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用博物館資源進行國小三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運用博物館資源進行國小三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

Copied!
26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何俊青 博士

運用博物館資源進行國小三年級教學之 行動研究

研 究 生:林怡伶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五年 九 月

(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運用博物館資源進行國小三年級教學之 行動研究

研 究 生: 林怡伶 撰 指導教授: 何俊青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五 年 九 月

(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謝 誌

選擇重拾書本回歸學生身分到完成論文,過程中曾經質疑自己是否能通過這 一連串的試煉與挑戰,求學期間要兼顧工作與學業實屬不易,當中的酸甜苦辣豐 富了原本規律平凡的生活,感謝一路上給予支持的家人、同事與朋友,讓我能夠 順利完成學業,實現長久以來的夢想。

論文能夠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何俊青教授指導我明確的研 究方向,協助審視論文架構,提供精闢的見解。其次要感謝口試委員朱惠芳教授、

王前龍教授費心審閱論文,提供寶貴的意見與建議,為我釐清思路,讓論文更臻 完備。這段期間好友文芳、玉櫻、怡妘、瑞珍與課碩班同學的陪伴與情義相挺,

讓在異鄉求學、就業的我不致於感到孤立無援,充分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感謝父母及妹妹的支持與鼓勵,家人的體諒與包容讓我更有信心面對漫長而艱辛 的研究之路。

最後,感謝班上五位樂觀活潑的孩子,在學習的歷程中你們總是積極的參 與,看著你們認真且投入的神情,讓身為老師的我覺得很有成就感,因為有你們 讓我的教學生涯更加的豐富有意義,很高興能夠和你們一同成長。

林怡伶謹誌 2016.9.07

(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之行動研究

作者:林怡伶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摘 要

本研究將學校課程與博物館的參觀教學活動連結,設計適合國小三年級學生 的教學活動,採取行動研究的方式,以訪談、觀察、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

本研究的目的為發展融合博物館資源之主題統整課程、探討其實施歷程、提升學 生學習成效並在課程實施後的進行省思。結果發現:

一、主題統整課程發展方面

(一)多元的活動設計可提供各種表徵方式,讓兒童思維更加明晰。

(二)參觀相關主題展覽可促進學習遷移。

(三)完整的教學設計可提升教學成效。

二、課程實施歷程方面

(一)社會脈絡形成鷹架有助學生學習。

(二)引導學生操作展品可增進對展品的理解。

(三)善用多面向資源可以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

三、教學活動成效

(一)結合博物館之主題統整課程,能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二)博物館展品所提供的知識概念,可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礎。

四、教學的省思與成長

(一)主題統整課程的設計與教學歷程能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博物館教學能夠培養終身學習的態度。

關鍵詞:博物館、博物館資源、博物館教學、行動研究

(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An Action Research Using Museum Resources to Engage in Teaching of Third Grad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s Lin Yi Ling

Abstract

This study combined school course with teaching activity of museum visit to design a teaching activity suitable for third grad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s. This action research used methods, such as interviews, observations, and document analysis, to collect data. The research purpose is to develop integrated theme course combined with museum resources, investigate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reflect on the design after the course implement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theme course

(1)Diversified activity design can provide various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 to enable children develop clear thinking.

(2) Paying a visit to related theme exhibitions can improve learning transfer.

(3) Complete teaching design can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2.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course

(1) Social context formed scaffolding is beneficial to students’

learning.

(2) Guiding students to operate exhibits can increas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exhibits.

(3) Making the best use of multifaceted resources can expand students’

learning vision.

3.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ctivity

(1) Integrated theme course combined with museum resources can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2) Knowledge concept provided by museum exhibits can be the learning basis for students.

4.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growth

(1) Integrated theme course design and teaching process can improve

(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Action Research

(1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目 次

摘 要... i

Abstract ... i i

目 次... i v 表 次... v i 圖 次... v i 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博物館學習活動的理論基礎 ... 9

第二節 博物館學習活動的特性與課程設計 ... 15

第三節 博物館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 25

第四節 博物館課程與教學相關研究 ...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47

第二節 資料的蒐集 ... 49

第三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 50

第四節 研究背景與資料分析 ... 51

第五節 行動研究方案 ... 57

第六節 研究工具 ... 61

第七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 6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67

第一節 主題統整課程的建構 ... 67

第二節 主題統整課程的實施歷程 ... 82

第三節 學生的學習成效 ... 148

(1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一節 結論 ... 179

第二節 建議 ... 183

參考文獻... 189

壹、中文部分... 189

貳、外文部分... 194

參、網站部分... 195

附錄 ... 197

附錄一 博物館參觀教學活動訪談大綱 ... 197

附錄二 教學活動設計 ... 198

附錄三 學習單 ... 234

(1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表 次

表 2-1 多元智慧的定義與主要內容 ... 10

表 2-2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期 ... 13

表 2-3 學習風格四個面向之敘述活動的類型 ... 14

表 2-4 加深記憶的學習方式 ... 19

表 2-5 活動單的角色與功能 ... 24

表 2-6 博物館教育活動的類型與方式 ... 29

表 2-7 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比較表 ... 33

表 2-8 國內博物館課程與教學相關之實証研究 ... 37

表 3-1 資料編碼示意表 ... 50

表 3-2 資料的收集方式 ... 50

表 3-3 研究對象學習特質分析表 ... 53

表 3-4 協同研究者背景資料表 ... 56

表 3-5 行動方案內容一覽表 ... 59

表 3-6 專家資料表 ... 63

表 3-7「博物館參觀教學訪談大綱」專家修正意見 ... 65

表 4-1 課程融入一覽表 ... 69

表 4-2 教學資源一覽表 ... 70

表 4-3 各教學階段學習單一覽表 ... 71

表 4-4 課程方案設計簡表 ... 73

表 4-5 我變我變我變變變─水的三態變化學習單學生想法一覽表 ... 96

表 4-6 第一階段教學活動修正一覽表 ... 123

表 4-7 聽水的故事特展學習單題目分析表 ... 138

表 4-8 第二階段教學活動修正一覽表 ... 148

表 4-9 水撲滿大觀園學習單學生想法一覽表 ... 153

表 4-10「創意設計師─我的水撲滿」學習單學生想法一覽表 ... 154

表 4-11「生活水噹噹─我是省水小達人」學習單學生想法一覽表 ... 157

表 4-12「魔法校車─小水滴大旅行」學習單學生想法一覽表 ... 160

(1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圖 次

圖 2-1 博物館觀眾認知學習模式 ... 12

圖 2-2 學習的脈絡模式 ... 17

圖 3-1 教育行動研究循環歷程 ... 57

圖 3-2 本研究之三角檢證法 ... 63

圖 4-1 我變我變我變變變─水的三態變化學習單 ... 159

(1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成五節,針對本行動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問 題、重要名詞解釋以及研究的範圍與限制進行論述與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在全球化的趨勢潮流下,終身學習與學習型社會的議題備受關注。從學習型 社會與終身學習的觀點出發,博物館等各類教育文化機構,逐漸成為重要的教育 學習場域,更被視為支援正式教育及學習的終身學習骨幹。博物館提供學生另一 種不同於學校的學習環境與經驗,以補強學校教育的不足;學校則培養學童利用 博物館的興趣和習慣,為未來的終身學習作預備,更加突顯博物館和學校合作的 重要性(陳雪雲,2010;蔡怡君,2004)。

