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一、研究緣起

研究者四年前擔任平安國小輔導組長時,在初次與博幼基金會的接觸過程當 中,對於博幼基金會有別於其他非營利組織之安親、陪讀的課輔方式,強調課輔 內容完全以補救教學方式進行之課輔方案產生好奇,也燃起了我對博幼基金會課 後輔導方案探討之興趣。於是,碩一時,便下定決心,選定以博幼基金會課後輔 導方案為研究主軸,作為我的論文主題。

題目一開始訂為「博幼基金會參與國民小學弱勢學童補救教學實施現況之研 究」,探討博幼基金會與平安國小合作推動經濟弱勢學童補救教學之實施現況,

在題目擬定的過程當中,也和指導教授多次討論,前後做了些微調整,最後在研 究計畫發表時,聽取口委之建議,並再次與指導教授討論後,最終確定以「博幼 基金會課後輔導方案在臺中市一所國民小學實施之研究」,並且以研究者任教之

平安國小為例進行研究,瞭解非營利組織博幼基金會的課後輔導方案,如何在一 個小學來推動實施,並且瞭解整個課輔方案之發展全貌。

二、研究過程中面臨之挑戰與收穫

選定主題後,開始進行研究探討,但在研究的過程當中,發展常常未如自己 當初預期的順利。論文撰寫的瓶頸與挫折,不知該如何進行研究的下一步驟等,

常讓自己陷於苦惱與氣餒中。訪談人員的選取,有些已離開目前之工作崗位,有 些更迭頻繁,在一一尋人的過程當中,面對訪談人員是否願意受訪的不確定性,

常會令自己心情隨之起伏不定。感謝平安國小與博幼基金會方面的協助,最後,

所有訪談對象,皆一一到位接受訪談,讓研究者在與每一位訪談人員的接觸中,

彷彿也穿過時空隧道,完整經歷了博幼課輔方案在平安國小實施之發展歷程與運 作全貌,讓研究者對博幼課後輔導方案的實施內容,更加清楚明瞭。

每次的訪談,看到受訪者臉上展現出或喜悅、或希望、或無奈、或抱怨之神 情,總帶給自己對於整個研究更多的發現與信心。研究論文撰寫過程中,指導教 授給予之提點,更讓自己在徬徨無助中,獲得指引,讓自己能再次擁有希望,朝 論文的下一步驟前進。

三、對本研究之期許

在訪談結束後,研究者將所有訪談錄音檔繕打成逐字稿,在重新整理聆聽錄 音檔的過程中,也讓自己再次還原整個訪談情境,省思受訪者提出之意見與想 法。逐字稿的繕打,是一個費時又費神的龐大工程。但看到這些語音資料漸漸化 成有意義的文字,並且經過重新詮釋與撰寫後,孕育出一本論文,心中的感動是 無法用言語形容的。

雖然,本研究所得到之結果,無法代表博幼基金會課後輔導方案,與每一所 小學合作實施之情形,但是,希望透過這樣的一個研究,能協助所有參與弱勢學 童課後輔導方案之人員,對於弱勢學童課後輔導方案以及補救教學之執行上,多

些瞭解與幫助。透過民間非營利組織與學校單位的合作,讓這群弱勢學童能在放 學後的時間,藉由課後輔導補救教學,找回自己的競爭力,幫助他們及早回歸同 儕水準。

參考文獻

內政部統計處(2009)。2008 年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摘要分析。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survey.aspx

王世英、溫明麗、黃乃熒、許文光、陳昺菎(2007)。外籍配偶子女納入學校教 育體系之課程與教學研究。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甘鳳琴(2007)。國小學業成績之馬太效應-以高雄縣為例(碩士論文)。取自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webmge

功課不好的孩子可以教好 (2003 年 7 月 29 日)。中國時報,A4 版。

何金香(1999 年 12 月)。教育優先區的省思。「1999 第二屆臺灣教育社會學論壇 發表之論文」(201-219 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何英奇、毛國楠、張景媛、周文欽(2005)。學習輔導。臺北:心理。

呂寶靜(1994)。從貧窮文化談社工員對低收入家庭提供服務的省思。社會 福利,113,8-10。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縣作 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李 俊 仁 (1999) 。 注 音 處 理 能 力 和 閱 讀 能 力 的 關 係 ( 博 士 論 文 ) 。 取 自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webmge

李家同、博幼基金會(編著)(2008)。孩子,一個都不放棄。臺北:圓神。

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 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 TEPS 資料庫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5(2),1-47。

李新民(2001)。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李新民(2002)。美國課後輔導方案對國內課後托育的啟示。國立高雄師大學報,

13,235-256。

李咏吟(1993)。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臺北:心理。

李彣(2010 年 9 月 11 日)。貧窮兒少資料庫讓數據為孩子說話。世界民報全 球資訊網。取自 http://www.worldpeoplenews.com/news/1/2010-09/7770 李孟峰、連廷嘉(2010)。「攜手計劃-課後扶助方案」實施歷程與成效之研究。

教育實踐與研究,23(1),115-144。

沈姍姍(2006)。貧窮與教育關條之探討:兼論我國相關之教育政策。教育研 究 與發展期刊,2(3),35-61。

佟振國(2013 年 9 月 26 日)。博幼基金會設英數免費題庫。自由時報電子報。取 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sep/26/today-center14.htm

