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博物館學習活動的理論基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博物館學習活動的理論基礎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藉由行動研究,探討教師規劃博物館教學活動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

並在過程中進行反思與修正,因此第一節將從博物館教育的相關文獻資料開始探 究;第二節著重於博物館學習活動理論的分析;第三節則是進行相關的教育理論 的探究;第四節整理相關研究,以作為本研究的參考與啟示。

第一節 博物館學習活動的理論基礎

本節探討與博物館教學活動相關的教育理論,包括:多元智慧理論、近側發 展區、訊息處理論、認知發展論、學習風格。博物館提供豐富多元的學習情境,

滿足不同學生的多元智能,教師的教學活動規劃若是能夠配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狀 況以及學習風格,將可發揮最大的學習效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進社會文 化脈絡的互動與交流,加深並延續環境脈絡的影響力。在教師的協助與規劃下,

利用教學策略,協助學生進行訊息的運作,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在社會互動的 學習情境中,讓學童的學習獲得改變與提升。

壹、 多元智慧理論

主張多元智力理論的 Gardner,強調每個個體的智力發展面向及發展程度各 異其趣,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應該以多元的教學方式給予學生發揮優勢智能、激發 弱勢智能的機會。博物館的展示設計與內容非常的豐富多元,能提供各種不同形 式的學習型態(于瑞珍,2002a),如果能提供如博物館等具備豐富資源的學習情 境,將有助於多元智能的學習。

Gardner 認為每個人都具有八種智能的潛能,包括:語文、數理邏輯、空間、

音樂、肢體動能、人際、內省、自然觀察者等八項,只是個體間所發展的程度不

©

資料來源: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市,心理出版社,513。

Gardner 把多元智能視為一組能力,會隨著人的一生持續擴展與改變,是可 以教導和發展的,透過練習、教育和學習,增進智能的表現。每個學生在多元智 能的發展均有不同的組合與運作方式,因此,教師必須先了解適合各種智能的學 習方式,並根據學生智能發展的狀況,規劃適宜的學習活動,以增進學生的學習 效果(張新仁,200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貳、 近側發展區

維果茨基(Vygotsky)所倡議的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 ZPD),是介於兒童自己獨立活動所能達到的水平(即實際發展區)及經由他人 協助後所達到的水平,兩者之間的一段差距,目的在於提升學生的學習狀況(張 春興,2003)。

維果茨基(Vygotsky)認為心智特質是不斷變動的,學習是一種「接受協助 後的發現」(assisted discovery),在社會互動的學習情境之下,可以讓學童的認 知思維獲得提昇及改變,教師可協助學生搭蓋學習的鷹架,並隨著學生的學習狀 況進行調整。鷹架是對學習及解決問題的協助,這種協助可以是線索的提供、提 醒、分解問題、提供範例,或其他可以促進學生獨立學習的方式(葉玉珠,2003)。 鷹架教學可以銜接學習者過去的學習經驗,規劃並引導學習,是根據學習者的認 知發展及學習情境,以師生交互的方式進行,在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對話溝通中 進行,透過外在社會空間的互動以對話溝通進行社會符號的交換,協助學習者進 行思考與認知(游旺龍,2006)。布魯納(Bruner)曾針對鷹架作用提出轉移原 則(hand over principle),在學童學習的初期,主動介入進行教學,提供完整的 鷹架,隨著時間的遞移,則逐漸退除鷹架,以期學童獨立執行工作(張新仁,2003)。

博物館對學生而言是一個開放且自由的學習場域,許多學生到了博物館在面 對琳瑯滿目的展品,往往不知道該從何開始參觀,此時教師可藉由導覽解說、有 獎徵答、動手操作、示範、相互討論等活動安排提供學生學習的鷹架。

參、 訊息處理論

訊息處理論(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在探討並解釋人類面臨環境的 外在刺激如何經由感官覺察、注意、辨識、轉換、記憶等內在心理活動運作吸收 並運用知識的歷程。訊息處理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張春興,2003)