博物館為一自由的學習場所,屬於自願性、具有選擇性的教育場所。博物館 的設置不論是典藏、研究或展示,其最終目的在於促進學習,增進人類的知識,

充實生活的內涵(黃光男,2000)。博物館最主要的四大功能分別為:典藏、展 示、研究與教育,近年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逐漸受到大眾重視。博物館教育 的主要目的在於透過啟發式的教學引導學習者了解展品的內涵,並且將此經驗落 實在日常生活的層面上。博物館不僅是提供學習與傳遞知識的機構,更重要的是 能提供具有創造性的學習場所(邱明嬌,1996)。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核心素養為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並主張 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讓學生成為終身的學習者(國家教育研 究院,2014)。校外資源融入學校教學,將有助於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核心能力,

博物館是學校重要的合作夥伴,學校教師若是具備博物館利用知能,將有助於自 編學習教材,並運用博物館資源改善教學,促進學生多元智慧的發展,改變學生

(1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於建立一個能讓學生產生符合教育期望的豐富經驗內涵,在學生的學習歷程中引 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與推理,以經歷探索的經驗,分享其中的樂趣。博物館為 終身學習的場域,在文化、教育及精神層面上蘊涵豐富的資源,提供各年齡層的 觀眾進行學習,以增進知識、充實內涵,學習內容相當廣泛多元且深入,多從生 活經驗出發,跨越了學科的藩籬,提供給觀眾廣博的視野及多元文化理解的機 會,讓學生有機會進行自我審視及反思,培養欣賞及尊重文化間差異的廣闊心 胸,博物館經驗除了帶給學生認知上質與量的改變,還包括情意層面上理性與感 性的調和,操作式展品提供實作的體驗,可以促進理解,統整學生的學習經驗。

許家豪(2009)的研究指出國小教師在學生博物館學習活動中多為被動參 與,對於博物館的參觀教學活動仍然欠缺完整的脈絡,因此若要徹底發揮博物館 的教學功能,教師應該積極扮演主導者的角色,為學生妥善規劃整個參觀行程,

與博物館方充分的溝通、互動,讓學生在行前準備、博物館活動、後續活動能夠 組織一系列完整的參觀學習經驗。教師對博物館教育的認知與態度對於學生在博 物館的學習有關鍵性的影響,因此想藉由本行動研究嘗試轉換長期以來教師在博 物館教學活動中所扮演的「客體」角色,透過教學現場的實際行動,針對學生在 博物館的學習活動進行設計與規劃,並與學校課程相互結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 能,讓學生不再只是漫無目的的參觀、瀏覽,而是能在教師提供適當的引導下,

進行探索、觀察、思考與討論,讓博物館成為教室的延伸,給予學生更廣闊、更 多元的體驗與學習。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曾帶著學生前往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進行校外教學,參觀過程 中,觀察學生的參觀行為發現,在「環境劇場 太陽與行星」展區中,學生對於 解說員所提出的問題及展示內容感覺到困惑與迷惘。由於學校規模不大,一到六 年級學生一同參與館內的導覽解說活動,未進行年段的分組,部分的問題對中年 級學生而言過於抽象,許多內容是學生無法理解的。

(1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當導覽員提問:「木星非常的大,是太陽系裡最大的行星,假設木星是一顆 中空的球體,可以容納幾個地球?」「太空探測任務常登陸火星,為什麼火星那 麼紅?」班上的同學聽完問題,有的面面相覷,沒有回答問題;有的則是天馬行 空的開始亂猜。【觀 20140326】

導覽解說應該依觀眾的年齡進行分級服務(林郁雅,2009),展示的內容對 於沒有相關先備知能的學生而言顯得相當困難,因為是團體活動,只能和高年級 的大哥哥大姐姐一同聆聽解說,若是能依年齡分組,依據其先備知能調整講述的 內容,學生會更能理解解說內容。

介紹到國語課本所提到的文物館─鐵道博物館時,調查學生印象最深刻的博 物館以及參觀內容,大多數的同學都提到了二年級下學期校外教學所參觀的國立 自然科學博物館。「那裡的老師(導覽人員)有說螳螂和鐵線蟲,鐵線蟲為了要 把小寶寶生在水裡,會控制螳螂去水那邊自殺……」「我記得導覽姐姐有用電腦 介紹蜘蛛,有人面蜘蛛,還有我們家常常看到的……那個腳很長的……,還有拿 真的蜘蛛給我們看!」「我覺得那裡很好玩、又很大,在那裡上課很好喔!」【觀 20140226】學生對於博物館的參觀教學活動的內容印象深刻,表示很喜歡,希望 老師有機會能再帶他們去。

在研究者上課時發現學生對於某些概念與詞彙經常不甚明瞭或是混淆。偏 鄉小學的學生文化刺激不足,父母親忙於生計,缺乏親職教育的輔助,加上交 通不便,大多數的學童很少有機會到其他地區進行體驗式的學習。參觀教學的 內容與學校課程有所關聯時,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增進學習的成效(林潔盈等 譯,2002),因此希望藉由博物館的參觀教學活動以增廣學生的視野,配合學校 課程,進行主題統整,讓孩子獲得更多體驗與學習的機會。

在多年的教學生涯裡,數次帶學生至各類博物館進行校外教學,在博物館中 學童面對與學校迥異的學習環境以及各式各樣的展品,內心莫不感到新奇、充滿 興奮之情。博物館中充滿各式各樣的展品,所有的參觀動線與情境的規劃,都是 基於展示教育的專業考量去進行設計的。展品輔以文字說明,配合展區的主題內

(1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列教學活動的規劃,並配合學校課程使之與博物館教學活動產生連結,讓博物館 的參觀學習活動更具意義。

博物館的學習資源相當豐富多元,學生在面對如此多樣且形式各異的訊息,

往往不知從何開始參觀,因此大多數的時間往往漫無目的的遊走,同儕間的互動 與討論難以聚焦在展品上,此時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即可發揮引導參觀的作用,

讓博物館內所欲傳達的訊息與概念得以系統化的呈現。教師對於學生的認知發展 階段的學習表現及其先備知識有一定程度的瞭解,能有效掌握個別學生的學習風 格與認知取向,能夠有效進行博物館教學課程的整體規劃,利用適切的教學策略 引導學生,增進學生在博物館學習的效能,幫助學生瞭解展示品所欲傳達的訊息。

在〈完美的結合:博物館與學校〉(The perfect mix:Museums and schools)

一書中,對於博物館與學校間的關係有以下的敘述:「博物館與學校是天生的夥 伴(natural partners),除了提供互補的經驗外,也結合了兩種學習的語言─課堂 的語言文字與博物館的物件;兩機構的教育人員也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專長─課堂 教學方法與視覺學習技巧。以豐富的夥伴關係將兩者結合在一起,能提供學生想 法、發現、挑戰與歡樂。這樣的夥伴關係,值得好好的發展與維持。」(引自于 瑞珍、何妙桂,2007)

博物館的學習活動多元豐富,能提供跨領域的第一手學習經驗,可以說是學 校教育的重要資源之一(靳知勤,2005)。 有研究指出,將博物館教學活動融入 課程中,能顯著的提昇學生的學習熱忱及問題解決的能力 (Paris,Yambor,&

Packard,1998;于瑞珍、何妙桂,2007)。在博物館學習活動的互動中,可以協 助學生排除學習障礙,讓學生接觸各種教育資源,進行多元學習,以誘導學生主 動探索問題並協助學生參與學習活動 (蘇麗英,2008)。教師可利用博物館資 源,使課程更加活潑、多元,以豐富學生的學習內涵,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激 發學生的潛能與興趣(呂秀玉,2001)。教師若是能以自己的教學專業對博物館 的教學活動設計予以規劃,甚至與館方合作共同發展教案,將有助於館方與學校 的互動合作與發展(靳知勤,2005)。

