有 30 餘次測驗。課輔老師則以 當地大學生為主,如埔里是暨南大學的學生、沙鹿是靜宜大學的學生、竹東則是 當地大專院校及交通大學的學生。 部落的課輔老師:國小師資依靠當地部落家 長,國中部分依靠當地的國中老師,依據孩子學習程度擬定課業輔導計畫。課輔 老師關注學童行為表現,給予情感支持,並將學童情況與社工、家長做緊密聯繫。

此外,並提供原住民及弱勢家庭家庭支持服務,包括危機家庭支持、協助服務、

家長座談會等項目,於原住民鄉,辦理原住民國小學童補救教學,甚具成效;遴 選部落的家長擔任課輔老師,其做法係聘請專職人員,對部落課輔媽媽(或爸爸) 們進行每週一次一對一「家教式」培訓,通過檢測後,即可擔任部落課輔老師,

課輔媽媽(或爸爸)們邊學邊教的情況下,不僅縮短偏遠地區原住民國小學童之學 習差距,也增加部落家長終身學習及就業的機會,改變部落的風氣。

周淑禎(2006)曾針對上述博幼基金會在信義鄉的課輔方案進行研究,依此歸 納出博幼基金會共經歷四個階段,分別為草創期、發展期、穩定期及拓殖期。茲 將每個階段之發展情形概述如下。

1. 草創期

草創期的博幼基金會,外界對其作為多屬觀望態度,幸賴民間企業的贊 助,讓基金會能夠招募到需要被照顧且學習低成就的經濟弱勢學童,基

金會內部,也在此時期建立受輔學童的開案標準執行目標。

2. 發展期

之後,博幼基金會因為看到其他地區的需求,於是整合社會大眾的支持,

及善心人士捐贈興建教室的土地,在埔里建置屬於自己的課輔教室大 樓,讓學童有更舒適的學習空間與環境,並登記為全國性基金會「財團 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同時研發自己的教材並擴大服務範圍。

3. 穩定期

基金會在整個運作進入穩定階段後,開始開展社工與教學專業分流,讓 教學更專業。課輔班學童無法在學校班級順利學習,背後其實背負著諸 多因素,因此博幼基金會教學組除了開始研發淺顯易懂的教材,建立學 童學習的自信心外,基金會的社工則負責處理學童個案的處遇計畫,協 助解決學童無法順利學習的可能原因,讓學童可以安心入班學習。

4. 發展期

隨著博幼基金會的課輔方案漸漸被社會大眾接受及認同,基金會透過評 估報告與需求面討論後,進行拓殖,向更偏鄉的地區成立課輔據點。另 外,基金會也與外展機構合作,將博幼課輔經驗複製給需要的地區,以 服務更多的經濟弱勢學童。

博幼基金會的沙鹿中心,即是在上述拓殖期所開拓的據點,基金會主要服務 對象以平安國小的經濟弱勢學童為主。沙鹿中心與信義中心,前者屬於城市中的 弱勢鄉鎮,後者屬於原住民部落偏鄉,兩者在地域、受輔對象、學童家長、受輔 學校規模及其他條件上有很大的不同點。究竟博幼基金會在城市中的弱勢鄉鎮所 實施之補救教學的發展歷程,是否也如同上述之發展歷程,則有賴研究者進一步 探究。

二、博幼基金會課輔方案執行現況

國中小階段的學生,正處於基礎學習關鍵階段,直接將學習資源投注其身

上,成效最明顯可見。陳淑麗、熊同鑫(2007)曾針對國內國中小課輔現況做過調 查研究,發現課輔成效不彰,究其原因為教育現場普遍忽略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 的專業性,國小課輔內容大多以「作業指導」為主,國中課輔內容則多是學校正式 課程的延伸,兩者皆缺少針對問題對症下藥的有效補救教學。洪儷瑜(2001)也曾 經針對 838 位曾教導過弱勢學生,包括:單親、隔代教養、貧窮家庭、受虐兒、

僑生、原住民、新住民子女、駐外返臺、父母之一為外國人或沒有戶籍,教導過 這類弱勢學生的老師,以自編問卷調查國民義務教育階段之弱勢學生的補救教學 成效,研究結果發現有 42.7%曾教導過弱勢學生的老師認為,課後補救教學對孩 子的學業成績有正向的幫助。博幼基金會課業輔導方案所採取的作法,正是直接 幫助弱勢家庭裡正就讀國中小的學童,針對弱勢學童課業低落,或不懂的部分予 以補救,而非「伴讀」的形式。當包括政府與許多民間課輔機構的課後照顧大都強 調陪伴、伴讀與生命教育時,博幼基金會即開宗明義地主張,功課進步是最重要 的,因此,基金會引進企業管理中的品質管控與績效管理等作法,運用在經濟弱 勢學童的補救教學上(林妙玲,2008)。

至 2013 年為止,博幼基金會已在全臺(包括外島)成立了 11 個課輔中心(如 表 2-1 所示),服務範圍包括新竹、臺中、南投、彰化、雲林、屏東、宜蘭及澎 湖等地,足跡遍及城鎮裡的弱勢鄉鎮:新竹縣竹東鎮和橫山鄉、臺中市沙鹿區、

彰化縣芬園鄉、南投縣埔里鎮、屏東縣潮州鎮;偏遠原住民鄉鎮:新竹縣尖石、

五峰鄉、南投縣信義鄉、屏東縣來義鄉、宜蘭縣大同鄉;以及偏遠海邊鄉鎮:雲 林縣口湖、四湖鄉、澎湖縣湖西鄉。直接服務 2,115 位國中小經濟弱勢學童。除 此之外,博幼基金會也將課輔 know-how 移轉,與安置機構或教會共 23 個單位(類 似加盟店之概念),合作推動博幼基金會「把課輔傳出去」的課輔計畫,共服務 555 位學童(如表 2-2 所示)。總結來說,博幼基金會輔導的學生一共有 2,670 位(博

五峰鄉、南投縣信義鄉、屏東縣來義鄉、宜蘭縣大同鄉;以及偏遠海邊鄉鎮:雲 林縣口湖、四湖鄉、澎湖縣湖西鄉。直接服務 2,115 位國中小經濟弱勢學童。除 此之外,博幼基金會也將課輔 know-how 移轉,與安置機構或教會共 23 個單位(類 似加盟店之概念),合作推動博幼基金會「把課輔傳出去」的課輔計畫,共服務 555 位學童(如表 2-2 所示)。總結來說,博幼基金會輔導的學生一共有 2,670 位(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