一、感官收錄(sensory register)

感官記憶時間極短,且保持原本刺激的形式,須加以選擇、注意,進行轉換,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將訊息進行更深層的認知與理解。

三、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短期記憶經過理解後刻意予以保留,進行複習,便能轉換為容量無限的長期 記憶。張美珍(2000)認為博物館的展示或教育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感官刺激會引 起觀眾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在參觀的過程中,部分的訊息會經過篩選進入短期記 憶。爾後,持續的注意使得其中的一些訊息經過編碼而進入長期記憶。如此一來,

便產生後續的資訊獲得與運用,持續與外來的刺激持續進行交流與互動,形成認 知學習的循環歷程。

圖 2-1 博物館觀眾認知學習模式

資料來源:莊淑芬、張美珍(2011)。國小學童參觀科學博物館之自我調整學習 與科技概念學習。科技博物,15(1),38。

在教學時,首先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引發學習動機;教學過程中喚起學生的 舊經驗,以原有的先備知識與認知架構處理新的知識訊息,進行新知識的學習。

博物館豐富的學習資源藉由各種不同的形式進行表述,如此經過設計規劃的展示 更能成功引發學生的注意與好奇心,此時若是教師能為學生搭建新知識與舊經驗 的橋樑,讓學生在訊息的轉換與運作中賦予新知識個人化的意義,將有助於學生 充分獲得並運用新的訊息。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肆、 認知發展論

皮亞傑(Piaget)認為個體的認知發展在連續的歷程中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徵,

認知上的發展不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在思維上產生了質的改變,兒童具有 獨特的思維方式與心智活動,皮亞傑(Piaget)將兒童的認知發展特徵分為四個時 期,分別是:感覺動作期、前運思期、具體運思期、形式運思期(張春興,2003)。

表 2-2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期

期別 年齡 基模功能特徵

感覺動作期 0~2 歲

1.憑感覺與動作以發揮其基模功能 2.由本能性的反射動作到目的性的活動 3.對物體認識具有物體恆存性概念 前運思期 2~7 歲

1.能使用語言表達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傾向 2.能使用符號代表實物

3.能思維但不合邏輯,不能見及事物的全面 具體運思期 7~11 歲

1.能根據具體經驗思維以解決問題 2.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

3.能理解守恆的道理 形式運思期 11 歲以上

1.能做抽象思維

2.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解決問題 3.能按形式邏輯的法則思維問題

資料來源:取自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

臺灣東華書局,90。

國小階段的學童處於「具體運思期」的認知發展階段,逐漸擺脫自我中心的 思維方式,具體運思期的學童對於邏輯推理較為客觀,能夠因循邏輯法則進行推 理與思維,進行可逆性的運思。

伍、 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Learning style)是指個人對於訊息處理的習慣,也就是處理知覺、

記憶、思考、組織知識以及解決問題等方式。在訊息處理的過程中,每位學習者

©

(Perception)

感覺型(Sensing)

1. 傾向透過觀察與感覺來蒐集訊 息。

2. 喜歡具體的資料及事實。

3. 慣用既定的程序進行問題解決。

直覺型(Intuitive)

1. 偏好直接的、無意識的蒐集訊

(Processing)

活躍型(Active)

1. 傾向透過團體討論、主動的試驗 和向他人解釋來處理外在的訊息。

2. 在學習情境中,提供動手做的機 會將會提高學習成效。

沉思型(Reflective)

1.偏好經由內省的觀察及思考處理 外在的訊息,喜愛獨立學習。

2. 在學習情境中,提供思考訊息的 機會將會提高學習成效。

了解方式

(Understanding)

循序型(Sequential)

1.習慣採用有邏輯的線性方式理解

資料來源:整理自 Felder & Silverman(1988);顧潔心、顧大維(2010)。

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若是能對於學生獨特的學習風格有一定程度的瞭 解,並給予適性化教材、合宜的教學方式,將能使教學活動發揮最大的功效,提 升學習的效果(黃馨誼、陳又菁,201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