博物館所規劃設計的課程很少能完全切合學校的需要,如果以輔助學校教育 的角度來思考,博物館必須依據學校的需要來設計課程(王維梅譯,1987),因

(1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此許多博物館開始借重學校老師的教育專業,尋求教育現場的老師加入博物館教 育活動規劃及運作的工作行列。教師對於學生在博物館學習扮演著關鍵性的角 色,教師的認知與態度,會影響學生博物館學習的成效與教育活動推展(傅斌暉,

2005)。然而,多數教師對於博物館的展示以及教育資源認識不足,在博物館教 育理念的層次上也欠缺明確的認知,以致於無法有效利用博物館的資源來輔助教 學(靳知勤,2005)。因此研究者將藉由此行動研究深入瞭解博物館所提供的教 學資源,結合學校課程,編製符合學生認知結構與先備知識的教學活動,讓學生 對於博物館有更深入的瞭解,並有系統的進行探索與學習。

從過去的相關研究發現多數教師對於博物館的教學資源缺乏完整的認知,在 參觀活動中缺少參觀教學的整體歷程規劃,學校教師參觀教學設計的主導程度會 影響到學童的學習,在參觀過程中教師角色的教學主導性應更為積極,要由被動 的帶隊者轉變為主動的課程設計及教學者。

許宗仁(2002)、黃美倫(2008)、林郁雅(2009)、塗國欽(2012)等人 的研究中在「教學活動設計」上對於「情意」層面著墨不多,對於「博物館」此 一場域也較少進行探討,本研究在教學內容上規劃了「認識博物館」的活動,讓 學生對於博物館有概略的認識,進行參觀教學時能相互印證,了解更多有關博 物館的一切,並且藉由繪本、角色扮演等體驗活動讓學生喜愛博物館,並感受 其知識傳承、人文精神與自然關懷的教育宗旨。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博物館的教育活動若是能從學校紮根,由教師主導,扮演引導者的角色,

為學生搭蓋認知的鷹架,針對教學活動進行規劃與評量,對於學生的學習是否 有正向的促進作用?讓學生於參觀博物館前對於即將參與的學習活動與場域有 初步的認識,在參觀博物館時能掌握自己的學習任務,參觀後統整自己的學習 經驗。博物館的教學資源能否促進學生的理解,激發認知思考及探索的動機?

(1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三、提升學生在博物館學習活動的品質與成效。

四、實施主題統整課程後的省思與成長。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提出以下研究問題:

一、如何發展融合博物館資源之主題統整課程?

二、主題統整課程的實施歷程為何?

三、如何提升學生在博物館學習活動的品質與成效?

四、實施主題統整課程後有什麼樣的省思與成長?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壹、 博物館(Museum)

博物館為一提供展覽的機構,收藏、保存、維護、研究、展示人類文明及自 然生態、科學等物質證據、文化資產的場域,開放大眾參觀,本研究所指稱的博 物 館 為 科 學 工 藝 博 物 館 、 蘭 陽 博 物 館 。 聯 合 國 教 科 文 組 織 ( United 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定義博物館是文化遺產的 保存、研究及回應的中心,基於服務社會、促進社會發展的使命,應對大眾開 放,其主要目的在於維護文化資產的整體性,並協助國際社會對文化資產的保 存、維護及散佈,促進社會大眾的文化鑑賞能力,協助人們了解世界文化的獨 特性及多元性(周欣嫻,2007)。博物館的建築本體,包括任何設施及展品皆為 教育解說的媒體,讓參觀的觀眾進行互動、溝通與交流(Roppola,2012)。博物 館保存、維護並詮釋人類文化遺產以及具有自然科學意義的物件,向大眾開放,

具有社會教育的功能,有助於社會大眾理解人類文化歷史的演進、生存環境的物 質、社會生活、人文藝術、科技資訊、自然生態等各式樣貌的場域,藉由藏品的 典藏、展示、研究與教育推廣等途徑讓觀眾接觸、觀察、參與,以傳遞、發展 文化內涵。

(2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貳、 博物館資源

博物館資源為館方所提供的所有服務,含括的形式相當的多元、廣泛,包括 各種平面輸出品、實體展示、資訊顯示、情境佈置、活動安排等都可歸類其中,

因此舉凡展場內容的圖文介紹、各種的出版品、實物展品、文物仿品、多媒體設 施、網路資源、情境佈置與擺設、各種型態的活動安排等(鐘怡君,2007)。本 研究利用科工館水資源利用展示廳、蘭陽博物館廳水的故事特展兩處的博物館資 源進行教學。

參、 博物館教學活動

教育為博物館所具備的基本功能之一,舉凡在博物館中發生,能夠促使學習 的靜態或是動態的教育活動,都可稱為博物館的教學活動。博物館內的展示、蒐 藏、研究與各項資源、服務,只要具有教育的意義及功能,都可歸為博物館教育 的範疇(黃淑芳,1997)。在本行動研究中,研究者藉由博物館的各式展品讓學 生藉由感官、動手操作、討論、探究等方式,在科工館水資源利用展示廳進行「水 的循環」、「水資源診療室」、「台灣水噹噹一」、「大地的雕刻家」、「繽紛水世界」、

「科學小博士一」、「水資源小達人」等七個活動,另外在蘭陽博物館廳水的故事 特展,進行「水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科學小博士一」兩個博物館教學活動。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

一、 研究場域方面

本行動研究除了以研究者所任教的元元國小(化名)為主要的研究場所之 外,還選擇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蘭陽博物館」為博物館教學活動的 場域。

(2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研究者所任教之三年級五位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者任 教於元元國小(化名),學校位於臺東縣偏鄉郊區,是一所規模只有六個班級的 小學校,家長文化背景多元,社經地位不高,學生文化刺激不足。

三、 研究時間方面

本研究針對博物館學習活動進行教學活動的規劃與設計,每一系列的學習 活動分為教學前、教學中與教學後三個階段,除了實地參觀博物館「教學中」的 參觀活動,其餘的教學前、教學後的教學活動將運用彈性課程時實施。

貳、 研究限制

一、 研究場域方面

研究場域為元元國小(化名)、「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以及「國立蘭陽博物 館」,不同的研究場域之間的研究結果可能具有其差異性,因此研究結果無法做 廣泛的推論。

二、 研究對象方面

對不同的研究對象進行結果解釋時,應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規模、不同 年級、不同社經背景等因素進行考量。

三、 研究時間方面

由於研究時間上的限制,研究的結果的解釋有其局限性。

(2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藉由行動研究,探討教師規劃博物館教學活動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

並在過程中進行反思與修正,因此第一節將從博物館教育的相關文獻資料開始探 究;第二節著重於博物館學習活動理論的分析;第三節則是進行相關的教育理論 的探究;第四節整理相關研究,以作為本研究的參考與啟示。

第一節 博物館學習活動的理論基礎

本節探討與博物館教學活動相關的教育理論,包括:多元智慧理論、近側發 展區、訊息處理論、認知發展論、學習風格。博物館提供豐富多元的學習情境,

滿足不同學生的多元智能,教師的教學活動規劃若是能夠配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狀 況以及學習風格,將可發揮最大的學習效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進社會文 化脈絡的互動與交流,加深並延續環境脈絡的影響力。在教師的協助與規劃下,

利用教學策略,協助學生進行訊息的運作,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在社會互動的 學習情境中,讓學童的學習獲得改變與提升。