林沛吟(2011)。弱勢學生參與永齡希望小學課後輔導計畫學習適應之研究(碩士 論文)。取自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webmge 兒童福利聯盟(2013)。2013 臺灣偏鄉弱勢學童學習貧窮分析報告發表記者會。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取自

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974

周淑禎(2003)。故事的開始。載於李家同(編著),不能讓窮孩子落入永遠的貧 困(頁 8-9),南投:財團法人南投縣博幼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周淑禎(2006)。以社會支持網絡式協助課業學習之成效研究-以博幼基金會在信 義鄉課業輔導方案為例(碩士論文)。取自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webmge

周新富(2006)。Coleman 社會資本理論在臺灣地區的驗證-家庭、社會資本與學 業成就之關條。當代教育研究,14(4),1-28。

林士翔(2002)。國小低收入戶與非低收入戶學生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相 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vmVyHg/result#XXX 林平烘、林淑玲(2009)。經濟弱勢家庭自我效能感對社會支持與受扶助年數中

介效果之探討-以家扶基金會南投家扶中心單親受扶助家庭為例。社區發展 季刊,128,266-280。

林妙玲(2008 年 9 月)。政府民間齊力 20 億,但仍然不足。遠見雜誌,267,160-165。

林俊瑩、黃毅志(2008)。影響臺灣地區學生學業成就的可能機制:結構方程 模式的探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45-88。

林義男(1993)。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國 立臺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6,157-212。

洪慧芳(1993)。文字組合規則與漢語閱讀障礙-對漢語閱讀障礙學童的一項追蹤 研究(碩士論文)。取自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webmge

洪儷瑜(2001)。義務教育階段之弱勢學生的補救教育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教 育類,46(1),45-64。

范麗娟(2007)。臺灣弱勢者教育的現況分析與未來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 專刊,77-90。

家扶基金會(2008 年 12 月 17 日)。臺灣貧童學習弱勢調查報告:低收入戶近 10 年新高。中國信託新聞中心。取自

http://chinatrustgroup.great3.com.tw/newsinfo.aspx?id=202

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2009)。實施計畫。載於余品嫻主編,第五屆教育 理論與實務對話:「增進弱勢學生學習成效」研討會論文集(頁 2)。臺北:國 立臺灣大學教務處師資培育中心。

張芳全(2006)。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方 程模式檢定。測驗學刊,53(2),261-296。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善楠、黃毅志(1999)。原漢族別、社區與學童學業成就關連性之因果機 制。載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臺灣原住民教育(頁 149-178)。臺北:

師大書苑。

張新仁(2000)。補救教學面面觀。載於邱上真、張新仁、洪麗瑜、陳美芳(合著) 補救教學理論與實務(頁 1-40)。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 學刊,17,85-106。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張榮華(2011)。非營利組織推動原住民學童教育網絡治理策略分析:「博幼基金 會閱讀角落方案」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webmge 教育部(2001)。2001 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取自

http://www.edu.tw/pages/list.aspx?Node=2090&Index=0&wid=45a6f039-fcaf-4 4fe-830e-50882aab1121

教育部(2003)。2003 年全國教育發展會議實錄。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3 年 12 月 28 日)。教育部 103 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取自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Administrator/My%20Document s/Downloads/file13588468712802%20(2).pdf

教育部(2014 年 1 月 9 日)。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弱勢學生實施 要點。教育部網站。取自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47648

教育部(2014 年 6 月 10 日)。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直轄市、縣(市)

政府辦理補救教學作業要點。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國民小學及國 民中學補救教學資源平臺。取自

http://priori.moe.gov.tw/index.php?mod=about/index/content/point

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

陳怡靖、鄭燿男(2000)。臺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

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臺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 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416-434。

陳建州、劉正(2001)。重探學校教育的功能:家庭背景的影響效果消長之 研究。臺東師院學報,12,115-144。

陳淑麗、曾世杰、洪儷瑜(2006)。原住民國語文低成就學童文化與經驗本 位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1(2),147-171。

陳淑麗、熊同鑫(2007)。臺東地區弱勢國中學生課輔現況與困境之探究。

教育資料與研究,76,105-130。

陳淑麗(2008)。國小弱勢學生課業輔導現況調查之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

19(1),1-32。

陳淑麗(2009)。弱勢學童讀寫希望工程-課輔現場的了解與改進。臺北:心理。

陳惠珠(2000)。學習輔導的實施。諮商與輔導,76,37-38。

陳嘉彌、李翠萍(2002)。青少年「課後學習方案」概念與策略之探析。國立臺 北師範學院學報,15,139-162。

陳麗珠(2006)。從公平性邁向適足性:國民教育資源分配政策的現況與展 望。教育政策論壇,9,101-117。

陳麗珠(2008)。弱勢學生照顧政策之檢討與改進。教育研究月刊,172,

5-16。

博幼基金會(2011)。讓知識帶希望回家。南投: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

博幼基金會(2012)。讓知識帶希望回家。南投: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

博幼基金會(2012)。讓知識帶希望回家。南投: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