壹、 多元智慧理論

主張多元智力理論的 Gardner,強調每個個體的智力發展面向及發展程度各 異其趣,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應該以多元的教學方式給予學生發揮優勢智能、激發 弱勢智能的機會。博物館的展示設計與內容非常的豐富多元,能提供各種不同形 式的學習型態(于瑞珍,2002a),如果能提供如博物館等具備豐富資源的學習情 境,將有助於多元智能的學習。

Gardner 認為每個人都具有八種智能的潛能,包括:語文、數理邏輯、空間、

音樂、肢體動能、人際、內省、自然觀察者等八項,只是個體間所發展的程度不

(2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但卻有很高的語文智能(葉玉珠,2003)。

表 2-1 多元智慧的定義與主要內容

智能 定義 主要內容

語文智能 有效運用口頭語言和書 面文字能力

結合語言的結構、發音、意義、修辭 和實際使用,並運用自如。

邏輯數學 有效運用數字和推理的 能力

計算、分類、分等、概括、推論和假 設檢定的能力,及對邏輯方式和關 係、陳述和主張、功能及其他相關抽 象概念的敏感性。

視覺空間 能以三度空間思考,準 確的感覺視覺空間,並 表現內在的空間世界的 能力。

對色彩、線條、形狀、形式、空間和 它們之間關係的敏感性,以及能重 現、轉變或修飾心像,隨意操控物件 的位置,產生或解讀圖形訊息。

肢體動覺 運用肢體表達想法和感 覺,生產或改造事物的 能力。

特殊的身體技巧,如彈性、速度、平 衡、協調、敏捷及自身感受的、觸覺 的和由觸覺引起的能力。

自然觀察者 分辨觀察生物的能力,

對自然景物敏銳的注意 力以及對各種形態的辨 認力。

適應環境、了解動植物關係、喜愛大 自然、了解環境、辨認大自然的事物、

發現、調查、觀察等。

音樂 能察覺、辨別、改變和 表達音樂的能力。

對音調、節奏、旋律或音質的敏感性,

及歌唱、演奏、作曲、音樂創作等。

人際 覺察並區別他人情緒、

動機、意向及感覺的能 力。

對表情、聲音和動作的敏感性,辨別 不同人際關係的暗示,對暗示做出適 當反應,以及與人有效交往。

內省 正確自我覺察的能力。 了解自己的優缺點,認識自己的情 緒、動機、興趣和願望,以及自尊、

自省、自律、自主,達成自我實現。

資料來源: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市,心理出版社,513。

Gardner 把多元智能視為一組能力,會隨著人的一生持續擴展與改變,是可 以教導和發展的,透過練習、教育和學習,增進智能的表現。每個學生在多元智 能的發展均有不同的組合與運作方式,因此,教師必須先了解適合各種智能的學 習方式,並根據學生智能發展的狀況,規劃適宜的學習活動,以增進學生的學習 效果(張新仁,2003)。

(2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貳、 近側發展區

維果茨基(Vygotsky)所倡議的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 ZPD),是介於兒童自己獨立活動所能達到的水平(即實際發展區)及經由他人 協助後所達到的水平,兩者之間的一段差距,目的在於提升學生的學習狀況(張 春興,2003)。

維果茨基(Vygotsky)認為心智特質是不斷變動的,學習是一種「接受協助 後的發現」(assisted discovery),在社會互動的學習情境之下,可以讓學童的認 知思維獲得提昇及改變,教師可協助學生搭蓋學習的鷹架,並隨著學生的學習狀 況進行調整。鷹架是對學習及解決問題的協助,這種協助可以是線索的提供、提 醒、分解問題、提供範例,或其他可以促進學生獨立學習的方式(葉玉珠,2003)。 鷹架教學可以銜接學習者過去的學習經驗,規劃並引導學習,是根據學習者的認 知發展及學習情境,以師生交互的方式進行,在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對話溝通中 進行,透過外在社會空間的互動以對話溝通進行社會符號的交換,協助學習者進 行思考與認知(游旺龍,2006)。布魯納(Bruner)曾針對鷹架作用提出轉移原 則(hand over principle),在學童學習的初期,主動介入進行教學,提供完整的 鷹架,隨著時間的遞移,則逐漸退除鷹架,以期學童獨立執行工作(張新仁,2003)。

博物館對學生而言是一個開放且自由的學習場域,許多學生到了博物館在面 對琳瑯滿目的展品,往往不知道該從何開始參觀,此時教師可藉由導覽解說、有 獎徵答、動手操作、示範、相互討論等活動安排提供學生學習的鷹架。

參、 訊息處理論

訊息處理論(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在探討並解釋人類面臨環境的 外在刺激如何經由感官覺察、注意、辨識、轉換、記憶等內在心理活動運作吸收 並運用知識的歷程。訊息處理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張春興,2003)

一、感官收錄(sensory register)

感官記憶時間極短,且保持原本刺激的形式,須加以選擇、注意,進行轉換,

(2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將訊息進行更深層的認知與理解。

三、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短期記憶經過理解後刻意予以保留,進行複習,便能轉換為容量無限的長期 記憶。張美珍(2000)認為博物館的展示或教育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感官刺激會引 起觀眾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在參觀的過程中,部分的訊息會經過篩選進入短期記 憶。爾後,持續的注意使得其中的一些訊息經過編碼而進入長期記憶。如此一來,

便產生後續的資訊獲得與運用,持續與外來的刺激持續進行交流與互動,形成認 知學習的循環歷程。

圖 2-1 博物館觀眾認知學習模式

資料來源:莊淑芬、張美珍(2011)。國小學童參觀科學博物館之自我調整學習 與科技概念學習。科技博物,15(1),38。

在教學時,首先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引發學習動機;教學過程中喚起學生的 舊經驗,以原有的先備知識與認知架構處理新的知識訊息,進行新知識的學習。

博物館豐富的學習資源藉由各種不同的形式進行表述,如此經過設計規劃的展示 更能成功引發學生的注意與好奇心,此時若是教師能為學生搭建新知識與舊經驗 的橋樑,讓學生在訊息的轉換與運作中賦予新知識個人化的意義,將有助於學生 充分獲得並運用新的訊息。

(2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肆、 認知發展論

皮亞傑(Piaget)認為個體的認知發展在連續的歷程中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徵,

認知上的發展不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在思維上產生了質的改變,兒童具有 獨特的思維方式與心智活動,皮亞傑(Piaget)將兒童的認知發展特徵分為四個時 期,分別是:感覺動作期、前運思期、具體運思期、形式運思期(張春興,2003)。

表 2-2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期

期別 年齡 基模功能特徵

感覺動作期 0~2 歲

1.憑感覺與動作以發揮其基模功能 2.由本能性的反射動作到目的性的活動 3.對物體認識具有物體恆存性概念 前運思期 2~7 歲

1.能使用語言表達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傾向 2.能使用符號代表實物

3.能思維但不合邏輯,不能見及事物的全面 具體運思期 7~11 歲

1.能根據具體經驗思維以解決問題 2.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

3.能理解守恆的道理 形式運思期 11 歲以上

1.能做抽象思維

2.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解決問題 3.能按形式邏輯的法則思維問題

資料來源:取自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

臺灣東華書局,90。

國小階段的學童處於「具體運思期」的認知發展階段,逐漸擺脫自我中心的 思維方式,具體運思期的學童對於邏輯推理較為客觀,能夠因循邏輯法則進行推 理與思維,進行可逆性的運思。

伍、 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Learning style)是指個人對於訊息處理的習慣,也就是處理知覺、

記憶、思考、組織知識以及解決問題等方式。在訊息處理的過程中,每位學習者

(2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表2-3 學習風格四個面向之敘述活動類型

學習風格面相 學習風格類型 學習風格類型的敘述

感知能力

(Perception)

感覺型(Sensing)

1. 傾向透過觀察與感覺來蒐集訊 息。

2. 喜歡具體的資料及事實。

3. 慣用既定的程序進行問題解決。

直覺型(Intuitive)

1. 偏好直接的、無意識的蒐集訊 息,例如:進行思索、幻想或利用直 覺的推測。

2. 喜歡事物的概念、理論與原則。

輸入方式

(Input)

視覺型(Visual) 透過圖片、圖表、流程圖、實物等,

進行訊息的處理。

語言型(Verbal) 偏好透過文字或口語解釋及討論來 進行學習。

處理方式

(Processing)

活躍型(Active)

1. 傾向透過團體討論、主動的試驗 和向他人解釋來處理外在的訊息。

2. 在學習情境中,提供動手做的機 會將會提高學習成效。

沉思型(Reflective)

1.偏好經由內省的觀察及思考處理 外在的訊息,喜愛獨立學習。

2. 在學習情境中,提供思考訊息的 機會將會提高學習成效。

了解方式

(Understanding)

循序型(Sequential)

1.習慣採用有邏輯的線性方式理解 訊息、思考與解決問題。

2. 善於分析、解決單一答案的問題。

總體型 (Global)

1. 擅長擴散性的思維方式,運用未 連結的片段或隨機的方式來對訊息 進行理解。

2. 針對整體的原則進行理解,能快 速的解決複雜的問題。

資料來源:整理自 Felder & Silverman(1988);顧潔心、顧大維(2010)。

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若是能對於學生獨特的學習風格有一定程度的瞭 解,並給予適性化教材、合宜的教學方式,將能使教學活動發揮最大的功效,提 升學習的效果(黃馨誼、陳又菁,2013)。

(2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節 博物館學習活動的特性與課程設計

博物館與學校是迥然不同的學習環境,其學習活動的特性、脈絡模式、活動 設計原則以及兒童在博物館內的學習樣態有其獨特性,以下針對上述內容有詳盡 的說明與介紹。

壹、 博物館學習活動的特性

黃明月(1997)認為博物館是一個可以促進自我導向學習且具有豐富資源的 機構,博物館的教育活動與正規的學校教育在本質上是有所差異的。博物館中的 學習特性有以下幾項:

一、強調實物的體驗:以具體的三度空間的文物、標本、模型等展品或藉由塑造 情境等途徑來認識某種現象的本質。

二、注重動態的活動:提供觀眾各種感官的直接體驗,以觀眾參觀、觀察、動手 實作等第一手經驗為主。

三、是自導式、探索式的學習:觀眾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與意願,自由選擇時間 及項目去參與。

四、是全民的、終生的教育:博物館所服務的對象是全體民眾,沒有性別與年齡 的限制。

五、以啟發誘導為目的:博物館教育活動的目的為提供觀眾豐富多元的學習經 驗,協助觀眾學習。

六、扮演知識寶庫及學習中心的角色:提供各種多元的展示與學習資源,藉此引 發觀眾的學習欲望。

七、補充學校教育的不足:學校的課程內容可以配合博物館的教育活動,增進學 生的學習興趣與認知理解。

八、關心社會脈動,反映現代生活:博物館的教育議題能與觀眾日常生活相連結,

民眾關心的主題及生活必備的常識,都是博物館所關注的議題。

(2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絡、社會文化脈絡與環境脈絡,在三大脈絡下有八項因素,對博物館學習影響甚 鉅(引自于瑞珍,2011)。

一、個人脈絡

(personal context):

博物館學習是相當個人化的,在個人脈絡中,影響學習的因素有三項,分別 為:動機與期待(motivation and expectations)、先備知識、興趣與信念(prior knowledge,interests,and beliefs)、選擇與控制(choice and control)。觀眾的動機與 期待愈強,學習的主動性也會相對增強;個人的先備知識、興趣與信念為博物館 學習過程中意義建構的基礎,對博物館的參觀行為及學習結果有相當程度的影 響;能夠選擇與控制,掌控自我學習的情況下,更是能夠激發更多具創意的學習 結果。

二、社會文化脈絡

(socio-cultural context):

博物館的學習是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產生的,在社會文化脈絡中有二項 因素會影響觀眾學習:團體內互動、團體外互動。各種不同的參觀團體,各自形 成「學習社群」(communities of learners),在各自的學習社群中分享、溝通與互 動,學習就在社群內部的交流中發生;另外,在與團體外部的人產生交流與互動,

可以豐富彼此的學習經驗。。

三、 環境脈絡

(physical context):

博物館學習會受到環境影響,影響學習的三項因素有:參觀前組織物與環境 介紹、展示及活動設計、離開博物館後的加強事件與經驗。參觀前組織物與環境 介紹,可以讓觀眾對於博物館的參觀動線、展示內容有概略的瞭解;展示及活動 設計的良莠與否會直接影響觀眾的學習意願與成效;離開博物館後的加強事件與 經驗等後續延伸的活動則可以幫助觀眾持續學習、累積經驗。

(3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圖 2-2 學習的脈絡模式

資料來源:王啟祥(2011)。觀眾研究的意義及其操作。博物館學 12 堂課,臺 北市: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132。

博物館參觀教學活動在個人脈絡、社會文化脈絡、環境脈絡三者相互配合之 下,可以充分發揮學習的作用,因此安排教學活動必須全面進行考量,給予學生 最完備的參觀教學經驗。

參、 兒童觀眾的博物館學習活動

兒童觀眾是特殊的觀察者與學習者,會以獨特的感官具體運思進行探索與學 習,因此應提供一個鼓勵共同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及互動學習的非正式學習環境。

互動式展示發揮積極的教育作用,以開放性的思維,提供兒童多面向的體驗,啟 動兒童的身體感官,進而產生個人意義(翁泠沂,2007)。博物館學習過程中合 作是很重要的,在經過觀看、談話、互動、思考的過程後,學習者可能會因此更

環境脈絡 社會文化脈絡

個人脈絡

時 間

(3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真譯,1991):

一、在參觀博物館時,學童過去的學習經驗及對世界的認知會決定學童如何接 收展品所傳達的訊息。

二、博物館的參觀活動中,「互動」是最有效的學習模式。

三、學童對於抽象概念的思考是有困難的,面對實際與想像之間的差異經常感 到迷惑。

四、學童參觀的認知由經驗形成,然而同時也被經驗所限制。

五、對於學童而言,時間概念是相當抽象的,對於「過去」事件的展示,會產 生理解上的困難。

六、學童在博物館中多半由成人引導進行參觀,告訴同學如何做,很少可以自 由選擇。

七、學童對於不熟悉的語彙會感到迷惑或混淆,然而在不瞭解語意的情況下,

學童還是可以強記這些字詞。

八、在博物館中應該把活動焦點放在學童熟悉、有興趣的少數實物或展示上,

經過挑選的重點會使學童在陌生的環境中產生主導與控制的感覺,可以增加學童 理解文字或展示所傳達的概念。

Hooper-Greenhill提出了人類記憶與活動型態、學習方式和內容層次之間的關 係(如表2-3),並提出了三種與媒材互動的學習方式,分別為:象徵(符號)的 方式、圖象的方式、參與活動的方式。博物館教育的特色在於能與展品直接接觸,

藉此發展各項感官機能,因此參與活動的方式可以提供最具體、直接的學習環 境,給予實際接觸與操作的體驗機會,對於具體運思期的學童來說可以發揮最高 的學習效益(廖敦如,1999)。

(3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表 2-4 加深記憶的學習方式

我們的記憶傾向於 活動的形態 學習的方式和內容的層次

讀 10% 讀 符號的方式

聽 20% 聽 抽象的

被動的

看 30% 看圖

看戲劇 看物品 看影片 看演示 看角色扮演

圖像的方式 具體的 被動的

說 70% 參與討論 交談

積極參與活動的方式 說和做 90% 參與演示

觸摸和討論作品 使用互動式的展示 作戲劇性的呈現

實驗性的活動

資料來源:廖敦如(1999)。美術館實施兒童教育活動之理論探討。美育雙月刊,

112,89。

肆、 規劃博物館學習活動

安排學生至博物館參觀有助於學生學習,然而,學習並非一踏入博物館便會 自然發生,教師事前的教學設計與規劃是決定學生是否能有效學習的關鍵

(Talboys,1996;張自立、陳文華,2006)

一、 規劃博物館學習活動的重要性

一般觀眾對於博物館內的展示多為短暫的瀏覽,從認知學習的角度來看,博 物館的經驗可能僅經感官收錄,存留於短期記憶中,能夠經由運作轉化成為長期 記憶的部分可能寥寥無幾。從輔助學校教育的目標來思考,若未於事前規畫學習 目標與活動,博物館內的學習便可能僅流於形式(王盈丰,2004)。

博物館為一多功能的社會教育機構,博物館的觀眾群中,中小學學生占了最

(3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二、 博物館教學活動中教師角色的重要性

蔡怡君(2004)對教師博物館經驗的研究便發現,「教師對於博物館這項教 育資源的看法與態度,影響著師生在博物館中的互動情形。」,博物館囿於人力 的限制,難以有效銜接學生的學習經驗與需求,因此博物館內的教學主體應該是 最熟悉班級學生學習特性與教學內容的老師(蔡怡君,2004)。

教師是推展博物館教育不可或缺的舵手,教師對於學生的認知發展階段的學 習表現及其先備知識有一定程度的瞭解,能有效掌握個別學生的學習風格與認知 取向,能夠有效進行博物館教學課程的整體規劃,利用適切的教學策略引導學 生,增進學生在博物館學習的效能,幫助學生瞭解展示品所欲傳達的訊息。學生 的先備知識決定了教師的教學策略與課程規劃,因此到博物館進行校外教學,必 須先考量學生的認知發展狀態與其先備知識。

三、 教師在進行博物館學習活動的規劃前必須對各項教學資源與 服務有全面性的認識與瞭解

「老師能主動積極規劃參觀的學習內容,首要前提即是老師對博物館資源有充分 的了解。」(蔡怡君,2004)教師若是對於博物館的各項教學資源與服務有全面 性的認識與瞭解,將可以提升教師參與博物館學習活動設計的能力。博物館中的 學習扮演著將學生在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經驗的橋樑,讓兩者相互連 結,以整合學生的學習經驗,擴充學生的學習範疇(靳知勤,2005)。

教師在博物館參觀教學扮演舉足輕重的關鍵性角色,若是教師具備博物館的 學習資源、學習活動課程及展品相關知識的認知,並加以發揮融入課程,如此一 來教學便可更順利的進行(高慧芬,1998)。

四、 博物館中的學習活動的規劃與設計應以學習者為中心

「博物館教育必須根據蒐藏的物品,但學習的過程必須從訪客既有的知識開 始。」。在博物館中應該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在博物館中的角色不是知識的傳 遞者,而是促成者。博物館內的教學者,扮演穿針引線的引導者,幫助學習者結

(34)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合自己的觀點和經驗,藉由博物館的展品和活動,引出知識(劉和義譯,1987)。

五、 博物館學習活動設計與原則

博物館具備教育的功能與使命,向來被視為適合學習的場域,為了讓參觀教 學活動設計更具教育性與啟發性,引發學習者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以進行持續 的學習與探索,必須了解博物館教育活動的特徵,配合教學理論付諸行動,讓教 學活動能更順利的推展,以達成最大的學習效益。以下綜合 George E Hein(林 彩岫譯,1997)、何青蓉(2000)、張美珍(2002)所提出的博物館活動設計原則,

作為本行動研究教學活動設計的參考依據:

(一)知識是透過個體和環境互動而產生,因此必須提供可思考、可觸摸的 情境,提供不同的感官刺激,以刺激各項大腦活動、提升認知能力,增進觀眾 的學習興趣與動機。

(二)學習是一種社會活動,社會互動對學習是相當重要的,藉由對話、討 論、與人互動讓學習者能共同討論、應用知識,以統整學習內容。

(三)學習與語言有關,語言可以幫助認知思維的成長,人們在學習時會透 過自我交談、與他人進行溝通引導思考與行為。

(四)建構意義的重要活動是心能的,必須將外在所感知的感官及經驗與內 在心靈的理性相互結合、產生互動後,這樣反省性的心靈活動,才能真正的產 生學習、建構意義。

(五)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扮演主動的角色,使用感官與外在世界進 行互動以建構知識。

(六)在認知建構的過程中,進行感官經驗與內在概念認知的整合,以組織 原理原則並加以運作。

(七)以參與者既有的經驗為出發點,引導學習者學習如何去學,協助學習 者產生學習的連結。

(八)學習是有脈絡的,學習的內容必須與我們的生活經驗緊密相關。

(九)學習需要溫故知新,訊息的提取與運作以及認知層次的深化都需要時

(35)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十一)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利用先備知識建立認知的結構,以類化新的知 識,因此當我們知道的愈多便能學習得更多。

(十二)規劃設計相關活動讓學習者自己回答或提出問題,鼓勵學習者進行 深層學習,以提昇自我導向學習的後設認知能力。

Forman 更以建構主義為根基,歸納出兒童與博物館展品之互動設計原則(周 淑惠,2001):

(一)符合兒童的認知發展階段。

(二)能促進兒童的後設認知能力。

(三)提供切合生活經驗的學習情境。

(四)讓兒童在遊戲中學習。

(五)強調學習的經驗過程。

(六)鼓勵動手設計並在思考中學習。

(七)引導兒童解釋其想法。

(八)讓兒童的學習經驗更加具體明顯,看得出操作行動過程中結果的變化。

(九)透過各種表徵方式,讓兒童的思考更加清晰可見。

(十)鼓勵兒童試著做預測。

(十一)提供兒童預測的紀錄工具。

(十二)設計合作式學習。

(十三)讓成人與老師發揮觸媒者的角色。

兒童與博物館展品間的互動設計原則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有助於教師教學活 動的規劃與設計,作為活動設計的參考依據。在參觀教學活動中,可以給予學生 操作展品的機會,設計活動單、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對話、討論與互動。將參觀 教學的內容與既有的先備知識、生活經驗進行連結,給予學生社會互動的學習情 境,鼓勵學生彼此合作進行學習。並將學校課程、參觀教學活動的內容進行統整,

規劃一系列的主題教學活動以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讓認知的層面加寬、層次加 深。

(36)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六、 教學的活動成效

Talboys 認為到博物館進行校外教學可以達到四個層次的教學成效(引自范 賢娟、范賢媛,2002):

(一)輔助學校課程

教師須事先設計、安排教學的內容及相關的課程,讓博物館的參觀活 動與學校的教學課程產生連結。

(二)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

教學重點著重於學習的過程,博物館提供了「終身學習」的環境與機會,

教導學生「如何學習」,培養學生「繼續學習」的態度與觀念。

(三)培養運用博物館進行學習的能力

將博物館視為一個學習的資源中心,讓學生對博物館的資源有更進一步 的認識,當學生遇到問題時,可以到博物館尋求相關的資料與服務。

(四)教導學生在博物館應有的行為表現

教導學生在不同的場域中應有合宜的行為表現與態度,讓學生學習評估 情境,表現出適切的行為舉止。

伍、 活動單在博物館學習活動的重要性

學習單可作為學習的媒介,引導學生在博物館內進行探究與探索,提供學生 學習的任務,具有支援學習的鷹架功能。鷹架可以引導並支持學習者進行學習,

呈現的方式相當多元,可能是提供暗示、提出問題或其他可供輔助學習的任何形 式。從鷹架學習的角度來看,「引導的參與(guided participation)」也就是學生能 在同儕的引導、支持和挑戰之下可以有效刺激學生的認知經驗層面的成長(朱耀 明、張美珍,2006)。

張美珍(2003)認為學習單在博物館的學習活動中具有以下三項功能:

一、作為參觀活動的引導;二、引導觀眾的參觀行為並增進與展品間的互動;三、

引發觀眾思考並促進認知學習。

(37)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二、比較性學習單

比較性學習單,可以提醒學生對展品進行覺察,擴大思考範圍,以培養學生的觀 察力與思考能力。

三、階段性學習單

藉由循序漸進的方式,從感官層面開始由淺而深,教導學生瞭解、分析展品的相 關知識與所要傳達的意涵。

四、重點式學習單

針對所要強調的重點進行設計,具有相當彈性的設計空間,以提供多樣而有效的 指導。

五、遊戲性學習單

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觀過程的趣味性,教師可設計、規劃遊戲式的學習單。

表 2-5 活動單的角色與功能 活動單的角色 具備的功能

協助者的角色 協助學生了解展品,提供完整的學習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媒介者的角色 藉由活動單以活潑有趣的思考點來面對展品,進而進行探索與討論。

引導者的角色 直接引導展示的重點,引導學生從觀察展品外在特徵出發,訓練學生 觀察、想像、測量、比較、分類、評量等能力,進而瞭解實物的結構、

功能、設計與價值的過程,以形成概念,拓展知識。

觸發者的角色 引發學習者的意願與動機,落實展示教育的意義。

工具的角色 對博物館而言活動單可以節省人力、經費的導覽工具。

資料來源:朱耀明、張美珍(2006)。博物館參觀活動單設計之評量項目研究。

科技博物,10 (3), 30。

學習單在博物館參觀活動中可以發揮引導的作用,引導學生思考,指引學生 對於特定的展品或物件進行觀察、探索與討論,協助學生形成概念、拓展知識,

是輔助學生參觀學習的重要媒材(張美珍,2003)。

(38)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三節 博物館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博物館的教育活動可以提升學習氣氛,增加觀眾的參與意願,激發思考、想 像和創意,充實生活的內涵。博物館教育的目的並不在「教」而是在協助觀眾「學 習」,並以提供學習機會及場所為建立的宗旨。博物館教育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是要引發觀眾潛在的學習慾望、擴展個人視界,進而協助社會成長(黃淑芳,

1997)。

壹、 博物館的定義與分類

現代博物館具有研究、展示、教育、典藏、圖証、資訊、溝通和休閒的功能,

以傳承文化,表現人類進步、生活及環境變遷,擴展參觀民眾的眼界,激發人 們省思、學習,以促進社會成長(黃淑芳,1997;蘇啟明,2000)。

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 ICOM)對博物館 下的定義是:「博物館是為其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以研究、

教育及欣賞為目的,收藏、保存、研究、傳播及展示關於人類及其環境的物質 見證。」(秦裕傑,1992)

「博物館法」第二條所稱博物館,係指從事蒐藏、保存、維護、研究人類活

動、自然環境之物質及非物質證據,以展示、教育推廣或其他方式經常性開放供 大眾利用之常設機構(博物館法,2014)。

符合博物館定義之館所,名稱未必為博物館,依其實際辦理情形,尚可能包 括:美術館、文物(化)館、紀念館、天文館、水族館、動物園、植物園等。其 類別尚可區分為:

一、為徵集、保存人類歷史的物質證據、人類學或人種環境、自然生態及人類學 或遺物與遺址之機構。

二、藝術、科技之典藏及展覽之機構。

三、擁有動、植物等收藏及展覽之機構。

四、科學、天文資料收藏及展覽之機構。

(39)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百四十六家,其中公立館四百二十七家,私立館三百一十九家,而未以博物館為 名者尚有之,且逐年增加中。

〈博物館法總說明〉提到博物館的主題類型多樣,羅列出七大類型的博物 館,包括:科學教育、文化藝術、歷史、產業、醫療、國防軍事、特定族群等。

一、科學教育:以自然科學為展示主題,透過自然標本、模型、實驗等豐富科學 學習資源引發觀眾對科學的認知與興趣。

二、文化藝術:保存、展示具有審美意義價值之藝術作品,包括:繪畫、雕塑、

工藝等造型藝術等,以提升觀眾的美感鑑賞能力。

三、歷史:保存、詮釋人類社會中具有歷史意義的各種文化遺產和紀錄,包括歷 史檔案、文物、藝術、考古物件都是歷史博物館的典藏物件。

四、產業:各個產業的發展有其歷史脈絡與文化背景,各產業在不同的時空演變 下,具有其特殊的時代意義,讓觀眾一窺各產業的發展進程。

五、醫療:以醫學為主題,提供醫療史學、相關醫療、健康的議題等教育活動,

提供正確的史料與資訊。

六、國防軍事:保存國防軍事的相關文物、史料、裝備以供觀眾理解各個階段軍 事國防的歷史及概況。

七、特定族群:又稱為民族博物館,主要展示特定族群的收藏、藝術品、器物等 文物,以延續並發揚該族群的文化。

貳、 博物館教育的演進

博物館(Museum)一字源自於希臘語 “Mouseion”,意思是禮拜繆斯神(Muses) 的神殿,繆斯神是宙斯與記憶女神所生的九個女兒,分別掌管史詩、音樂、情詩、

修辭、歷史、喜劇、悲劇、舞蹈和天文,其神殿供奉著各類神像與聖物,供人沉 思、膜拜、濡染人文藝術與自然科學的地方。 十八、十九世紀之前的博物館是 一個收藏珍稀物品大多數是不對外開放的場所,後來出現的公眾博物館(public museum)或具有現代意義的博物館(modern museum),開始被賦予教育的功能,

為廣大的群眾服務,被視為教育機構的一環 (張譽騰,2000)。

(40)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博物館教育的演進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整理自王啟祥,2000):

一、 萌芽期:西元 18 世紀到 1920 年代

公眾博物館(public museum) 對外開放民眾參觀,以期發揮社會教育的功 能。1895 年英國修正學校教育法(day school code ),將參觀博物館視為教學方 式的一種,開啟日後博物館與學校教育之間合作互動的開端。此階段博物館被視 為學生與學者的學習中心,並將觸角延伸至一般社會大眾,以提升大眾的品味與 道德。博物館教育在當時只是附帶的功能,並非博物館成立的主要目的。

二、 生根期:1930 年代末期至 1950 年代

1930 年代經濟大蕭條,博物館開始為失業的民眾舉辦研習會及藝術課程,

此後博物館便延續此一教育大眾的使命,博物館教育開始受到注意與重視。1948 年博物館教育期刊(Journal of Education in Museum)發行,許多關於博物館教 育的研究,開始被廣為討論與重視。

三、

幼苗期:1960 年代至 1970 年代

許多博物館開始成立教育部門,推展有計畫、有組織的教育活動。此時期的 博物館仍存有菁英主義的色彩,在要求平等、多元的輿論之下,博物館開始注意 各層面民眾的需求,進行殘障人士的服務、設立分館、以多元文化的觀點進行教 育推廣。世界第一次的博物館教育研討會,也在此時召開,由此可見博物館的教 育功能已被博物館界所關注。

四、茁壯期:1980 至 20 世紀末

博物館所扮演的傳播角色與功能倍受重視,許多新的教育方式紛紛出現,例 如:和民眾互動的互動式展示和探索室。美國博物館協會之新世紀博物館委員會

(Commission on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在 1984 年的調查報告中建議把博 物館教育列為優先的重點工作,可見博物館教育的發展已漸趨成熟。然而博物館 界對於博物館教育仍缺乏共識及理論基礎。

(4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博物館全美博物館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對於博物館的定 義中指出:「教育」與「公眾服務」是博物館的要素與中心,「蒐藏」則是達成教 育與公眾服務目的的手段,蒐藏本身已不是博物館的主要目的(劉婉珍,2013)。

Frank Oppenheimer 和 K.C.Cole 更指出「博物館在作為促進發現的教具方面,是 一個很大的後盾資源;可以減輕學校教育的無效、痛苦所造成的緊張。」博物館 中教育,有下列的特質(徐純譯,2005):

一、學習是自願發生的。

二、沒有規定或依據的課程。

三、可以在各式各樣的環境及活動中發生。

四、學習是無所不在的。

博物館教育是實物體驗式的教育,利用展示物件讓觀眾進行學習,注重獨立

探索與實物觀察,以獲得個人有意義的經驗。博物館利用各種形式、內容、媒介 來傳達知識與概念,重視思考的技巧(thinking skills)、概念的發展與問題的解 決(concept development and problem solving),在教育方法上強調問題的發現與 探索的經驗與過程(施明發,2000)。

博物館擁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和良好的設備與場域,是實施非正規學習重要場 所,其教育方式與學校教育有相當明顯的差異,展覽是傳達博物館教育理念的核 心產品,呈現方式相當靈活多元,教育內容兼具教育性、科技性、生活導向與經 驗聯結。為了使展覽內容更具吸引力,博物館運用多元的教育活動與個各年齡層 的觀眾建立聯結與溝通的網路,藉由活動的詮釋,實踐博物館的教育使命(張秀 娟、劉佳儒,2012)。

博物館的教育活動重視啟蒙(enlighten)、發現(discovery)和想像

(imagination),對於知識的啟發遠勝於傳授細緻的知識內涵。博物館藉由公開展 示以傳遞知識、溝通觀念,來達成社會教育的功能,展示所包含的範疇相當的廣 泛,包括:人類歷史文明、藝術、科學以及與人類生存相關的自然及社會環境資 源(蘇啟明,2000)。

博物館的教育扮演著協商顧問的角色,提供學習的指引、資源與方法,讓觀

(42)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眾具備充足的能力去獲取資訊、建構知識、解決問題並進一步認同自我。博物館 教育應強調知識建構的重要性,提供各種不同的學習策略與方法來處理或解決觀 眾在博物館中可能面對的問題,指引觀眾們去學習與建構知識,使用知識來解決 問題並從生活經驗裡創造意義(李靜芳,2005)。

近年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開始被重視,成為博物館的重點工作之一,《新世 紀的博物館》(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提醒大眾重視博物館教育:「若典 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教育則是博物館的靈魂」(劉婉珍,2004),美國學 Goode

(1851-1896)認為博物館應該是「啟蒙大眾的主要機構」,並呼籲「傳統的博 物館應該被摒棄,必須從收納古董的墓場,重組、轉型成孕育思想的苗圃」(引 自傅斌暉,2002)。博物館是一個能夠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 art education)和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場所,有助於培養通達而有修養與見識的文化 人(張譽騰,1996)。

博物館的收藏、記錄與保存透過展示導覽等方法或以出版品的方式進行詮 釋,以增進觀眾對藏品的瞭解,此為博物館教育的核心目標。博物館可以透過展 示、媒體、環境、教學、諮詢等五種途徑提供教育的服務。展示品本身釋放出各 式的訊息,透過各種媒體傳達理念、營造參觀情境,進行教學活動,增進潛在學 習的機會以及館方與學習者的溝通互動,並提供諮詢,給予觀眾自我導向的學習

(張譽騰等譯,2000;謝文和,2000)。

在推展教育的理念上,博物館與學校是相互支援的夥伴關係。博物館延伸服 務的觸角主動提供各種資源與服務,豐富了教學資源的多元性,讓學校與教師在 教學資源的運用與教學活動設計有更多的選擇(靳知勤,2005),博物館教育活 動的類型與方式相當多元,如下表所示:

表 2-6 博物館教育活動的類型與方式

類型 活動方式

館內的基本教育活動 1.解說導覽 2.展演示範

3.探索室與探索活動

(43)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9.電腦益智活動 10.知性之旅 11.競賽活動

12.學術研討會與座談會 13.編印資料及諮詢服務 14.博物館之友聯誼活動 15.獨立研究室

16.其他

輔助學校的教育活動 1.展示參觀活動單 2.到校服務

3.教具教材的開發與製作 4.教具教材的外借服務 5.函授課程

6.學生實習 7.教師訓練

8.教育人員座談會 社會服務的教育活動 1.巡迴展示與巡迴展

2.配合節慶及假日的特別活動 3.關懷社會公益的活動

資料來源:黃淑芳(1997)。現代博物館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臺灣省立博物 館,43。

博物館具有實物的收藏與研究,是最佳的解說與詮釋者;博物館的教育活 動能促進博物館資源的有效利用(高慧芬,2001)。物館提供豐富多元的學習情 境,滿足不同學生的多元智能,強調學習與生活經驗的連結,以凸顯學習的意義。

肆、 博物館教育的特質

博物館為一個具備各種豐富學習資源的場域,能夠帶給社會大眾多元的學習 體驗,透過多種表徵方式達成教育的目的,博物館具有的教育特質如下:

一、 營造了一個真實的情境

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強調知識是學習者與情境互動所產生的,知識 的學習應建構在真實的活動裡。最好是能提供一個鉅觀的情境(marco-context),

數據

表 3-1 資料編碼示意表   資料類別  編碼代號  代表意義  觀察記錄  觀 20150101  2015 年 1 月 1 日觀察記錄  訪談記錄  訪 20150101S1  2015 年 1 月 1 日 1 號學生訪談記錄  省思札記  省 20150101  2015 年 1 月 1 日省思札記  教學討論記錄  教討 20150101  2015 年 1 月 1 日討論發表  與協同研究者討論記錄  協討 20150101  2015 年 1 月 1 日討論記錄  學習單  學 201501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refore, in this project, to explore whether using Perusall combined with Zuvio IRS can help to strengthen the learning effect of flipped teaching and improve students'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velop an approach that uses the triangular distribution with the Fractile Method to estimate the optimistic and pessimistic duration of

Therefore, self-written low-carbon diet course designed by our team integrated with the integrative activit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in sixth-grade students were well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grade 7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ompetencies during mathematics problem posing instruction.. According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using the UET to combine the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and utilize the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 and land of understanding, to look for